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人鸿爪」本事

「曲人鸿爪」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戏曲
  • 元曲
  • 文学
  • 古典文学
  • 戏曲理论
  • 曲学
  • 中国古典戏曲
  • 文化
  • 艺术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画诗词的赏心乐事
  曲人生涯的余韵流风

  1949年以来
  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与百龄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

  假如《曲人鸿爪》中收入的曲人书画,展示了一代曲人高超的艺术境界,
  孙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细节,无疑展示出一代曲人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

  崑曲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与号称「百戏之祖」的崑曲文化结缘尤深,终生不离须臾。

  张充和虽从旧时代走过来,但近文墨、入学堂才情四溢实属难能,其性格独特,诗才更好。

  1937年24岁,张充和开始收藏曲人书画。至1991年共54年,记录了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便是今天读到的张充和珍藏迄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

  所谓《曲人鸿爪》,原是张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纪念册,在长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移居海外的岁月,张充和总是随身携带这部珍贵的私人纪念册,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让遇到的曲人知己们,在纪念册中留下他们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累积,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纪念册能够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路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以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则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人的作品。

  本书即依据近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教授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独具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艺沙龙中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晴的诠释和导读。

  阅读这本书恍如目睹当年一次次崑曲盛事、文人雅集,历史的管弦流响回盪,绵延不绝。

  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希望能借此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和那个时代几成绝响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条以书画连接成的感性线索,我们将目睹崑曲艺术数十年来所走过的艰难道路,

