每一种昆虫的脸型及表情都很特别,尤其加上一点想像力,马上变得生动有趣。本书将作者的观察心得与昆虫脸部的特征,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辅以生态图片来介绍,并将各种昆虫作成有趣的「群组规划」,希望借由「脸书」的魅力,让更多大小朋友进入昆虫的奇特世界,同时也能进一步理解昆虫生态,并亲眼见证每一张美丽的昆虫「脸」。
原来世界上有带着吸管的昆虫刺客,也有兇狠无比的昆虫杀手,更有各式各样隐身森林的忍者昆虫,以及酷似外星人的昆虫,奇特的是,小朋友最热爱的日本卡通主角人物,如假面超人、宇宙忍者和电波人等,原来都有昆虫上身的影子。多样的昆虫「脸」给予人类无限的想像空间,其实背后还隐藏着昆虫不为人知的生存秘密,昆虫脸书将一一揭露昆虫的极私密生活面貌。
作者简介
黄仕杰
1973年生于台北,从小就喜欢饲养昆虫,退伍后因工作伤害,右手4只手指遭截肢,但对于生态的兴趣不减反增,一直是台湾原生昆虫、兰花、石松的爱好者,同时也戮力从事生态摄影。近年来造访马来西亚、婆罗洲、泰国、菲律宾等地,深入杳无人烟的热带雨林,拍摄昆虫生态及原生兰花、蕨类之原栖地照片,并为水族、昆虫杂志撰写相关文章。曾任扶轮社青年服务团团长、嘉义大学国科会计画助理、台湾全记录生态讲师,目前专心于自然生态摄影。着有『长戟大兜虫』(亲亲文化出版)、『昆虫脸书』(天下文化出版)。黄仕杰个人部落格www.wretch.cc/blog/shijak0526。
推荐序 4
作者序 5
Chapter 1 带着吸管的刺客列传 6
带着墨镜的大流氓─大琉璃食虫虻 8
充满棘刺的龙骑士─齿缘刺猎(虫春) 12
潜藏水中的忍者─红娘华 16
睡梦的恶魔─热带家蚊 20
枝叶跳跃的精灵─三刺角蝉 24
身着华服的大鼻子情圣─渡边氏长吻白蜡虫 28
Chapter 2 森林中的杀手传奇 32
老虎上身的杀手─八星虎甲虫 34
看不见的小恶魔─金小蜂 38
充满爱心的杀手─红腹细蟌 42
昆虫界的空中霸主─无霸勾蜓 46
八脚蜘蛛的天敌─黄带蛛蜂 50
草原上的快刀手─宽腹螳螂 54
疯狂攻击的轰炸机─双金环虎头蜂 58
Chapter 3 森林中的清道夫 62
超强趋光的回力龟─长臂金龟 64
大自然的礼仪师─双斑埋葬虫 68
森林底层的管理员─臭巨山蚁 72
真正的台湾螂─卡氏麻蠊 76
陆海空三栖的特种部队─点刻三线龙虱 80
最称职的清道夫─公牛驼渫蜣 84
传说中的火星人─斑翅蝎蛉 88
Chapter 4 我是假面超人 92
我是假面骑士V3─台湾大蝗 94
来自A惑星的宇宙忍者─高砂熊蝉 98
巨大翅膀的蝶龙摩斯拉─红目天蚕蛾 102
我的脸就是卡通─平背棘菱蝗 106
我是最强的昆虫王者─独角仙 110
可爱的电波人─小十三星瓢虫 114
Chapter 5 昆虫之狐假虎威 118
是鸟是蛾?不是鸟!是蛾!─长喙天蛾 120
假装是蜜蜂─食蚜虻 124
装神弄鬼的蛾─鬼脸天蛾 128
神秘的蜂天牛─南山细小翅天牛 132
假装螳螂又拟态胡蜂─铜头螳蛉 136
就是一双大眼睛─广翅蜡蝉 140
Chapter 6 隐身术高手 144
缩手缩脚当树叶─拟叶螽 146
藏在枯叶中的忍者─枯叶蝶 150
低头躲起来就没事了─台湾姬螳螂 154
满身棘刺的隐身高手─蓬莱棘螽 158
比枯树枝还像枯树枝─广西瘤竹节虫 162
Chapter 7 MIB来自宇宙的外星人 166
他是你幻想中的外星人吗?─巨大蚊 168
水汪汪的大眼睛─长角蛉 172
两眼开开的滑稽客─四斑柄眼蝇 176
爆眼跳跃客─突眼蝗 180
这个象鼻是嘴巴─象鼻虫 184
不吃饭的特异份子─蜉蝣 188
Chapter 8 昆虫界的大师 192
坚硬如钢的铁甲大师─小圆斑球背硬象鼻虫 194
轻巧动人的滑水大师─大水黾 198
昆虫界的时尚大师─石墙蝶 202
随时换季的变身大师─青黑蜡蝉 206
充满母爱的陶艺大师─华丽泥壶蜂 210
技巧高超的卷叶大师─黑点卷叶象鼻虫 214
保护巢穴的紧张大师─叉胸异腹胡蜂 218
【附录】如何留住自然的影像 222
作者后记及致谢 223
参考书目及网站 223
作者序
刚从金门退伍后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因为想要快速的累积「第一桶金」,不顾家人的关心苦劝,开始一天兼三份工作的日子。早上在猪肉摊送货,下午在台北县跑路边摊卖鞋,晚上在电动玩具店顾大夜班。因为休息的时间被切割成数段,睡眠严重不足的同时,我还想要带女友出去看电影,陪朋友们唱歌跳舞…。半年后一个周末的早上,我依稀记得下午与女友要去忠孝东路逛街,但是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不慎将右手放到正在绞猪皮的绞肉机里…。很幸运,我的右手掌还在,虽然五根手指头只剩下一根小指还算完整。
后来回到昆虫的世界中,初期就是喜欢抓虫养虫,尤其对于独角仙与锹形虫特别有兴趣。一段时间后认识更多在昆虫领域的朋友,大家也常分享各种资讯,并且一起到台湾各地的山区探寻昆虫的芳踪。在廖智安大哥的介绍下认识一位改变我玩虫人生的林春吉大哥。还记得当时他送我一本他的着作『幻蝶』,他告诉我,他以前喜爱收集蝴蝶标本,现在转变成用摄影的方式记录蝴蝶美丽的身影。我翻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回味他说的话,虽然当时没有太深的感触,却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即将发芽的种子。
隔年夏季我一如往常在山区活动,来到熟悉的地方找一棵树干枝叶间总是爬满了各种锹形虫、金龟子、蝶类的大树,但是赫然发现它被砍掉了!以前常常想要帮上面的昆虫拍照作纪录,却总是认为没关系,不急,反正树还在,先抓再说。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难过与懊悔。因为这个刺激让我下山后立刻买了相机,希望再也不会有这种遗憾。
开始摄影的我由镜头中发现各种昆虫都有牠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使用微距镜头时,才发现每一种昆虫都有丰富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更让我觉得微距摄影除了充满挑战外,还常常有不同的惊喜。所以不自觉的就想带着相机往山上跑,也因此家中的摄影器材不断的增加。
