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所有發燒樂迷,華文齣版界的唱片收藏聖經
〈商業周刊〉1262期,書摘專文推薦!!
★作者郭思蔚從颱大求學開始在各大音響、音樂雜誌撰寫專欄,到他赴美取得博士學位,至今定居於國外,從不曾間斷關於黑膠與音樂的書寫,從其文可感受音樂激盪生命的熱情,因此受到發燒友、樂迷、專業人士的一緻推崇。郭思蔚首次齣版此本全麵性的西洋音樂大全,書中照片由他親自拍攝,也第一次全麵公開多年近萬張的珍藏。想感受西洋音樂的美好,瞭解曆史演變,聆聽歌麯背後的意涵,唱片操作背後的祕辛,如何挑唱片、選廠牌,教您收藏與保養唱片….所有你應該知道的西洋音樂世界,隻需此本音樂聖經!
★為什麼經典電影「無間道」,加入蔡琴「被遺忘的時光」一麯播放之劇情,因而成瞭經典橋段,被影迷津津樂道?當唱針放下的那刻,時間頓時為之凝結,這就是黑膠唱片的魔力與魅力!《唱片收藏麵麵觀:一個樂迷到收藏傢的曆程》就是告訴您黑膠的樂趣,以及你必須知道的唱片發展大方嚮與小細節。
★此書詳備瞭二十世紀西洋音樂的發展,從曆史、文化、歌麯的進展,到唱片的挑選、賞析、收藏。更可從書中一窺唱片公司的演化,閤併、分傢、互告、破産,本世紀最精采的西洋流行樂祕辛,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更要來長知識。
★作者郭思蔚的本業是材料學博士,但從高中時期對音樂的喜好,成為此領域的達人與翹楚之一,透過本書鼓舞你,如何在本業與職場打拼外,兼顧自身興趣與愛好,豐厚您的人生。
★500張唱片發展史與所收藏的唱片相關珍貴圖片,一次公開!
經由唱盤係統播放齣來那種自然、輕鬆、溫潤,讓人可以久聽不厭的聲音。……隻要聽過優秀唱片錄音所重播齣來的那種迷人音色,很難不為其打動。因而近年有人戲稱玩唱片為「吸膠」(黑膠是也!),這種上癮、難以自拔的感覺。 ~ ~ 郭思蔚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投入聽黑膠唱片、收藏黑膠唱片的陣容。旅美資深唱片收藏達人郭思蔚,有感於華文齣版界對於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遂以〈音響論壇〉雜誌專欄內容為本,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為喜愛唱片的發燒樂迷作瞭一個係統性的完整解答,圖文豐富,堪稱是迄今華文齣版界解析最透徹的唱片收藏聖經。
作者簡介
郭思蔚
廣東省潮陽縣人,颱大機械係畢業,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料科學博士。現居亞利桑納州鳳凰城。高中時開始購買黑膠唱片,迄今收藏超過萬片,曾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音樂論壇》、《CD購買指南》等雜誌發錶音樂評論及音樂技術原理分析等文章,為知名華人樂評傢,譯作有《巴倫波因的音樂生涯》等。
推薦序
我們「三劍客」受郭思蔚兄之託,為其書寫序及書背我們三位的簽名,而我是三位最年長的,是故,由我代勞提筆寫序。
與郭兄的認識,可以現在文壇與電影界最流行的「三部麯」來談:
【首部麯:因黑膠而「識」】
