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十餘年蒐羅所得的珍藏全覽,全書考證經義,旁徵博引,佐以稀有的骨董墨鬥、鉋子的精美圖片,以及匠人工器的曆史典故,是收藏傢不可錯過的參考書籍。
1.每件木匠作品都是唯一存世之物,即收藏界俗稱的「孤品」。
2.收錄極少見之鉋子、墨鬥、國外珍品 計78件。
中國人喜愛收藏,這和文化淵源有重要的關係,因為悠久的曆史提供瞭可供收藏的精神和物質條件,傳統和積纍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收藏的內容。
近年來中國大陸收藏熱經久不衰,這其中既有屬於經典收藏品類,例如對傳統的古籍、字畫和珍貴陶瓷等藝術品的收藏,這種藏品除瞭曆史價值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潛在的投資價值。此外,民間收藏品的種類也呈現齣廣泛性,例如傢俱、老爺車、火花(火柴盒外包裝)、老照片等等,幾乎所有能夠反映曆史和生活的各種遺物,都滿載著人們對昔日的情愫,重新被撿拾迴來。
對於各類工具的收藏,在國際上並不少見。據考古學傢的研究,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應當為石器或者骨器,而且最早被加工的物品,除瞭衣食之外,便是居所。田野考古的發現證明至遲在商周時期,已經齣現金屬工具,為木作工具的發展奠定瞭基礎。其中相傳是“魯班”發明的墨鬥以及對木材進行切削加工的鉋子,是木作工具中最為獨特的一種。
墨鬥是在可以移動的木製或者金屬製成的小容器中,放置墨汁,然後讓棉綫在容器中通過,使棉綫浸滿墨汁,然後將墨汁轉移到需要加工的木材上,以便沿著墨綫根據需要進行加工。因為留在木材上的綫條是黑色的,有些時候將木作稱作“黑綫活”;而石作和磚瓦作匠人,根據白色棉綫的標誌進行操作,因此也被稱作“白綫活”。
墨鬥在長期的曆史發育中,被木作工匠賦予瞭無限的藝術價值,有的外形如魚,有的外形如獅,有的被做成綉花鞋狀,還有的被做成嬰嬉,韆姿百態,如錦陣花營一般。所有的墨鬥都是木工們親手製成的,因此各式各樣的墨鬥中,便飽含瞭製作者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幸福的憧憬。於是這些不同形製的墨鬥,就成瞭一個個極富生命力的藝術品,因此便體現齣瞭極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
「正因為工匠們試圖在「終日不離屑和土」的乏味勞動中尋求某種精神上的享受,而刻意把原本樸實無華的工具加工細作,使之變成一件件精美有趣的藝術雕刻。或許,他們對祖傳的手藝從未感到過一絲的乏味,隻是想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作者丁海華
作者簡介
丁海華
199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先後獲得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國際律師事務所閤夥人律師及北京代錶處首席代錶。熱愛中華文化,積極保存中華傳統。早在留學期間便開始他的收藏之路,直到2001年因緣際會於北京潘傢園購得一隻綉花鞋刨子,從此愛上瞭這些滲透著昔日匠人汗水的工具,投入木匠工具的收藏與鑒賞。
推薦者簡介
田濤:
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律史學傢、拍賣法和法律文獻專傢、古籍善本收藏傢
董強:
北京大學法語係教授、法國文學藝術專傢,法蘭西共和國教育騎士勛章得主
推薦序
君子不器∕董強
散發著陣陣吉光、傳世不朽的藝術品∕田 濤
自序
一、中國古代著名木匠與建築大師
二、考古發現、古代文獻對木工行業的記載
三、勞動工具在收藏界的地位及其作為藝術品的特性
四、論鉋子
五、論墨鬥
尊崇先賢古訓的墨鬥
動物係列的墨鬥
瑞獸係列的墨鬥
鞋子係列的墨鬥
大自然係列的墨鬥
微型墨鬥
後記
參考讀物
推薦序
散發著陣陣吉光、傳世不朽的藝術品
中國人喜愛收藏,這和中國人的文化淵源有著重要的關係。悠久的曆史提供瞭可供收藏的精神和物質條件,傳統和積纍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瞭收藏的內容,就此而言收藏本身不過是一種文化現象,和世道的盛衰原本並無絕對的直接關係。社會動盪的環境下,人們可能會直接關注糧食或者金銀的儲藏,近年來考古學界齣土瞭唐末和宋元之際的很多「窖藏」,似乎可以證明這一點。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人們纔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迴顧已經消失的曆史,纔會重新對曆經磨難的典章文物關注和收藏,並希冀在迴顧的安慰中,重新建設自己的傢園。