在因缘际会之下,由摄影同好、爱好雨林生态的好友黄一峰引荐,接触大树总编辑张蕙芬女士,在张总编辑的提携下决定出版这本『昆虫脸书』。非常感谢张总编辑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将各种昆虫丰富的表情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本书能带领大家以不同的角度欣赏昆虫之美,并时时关心我们居住的地球。
作者后记与致谢
1998年的7月盛夏,当时我在港资外商公司任职,由于公司所代理的品牌都是世界顶尖的时尚品牌,所以晚上总有许多精彩的余兴节目。有一晚刚从安和路的夜店出来,与好友祖勋在路边闲聊,他问我要不要去猫空逛逛?我问他那么晚了,去猫空喝茶吗?他说我们来去抓独角仙吧。独角仙!?好震撼的三个字啊!把我拉进时光机的座舱中,一瞬间回到那位于六张犁「坟墓山」的记忆时空里。我看到一个熟悉的小孩,穿着背心及短裤,左手拿着铁桶,右手拿着捕虫网,在山坡上追逐蝴蝶,水沟中捕捞鱼虾,站在坟墓上抓树洞中的锹形虫。就这样,与昆虫早已是平行线的我,在这人生的重要路口意外再度交会。
刚回到内心向往的「昆虫人生」,也是电脑网路开始普及的年代。由网路上的资料找到位于台北的木生昆虫馆,第一次前去拜访时,余丽霞大姐对于久未接触昆虫的我,非常热情地介绍与分享,让我的感受相当深刻。从此之后,我每周都会开心地去报到,并且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虫友」。这些「虫友」们在我日后观察探访昆虫的路上,给我许多的资讯与帮助。其中尤其感谢大树的『台湾昆虫记』 (天下文化出版)的作者廖智安大哥。他除了在各方面的提携之外,并且基于他昆虫本科系的专业,给我分类上的相关建议,还不辞辛劳地与我一起「东奔西跑」,只为了留下昆虫美丽的身影。
台湾的天牛权威周文一教授,在野外探询昆虫时,仍不忘将各种昆虫资讯传递给我,并帮忙鞘翅目昆虫的鑑定。挚友黄世富先生忙于竹节虫的分类研究,还特别帮忙鑑定直翅类群与蜚蠊目昆虫;目前任职农试所花卉研究中心的汪泽宏博士拨空协助鑑定蜻蛉目与水生昆虫;任职于阳明山国家公园保育课的陈振祥先生热心帮忙鑑定蝉的种类;蔡经甫博士帮忙鑑定半翅目昆虫;任职特有生物中心的施礼正先生帮忙鑑定蛾类并且协助连络杨俭文先生鑑定大蚊的种类;何坤达先生帮忙鑑定蚂蚁的种类;钟玉华小姐在拍摄生态照时的各种协助,还有任职行政院新闻局的林风佑先生,在百忙之中拨空帮忙校稿;国际纸雕大师洪新富大哥时时叮咛要我努力求进步;惠荪林场场长邱清安教授及副场长吴佾鸿先生在拍摄期间给予的诸多协助;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邱志郁博士的热心协助以及为了找寻各种昆虫曾经一起餐风露宿、睡车上、晒到脸脱皮的好友们:吴政龙、吴家祯、李宜龙、林琨芳、柯心平、施信锋、张世豪、张书豪、张峻彦、张开运、黄一峰、黄福盛、刘正凯、赖明勋、蔡纬毅、苏哲民(依姓氏笔画顺序排列)及昆虫论坛、安妮的昆虫论坛等网站的各位虫友鼎力协助;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刘旺财与廖碧玉夫妇在精神与各方面的支持;还有母亲曾秋玉女士及内人学仪对我的包容,细心照顾不良于行的祖母,让我可以在野地探访时,高枕无忧的与生态对话,并留下大自然美丽的样貌。当然,亲爱的儿子于哲无论是惊扰到我正在找寻的昆虫,还是正在拍照的紧要关头却非要缠着我陪他玩耍…,但只要看到他那纯真的笑容,就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让我在疲惫之余,感受到继续往前冲的那股动力,谢谢您们!
最后,如果有朋友想要与我一起讨论拍摄的方法或昆虫的生态,还是对于本书有任何指教,欢迎您与我联络,我的email是shijak0526@yahoo.com.tw ,或者也可以在网路上搜寻「昆虫的脸书」,即可找到专有的网页与讨论。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情感上的共鸣。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昆虫的“生活”。《昆虫脸书》将那些在我们眼中微不足道的生命,赋予了如此丰富的“社交”维度,让我感到既惊奇又感动。书中的叙述,让我不再将昆虫仅仅视为生物课本上的图谱,而是看到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力,看到了它们在群体中的互动,看到了它们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付出的努力。我开始想象,当一只工蜂辛勤地采集花蜜时,它在“信息流”里会收到来自蜂巢的哪些“通知”?当一只蜘蛛织网等待猎物时,它是否会通过某些“信号”与其他蜘蛛“沟通”?书中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忙碌的蚂蚁,能听到那些在草丛中低语的蝉鸣,能闻到那些在空气中弥漫的独特气味。作者将这些感官体验,巧妙地融入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微观的“社交网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蚂蚁“告密”和“求援”的描写印象深刻,那是一种超越本能的“合作”,一种对群体利益的考量。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人类的社交,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从这种最原始的生存需求演变而来?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是否应该更尊重,更理解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脸书”这个词产生了全新的解读。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个社交平台的代称,是人们在线上展示生活、联系朋友的虚拟空间。