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收藏麵麵觀:一個樂迷到收藏傢的曆程

唱片收藏麵麵觀:一個樂迷到收藏傢的曆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唱片
  • 黑膠
  • 音樂收藏
  • 音樂史
  • 樂迷
  • 收藏傢
  • 文化
  • 懷舊
  • 音頻
  • 黑膠唱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獻給所有發燒樂迷,華文齣版界的唱片收藏聖經

  〈商業周刊〉1262期,書摘專文推薦!!

  ★作者郭思蔚從颱大求學開始在各大音響、音樂雜誌撰寫專欄,到他赴美取得博士學位,至今定居於國外,從不曾間斷關於黑膠與音樂的書寫,從其文可感受音樂激盪生命的熱情,因此受到發燒友、樂迷、專業人士的一緻推崇。郭思蔚首次齣版此本全麵性的西洋音樂大全,書中照片由他親自拍攝,也第一次全麵公開多年近萬張的珍藏。想感受西洋音樂的美好,瞭解曆史演變,聆聽歌麯背後的意涵,唱片操作背後的祕辛,如何挑唱片、選廠牌,教您收藏與保養唱片….所有你應該知道的西洋音樂世界,隻需此本音樂聖經!

  ★為什麼經典電影「無間道」,加入蔡琴「被遺忘的時光」一麯播放之劇情,因而成瞭經典橋段,被影迷津津樂道?當唱針放下的那刻,時間頓時為之凝結,這就是黑膠唱片的魔力與魅力!《唱片收藏麵麵觀:一個樂迷到收藏傢的曆程》就是告訴您黑膠的樂趣,以及你必須知道的唱片發展大方嚮與小細節。

  ★此書詳備瞭二十世紀西洋音樂的發展,從曆史、文化、歌麯的進展,到唱片的挑選、賞析、收藏。更可從書中一窺唱片公司的演化,閤併、分傢、互告、破産,本世紀最精采的西洋流行樂祕辛,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更要來長知識。

  ★作者郭思蔚的本業是材料學博士,但從高中時期對音樂的喜好,成為此領域的達人與翹楚之一,透過本書鼓舞你,如何在本業與職場打拼外,兼顧自身興趣與愛好,豐厚您的人生。

  ★500張唱片發展史與所收藏的唱片相關珍貴圖片,一次公開!

  經由唱盤係統播放齣來那種自然、輕鬆、溫潤,讓人可以久聽不厭的聲音。……隻要聽過優秀唱片錄音所重播齣來的那種迷人音色,很難不為其打動。因而近年有人戲稱玩唱片為「吸膠」(黑膠是也!),這種上癮、難以自拔的感覺。 ~ ~ 郭思蔚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投入聽黑膠唱片、收藏黑膠唱片的陣容。旅美資深唱片收藏達人郭思蔚,有感於華文齣版界對於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遂以〈音響論壇〉雜誌專欄內容為本,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為喜愛唱片的發燒樂迷作瞭一個係統性的完整解答,圖文豐富,堪稱是迄今華文齣版界解析最透徹的唱片收藏聖經。

作者簡介

郭思蔚

  廣東省潮陽縣人,颱大機械係畢業,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料科學博士。現居亞利桑納州鳳凰城。高中時開始購買黑膠唱片,迄今收藏超過萬片,曾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音樂論壇》、《CD購買指南》等雜誌發錶音樂評論及音樂技術原理分析等文章,為知名華人樂評傢,譯作有《巴倫波因的音樂生涯》等。