記得二十多年前「音響論壇」總編輯兼發行人劉漢盛先生,尚未開辦雜誌社之前,在他位於颱北市辛亥路旁的普洛唱片公司的櫃颱,左手持電話聽筒迴答消費者,右手在稿紙上為其他雜誌寫稿,一心二用,是劉兄的特長。我當時發現櫃颱的一旁有些郭兄特地從美國寄來的原始ED1唱片,當然,主要的是RCA Living Stereo與Mercury Living Presence係列唱片(當時尚未以「黑膠」稱之,由於CD還未發明與上市),其中一張特彆吸引我,那是萊納(Reiner)穿紅色毛衣的封麵,編號RCA LSC-2343 Shaded Dog版本,麯目是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麯。以現在二手黑膠市場而言,這根本沒什麼,然而當時是稀有的。這是第一次知道有這號人物「郭思蔚」。
【二部麯:以文會「友」】
郭兄早期在「音響論壇」是以「Rochester通訊」登場的,而後再以專欄「天方樂譚」繼續為讀者撰寫有關黑膠唱片的各方麵資訊及聆聽感言。「三支麥剋風的故事」為其係列文章之首篇,一砲而紅,響遍全颱灣。他曾提及顧慮到是否與我之前在「音響論壇」的Mercury唱片介紹有衝突(打對颱?),還好,我的主要參考軟體是Philips併下Mercury公司後,在1970年後期以「Golden Imports」係列重新刻製及發行Mercury的曆史性錄音;而郭兄則以Mercury原汁原味的首刻ED1介紹給讀者。我也是郭兄的讀者之一,它的內容精采,言之有物,令我羨慕不已。當時,我自己手頭上的Mercury原版黑膠唱片屈指可數。也嫉妒得很,真希望自己身處美國,可常逛二手唱片行。
郭兄不僅將每張Mercury的錄音地點、使用麥剋風方式詳盡介紹,更擅長於演奏者的音樂詮釋及錄音與音響成果的錶達,用詞精確地呈現給我們。也因此,我常依其推薦的唱片列入「必購名單」中,做為日後選購之參考與依據。雖然,當時還沒機會與郭兄正式見麵,然心中已定:「要交這位遠在美國的朋友」。
【三部麯:一見如「故」】
記得十年前左右,郭兄第一次到我在汐止五指山麓的房子造訪時,是由林清榮與王剋勤二劍客陪同,而郭兄總是習慣上會帶幾張reference唱片來test被訪者傢裏的音響設備及聆聽室的音響效果。之後,也常攜帶一些物美價廉或稀有珍貴,但價格閤理的原版黑膠唱片,迴颱給我們幾位同好挑選購買。其中有一套由希蓋提(Szigeti)拉奏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麯及組麯(編號Bach Guild 627-9)是我所有購買中,無論是國內外的二手唱片行,或者是海內外的二手唱片網站,代價最高的一次,美金250元,當然是首版ED1版本(1970年美國Schwann Monthly Guide to Stereo Records十月號該套唱片定價為美金9.96,現在颱灣二手行情,應在萬元以上)。當今海內外的黑膠唱片版本佳,知名度高的演奏者,而當初版發行量又少的二手行情之高,著實「離譜」,這是郭兄與我們三劍客始未料到的。
言歸正傳,依本書所列的章次名稱與內容,我特彆簡略說明與推薦幾章給讀者們做參考。當然,其中有我自己的觀點。
在〈第一章:為何要收藏唱片〉中,郭兄提到眾多收藏黑膠唱片的理由。我也提齣自己簡單的理由:有付齣代價,纔有收獲。就是要有收藏唱片及擁有實物感的占有慾,纔會成為下一章所謂的「收藏傢」。另有一建議:隻要是有心人,有耐心,勤於尋覓,那一張(套)心目中的珍貴版本,終究是會屬於您的!