  从这些「世纪回忆」中,见证了曲学薪火相传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10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16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崑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抗战胜利后,于北京大学讲授崑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崑曲,得继清芬。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平。后迁居台湾。1968年移民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今为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着有中、英文着作多种,其中包括《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耶鲁潜学集》、《耶鲁性别与文化》、《游学集》、《文学的声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尘封的航线》 故事背景:失落的群岛与风暴之歌 本书聚焦于一片被称为“迷雾之域”的遥远海域。这片海域并非地图上的常规标记,而是由世代航海者口口相传的禁忌之地。传说中,那里盘踞着永恒的风暴和变幻莫测的洋流,但同时,也埋藏着失落文明的宝藏和足以颠覆现有世界格局的古老知识。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大航海时代”的尾声。蒸汽机和改良的六分仪已经让世界范围的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人类对未知海洋的敬畏之心并未完全消退。我们的主人公,阿瑞斯·凡德尔,并非出身于显赫的航海世家,而是一个在港口码头靠修补渔网和绘制简易海图为生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平静而单调,直到那一天,一艘残破不堪的船只带着唯一的幸存者——一位身负重伤、口齿不清的老水手——漂进了他所在的港湾。 这位老水手带来的,是一张用某种罕见的、近乎透明的鲸油皮革绘制的残缺航图。图上标注的并非传统的航线或港口,而是指向“迷雾之域”的特定坐标,并附带着几段晦涩难懂的古老铭文,暗示着一个被遗忘的超级航海帝国——“泰坦尼亚”的遗迹可能就在风暴深处。 第一部:秘闻与启程 阿瑞斯被卷入了一场阴谋。这张残图的价值,引来了盘踞在港口多年的黑帮头目“铁手”卡洛的注意。卡洛手握强大的武力,觊觎着图中记载的财富,对所有知情者展开了残酷的追捕。阿瑞斯被迫带着重伤的老水手踏上了逃亡之路。 他深知仅凭自己无法驾驭远航,于是他找到了“迷雾之域”的唯一一位公认的“活地图”——退休的舰长,伊莉莎·科尔。伊莉莎曾是海军的明星,却因一次神秘的海难事故而心灰意冷,隐居在灯塔之下,靠着酿造烈酒度日。她断然拒绝了阿瑞斯的请求,认为任何试图进入“迷雾之域”的尝试都是自杀行为。 然而,阿瑞斯展现出的对古代航海术近乎本能的理解,以及他从老水手那里学到的关于“潮汐的低语”的独特感知力,最终打动了伊莉莎。她同意出借自己那艘性能卓越但已显老旧的轻型帆船——“海燕号”,并担任领航员。 他们的船队组建得十分草率:除了阿瑞斯和伊莉莎,船上还有一位沉默寡言的机械师塞拉斯,一个精通草药和古代语言的年轻学者莉拉,以及几名临时雇佣的、经验丰富的底层水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卡洛和更强大的、来自大陆中央帝国的秘密探险队赶到之前,找到并解读泰坦尼亚的秘密。 第二部:风暴的洗礼与古老的科技 航行伊始便充满了考验。他们必须穿越被当地人称为“碎骨带”的危险浅滩,避开帝国的巡逻舰,更重要的是,学会解读并利用“迷雾之域”特有的气候现象。伊莉莎的经验和阿瑞斯的直觉在此刻完美结合。他们发现,泰坦尼亚的航海者并非依赖指南针,而是利用特殊的矿石和天体运行的微小偏差来确定方向。 随着深入,他们遇到的航行挑战越来越复杂。他们遭遇了“寂静漩涡”——一片完全没有风力的海域,船只完全依赖人力划桨数日;他们还与一群以捕鲸为生、信奉原始海洋神祇的“灰皮部落”发生了短暂的冲突,但最终通过交换珍稀的港口香料化解了危机。 在一次穿越高能电磁风暴时,“海燕号”差点被撕碎。在维修过程中,阿瑞斯和塞拉斯意外发现船舱底部夹层里,竟藏着一具泰坦尼亚时代的自动导航装置的残骸。这个装置由一种未知的、能吸收并释放电荷的金属制成。莉拉通过残骸上的符号,初步破译出泰坦尼亚文明并非毁于自然灾害,而是毁于一场内部对科技失控的争斗。 第三部:幽灵之城与抉择 在经过数月的航行后,他们终于在风暴的中心,发现了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结构——“群星之锚”。这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岛屿,而是泰坦尼亚文明为抵抗永恒风暴而建造的巨大海上浮动城市遗迹的残骸。 进入“群星之锚”内部,时间仿佛静止了。巨大的拱形穹顶下,是保存完好的图书馆、能源核心和城市控制中心。但危险也随之而来——卡洛的舰队以及帝国秘密探险队“赤红之矛”也几乎同时抵达了锚地外围。 阿瑞斯小队深入核心区域,发现泰坦尼亚的灭亡根源在于他们试图利用一种强大的“自然之力”——控制洋流和气象——来创造永恒的稳定,结果导致了能量的过度积累和失控的反馈循环。核心控制室中,留存着启动或彻底摧毁整个遗迹的两种装置。 阿瑞斯面临抉择:是利用这套失落的科技,彻底改变现有世界的航海格局,成为新时代的掌控者(这正是帝国和卡洛想要的),还是遵循泰坦尼亚的教训,将其彻底埋葬,以防止人类重蹈覆辙? 结局:回归与新的黎明 在帝国和卡洛的军队攻破浮动城市的防御,双方展开激烈争夺之时,阿瑞斯做出了决定。他没有选择启动控制系统来攫取力量,而是选择了后者——启动了遗迹的自毁程序,确保其核心能量不会落入任何一方手中。 在伊莉莎和塞拉斯的帮助下,他们带着莉拉成功带走了几份关于基础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泰坦尼亚手稿(而非具有巨大破坏性的武器技术),搭乘“海燕号”险之又险地逃离了正在崩塌的“群星之锚”。 卡洛最终被爆炸的能量吞噬,而帝国的探险队虽然带回了一些残骸,却永远无法重现泰坦尼亚的辉煌。 阿瑞斯、伊莉莎和莉拉回到了文明世界。他们没有带回黄金或战争机器,而是带回了对海洋的全新理解。他们将所学到的知识,以一种更加谦逊、更注重平衡的方式,融入了新的航海理论中,帮助那些普通的渔民和商船规避了过去只有泰坦尼亚人才能理解的海洋险境。 “海燕号”最终停泊在一个安静的小港口,阿瑞斯和他的伙伴们没有成为新的统治者,而是成为了默默无闻的海洋哲学家和知识的守护者。他们知道,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控制自然,而在于理解并敬畏它。迷雾之域依然存在,但人类对它的恐惧,因为他们的经历而被更深层次的尊重所取代。他们留下的,是关于勇气、知识和负责任的选择的故事,而非征服的史诗。 本书探讨了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渴望与恐惧,科技进步的伦理边界,以及在宏大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做出影响深远却不为人知的选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孙康宜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孙康宜