然而,《昆虫脸书》这本书,硬生生将这个概念嫁接到了微观世界,赋予了昆虫们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社交”属性。打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被放大无数倍的昆虫王国,每一个小小的触角、每一次细微的振翅,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书中的描述,没有停留于单纯的科普,而是带着一种拟人化的笔触,将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视的生灵,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开始好奇,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昆虫脸书”,它们会分享些什么?会是关于阳光下露珠的晶莹,还是关于雨后泥土的芬芳?会是关于争夺一块糖的激烈战斗,还是关于群体合作捕食的壮丽景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昆虫世界的“信息流”具象化,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被这些微小生命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情感所打动。我常常在想,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沟通方式,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然界无数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模仿和演变?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生命多样性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成为了这个“昆虫脸书”的忠实订阅者,渴望每天都能收到来自这个奇妙世界的最新动态,去了解那些隐藏在叶脉、花蕊深处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将一个我们熟悉的概念——“脸书”,巧妙地应用到了一个我们相对陌生的领域——昆虫世界,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从未想过,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匆匆掠过的微小生物,竟然也拥有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社交”体系。《昆虫脸书》这本书,让我仿佛成为了一个“昆虫社交观察员”,我看到了它们如何通过身体的姿态、声音的频率、甚至气味的细微变化,来进行信息传递、情感表达和关系维系。书中的描述,细腻而生动,我仿佛能“听”到蟋蟀的“求偶独白”,能“看”到蝴蝶翅膀上“炫耀”的图案,能“闻”到蚂蚁在“传递”的“秘密指令”。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文学的想象力,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成了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蜂群“集体决策”的描写印象深刻,那是一种超越个体智慧的“群体智慧”,一种对“信息共享”的极致体现。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人类的“社交网络”,是否也是在不断地向自然界学习,以求达到更高效、更精准的信息传递?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是否应该以更谦卑、更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社交”的生物,但《昆虫脸书》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一观念。它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角,展示了昆虫世界里那些错综复杂、却又井井有条的“社交”网络。作者的笔触,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社交媒体观察员”,细致入微地捕捉着昆虫们每一次“互动”的细节。我不再是那个站在高处俯视这些小生命的人,而是仿佛化身为它们中的一员,融入了它们的世界,看到了它们如何通过身体的姿态、声音的频率、甚至是气味的微小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立联系。书中的描述,没有丝毫的生硬和枯燥,反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忍不住发出惊叹,原来这些小小的生物,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社交手段”。例如,书中关于蜜蜂跳“舞蹈”来传递花源信息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一场精妙的“视频会议”,精准地向同伴传达着地理位置和距离。我开始反思,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是否也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信息传递方式的一种模仿和发展?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因为它孕育了如此多样、如此精彩的生命形式。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而这扇门背后,是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昆虫社交圈”。