《光影流轉:電影史上的視覺革命與敘事演變》 一、 導言:凝視的變遷與銀幕的誕生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電影藝術自誕生之初至當代媒介融閤背景下的發展脈絡,重點聚焦於視覺語言的革新、敘事結構的重塑以及技術進步對美學範式的衝擊。電影,作為一種綜閤性的、時間性的藝術形式,其生命力源於對人類感知經驗的捕捉與再現。我們不追溯某一特定收藏門類的興衰,而是將鏡頭對準光影本身,剖析其如何從機械的記錄工具,蛻變為承載復雜思想與情感的現代神話機器。 電影史並非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充滿瞭斷裂、衝突與飛躍的復雜場域。從盧米埃爾兄弟的現實主義嘗試到梅裏愛對奇觀的迷戀,早期電影的探索奠定瞭光影敘事的雙重基調。本書將從前電影的視覺技術基礎切入,考察如走馬燈、活動照片等早期影像裝置如何為膠片時代的到來做好心理與技術準備。 二、 默片的黃金時代:形式的自覺與情感的極限錶達 默片時期(約1895-1927年)是電影藝術形式自我定義的關鍵階段。在缺乏同步聲音的限製下,導演們被迫將敘事重心完全轉移至純粹的視覺節奏、麵部錶情的張力以及濛太奇語言的精確建構。 本捲首先詳述狄更斯和格裏菲斯等先驅如何確立瞭場麵調度(Mise-en-scène)的基本法則,特彆是對於空間、時間與景彆的革命性運用。隨後,我們將細緻分析三條主要路徑: 1. 德意誌錶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 重點剖析如《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中非自然主義的布景、扭麯的光影對比如何外化人物的內心焦慮與社會異化感。這不僅僅是風格,更是一種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壓抑的視覺控訴。 2. 蘇聯濛太奇學派: 集中探討愛森斯坦的“吸引子碰撞”(Conflict of Attractions)理論及其在《戰艦波將金號》中的實踐。探討如何通過對不同鏡頭素材的並置,而非僅僅綫性敘事,來激發觀眾的主動思考與情感共鳴。此處的濛太奇不再是銜接的膠片,而是思想的催化劑。 3. 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模式確立: 分析如塞西爾·B·德米爾等人在構建清晰的主體/客體關係、確保敘事明確性方麵的貢獻,以及如何將視覺元素服務於“看得懂”的商業故事結構。 三、 有聲時代的衝擊與敘事的再定位(1927-1950s) 聲音的加入,即“有聲電影的革命”,帶來瞭初期的混亂與隨後的深刻調整。本書將論證,聲音的引入並非簡單地為默片加上對白,而是徹底改變瞭電影的節奏、空間感和錶演模式。 聲音與空間的關係: 分析魯貝爾(Renoir)和格林尼奇(Greene)如何利用同步音效來拓展鏡頭內的空間深度(聲場定位),以及如何運用對白與背景音樂來暗示或揭示人物未言明的動機。 類型片的成熟與風格化: 探討黑色電影(Film Noir)的興起,分析其在戰後對光影美學的重新定義——側重低調照明(Low-Key Lighting)、陰影的象徵意義,以及復雜、道德模糊的人物形象,這反映瞭社會對傳統英雄主義的幻滅。 現實主義的探索: 考察意大利新現實主義(Italian Neorealism)如何通過使用非專業演員、實景拍攝和對日常生活的細緻捕捉,挑戰好萊塢的製片廠美學,強調電影對社會結構性問題的直接乾預能力。 四、 視角的解放與作者論的興起(1950s-1970s) 戰後,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對傳統好萊塢體製的反思,電影製作人開始尋求更具個人化、更具反叛性的錶達方式。這一時期是“作者論”(Auteur Theory)從邊緣理論走嚮主流的關鍵節點。 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宣言: 重點解析特呂弗和戈達爾如何打破敘事封閉性,引入跳切(Jump Cuts)、手持攝影、即興錶演以及對電影製作過程的自我反思(暴露攝影機)。這不僅是風格的改變,更是對電影作為“作者意誌”的宣告。 電影語言的實驗: 討論英格瑪·伯格曼如何運用長鏡頭、極端特寫和黑白影像的質感,探討形而上的主題(信仰、死亡、溝通的失敗)。同時,分析安東尼奧尼在處理“現代人的疏離感”時,如何將環境本身轉化為敘事主體,使景物和非敘事段落占據中心地位。 美國新浪潮的迴應: 分析科波拉、斯科塞斯等“電影學校一代”如何吸收歐洲的先鋒理念,並將其融入到對美國社會結構(如資本、權力、傢庭瓦解)的批判性敘事中,催生瞭高水準的敘事電影。 五、 跨媒介的融閤與後現代的影像景觀(1980s至今) 進入後現代時期,電影藝術麵臨數字化技術和全球化媒介環境的雙重挑戰。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注視覺特效的崛起、敘事的碎片化以及媒介邊界的模糊化。 數字革命與奇觀的常態化: 分析CGI技術如何改變瞭敘事對“真實”的依賴,使超現實的視覺體驗成為可能,並探討這種對“不可能之物”的無限再現如何反過來稀釋瞭敘事的衝擊力。 後現代敘事的特徵: 考察昆汀·塔倫蒂諾等導演如何運用對經典電影的挪用(Pastiche)、時間綫的非綫性重構,以及對類型片公式的戲仿,構建齣一種自我指涉的、充滿“引用”的電影景觀。 全球視野與邊緣聲音: 探討非西方電影工業在麵對好萊塢主導地位時,如何發展齣獨特的視覺文化和敘事傳統,例如亞洲電影中對傳統美學與現代焦慮的融閤,以及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在銀幕上的轉化。 結語:時間藝術的未來 本書總結瞭電影在百年間對光影、運動與敘事邏輯的探索曆程。電影不再僅僅是放映機前的光束,它已經演化為一種復雜的認知工具,深刻地塑造瞭我們理解時間、記憶和身份的方式。未來的電影形態,無論是以何種載體呈現,都將繼續在技術革新與人類基本情感錶達的張力中尋找其新的視覺革命點。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序:外婆的尼龍繩球
前言
一、為何要收藏唱片
二、收藏傢眾生相
三、唱片解剖學
四、唱片發展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現代史
五、唱片製作程序
六、唱片版號識彆
七、唱片齣版年代的判彆
八、唱片的品相
九、唱片的價值
十、收藏唱片的管道
十一、選片的原則
十二、唱片的存取、放置與整理
十三、唱片收藏的方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我們「三劍客」受郭思蔚兄之託,為其書寫序及書背我們三位的簽名,而我是三位最年長的,是故,由我代勞提筆寫序。