近年來中國大陸收藏熱經久不衰,這其中包括經典的收藏品,例如對傳統的古籍、字畫和珍貴陶瓷等藝術品的收藏,這種藏品除瞭曆史價值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潛在的投資價值,更受到資本領域和「炒傢」的興趣。此外, 民間收藏品的種類也逐漸體現齣特有的廣泛性,例如傢俱、老爺車、火花(火柴盒)外包裝、老照片等等,幾乎所有能夠反映國人曆史和生活等滿載著人們對昔日情愫的各種遺物,都重新被撿拾迴來,並且被附加瞭非常之多的「其他價值」,甚至國人自己也難以說清楚之所以看重這些被收藏品的真正原因。
對於各類工具的收藏,在國際上並不少見,但在國人中則較為鮮見。友人丁海華大律師,竟專注於收藏木匠工具,令人耳目一新。
據考古學傢的研究,人類最早使用的工具應當為石器或者骨器,而且最早被加工的物品,除瞭衣食之外,便是居所。最早的居所也許是在地上穴居或者在樹上搭建,生活在樹上的原始居民,被稱作「有巢氏」。一九七三年浙江河姆渡遺址(注1)齣土的許多建築木構件上鑿卯帶榫,尤其是發明使用瞭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闆,同時還發現瞭專門用於加工木器石斧和石錛,標誌著當時木作技術已經取得瞭較高成就。金屬工具的使用為木作工具的發展奠定瞭基礎,田野考古的發現證明至遲在商周時期,已經齣現瞭青銅的斧頭、削刀、鋸刃和鑿子。秦漢以後鐵製木作工具已經普遍使用,同時木製品加工的工藝也有瞭顯著提昇。
關於鉋子的使用則存有一些爭議,近來有民間收藏傢認為鉋子的發明和紅木傢俱的製作有關,並認為中國人發明木作鉋子的時間當在十六世紀,若從收藏明清傢俱的角度齣發,這一看法似乎並不為過,當然還可以藉此提高收藏品的經濟價值,但前提必須是十六世紀以前的人不製作也不使用傢俱,甚至不製作也不使用門窗。鉋子是有刨體、刨底、刨刃、刨口、齣花槽組成的,通過調整刨刃在刨口的切削角度,沿單嚮水平運動對木材進行切削加工。
鉋子的用途很多,除瞭颳削令木製品錶麵光滑之外,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木材橫嚮拼接。現存唐宋以來的古代建築中,門心木闆等均存在橫嚮拼接現象,即是將兩塊木闆需要拼接的位置透過鉋子的颳削,使拼接部位平直,然後用膠粘閤, 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桌麵或者任何一種需要拼接的部位。要求門心木闆或者桌麵木闆均使用獨闆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也沒有很多大直徑的樹木。完成木闆之間橫嚮結閤的鉋子,木工稱作拼縫刨或者大刨。較大的木闆橫嚮結閤時,因為需要較長的刨口,有時鉋子被固定住,然後讓被加工的木材在刨口上水平移動,這種鉋子稱作「拉刨」。
企口闆雖然屬於榫卯結閤,但兩個企口闆之間需要同尺寸的專門鉋子進行加工,這種鉋子被稱作「企口刨」或者「裁口刨」, 現代木工仍然使用企口刨和裁口刨進行榫結閤。在木闆上製作凸起或者凹陷的綫條時,需要使用各種不同的特製「綫刨」進行加工,「綫刨」的刨刃根據綫條的需要,由木作匠人專門進行磨製。木材加工中有時需要打磨、颳光或者去掉木材鋒利的直角棱邊,俗稱「倒棱」,這時就需要使用專門的「淨刨」和「颳刨」。木工在學藝之初,師傅便會教授很多木作口訣,其中有一句就是「木匠不倒棱,一輩子沒學成」,可見「淨刨」是十分重要的。木製鉋子長短不一, 較長的拉刨有將近一公尺,最小的淨刨,隻有一個刨刃和兩個手柄。
此外還有一些特製的鉋子,用於加工具有弧度或者圓形等特殊形製,此類鉋子的名稱也較為復雜,有的稱作「圓刨」,有的稱作「花刨」,是鉋子傢族中最為豐富多彩的部分。一般而言,木作中最常使用的是一種中型鉋子,這種鉋子大小約在三十公分左右,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刨刃的切削角度,並且攜帶方便,用途廣泛, 這種鉋子幾乎是木作匠人人手必備的,因為這種鉋子不大不小、尺寸適中,被稱作「二刨」,中國北方地區則稱為「二虎頭」。
唐、宋以降,雕版印刷日漸盛行,由於受到木材尺寸的限製,雕版製作時同樣需要進行拼接,雖然早期經過拼接的雕版現在已經難以見到,但在傳世的宋代印刷品中,已齣現版本學中稱作「斷版」的情況,這是一種因木材遇水收縮而在原拼接處斷裂,緻使印刷品齣現不著墨的白色紋理。印刷品中的「斷版」, 是鑑定是否初次印刷的重要依據之一。一般而言,印刷越早,斷版産生的機率越少。現存的明清雕版印刷版片實物中,可以直接地觀察到當時利用鉋子颳削和版片拼接的痕跡,可以證明至遲在唐宋之際,雕版印刷中已經使用鉋子對需拼接的木闆進行加工。
鉋子流傳至今不但品類繁多,而且已經趨於成熟,這錶示鉋子本身已然經過瞭相當長的發育過程,我們有理由認為鉋子使用在中國木作上,起碼有一兩韆年以上的曆史。
墨鬥是木作工具中最為獨特的一種,相傳是「魯班爺」發明的。墨鬥是在可以移動的木製或者金屬製成的小容器中放置墨汁,然後讓棉綫在容器中通過, 使棉綫浸滿墨汁,然後將墨汁轉移到需要加工的木材上,以便沿著墨綫進行加工。因為留在木材上的綫條是黑色的,有時候也將木作稱作「黑綫活」;而石作和磚瓦作匠人,是根據白色棉綫的標誌進行操作,因此也被稱作「白綫活」。墨鬥彈在木材上的墨綫,成為木材杆件之間連接時的準繩。無論是使用木材進行房屋結構施工時的「大木作」,還是傢俱器件製作加工時的「細木作」,都必須先在加工件上使用墨鬥彈綫,並嚴格按照墨綫的痕跡進行操作。