《昆虫脸书》并没有用冰冷的科学术语来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将昆虫世界的“信息交流”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一只雄性蟋蟀在“夜场”里,用它的“歌声”来吸引“粉丝”,一只雌性蝴蝶在“社交平台”上,用它翅膀上独特的“图案”来展示自己的魅力。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惊叹于生命的精巧和智慧。作者的描述,极富画面感,我能感受到微风吹过草叶的声音,能闻到泥土散发的芬芳,能看到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这些感官的体验,都为书中描绘的“昆虫社交”增添了无限的真实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蚂蚁“合作捕食”的描写印象深刻,那是一种超越个体力量的“集体行动”,一种对“团队合作”的完美诠释。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人类所推崇的“社交”,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然界这种最原始、最有效的生存策略的模仿?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理解,从单一的个体,扩展到了复杂的群体互动,也让我对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从未想过,那些平日里在我眼中只是微不足道的虫子,竟然拥有如此复杂而有序的生活。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昆虫的形态、习性,更是关于它们如何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起一套独特的“交流系统”。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甲虫如何通过腹部发出的微弱光芒传递信号,蚂蚁如何依靠触角上的化学物质构建起庞大的信息网络,甚至飞蛾如何利用翅膀扇动的气流传递求偶的讯息。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震惊于生命进化的精妙。我开始想象,如果把这些信息交流比作我们人类的“发帖”和“评论”,那么它们的“点赞”可能是翅膀的颤动,它们的“转发”可能是气味的扩散,而它们的“私信”可能就是那一段段精准的化学编码。书中的叙述,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动态和丰富,它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捕捉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并做出迅速而恰当的反应。这种生存的紧迫感,以及它们为了生存所发展出的各种“沟通技巧”,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蝴蝶迁徙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仿佛是一场史诗级的“集体直播”,成千上万的个体,在没有任何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却能协同一致,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这究竟是何种神秘的“算法”在驱动着它们?是基因的烙印,还是集体意识的体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让我思考的问题,引导我去探索这个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访谈”,只不过我的采访对象是那些拥有六条腿、羽翼或者坚硬外壳的小生灵。作者如同一个充满好奇心的记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揭示了昆虫世界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社交”奥秘。《昆虫脸书》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科学报告形式,而是将复杂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一只瓢虫在“朋友圈”里分享它最近发现的蚜虫“美食”,一群蜜蜂在“群聊”里讨论着哪朵花蜜源最丰富,而一只孤独的蟋蟀,则在“论坛”上发帖求助,希望能找到它的伴侣。书中的每一段描述,都充满了细节,无论是色彩的描绘,声音的模仿,还是气味的想象,都力求将读者带入那个微观的“社交场”。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昆虫会发出特殊的鸣叫,为什么它们会用身体摩擦发出声音,为什么有些蝴蝶的翅膀会有如此醒目的斑纹。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在书中都找到了它们在“昆虫脸书”上的“存在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让我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仿佛置身于昆虫们的“聚会”现场,聆听着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交流着生活中的点滴。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我能拥有一个“昆虫脸书”的账号,我会关注哪些“大V”?我会给哪些“帖子”点赞?