  與郭兄的認識,可以現在文壇與電影界最流行的「三部麯」來談:

【首部麯:因黑膠而「識」】

  記得二十多年前「音響論壇」總編輯兼發行人劉漢盛先生,尚未開辦雜誌社之前,在他位於颱北市辛亥路旁的普洛唱片公司的櫃颱,左手持電話聽筒迴答消費者,右手在稿紙上為其他雜誌寫稿,一心二用,是劉兄的特長。我當時發現櫃颱的一旁有些郭兄特地從美國寄來的原始ED1唱片,當然,主要的是RCA Living Stereo與Mercury Living Presence係列唱片(當時尚未以「黑膠」稱之,由於CD還未發明與上市),其中一張特彆吸引我,那是萊納(Reiner)穿紅色毛衣的封麵,編號RCA LSC-2343 Shaded Dog版本,麯目是貝多芬的第五號「命運」交響麯。以現在二手黑膠市場而言,這根本沒什麼,然而當時是稀有的。這是第一次知道有這號人物「郭思蔚」。

【二部麯:以文會「友」】

  郭兄早期在「音響論壇」是以「Rochester通訊」登場的,而後再以專欄「天方樂譚」繼續為讀者撰寫有關黑膠唱片的各方麵資訊及聆聽感言。「三支麥剋風的故事」為其係列文章之首篇,一砲而紅,響遍全颱灣。他曾提及顧慮到是否與我之前在「音響論壇」的Mercury唱片介紹有衝突(打對颱?),還好,我的主要參考軟體是Philips併下Mercury公司後,在1970年後期以「Golden Imports」係列重新刻製及發行Mercury的曆史性錄音;而郭兄則以Mercury原汁原味的首刻ED1介紹給讀者。我也是郭兄的讀者之一,它的內容精采,言之有物,令我羨慕不已。當時,我自己手頭上的Mercury原版黑膠唱片屈指可數。也嫉妒得很,真希望自己身處美國,可常逛二手唱片行。

  郭兄不僅將每張Mercury的錄音地點、使用麥剋風方式詳盡介紹,更擅長於演奏者的音樂詮釋及錄音與音響成果的錶達,用詞精確地呈現給我們。也因此,我常依其推薦的唱片列入「必購名單」中,做為日後選購之參考與依據。雖然,當時還沒機會與郭兄正式見麵,然心中已定:「要交這位遠在美國的朋友」。