第一集 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一 吴梅
二 杜岑(鉴侬)
三 陆朝銮
四 龚圣俞
五 陶光
六 罗常培
七 杨荫浏
八 唐兰
九 樊家曲人(樊诵芬、樊浩霖)
一○ 卢前
一一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戊双)
一二 张钟来
一三 吴荫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吴逸群
一七 汪东
一八 蔡家父女(蔡晋镛、蔡佩秋)
一九 韦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曲人的怀旧与创新曲人在美国
二○ 李方桂
二一 胡适
二二 吕振原
二三 王季迁
二四 项馨吾曲人在台湾
二五 蒋复璁
二六 郑骞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经昌
二九 夏焕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吴子深
三二 张谷年
三三 陆家曲人(陆蓉之、陆永明、陆郁慕南、郁元英)
三四 成舍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后:张充和的也卢曲社和其他崑曲活动
三五 姚莘农
三六 林焘
三七 赵荣琛
三八 余英时
三九 吴晓铃
四○ 徐朔方
四一 胡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闻

后记∕张充和与纽约海外崑曲社 孙康宜

图书序言

我和张充和的曲缘∕孙康宜

  我和张充和女士的「曲缘」要从28年前说起。

  那是1981年的4月间,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刚建成一座仿造苏州网师园的「明轩」(Astor Court),一切就绪,只等几个星期后向外开放。那年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尚未搬至康州来。当时普大的师生们正在热心研究明代小说《金瓶梅》,对书中所录许多明代小曲尤感兴趣。于是服务于该美术馆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 Hearn)就计画为我们在明轩里举行一次曲会,并请着名崑曲大师张充和为大家唱曲,由纽约的陈安娜(即后来的纽约海外崑曲社创办人之一)吹笛。当天充和用崑曲的唱法为我们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双令江儿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记》)、〈罗江怨〉(俗名〈四梦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从头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崑曲优美的精髓,令在场诸人个个绝倒。有关此情此景,我曾以〈在美国听明朝时代曲〉为题写一文在1981年8月号《明报月刊》上发表。

  次年(1982年)秋天我转到耶鲁大学任教,并与充和的丈夫傅汉思(Hans H. Frankel)教授同在东亚语文学系里共事。(傅汉思教授已于2003年8月去世)。充和与耶鲁大学的关系也一直十分密切,2006年耶鲁东亚图书馆重修,自然请充和为该馆题字以为纪念。多年来,充和在耶鲁的艺术系教书法,课外兼教崑曲。我一直希望能抽空向充和习练崑曲,只可惜总因工作太忙而屡屡作罢。还记得1980年代后期,我的博士生王瑷玲正式向充和拜师学崑曲,开始会唱《牡丹亭》里的〈游园〉曲子,就曾令我一度非常羡慕。直到今日,王瑷玲(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还经常对我说,她当年等于是「代替」我向充和学习了崑曲。