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理解,从宏观走向了微观,也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也存在着同样精彩纷呈的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彻底改变对昆虫看法的书。我一直以为,“脸书”只是人类社交的专属领域,但《昆虫脸书》这本书,用一种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为我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作者将昆虫世界的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比喻成我们熟悉的“社交媒体”功能,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原本难以捉摸的现象。我仿佛看到了,一只瓢虫在“朋友圈”里分享它最近遇到的“捕食者”,一群蚂蚁在“群聊”里,讨论着如何搬运一块更大的食物。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充满了画面感,我能感受到微风吹过草叶的声音,能闻到泥土散发的芬芳,能看到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将那些我们平日里可能忽视的细节,放大并赋予意义,让我对昆虫世界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蜜蜂“舞蹈”传递花源信息的描写印象深刻,那简直就像是一场精妙的“视频会议”,精准地向同伴传达着地理位置和距离。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文字,是否也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信息传递方式的一种模仿和发展?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因为它孕育了如此多样、如此精彩的生命形式。
评分读完《昆虫脸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微观世界之旅”,而我的向导,就是书中那些生动形象的昆虫们。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昆虫视为单纯的“生物样本”,而是赋予了它们一种近乎“拟人化”的“社交”维度。我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观察者,而是仿佛融入了它们的世界,看到了它们如何通过各种微妙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互动”。书中的描述,充满了细节,无论是昆虫身体的细微动作,还是声音的微小变化,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一只甲虫在“论坛”上发出的求偶信号,能看到,一群蚂蚁在“群聊”里,讨论着如何搬运食物。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能将那些我们平时难以察觉的细节,放大并赋予意义,让我对昆虫世界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蜂群“决策机制”的描写印象深刻,那是一种高度的“集体智慧”,一种对“信息共享”的极致体现。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人类的“社交媒体”,是否也是在学习和模仿自然界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是否应该以更谦卑、更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微小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脑海中重新绘制了一幅生命的地图,而在这幅地图上,昆虫们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组成了一个个鲜活、复杂的“社交网络”。《昆昆虫脸书》以一种极其创新的视角,将我们熟悉的“社交”概念,嫁接到了微观的昆虫世界。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书本上看到昆虫静态描绘的读者,而是仿佛能够“听到”它们的声音,“看到”它们的手势,“闻到”它们的气味,感受到它们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信息交流”。书中的叙述,极其生动且充满想象力,我仿佛能看到,一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着“动态表情”,一群蜜蜂在“花丛中”进行着“实时定位”。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将那些我们平日里可能忽视的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对昆虫世界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蚁群“信息传递”的描写印象深刻,那是一种高效、精准、且具有“群体意识”的沟通方式。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人类的“社交网络”,是否也是在不断地向自然界学习,以求达到更高效、更精准的信息传递?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我们是否应该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微小的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