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人遗珍

梓人遗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十余年蒐罗所得的珍藏全览,全书考证经义,旁征博引,佐以稀有的骨董墨斗、鉋子的精美图片,以及匠人工器的历史典故,是收藏家不可错过的参考书籍。

  1.每件木匠作品都是唯一存世之物,即收藏界俗称的「孤品」。
  2.收录极少见之鉋子、墨斗、国外珍品 计78件。

  中国人喜爱收藏,这和文化渊源有重要的关系,因为悠久的历史提供了可供收藏的精神和物质条件,传统和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收藏的内容。

  近年来中国大陆收藏热经久不衰,这其中既有属于经典收藏品类,例如对传统的古籍、字画和珍贵陶瓷等艺术品的收藏,这种藏品除了历史价值之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潜在的投资价值。此外,民间收藏品的种类也呈现出广泛性,例如家俱、老爷车、火花(火柴盒外包装)、老照片等等,几乎所有能够反映历史和生活的各种遗物,都满载着人们对昔日的情愫,重新被捡拾回来。

  对于各类工具的收藏,在国际上并不少见。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应当为石器或者骨器,而且最早被加工的物品,除了衣食之外,便是居所。田野考古的发现证明至迟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金属工具,为木作工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相传是“鲁班”发明的墨斗以及对木材进行切削加工的鉋子,是木作工具中最为独特的一种。

  墨斗是在可以移动的木制或者金属制成的小容器中,放置墨汁,然后让棉线在容器中通过,使棉线浸满墨汁,然后将墨汁转移到需要加工的木材上,以便沿着墨线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因为留在木材上的线条是黑色的,有些时候将木作称作“黑线活”;而石作和砖瓦作匠人,根据白色棉线的标志进行操作,因此也被称作“白线活”。

  墨斗在长期的历史发育中,被木作工匠赋予了无限的艺术价值,有的外形如鱼,有的外形如狮,有的被做成绣花鞋状,还有的被做成婴嬉,千姿百态,如锦阵花营一般。所有的墨斗都是木工们亲手制成的,因此各式各样的墨斗中,便饱含了制作者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憧憬。于是这些不同形制的墨斗,就成了一个个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品,因此便体现出了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正因为工匠们试图在「终日不离屑和土」的乏味劳动中寻求某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刻意把原本朴实无华的工具加工细作,使之变成一件件精美有趣的艺术雕刻。或许,他们对祖传的手艺从未感到过一丝的乏味,只是想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作者丁海华

作者简介

丁海华

  199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先后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现任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及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热爱中华文化,积极保存中华传统。早在留学期间便开始他的收藏之路,直到2001年因缘际会于北京潘家园购得一只绣花鞋刨子,从此爱上了这些渗透着昔日匠人汗水的工具,投入木匠工具的收藏与鉴赏。

推荐者简介

田涛:

  北京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史学家、拍卖法和法律文献专家、古籍善本收藏家

董强:

  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法国文学艺术专家,法兰西共和国教育骑士勋章得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君子不器∕董强
散发着阵阵吉光、传世不朽的艺术品∕田 涛

自序

一、中国古代着名木匠与建筑大师

二、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对木工行业的记载

三、劳动工具在收藏界的地位及其作为艺术品的特性

四、论鉋子

五、论墨斗
尊崇先贤古训的墨斗
动物系列的墨斗
瑞兽系列的墨斗
鞋子系列的墨斗
大自然系列的墨斗
微型墨斗 

后记

参考读物

图书序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着名的木匠及建筑大师

随着瞳孔缩小、注意力集中,我渐渐地开始对中国木工行业的历史和相关人物有所了解。

当然,第一个必须提到的便是孩童时就耳熟能详的木工先师鲁班。
鲁班(前507 年︱前444 年),本姓公输,名般,《史记》集解5以及《后汉书》

注称其为「公输般」,《墨子》称其「公输盘」,《孟子‧ 离娄上》称其「鲁班」,《太平广记》6称其「鲁般」。古时「般」和「班」二字相通,因为公输般是鲁国人,所以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出身贫寒,来自一个木匠家庭。他自幼随家人干活,从事土木建筑劳动,因为聪明能干,日后成为机械、土木、手工工艺方面的大发明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土木建筑师。据《事物绀珠》 、《物原•器原篇》、《古史考》、《墨子》载,鲁班发明了曲尺、锯子、鉋子、墨斗、钻子、凿子、铲子这些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工具。后人把鲁班奉为百工之首、发明之父。据《集说铨真》记载,鲁班曾隐于历山(即山东济南千佛山),故在鲁班的家乡山东,人们在济南的千佛山上专门修建了「鲁班祠」。包括台湾在内,每逢鲁班的诞辰日,各地都以各种方式举办活动纪念鲁班,杀猪宰羊,搭台唱戏。有的地方还举行游行,把鲁班发明的五件工具:锯、斧、墨斗、曲尺、鉋子,制作成巨大模型,放在彩车上展示。