  然而,未能向充和学习那素有「百戏之祖」雅称的崑曲,一直都是我心中的遗憾。

  对我来说,崑曲最大的魅力乃在于它所代表的传统文人文化。或许只有像张充和那样精于崑曲和书法,并彻底经过传统文化薰陶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崑曲的意境。最近,在一篇访问记中,作家白先勇就曾说道:「我一直觉得书法与崑曲是一个文化符号。崑曲的水袖动作都是线条的美,跟书法的线条要有机地合起来」(见李怀宇访问白先勇的文章,〈白先勇──我相信崑曲有复活的机会〉,《时代週报》创刊号〔2008年11月18日〕)。

  不用说,以书法和崑曲着称的张充和女士最能了解崑曲的这种特殊魄力。但我也经常在想:过去到底有哪些「文化曲人」引导充和走过那底蕴深厚的崑曲艺术旅程?究竟要有什么样的文化修养和训练才能充分表现出崑曲的艺术本质?在今日后现代的世界里,我们还有可能继承并传达那种富有文人气质的崑曲艺术吗?

  前不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充和让我翻看她多年来存藏的《曲人鸿爪》三大册,终于使我瞥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谓「文化曲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曲人鸿爪》书画册里,她收集了无数个「曲人」给她的书画,其中包括曲学大师吴梅、王季烈等人的书法,画家兼曲人张谷年、吴子深等人的作品,还有来自各方曲友的题咏。最难得的是,不论充和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都不忘将那《曲人鸿爪》的册子随身携带,倍加珍藏。正如她所说:「抗战那些年,这个册子一直跟着我,一直跟到现在。」这是因为,只要有可能,她都要「抓住」每个机会让她的曲人知遇在册子里留下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因此《曲人鸿爪》实际上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部难得的曲人书画见证录。

  《曲人鸿爪》中的书画精妙,曲文脍炙人口,实令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因也令我深受感动──尤其是,有些收在《曲人鸿爪》里的书画已经沉睡了七十多年之久!不久前我的耶鲁同事苏炜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里提到了充和这部难得的《曲人鸿爪》,但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让广大的读者也分享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因而我主动向充和建议,希望她能尽快把这些书画付梓出版。重要的是,《曲人鸿爪》收藏了1937至1991年一段十分漫长的曲人心声。我想通过充和的口述来填补上世纪以来「曲史」的一些空白,所以才有编写此书的构想。

  同时,我能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多向充和学习,更是求之不得的乐事。让一个97岁的杰出书法家兼崑曲家领着你再次走过那段已经消逝的时光,去捕捉一些戏梦人生的片段,去追寻那个已逐渐失去的文人传统,确实是一件动人幽怀的雅事。从中既让人瞥见老一代文化人的师友情谊和风雅的交往,也让人对那个已经逝去的曲坛佳话倍感珍惜。

  必须声明的是,由于篇幅的局限,本书无法收进《曲人鸿爪》里全部的字画。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放弃一些曲人的作品,也请读者见谅。另外,在收集有关曲人生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曾经把许多资料都拿给充和先生看过、也同时向她请教。但充和已经年高97,许多年代久远的事已经记不得了,所以有时也无法判断资料的正确性。因此,凡採用外来的材料,我都一一加註。当然若有资料上引用的错误,作为一个严谨的撰写者,我必须负责任。以上已经说过,我本来就不是研究曲的专家,只是本着研究文化史、并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这项研究和撰写的工作的。