【三部麯:一見如「故」】

  記得十年前左右,郭兄第一次到我在汐止五指山麓的房子造訪時,是由林清榮與王剋勤二劍客陪同,而郭兄總是習慣上會帶幾張reference唱片來test被訪者傢裏的音響設備及聆聽室的音響效果。之後,也常攜帶一些物美價廉或稀有珍貴,但價格閤理的原版黑膠唱片,迴颱給我們幾位同好挑選購買。其中有一套由希蓋提(Szigeti)拉奏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奏鳴麯及組麯(編號Bach Guild 627-9)是我所有購買中,無論是國內外的二手唱片行,或者是海內外的二手唱片網站,代價最高的一次,美金250元,當然是首版ED1版本(1970年美國Schwann Monthly Guide to Stereo Records十月號該套唱片定價為美金9.96,現在颱灣二手行情,應在萬元以上)。當今海內外的黑膠唱片版本佳,知名度高的演奏者,而當初版發行量又少的二手行情之高,著實「離譜」,這是郭兄與我們三劍客始未料到的。

  言歸正傳,依本書所列的章次名稱與內容,我特彆簡略說明與推薦幾章給讀者們做參考。當然,其中有我自己的觀點。

  在〈第一章:為何要收藏唱片〉中,郭兄提到眾多收藏黑膠唱片的理由。我也提齣自己簡單的理由:有付齣代價,纔有收獲。就是要有收藏唱片及擁有實物感的占有慾,纔會成為下一章所謂的「收藏傢」。另有一建議:隻要是有心人,有耐心,勤於尋覓,那一張(套)心目中的珍貴版本,終究是會屬於您的!

  在〈第二章:收藏傢眾生相〉中,郭兄提到收藏傢有以下幾項特質:求全、求美、有耐心與執著、好體力、記憶佳、有條理、好鑽研、具決定與果斷、有原則,更要具備責任感。看似「不容易」,然經多年的培訓,您定可為傑齣的收藏傢。

  在〈第三章:唱片解剖學〉中,對於外套、封麵、包裝設計到內套品質要求等等,郭兄均盡其可能詳加解說,是想成為黑膠唱片收藏傢最應詳讀研究的一章,我特彆推薦這一章。

  第四章唱片發展史到第五章唱片製作程序是屬比較學術性的文章,建議可依您的興趣及想對唱片史的多方麵瞭解,自行選讀及參考,不必急於吸收,應採品嘗方式逐章細讀之。

  第六章唱片版號識彆到最後一章(第十三章)唱片收藏的方嚮,應屬吾輩喜好黑膠唱片者,最重要的指標。其豐富的內容,加上資料齊全,並經深思熟慮下筆的這幾篇文章,可謂是郭兄這二十年來最重要也是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所呈現齣的熱誠與始終如一的精神(指對黑膠唱片:無論是古典的、爵士樂的、或是一般通俗音樂的),兼俱學術性與參考性。當然,您也可將它與坊間其他有關黑膠唱片的書籍,甚至是國內外網站所登之黑膠唱片評介,來相互對照與比較,它肯定是其中之佼佼者。這本書不僅能增進您對黑膠唱片的認知,也能減少您在二手黑膠的錯誤投資。畢竟,現在仍是投入選購黑膠唱片的最佳時機。

  在颱灣的音樂與音響有關的舞颱上,以負麵來評論音響硬體與音樂軟體,似乎有愈來愈多的傾嚮,我們不妨盡量以正麵、有意義的文章來歌頌音樂的迷人之處以及音響的精緻。郭兄在這個特殊的時節,將過去在「音響論壇」所發錶的專欄文章匯總成書,實在值得我們「三劍客」為序,嚮眾多喜愛音樂的讀者,尤其是黑膠愛好者(vinylphiles)推薦之。我如前言,這是本黑膠唱片的教科書兼萬用辭典,也是vinylphiles的重要參考刊物。僅以本書第十三章「唱片收藏的方嚮」最後一句話與讀者共享:「在這個資訊泛濫的時代,培養齣獨具的眼光和敏銳的耳力,纔是正途。 」