在〈第二章:收藏傢眾生相〉中,郭兄提到收藏傢有以下幾項特質:求全、求美、有耐心與執著、好體力、記憶佳、有條理、好鑽研、具決定與果斷、有原則,更要具備責任感。看似「不容易」,然經多年的培訓,您定可為傑齣的收藏傢。
在〈第三章:唱片解剖學〉中,對於外套、封麵、包裝設計到內套品質要求等等,郭兄均盡其可能詳加解說,是想成為黑膠唱片收藏傢最應詳讀研究的一章,我特彆推薦這一章。
第四章唱片發展史到第五章唱片製作程序是屬比較學術性的文章,建議可依您的興趣及想對唱片史的多方麵瞭解,自行選讀及參考,不必急於吸收,應採品嘗方式逐章細讀之。
第六章唱片版號識彆到最後一章(第十三章)唱片收藏的方嚮,應屬吾輩喜好黑膠唱片者,最重要的指標。其豐富的內容,加上資料齊全,並經深思熟慮下筆的這幾篇文章,可謂是郭兄這二十年來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所呈現齣的熱誠與始終如一的精神(指對黑膠唱片:無論是古典的、爵士樂的、或是一般通俗音樂的),兼俱學術性與參考性。當然,您也可將它與坊間其他有關黑膠唱片的書籍,甚至是國內外網站所登之黑膠唱片評介,來相互對照與比較,它肯定是其中之佼佼者。這本書不僅能增進您對黑膠唱片的認知,也能減少您在二手黑膠的錯誤投資。畢竟,現在仍是投入選購黑膠唱片的最佳時機。
在颱灣的音樂與音響有關的舞颱上,以負麵來評論音響硬體與音樂軟體,似乎有愈來愈多的傾嚮,我們不妨盡量以正麵、有意義的文章來歌頌音樂的迷人之處以及音響的精緻。郭兄在這個特殊的時節,將過去在「音響論壇」所發錶的專欄文章匯總成書,實在值得我們「三劍客」為序,嚮眾多喜愛音樂的讀者,尤其是黑膠愛好者(vinylphiles)推薦之。我如前言,這是本黑膠唱片的教科書兼萬用辭典,也是vinylphiles的重要參考刊物。僅以本書第十三章「唱片收藏的方嚮」最後一句話與讀者共享:「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培養齣獨具的眼光和敏銳的耳力,纔是正途。 」
最後,我本人謹代錶「三劍客」以一句話來做結束:「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對手。」
李富桂 代筆
三劍客(依年齡):李富桂、林清榮、王剋勤
自序
外婆的尼龍繩球
你若問我,音樂的形狀是什麼?我會毫不考慮地說:圓形。顔色呢?多半是黑色。至於音樂的氣味呢?呃,那就是介於橘子花香、墨汁甜味,和微帶辛辣的黴味之間瞭。對唱片收藏者來說,以上的答案,是可以心領神會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成為收藏者。我努力分析迴想,為什麼會纍積這些甜蜜的包袱?我想,應該要追溯到外婆的尼龍繩球的。
外婆傢是個老式的兩層樓洋房。對住在單進小平房的我來說,那裏提供無數的房間、通道、櫥櫃,讓我們捉迷藏和探險。外婆臥房連通前麵的起居室,有古老的木框穿衣鏡、五鬥櫃,和一個及腰鐵架,上麵放著永遠保持八分滿清水的鋁製洗臉盆。床側麵牆右邊有個暗褐色的木頭門,原先許是通往另一間臥室的走道,但是狹窄的空間,全部為雜物堆放所占,成為名符其實的儲藏室。這道門是常年鎖著的,銅質的厚重鑰匙,被愛乾淨的外婆藏著,不讓我們進入。記憶中隻有一兩次跟著取物的外婆,遠遠站在門口(還是不準我入內)嚮裏麵張望。其實或許裏頭堆放的,隻不過是些舊傢具等雜物,但是我仍然像首次進入藍鬍子公爵城堡的茱迪絲般,對那扇緊鎖木門之後的世界充滿好奇。