  有关此书的缘起,我当然最应当感谢的是张充和女士。没有她贡献出《曲人鸿爪》的书画,没有她向我口述往事,那根本就不会有这本书的结集。同时,我也要感谢曹凌志和李怀宇两位先生不断的催促和鼓励。对于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及Andy Rodekohr(Assistant Director, CCK-IUC)当初给于本研究计画的慷慨支持,我要特别表示谢意。同时,我也要感谢陈安娜(纽约海外崑曲社社长),她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相片。此外,余英时、董桥、陈淑平、高友工、许倬云、王瑷玲、林胜彩、谢正光、王玮、尹继芳、傅刚、李唐、章小东、孔海立、Victoria Wu(吴礼兰)、康正果、丁邦新、辜健等人也都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香港《明报月刊》的彭洁明(总经理室高级主任)和陈芳(执行编辑),大陆《书城》编辑陶媛媛,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杨泽,《联合报.联合副刊》主编宇文正,以及美国《世界週刊》主编常诚若和《世界日报.世界副刊》主编吴婉茹(Annie Wu)都分别在报刊上登载有关本书的精选章节,让海外的读者更加了解充和在崑曲方面的贡献,我也要感谢他们。同时,我的丈夫张钦次(C. C. Chang)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力,他为我搜集各种各样有关充和的曲友们的资讯,而且还说明录音、拍照等工作,所以我十分感激他。

  在此,我要特别向联经出版社的林载爵和胡金伦先生献上衷心的谢忱,没有他们的鼎立支持也不会有这本繁体字版的出版了。

  孙康宜谨识
  2010年2月于美国耶鲁大学

图书试读

三八 余英时

一九八二年,耶鲁大学

在海外华人文化社群中,余英时先生(一九三○─)与张充和女士的文字因缘早已传为佳话。

首先,余张两人均为钱穆先生的学生,多年前钱先生过九十岁生日时,两人曾合作完成了一组祝寿诗──那就是,由余先生先写四首律诗,再由充和将整组诗写成书法──赠给钱先生。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许多类似的文字合作。

自从一九六一年张充和女士与汉思从加州搬到康州,他们便与余英时开始文字交往。汉思一向研究汉代文学,而当时余先生(在哈佛)也正专攻汉代史。由于哈佛与耶鲁相离不远,故彼此在学术上时有联系。余先生和充和虽会面较晚,但由于两人都师从过钱先生,后来「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前面已经提到(本书〈三五 姚莘农〉),一九六八年春充和到哈佛表演崑曲,那时余先生曾写了一组赠诗给充和,多年后居然引起了一场中国大陆和美国读者的「和诗热」(详情见本文后半段说明)。一九七七年余英时从哈佛转至耶鲁任教(直至一九八七年才转去普林斯顿),前后有十年在耶鲁大学共事,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更加密切。

我以为,在目前充和的海外朋友中,余英时或许是对充和「相知最深」的一人。因为余先生对充和「相知」甚深,故能对充和的艺术本色做出精确的表述。例如,有一回充和向余先生展示她刚「发明」的菱形六角盒,盒内装有干隆时代的一块墨──原来那次充和一时临机应变,费了老半天,把丈夫汉思买来的裱盒改装成仿古的「墨水匣」。充和一边打开墨水匣,一边对余英时说:「你看,我多么玩物丧志。」

没想到余先生立刻答道:「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

余先生那句话刚出口,充和已大笑不止。

我以为只有像余先生那样真正了解充和真性情的好友才说得出那样的话。那句话就妙在一种既「调侃」又敬慕的语调中。

的确,余英时一向十分敬慕充和女士那种「没有志」的艺术生活──包括她那随时可以进入唱曲和自由挥墨的心境。相形之下,由于今日社会环境的改变,许多人都已经无法再过那种优雅淡泊的生活了。或许因为如此,一九八二年余先生在充和的《曲人鸿爪》书画册中所写下的题诗,就表达了对这种情况的无奈:



 卧隐林巖梦久寒,

 麻姑桥下水湍湍。

 如今况是烟波尽,

 不许人间有钓竿。



必须说明,以上这首七绝原是余先生写给钱钟书先生的旧作。但放在《曲人鸿爪》中,却令人大开眼界──它提醒我们,钱钟书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曾一度烟波消失,不许垂钓,文人雅士再也过不上那种优游林下的生活。相较之下,远在北美的充和反而因为生活在别处而得以延续那曲坛书苑的流风余韵。