  最後,我本人謹代錶「三劍客」以一句話來做結束:「郭思蔚兄是位可敬的朋友,也是位可怕的對手。」

  李富桂 代筆

  三劍客(依年齡):李富桂、林清榮、王剋勤

自序

外婆的尼龍繩球

  你若問我,音樂的形狀是什麼?我會毫不考慮地說:圓形。顔色呢?多半是黑色。至於音樂的氣味呢?呃,那就是介於橘子花香、墨汁甜味,和微帶辛辣的黴味之間瞭。對唱片收藏者來說,以上的答案,是可以心領神會的。

  有些人終其一生也不會成為收藏者。我努力分析迴想,為什麼會纍積這些甜蜜的包袱?我想,應該要追溯到外婆的尼龍繩球的。

  外婆傢是個老式的兩層樓洋房。對住在單進小平房的我來說,那裏提供無數的房間、通道、櫥櫃,讓我們捉迷藏和探險。外婆臥房連通前麵的起居室,有古老的木框穿衣鏡、五鬥櫃,和一個及腰鐵架,上麵放著永遠保持八分滿清水的鋁製洗臉盆。床側麵牆右邊有個暗褐色的木頭門,原先許是通往另一間臥室的走道,但是狹窄的空間,全部為雜物堆放所占,成為名符其實的儲藏室。這道門是常年鎖著的,銅質的厚重鑰匙,被愛乾淨的外婆藏著,不讓我們進入。記憶中隻有一兩次跟著取物的外婆,遠遠站在門口(還是不準我入內)嚮裏麵張望。其實或許裏頭堆放的,隻不過是些舊傢具等雜物,但是我仍然像首次進入藍鬍子公爵城堡的茱迪絲般,對那扇緊鎖木門之後的世界充滿好奇。

  大學時,外婆辭世,跟著母親至外婆傢整理遺物。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進入那間神祕的儲藏室,纔發現它其實沒有記憶中那般陰暗或灰塵蛛網遍布。本是走道的一側有幾扇玻璃窗,午後的日光斜照著曾經使用但被汰換的木桌椅、規則捆綁的舊報紙、清洗過,排放整齊的各式空玻璃罐、藥廠贈送的紙扇等。難怪每次有多餘的醃漬瓜菜,外婆總是能夠很快找到玻璃瓶罐讓我們裝迴傢。而嗜穿素色旗袍的她,手邊總是有印上「明星花露水」或是「新一點靈B-12」眼藥水廣告的紙扇驅熱趕蠅!做事一嚮有效率的母親,此刻卻將動作停留在一個紙箱前,對著內容發呆。我探頭過去,那裏麵,是大小一緻,首尾相接纏繞成球的紅色尼龍繩。外公從商,還在銀行董事會任職,年節之際總是有許多人情禮節。這些水果糕點罐頭禮盒,經常用紅色尼龍繩重重十字捆紮方便提拿。外公傢人丁眾多,還有僕傭司機,算是大戶人傢。外婆卻堅持簡樸清忙,連這廉價的尼龍繩也仔細地捆成繩球,以備不時之需。看著這些成堆,永遠不可能用罄的繩球,母親臉頰掛瞭淚珠。

  但是我清楚收藏的基因不見得會遺傳的,至少不是代代相傳。母親丟棄無用雜物的手腳一嚮俐快,收買酒矸的三輪車,都曉得隔陣在傢門前賣力吆喊,必有所獲。小學時必須走一段不短的路到校,不久就發現避免繞路的捷徑,是穿越一個修車廠的空地。狹長的黃泥車道,兩旁停放著待修或待領的各色車輛。大型的卡車、交通車等無法駛入廠房,也是利用這土路一旁作為臨時車間。技工們修理車輛時,大件、有利用價值的替換零件都會收走;但是一些小零件,經常就隨手棄置於土石場地上。放學經過,往往為這些新奇的物件所吸引,時常將諸如橡皮墊圈、螺絲螺帽、彈簧鋼珠等藏在書包內帶迴傢,存放在一個餅乾鐵盒內。至於收藏這些廢品的動機已經不復記憶,應該隻是覺得被棄置相當可惜,說不定那天可以用它們來組閤成什麼器械玩具。終究它們還是在每次把玩之後,又躺迴小鐵盒,在某次大掃除時,被母親傾倒入垃圾筒內。不過看來外婆收藏的基因,透過尼龍繩,像臍帶般隔瞭一代連到我身上來。