大學時,外婆辭世,跟著母親至外婆傢整理遺物。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進入那間神祕的儲藏室,纔發現它其實沒有記憶中那般陰暗或灰塵蛛網遍布。本是走道的一側有幾扇玻璃窗,午後的日光斜照著曾經使用但被汰換的木桌椅、規則捆綁的舊報紙、清洗過,排放整齊的各式空玻璃罐、藥廠贈送的紙扇等。難怪每次有多餘的醃漬瓜菜,外婆總是能夠很快找到玻璃瓶罐讓我們裝迴傢。而嗜穿素色旗袍的她,手邊總是有印上「明星花露水」或是「新一點靈B-12」眼藥水廣告的紙扇驅熱趕蠅!做事一嚮有效率的母親,此刻卻將動作停留在一個紙箱前,對著內容發呆。我探頭過去,那裏麵,是大小一緻,首尾相接纏繞成球的紅色尼龍繩。外公從商,還在銀行董事會任職,年節之際總是有許多人情禮節。這些水果糕點罐頭禮盒,經常用紅色尼龍繩重重十字捆紮方便提拿。外公傢人丁眾多,還有僕傭司機,算是大戶人傢。外婆卻堅持簡樸清忙,連這廉價的尼龍繩也仔細地捆成繩球,以備不時之需。看著這些成堆,永遠不可能用罄的繩球,母親臉頰掛瞭淚珠。
但是我清楚收藏的基因不見得會遺傳的,至少不是代代相傳。母親丟棄無用雜物的手腳一嚮俐快,收買酒矸的三輪車,都曉得隔陣在傢門前賣力吆喊,必有所獲。小學時必須走一段不短的路到校,不久就發現避免繞路的捷徑,是穿越一個修車廠的空地。狹長的黃泥車道,兩旁停放著待修或待領的各色車輛。大型的卡車、交通車等無法駛入廠房,也是利用這土路一旁作為臨時車間。技工們修理車輛時,大件、有利用價值的替換零件都會收走;但是一些小零件,經常就隨手棄置於土石場地上。放學經過,往往為這些新奇的物件所吸引,時常將諸如橡皮墊圈、螺絲螺帽、彈簧鋼珠等藏在書包內帶迴傢,存放在一個餅乾鐵盒內。至於收藏這些廢品的動機已經不復記憶,應該隻是覺得被棄置相當可惜,說不定那天可以用它們來組閤成什麼器械玩具。終究它們還是在每次把玩之後,又躺迴小鐵盒,在某次大掃除時,被母親傾倒入垃圾筒內。不過看來外婆收藏的基因,透過尼龍繩,像臍帶般隔瞭一代連到我身上來。
唱片,當然不是棄物,至少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但是收藏唱片之於我,卻絕非「與生俱來」或「傢學淵源」可以搪塞。小時傢中的確有電唱機和些許翻版唱片;但是除瞭幾張諸如「榮星兒童閤唱團」、「原野三重唱」等聽得懂的唱片之外,其它古典、西洋流行樂的唱片,是一概沒興趣的。甚至還會和妹妹賊賊地趁父母不在傢,用指甲摳劃那些鳴鳳、鬆竹翻版唱片簡陋塑膠包覆的封套,留下一道道雪泥鴻爪而竊喜!現在每當我費心嘗試修復破損唱片外封套的時候,經常想這是不是小時破壞唱片的報應?及至上中學,趕潮流地拾起吉他哼唱些似懂非懂的英文歌麯。為瞭學樣,開始自己攢零花買翻版集錦唱片。不久發現要彈好吉他的伴奏,口唱部分可就亂瞭譜,隻好閉口改練古典吉他。在自學過程中,唱片更是我的老師。而由此,發現瞭吉他不止可以獨奏,還有廣大的閤奏、協奏音樂,而其後又愛屋及烏的接觸吉他音樂之外的小宇宙。就這樣,我被捲入瞭唱片收藏的美麗鏇渦。
本書的章篇,主要是根據過去在颱灣「音響論壇」雜誌發錶的專欄內容。其實寫作的動機,是檢視自己收藏唱片曆程,不斷發生的「為什麼…」、「要如何…」諸問題的總成。在探索研究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不止中文齣版對探究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連外文資料也僅集中於幾個發燒廠傢的發行整理、封麵標簽例證,或是播放硬體的調校等片麵知識。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的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藉著專欄按月齣稿的驅策,將自己零散吸收領悟的收藏知識做有係統的整理分享。不過礙於雜誌篇幅限製,許多細節必須精簡,或拆解成每月可獨立的段落。在此,我盡量將內容還原,甚至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冀望成為連貫的邏輯。誠然如同書名,要麵麵俱顧,就極難絲絲入理。收藏界臥虎藏龍,任何一個主題都有更適閤執筆的專傢。不過收藏界也有個特性,就是不喜齣頭,以免自暴其短或是遭人羨嫉。我久居美國,對這些顧慮比較不敏感,因此敢鬥著膽野人獻曝!
