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7
书画诗词的赏心乐事
曲人生涯的余韵流风
1949年以来
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与百龄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
假如《曲人鸿爪》中收入的曲人书画,展示了一代曲人高超的艺术境界,
孙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细节,无疑展示出一代曲人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
崑曲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与号称「百戏之祖」的崑曲文化结缘尤深,终生不离须臾。
张充和虽从旧时代走过来,但近文墨、入学堂才情四溢实属难能,其性格独特,诗才更好。
1937年24岁,张充和开始收藏曲人书画。至1991年共54年,记录了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便是今天读到的张充和珍藏迄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
所谓《曲人鸿爪》,原是张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纪念册,在长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移居海外的岁月,张充和总是随身携带这部珍贵的私人纪念册,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让遇到的曲人知己们,在纪念册中留下他们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累积,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纪念册能够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路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以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则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人的作品。
本书即依据近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教授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独具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艺沙龙中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晴的诠释和导读。
阅读这本书恍如目睹当年一次次崑曲盛事、文人雅集,历史的管弦流响回盪,绵延不绝。
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希望能借此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和那个时代几成绝响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条以书画连接成的感性线索,我们将目睹崑曲艺术数十年来所走过的艰难道路,
从这些「世纪回忆」中,见证了曲学薪火相传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10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16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崑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抗战胜利后,于北京大学讲授崑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崑曲,得继清芬。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平。后迁居台湾。1968年移民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今为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着有中、英文着作多种,其中包括《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耶鲁潜学集》、《耶鲁性别与文化》、《游学集》、《文学的声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孙康宜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孙康宜
第一集 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一 吴梅
二 杜岑(鉴侬)
三 陆朝銮
四 龚圣俞
五 陶光
六 罗常培
七 杨荫浏
八 唐兰
九 樊家曲人(樊诵芬、樊浩霖)
一○ 卢前
一一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戊双)
一二 张钟来
一三 吴荫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吴逸群
一七 汪东
一八 蔡家父女(蔡晋镛、蔡佩秋)
一九 韦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曲人的怀旧与创新曲人在美国
二○ 李方桂
二一 胡适
二二 吕振原
二三 王季迁
二四 项馨吾曲人在台湾
二五 蒋复璁
二六 郑骞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经昌
二九 夏焕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吴子深
三二 张谷年
三三 陆家曲人(陆蓉之、陆永明、陆郁慕南、郁元英)
三四 成舍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后:张充和的也卢曲社和其他崑曲活动
三五 姚莘农
三六 林焘
三七 赵荣琛
三八 余英时
三九 吴晓铃
四○ 徐朔方
四一 胡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闻
后记∕张充和与纽约海外崑曲社 孙康宜
「曲人鸿爪」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人鸿爪」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