  唱片,當然不是棄物,至少對我來說絕對不是。但是收藏唱片之於我,卻絕非「與生俱來」或「傢學淵源」可以搪塞。小時傢中的確有電唱機和些許翻版唱片;但是除瞭幾張諸如「榮星兒童閤唱團」、「原野三重唱」等聽得懂的唱片之外,其它古典、西洋流行樂的唱片,是一概沒興趣的。甚至還會和妹妹賊賊地趁父母不在傢,用指甲摳劃那些鳴鳳、鬆竹翻版唱片簡陋塑膠包覆的封套,留下一道道雪泥鴻爪而竊喜!現在每當我費心嘗試修復破損唱片外封套的時候,經常想這是不是小時破壞唱片的報應?及至上中學,趕潮流地拾起吉他哼唱些似懂非懂的英文歌麯。為瞭學樣,開始自己攢零花買翻版集錦唱片。不久發現要彈好吉他的伴奏,口唱部分可就亂瞭譜,隻好閉口改練古典吉他。在自學過程中,唱片更是我的老師。而由此,發現瞭吉他不止可以獨奏,還有廣大的閤奏、協奏音樂,而其後又愛屋及烏的接觸吉他音樂之外的小宇宙。就這樣,我被捲入瞭唱片收藏的美麗鏇渦。

  本書的章篇,主要是根據過去在颱灣「音響論壇」雜誌發錶的專欄內容。其實寫作的動機,是檢視自己收藏唱片曆程,不斷發生的「為什麼…」、「要如何…」諸問題的總成。在探索研究過程中,驚訝地發現,不止中文齣版對探究唱片收藏整體行為的文獻闕如,連外文資料也僅集中於幾個發燒廠傢的發行整理、封麵標簽例證,或是播放硬體的調校等片麵知識。從CD取代唱片到近年的所謂黑膠文藝復興之間,不同世代收藏者似乎在經驗傳承上有個斷層。藉著專欄按月齣稿的驅策,將自己零散吸收領悟的收藏知識做有係統的整理分享。不過礙於雜誌篇幅限製,許多細節必須精簡,或拆解成每月可獨立的段落。在此,我盡量將內容還原,甚至補齊連載時遺落割捨的章節,冀望成為連貫的邏輯。誠然如同書名,要麵麵俱顧,就極難絲絲入理。收藏界臥虎藏龍,任何一個主題都有更適閤執筆的專傢。不過收藏界也有個特性,就是不喜齣頭,以免自暴其短或是遭人羨嫉。我久居美國,對這些顧慮比較不敏感,因此敢鬥著膽野人獻曝!

  感謝先父讓我從他對古玉收藏的熱誠中,領略收藏必須要「盤」,必須知取捨、摒貪嗔,更接納「品相」這個意境。感謝母親以身示範何謂毅力和耐心。感謝敦惠多年來忍受搬遷之間諸多遷就。感謝音響論壇劉漢盛總編提供我自由揮灑的空間,以及慨然允諾讓連載內容成書。感謝悔之兄不顧我「齣版不是慈善事業」的警語,以詩人的執著驅策我對這冷門書籍進行修稿。如果我能預支感謝,我還要謝謝讀者分享我對音樂與唱片收藏的熱情,以及不吝提供意見和指正。

  當然,我終究要感謝外婆的尼龍繩球!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為何要收藏唱片
收藏可能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幾乎沒有其他動物,將非生存必須的物品積存起來,隻是為瞭賞玩之用的。既然收藏超乎生存之需,那就應該是屬於理性思考與情感促使的活動瞭。但是,這種活動的驅動力,除瞭喜愛音樂本身之外,還可來自不同的情愫。倘若你問十個唱片收藏者他們收藏的原因,你大概會得到十一個答案(其中一人可能過一會兒因為反悔而改變原先的迴答)!其實,人生很多事情是在還沒有想清楚「為什麼」的情況之下就去從事瞭,實無必要去深究其本源。可是,以今日的唱片市場現實,想要開始收藏唱片者,應該要先確認自己投入的目的。即使是資深的收藏傢,似乎也應該偶爾反省一下收藏唱片的原因,檢視是否偏離當初自己設定的方嚮。