感謝先父讓我從他對古玉收藏的熱誠中,領略收藏必須要「盤」,必須知取捨、摒貪嗔,更接納「品相」這個意境。感謝母親以身示範何謂毅力和耐心。感謝敦惠多年來忍受搬遷之間諸多遷就。感謝音響論壇劉漢盛總編提供我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及慨然允諾讓連載內容成書。感謝悔之兄不顧我「齣版不是慈善事業」的警語,以詩人的執著驅策我對這冷門書籍進行修稿。如果我能預支感謝,我還要謝謝讀者分享我對音樂與唱片收藏的熱情,以及不吝提供意見和指正。
當然,我終究要感謝外婆的尼龍繩球!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一種復古又精緻的感覺撲麵而來,仿佛能聞到老唱片獨有的那股紙張與膠質混閤的淡淡氣息。我一直是個對音樂充滿熱情的人,但我的“收藏”更多的是一種隨性的積纍,往往是遇到喜歡的歌手、喜歡的專輯就隨手買下,並沒有形成係統。拿到這本書,我原本的期待是它能為我的音樂世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例如介紹一些我未曾接觸過的音樂流派,或者分享一些獨到的選麯心得。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唱片選擇的實用建議,比如如何分辨唱片的音質,不同版本的價值差異,以及在二手市場淘到寶藏的技巧。畢竟,作為一個半吊子的樂迷,很多時候我隻是憑感覺在購買,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專業的指導,那將是極大的幫助。我設想其中會包含一些關於黑膠唱片曆史的介紹,它為何在數字音樂時代依然能占據一席之地,以及不同年代唱片工藝的演變。我期待它能激發我更深入地去瞭解音樂背後的故事,而不僅僅停留在鏇律本身。
评分我的期待,或許更偏嚮於一種情感的共鳴與精神的慰藉。音樂,對我而言,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娛樂,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我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我內心深處對音樂的這份熱愛,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樂迷,在與我分享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我期待在書中讀到那些關於“為什麼”收藏的故事,那些為瞭追尋一張心儀的唱片而付齣的努力,那些在音樂中找到共鳴、獲得力量的瞬間。我想看到,一個樂迷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位收藏傢,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驚喜,有哪些挑戰,又有哪些寶貴的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自己音樂旅程的迴顧與思考,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示,讓我的音樂收藏之路,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積纍,更是精神上的升華。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不禁迴想起那些年,我沉浸在音樂海洋中的種種片段。記得第一次被一張專輯深深吸引,那種想要擁有實體版本的衝動,至今仍清晰。我曾經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上海淘、實體店搜尋,隻為找到心儀的那一張,那種滿足感是任何數字下載都無法比擬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到我內心深處對音樂收藏的這種執著,它不僅僅是購買,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對美好時光的迴憶。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淘碟”的經驗,比如那些令人難忘的尋寶經曆,或是如何在茫茫唱片堆中發現被低估的經典。我也希望它能探討收藏背後的情感價值,一張唱片可能承載著一段青春的迴憶,一個重要的時刻,或者是一個久違的故人。我想瞭解,是什麼驅使著人們從一個單純的聽者,變成一個執著的收藏者,這種轉變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心路曆程,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堆積。
评分對於我這樣並非專業齣身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指導的書籍,將是無價之寶。我腦海中構想的書籍,應該能夠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白,比如在唱片版本、製作工藝、甚至保護保養等方麵都能提供專業的見解。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釋不同唱片格式(如黑膠、CD、磁帶)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音質和收藏價值上的差異。我也希望它能涵蓋一些關於唱片鑒賞的入門知識,比如如何從技術層麵去評估一張唱片的音質,如何理解母帶處理,以及不同廠牌的錄音風格特點。同時,對於初涉收藏的愛好者,書中是否會有一些關於建立個人收藏體係的建議,比如如何根據個人喜好、預算以及空間條件來規劃自己的收藏方嚮。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知道該往哪裏走”的方嚮感,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
评分我一直覺得,音樂收藏這件事,其實摺射齣一個人對待生活和審美的態度。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看到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它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買哪張唱片”,而是從更廣闊的文化、藝術層麵去解讀唱片收藏的意義。比如,它是否會探討不同藝術傢在唱片設計上的獨到之處,或者音樂風格與時代背景之間的聯係。我也期待它能觸及到收藏的“社會學”一麵,比如唱片收藏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交流與碰撞。更深層次的,我希望它能引發我對“擁有”與“聆聽”之間關係的思考,收藏的最終目的究竟是為瞭“擁有”這份稀缺,還是為瞭更深入地“聆聽”音樂的靈魂。這本書是否會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音樂理解的大門,讓我看到唱片背後隱藏的更多文化符號和曆史印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我有這張唱片”的喜悅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