我以为充和一直是个踏实独立的「淡泊」人。她的诗中就经常描写那种极其朴素的日常生活:



 一径坚冰手自除,

 邮人好送故人书。

 刷盘余粒分禽鸟,

 更写新诗养蠹鱼。

(〈小园〉诗第九)



 游倦仍归天一方,

 坐枝松鼠点头忙。

 松球满地任君取,

 但借清阴一霎凉。

(〈小园〉诗第二)



可见,充和平日除了勤练书法和崑曲之外,总是以种瓜、收信、餵鸟、写诗,观松鼠、乘凉等事感到自足。那是一个具有平常心的人所感到的喜悦。在她的诗中我们可以处处看见陶渊明的影子。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 「曲人鸿爪」本事 的读者评价,模仿不同人的口吻,每段约300字,详尽但不包含书本具体内容,风格各异: 这本《曲人鸿爪》本事,初看书名,总以为会是某种历史文人的野史逸闻,亦或是某种古老的技艺秘籍,带着几分探究和好奇翻开了它。然而,读罢,却发现它所触及的,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关于时间流逝、人生际遇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个体生命所留下的痕迹。书中的叙述,并非直白地讲述故事,而是以一种更为迂回、更显意蕴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的韵味。有时,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的沉淀;有时,又仿佛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着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碎片,将它们细致地描摹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痕迹”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它不单单指物理上的遗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印记,是那些塑造了人物,也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微妙之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氛围,一种对过往的追溯,对当下人生的审视。每一次的翻阅,似乎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发现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深意,这种越读越有味道的体验,着实难得。

评分

这本《曲人鸿爪》本事,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某种观点,也没有试图给你灌输什么道理,它只是安静地在那里,邀请你一同进入它所构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发现,很多你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有着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解读。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排列,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是为了达到某种极致的表达效果。这种对文字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充满了艺术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时所展现出的功力。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但它却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恰恰能够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或者说是遗憾,并将它们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梳理自己过往的经历,从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或者被淡忘的光彩。

评分

我一直觉得,书本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直接给你多少答案,而在于它能引发你多少思考。而《曲人鸿爪》本事,恰恰是这样一本能够在你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背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思绪,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曲”与“鸿”之间关系的探讨。一个“曲”,可以是弯曲的路径,可以是迂回的思绪,可以是人生中的不顺遂;而“鸿”,则象征着高远、飞翔,亦或是那难以捕捉的、稍纵即逝的讯息。这两者的结合,仿佛预示着一种生命的状态:即使身处困境,即使路径曲折,心中依然怀揣着远方的梦想,或者,即使生命短暂如鸿爪,也能留下独特的印记。作者在这方面的笔触,可谓是匠心独运,他没有直接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描绘,让你自己去品味这种张力。这种留白,恰恰是它魅力的所在,也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可以反复咀嚼的文本,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曲人鸿爪》本事,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不过是市面上众多书籍中的一本。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带来的惊喜感是持续的,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潜藏”的挖掘。它不像那些直白叙事的书,把一切都摊在明面上,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去猜测,去体会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有时候,你会觉得作者像是某种神秘的向导,引你走进一片未知的森林,在那里,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营造那种“意境”上的能力。文字并非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纸页上跳跃,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又或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空间。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这本书不落俗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一种身临其境,又心有所感的奇妙感受。

评分

坦白讲,《曲人鸿爪》本事,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读物。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感,但它的回甘却是悠长的,而且是越品越有味道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变化”与“不变”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生命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但似乎又有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作者似乎抓住了这种辩证的精髓,在字里行间,巧妙地展现了这种动态的平衡。它不是那种充满了哲学思辨的书,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你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局外人”视角的运用。有时候,跳出自己身处的“局”,用一种更客观、更疏离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往往能够发现更多的真相。作者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高明,他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去审视那些人生的百态,那些命运的起伏。这种阅读体验,既有距离感,又充满共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