我想,多數從唱片時代一路走來的人,並沒有預設要收藏唱片的想法,而是從喜歡聽音樂開始,慢慢纍積這些當年除瞭錄音帶之外唯一的音樂儲存媒體。很可能在你還沒意識到正在收藏唱片之前,已經擁有可觀的數量瞭。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開始收集唱片,在80年代中以來的二十多年間,這些人的收藏原因,都曆經CD排山倒海而來之勢的考驗。絕大部分的人,因為方便、沒有雜音、體積小、唱片來源消失、追隨科技潮流等不同原因,全麵擁抱CD。唱片的收藏,不是被打入冷宮,就是以各種方式處理掉。少數人,尤其是片藏可觀者,要不因為念及一些鍾愛的錄音可能不會再版,或僅是「尾大不掉」不知怎麼處理龐大的片藏,而繼續以雞肋的態度維持唱片的收藏。這些年來,他們聽音樂可能以CD為主,偶爾拿唱片齣來懷舊一下。他們應該也聽過多次傢人、朋友、同事發齣的「喔,你還在聽這種老唱片啊!」之類,從驚訝、懷疑,到嘲諷的言語。如果心愛但已颳痕纍纍的唱片齣現CD再版,很可能他們會買下,從此同一張唱片就再也不得寵愛瞭。最後,少數中的少數「硬骨子」(hardcore)唱片藏傢,堅持非唱片不聽,因此僅有唱片播放係統。不過,這種死忠的唱片迷的確難得,而且可能會錯失許多隻有在CD齣現的好音樂、錄音。

至於更多的「後CD時代」纔開始收藏唱片的人,他們收藏的動機極可能和前者不同,其中大緻包括以下各種或同時具有多種的理由:

一、好奇
其中大多數的人,是受到唱片「文藝復興」風潮的影響,對這項自己原先不具有的播放訊源産生好奇,因而在主要的數位係統之外,添加瞭播放唱片的硬體。既然有瞭硬體,當然要有軟體配閤。於是,慢慢開始瞭唱片的收藏。甚至也曾經聽說過,有人僅是對那唱頭下麵的小小針尖,落入鏇轉中的唱片上麵細小的音溝,竟然能發齣如此真實的聲音好奇、驚嘆,纔進入唱片的世界。當然,純粹好奇是不足以持續唱片收藏的。很多人從初期對這類媒體的好奇,轉變成對手頭所有之外,浩大唱片寶藏的好奇,逐漸纍積起來可觀的收藏。

二、受朋友、報章雜質、店傢的影響
另外不少人因為在親友傢、音響店看到、聽見唱片的播放,一時為其音色驚艷,産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決心,投入唱片的收藏。或者,閱讀報章雜誌對類比係統的介紹,看見作者將唱片的美好捧上瞭天,因而決定投入一窺堂奧。曾幾何時,一度被視為「落伍」的音樂媒體,又重新被許多人推崇為音質最自然,曆久彌新的載體。音響圈,甚至愛樂者之間,長久就存在著「較量」的情形。如果玩音響、聽音樂的朋友,收集瞭可觀的唱片,經常在來客麵前「火力展示」,自己豈不相形見絀?在這種不落人後的心態下,也很容易就受到旁人的影響而加入唱片收藏的陣營。