墨鬥上的棉綫一端固定綫上輪上,另一端可以從墨鬥中穿過並抽齣,能夠抽齣的棉綫頂端處,有一個金屬製成的「抓手」,在短距離操作時將抓手固定在需要劃綫木材的遠端,但在長距離操作時,為瞭防止墨綫跑偏,就需要壓在棉綫的中間,分左右兩次彈綫,木匠師傅有時將後者稱作「段綫」。墨鬥彈齣的綫是匠人操作的規矩,是共同遵守的標準,因此也稱作「治木準繩」,這種意思被衍生到法學領域裏,就成瞭「治世準繩」,其實也就是規矩和標準的概念。
墨鬥在長期的曆史發育中,被木作工匠賦予瞭無限的藝術價值,有的外形如魚,有的外形如獅,有的被做成綉花鞋狀,還有的被做成嬰嬉,韆姿百態,如錦陣花營一般。墨鬥全都是木工們親手製成的,因此各式各樣的墨鬥中,便飽含瞭製作者對生活的希望和對幸福的憧憬。這些不同形製的墨鬥,於是便成瞭一個個極富生命力的藝術品,體現齣極高的收藏和觀賞價值。
我的朋友丁海華大律師居然愛上瞭這些滲透著往日木作匠人汗水的工具,的確令人稱奇。我想這其中除瞭對藝術品的欣賞和情趣之外,還體現瞭對勞動的尊重。也許有人說這種收藏是「化腐朽為神奇」,而我卻不以為然,我以為丁海華先生所收藏的木作工具,不但從來不曾腐朽,而且每一件工具上都散發著陣陣吉光,每一件工具都似乎是神奇之物,每一件工具都將和往日的輝煌傳世不朽。
田濤
注1:河姆渡遺址(Hemudu Site)是中國南方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寜波市區約20 公裏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麵積約4 萬平方公尺。1973 年開始發掘,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翻開《梓人遺珍》,我並沒有期望能讀到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或者一個嚴謹如考據的學術報告。我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往昔的窺探,對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精巧技藝和時代印記的搜尋。《梓人遺珍》恰好滿足瞭這份好奇。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將大量的文獻資料堆砌在讀者麵前,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那些沉睡在故紙堆裏的工藝,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匠人,那些融入瞭歲月溫度的器物,一點點地喚醒。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昏黃燈光下,匠人們全神貫注地打磨、雕刻、描繪的場景,聽見他們指尖與材料碰撞發齣的細微聲響。書中對於某些古老技法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承載著前人智慧和審美的密碼。雖然我並非專業的技藝研究者,但通過作者的筆觸,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嚴謹與匠心。那些細節,那些反復打磨的痕跡,無不訴說著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身邊那些看似尋常的物件,開始去探究它們背後可能隱藏的故事。這種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與曆史深處的靈魂對話。
评分對於《梓人遺珍》這本書,我的感受可以說是相當復雜,但整體而言,是一種震撼和驚喜的交織。它所呈現的,並非是我想象中那樣,僅限於對某個特定領域器物的羅列和分析。相反,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野,將這些“遺珍”置於更廣闊的曆史和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我從中看到瞭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工藝發展脈絡,看到瞭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最終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書中對於一些早期文明的器物,其工藝的復雜程度和藝術的精美程度,常常讓我感到不可思議,它們挑戰瞭我對於那個年代生産力的認知。作者的論述,往往旁徵博引,卻又不顯生硬,能夠將晦澀的知識點,轉化為引人入勝的篇章。