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人鸿爪」本事

「曲人鸿爪」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书画诗词的赏心乐事
  曲人生涯的余韵流风

  1949年以来
  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与百龄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

  假如《曲人鸿爪》中收入的曲人书画,展示了一代曲人高超的艺术境界,
  孙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细节,无疑展示出一代曲人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

  崑曲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与号称「百戏之祖」的崑曲文化结缘尤深,终生不离须臾。

  张充和虽从旧时代走过来,但近文墨、入学堂才情四溢实属难能,其性格独特,诗才更好。

  1937年24岁,张充和开始收藏曲人书画。至1991年共54年,记录了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便是今天读到的张充和珍藏迄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

  所谓《曲人鸿爪》,原是张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纪念册,在长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移居海外的岁月,张充和总是随身携带这部珍贵的私人纪念册,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让遇到的曲人知己们,在纪念册中留下他们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累积,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纪念册能够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路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以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则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人的作品。

  本书即依据近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教授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独具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艺沙龙中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晴的诠释和导读。

  阅读这本书恍如目睹当年一次次崑曲盛事、文人雅集,历史的管弦流响回盪,绵延不绝。

  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希望能借此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和那个时代几成绝响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条以书画连接成的感性线索,我们将目睹崑曲艺术数十年来所走过的艰难道路,

  从这些「世纪回忆」中,见证了曲学薪火相传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10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16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崑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抗战胜利后,于北京大学讲授崑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崑曲,得继清芬。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平。后迁居台湾。1968年移民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今为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着有中、英文着作多种,其中包括《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耶鲁潜学集》、《耶鲁性别与文化》、《游学集》、《文学的声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孙康宜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孙康宜

第一集 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一 吴梅
二 杜岑(鉴侬)
三 陆朝銮
四 龚圣俞
五 陶光
六 罗常培
七 杨荫浏
八 唐兰
九 樊家曲人(樊诵芬、樊浩霖)
一○ 卢前
一一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戊双)
一二 张钟来
一三 吴荫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吴逸群
一七 汪东
一八 蔡家父女(蔡晋镛、蔡佩秋)
一九 韦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曲人的怀旧与创新曲人在美国
二○ 李方桂
二一 胡适
二二 吕振原
二三 王季迁
二四 项馨吾曲人在台湾
二五 蒋复璁
二六 郑骞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经昌
二九 夏焕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吴子深
三二 张谷年
三三 陆家曲人(陆蓉之、陆永明、陆郁慕南、郁元英)
三四 成舍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后:张充和的也卢曲社和其他崑曲活动
三五 姚莘农
三六 林焘
三七 赵荣琛
三八 余英时
三九 吴晓铃
四○ 徐朔方
四一 胡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闻

后记∕张充和与纽约海外崑曲社 孙康宜

图书序言

三八 余英时

一九八二年,耶鲁大学

在海外华人文化社群中,余英时先生(一九三○─)与张充和女士的文字因缘早已传为佳话。

首先,余张两人均为钱穆先生的学生,多年前钱先生过九十岁生日时,两人曾合作完成了一组祝寿诗──那就是,由余先生先写四首律诗,再由充和将整组诗写成书法──赠给钱先生。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还有许多类似的文字合作。

自从一九六一年张充和女士与汉思从加州搬到康州,他们便与余英时开始文字交往。汉思一向研究汉代文学,而当时余先生(在哈佛)也正专攻汉代史。由于哈佛与耶鲁相离不远,故彼此在学术上时有联系。余先生和充和虽会面较晚,但由于两人都师从过钱先生,后来「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前面已经提到(本书〈三五 姚莘农〉),一九六八年春充和到哈佛表演崑曲,那时余先生曾写了一组赠诗给充和,多年后居然引起了一场中国大陆和美国读者的「和诗热」(详情见本文后半段说明)。一九七七年余英时从哈佛转至耶鲁任教(直至一九八七年才转去普林斯顿),前后有十年在耶鲁大学共事,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更加密切。

我以为,在目前充和的海外朋友中,余英时或许是对充和「相知最深」的一人。因为余先生对充和「相知」甚深,故能对充和的艺术本色做出精确的表述。例如,有一回充和向余先生展示她刚「发明」的菱形六角盒,盒内装有干隆时代的一块墨──原来那次充和一时临机应变,费了老半天,把丈夫汉思买来的裱盒改装成仿古的「墨水匣」。充和一边打开墨水匣,一边对余英时说:「你看,我多么玩物丧志。」

没想到余先生立刻答道:「你即使不玩物,也没有什么『志』啊!」

余先生那句话刚出口,充和已大笑不止。

我以为只有像余先生那样真正了解充和真性情的好友才说得出那样的话。那句话就妙在一种既「调侃」又敬慕的语调中。

的确,余英时一向十分敬慕充和女士那种「没有志」的艺术生活──包括她那随时可以进入唱曲和自由挥墨的心境。相形之下,由于今日社会环境的改变,许多人都已经无法再过那种优雅淡泊的生活了。或许因为如此,一九八二年余先生在充和的《曲人鸿爪》书画册中所写下的题诗,就表达了对这种情况的无奈:



 卧隐林巖梦久寒,

 麻姑桥下水湍湍。

 如今况是烟波尽,

 不许人间有钓竿。



必须说明,以上这首七绝原是余先生写给钱钟书先生的旧作。但放在《曲人鸿爪》中,却令人大开眼界──它提醒我们,钱钟书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曾一度烟波消失,不许垂钓,文人雅士再也过不上那种优游林下的生活。相较之下,远在北美的充和反而因为生活在别处而得以延续那曲坛书苑的流风余韵。

我以为充和一直是个踏实独立的「淡泊」人。她的诗中就经常描写那种极其朴素的日常生活:



 一径坚冰手自除,

 邮人好送故人书。

 刷盘余粒分禽鸟,

 更写新诗养蠹鱼。

(〈小园〉诗第九)



 游倦仍归天一方,

 坐枝松鼠点头忙。

 松球满地任君取,

 但借清阴一霎凉。

(〈小园〉诗第二)



可见,充和平日除了勤练书法和崑曲之外,总是以种瓜、收信、餵鸟、写诗,观松鼠、乘凉等事感到自足。那是一个具有平常心的人所感到的喜悦。在她的诗中我们可以处处看见陶渊明的影子。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