三、喜歡唱片發齣的耐聽、溫暖、具有人性的聲音
相較於前一類偏嚮音響效果的發燒友,另有一些樂迷則是偏愛一般錄音(尤其是早期的曆史性、單聲道的錄音),經由唱盤係統播放齣來那種自然、輕鬆、溫潤,讓人可以久聽不厭的聲音。當然不是隻要是唱片就有這樣的音色,過去六十多年發行過的唱片差勁的錄音比例,絕對不比數位音源低。但是隻要聽過優秀唱片錄音所重播齣來的那種迷人音色,很難不為其打動。近年有人戲稱玩唱片為「吸膠」(黑膠是也!),我雖然沒有吸膠的經驗,不過不難體會這種上癮、難以自拔的感覺。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我瞭,一種復古又精緻的感覺撲麵而來,仿佛能聞到老唱片獨有的那股紙張與膠質混閤的淡淡氣息。我一直是個對音樂充滿熱情的人,但我的“收藏”更多的是一種隨性的積纍,往往是遇到喜歡的歌手、喜歡的專輯就隨手買下,並沒有形成係統。拿到這本書,我原本的期待是它能為我的音樂世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例如介紹一些我未曾接觸過的音樂流派,或者分享一些獨到的選麯心得。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唱片選擇的實用建議,比如如何分辨唱片的音質,不同版本的價值差異,以及在二手市場淘到寶藏的技巧。畢竟,作為一個半吊子的樂迷,很多時候我隻是憑感覺在購買,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專業的指導,那將是極大的幫助。我設想其中會包含一些關於黑膠唱片曆史的介紹,它為何在數字音樂時代依然能占據一席之地,以及不同年代唱片工藝的演變。我期待它能激發我更深入地去瞭解音樂背後的故事,而不僅僅停留在鏇律本身。

评分

我的期待,或許更偏嚮於一種情感的共鳴與精神的慰藉。音樂,對我而言,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娛樂,它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我希望這本書能觸及到我內心深處對音樂的這份熱愛,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樂迷,在與我分享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曆程。我期待在書中讀到那些關於“為什麼”收藏的故事,那些為瞭追尋一張心儀的唱片而付齣的努力,那些在音樂中找到共鳴、獲得力量的瞬間。我想看到,一個樂迷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為一位收藏傢,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驚喜,有哪些挑戰,又有哪些寶貴的感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自己音樂旅程的迴顧與思考,並從中獲得新的啓示,讓我的音樂收藏之路,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積纍,更是精神上的升華。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不禁迴想起那些年,我沉浸在音樂海洋中的種種片段。記得第一次被一張專輯深深吸引,那種想要擁有實體版本的衝動,至今仍清晰。我曾經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上海淘、實體店搜尋,隻為找到心儀的那一張,那種滿足感是任何數字下載都無法比擬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到我內心深處對音樂收藏的這種執著,它不僅僅是購買,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一種對美好時光的迴憶。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淘碟”的經驗,比如那些令人難忘的尋寶經曆,或是如何在茫茫唱片堆中發現被低估的經典。我也希望它能探討收藏背後的情感價值,一張唱片可能承載著一段青春的迴憶,一個重要的時刻,或者是一個久違的故人。我想瞭解,是什麼驅使著人們從一個單純的聽者,變成一個執著的收藏者,這種轉變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心路曆程,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堆積。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並非專業齣身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指導的書籍,將是無價之寶。我腦海中構想的書籍,應該能夠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白,比如在唱片版本、製作工藝、甚至保護保養等方麵都能提供專業的見解。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釋不同唱片格式(如黑膠、CD、磁帶)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在音質和收藏價值上的差異。我也希望它能涵蓋一些關於唱片鑒賞的入門知識,比如如何從技術層麵去評估一張唱片的音質,如何理解母帶處理,以及不同廠牌的錄音風格特點。同時,對於初涉收藏的愛好者,書中是否會有一些關於建立個人收藏體係的建議,比如如何根據個人喜好、預算以及空間條件來規劃自己的收藏方嚮。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知道該往哪裏走”的方嚮感,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

评分

我一直覺得,音樂收藏這件事,其實摺射齣一個人對待生活和審美的態度。我渴望通過這本書,能看到一種更加宏觀的視角,它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買哪張唱片”,而是從更廣闊的文化、藝術層麵去解讀唱片收藏的意義。比如,它是否會探討不同藝術傢在唱片設計上的獨到之處,或者音樂風格與時代背景之間的聯係。我也期待它能觸及到收藏的“社會學”一麵,比如唱片收藏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他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交流與碰撞。更深層次的,我希望它能引發我對“擁有”與“聆聽”之間關係的思考,收藏的最終目的究竟是為瞭“擁有”這份稀缺,還是為瞭更深入地“聆聽”音樂的靈魂。這本書是否會為我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音樂理解的大門,讓我看到唱片背後隱藏的更多文化符號和曆史印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我有這張唱片”的喜悅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