福建佛山木雕业有个传统,每年要举行多次纪念鲁班的敬神宴会。在一些地方,工匠们在建造房屋上樑时,必须举行祭祀鲁班的仪式,以求保佑施工顺利和住宅安宁。

据查史料,继鲁班之后,另外两位成就斐然的建筑大师就是唐代的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二人。阎氏兄弟均为唐初着名的画家,在绘画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阎立德壁画和阎立本的《步辇图》。阎氏兄弟出身于工程世家,二人因才华出众,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均先后出任「将作大匠」(即「总建筑师」),后官至工部尚书。据《旧唐书》载,阎立本曾负责建造唐朝大明宫。其兄阎立德曾受命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还设计监造了献陵(高祖李渊墓)和昭陵( 太宗李世民墓)。据史料记载,昭陵的气势宏伟,在九嵕山山峰下建寝宫(下宫),以此为中心,四周回绕城垣,四隅建立楼阁,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北为玄武门,南为朱雀门,城内建神游殿、献殿、寝殿三个主殿,城垣四角设角楼;西城外还建有一套宫殿, 气势雄伟,周围十二里。受皇室恩准,阎立德死后也葬在昭陵周围,作为陪葬。

唐太宗李世民生前酷爱随其征战南北的六匹骏马,太宗死后由阎立德设计六骏的画图,经高手用精美的汉白玉雕刻成六匹骏马浮雕,矗立在昭陵北门(玄武门)内,姿态英俊,神韵飒爽, 史称「 昭陵六骏」。

又查明代谢肇淛着《 五杂组》,该书提及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生活在吴越国西府(杭州)的另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喻皓。喻皓擅长于木结构建筑,在许多重大建筑工程中出任「都料匠」,即「总营造师」。

在他的主持下,于八九八年建造了开封的开宝寺木塔,并于九六四年建造杭州的梵天寺木塔。喻皓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他人的经验,曾着书《木经》,共有三卷,详细论述了房屋营造的规矩和要领。可惜宋代以后此书失传。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专门提到喻皓的《木经》,称该书为「良工之一业也」,即优秀工匠的必修课。沈括还在《梦溪笔谈》里叙述了有关喻皓的一件趣闻。在建造杭州梵天寺木塔时,木塔顶部都铺好瓦片之后,塔身仍摇晃不止,工匠们感到束手无策,于是忙派人去请教大师喻皓。喻皓闻后笑答:「此易耳。但遂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工匠们按照喻皓所述将一层层木板铺好并钉牢之后,木塔果真巍峨不动。众人大喜,「人皆伏其精炼」。由此可见喻皓聪明智慧之一斑。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赞誉喻皓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还提到,「开宝寺塔(今河南开封)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

另一位引人注目的、极为与众不同的木工,便是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1627),也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长兄。天启皇帝虽是个昏君,不理朝政,却是个心灵手巧、善于发明创造的木工高手,也是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木工。在他执政的短短七年间,天启皇帝常常在宫内大兴土木,忽而监造殿堂,忽而发明器械。在天启五年至天启七年,朝廷对中极殿、皇极殿和建极殿进行了规模巨大的重造工程。从起柱、上樑到插剑悬牌的整个工程中,天启皇帝都亲临现场发表意见,具体指导。据传,他曾发明过会自动喷水的木偶舞台戏,工艺相当高超;还设计了一种机械木鸟,可以空中飞翔,「旋而不坠」。干得起劲时,小皇帝往往脱去皇袍,赤裸上身,挥汗如雨。用现今的话来说,是个「不分贵贱」、「没有官气的好领导」。他还常常让太监把自己「御制」的手工艺品拿到宫外去卖。当听说宫外的人愿以高价收买时,小皇帝便高兴不已。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