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器物所蘊含的哲學思考的挖掘,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形態,更是人們對於自然、對於宇宙、對於生命的理解的體現。這種深度的解讀,讓我對“遺珍”的價值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梓人遺珍》這本書,讓我對“匠人”這個詞匯,有瞭前所未有的敬意。書中不僅僅是在介紹那些精美的器物,更是在講述那些創造器物的人們的故事。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那些默默無聞的匠人,他們將一生的心血傾注於一件件作品之中,用汗水和智慧,打磨齣時代的輝煌。書中對某一件器物製作過程的細緻描寫,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無數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經驗和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它讓我意識到,那些看似簡單的物件,背後往往是無數次的嘗試、失敗和精益求精。這種對“慢”的推崇,對“精”的追求,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反思,我們在追求速度的同時,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更重要的東西。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過往技藝的記錄,更是一種對現代人價值觀的叩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價值”的定義,不再僅僅是金錢的堆砌,更是勞動、智慧和情感的凝聚。
评分《梓人遺珍》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而悠長的迴味。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即忘,而是在閤上書頁後,仍然會在腦海中縈繞。我常常會去迴想書中描述的那些匠人的生活片段,想象他們如何在大汗淋灕中,用最樸素的雙手創造齣令人驚嘆的藝術品。書中對於某些器物細節的考究,可以說是精益求精,每一個比例,每一個紋飾,都可能隱藏著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過程中,那種不動聲色的情感投入,他筆下的器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物體,而是有瞭生命,有瞭故事,有瞭溫度。它讓我明白,真正的“遺珍”不僅僅在於其材質的貴重,更在於其背後凝聚的匠心、智慧和時代精神。閱讀《梓人遺珍》,就像是在與一群沉默的先輩對話,他們用自己的技藝,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本書,讓我對“傳承”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僅是技藝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延續。
评分讀《梓人遺珍》的過程,是一場意料之外的奇妙旅程。我原本以為會是枯燥的物件介紹,結果卻被書中蘊含的生命力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巧的梳子,梳理著那些散落在曆史角落裏的珍貴片段,將它們串聯成一幅幅生動而有溫度的畫麵。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個時期社會生活與器物發展的關聯性探討,它沒有生硬地將兩者割裂,而是將器物置於其所處的社會大背景下,展現齣器物如何反映瞭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乃至社會階層。比如,某件器物在工藝上的精進,往往與當時經濟的繁榮、技術的進步,甚至是統治者的倡導息息相關。這種視角,讓閱讀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而是一種對曆史整體的感知和理解。書中對一些罕見的材料和製作工藝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仿佛打開瞭一個個塵封的寶箱,裏麵閃爍著智慧和創造的光芒。它讓我認識到,那些我們如今視為“文物”的物品,在它們誕生的年代,同樣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們賴以生存、錶達情感、彰顯身份的重要載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