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诗词的赏心乐事
曲人生涯的余韵流风
1949年以来
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与百龄文化曲人独特的世纪回忆
假如《曲人鸿爪》中收入的曲人书画,展示了一代曲人高超的艺术境界,
孙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细节,无疑展示出一代曲人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
崑曲名家、书苑才女张充和与号称「百戏之祖」的崑曲文化结缘尤深,终生不离须臾。
张充和虽从旧时代走过来,但近文墨、入学堂才情四溢实属难能,其性格独特,诗才更好。
1937年24岁,张充和开始收藏曲人书画。至1991年共54年,记录了众多曲人以曲会友的盛事,荟萃他们丹青墨韵的精华,便是今天读到的张充和珍藏迄今的纪念册《曲人鸿爪》(三大集)。
所谓《曲人鸿爪》,原是张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纪念册,在长期的曲人生涯中,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移居海外的岁月,张充和总是随身携带这部珍贵的私人纪念册,只要条件允许,她总会让遇到的曲人知己们,在纪念册中留下他们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
经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累积,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纪念册能够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战前后,吴梅、杜岑、路朝銮、龚圣俞、陶光、罗常培、杨荫浏、唐兰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间,身在美国的李方桂、胡适、吕振原、王季迁、项馨吾,以及身在台湾的蒋复璁、郑骞、焦承允、汪经昌、夏焕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则存藏1966年以后姚莘农、林焘、赵荣琛、余英时、吴晓铃、徐朔方、胡忌、洪惟助、王令闻等人的作品。
本书即依据近百岁高龄的张充和本人口述,孙康宜教授笔录曲人本事,钩沉演艺传承,再现独具中国传统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艺沙龙中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并对《曲人鸿爪》各家题词和画幅做出画龙点晴的诠释和导读。
阅读这本书恍如目睹当年一次次崑曲盛事、文人雅集,历史的管弦流响回盪,绵延不绝。
全书文字书画,相得益彰,希望能借此留住张充和曲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灭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以及许许多多的谁家庭院,和那个时代几成绝响的文化氛围。
通过这条以书画连接成的感性线索,我们将目睹崑曲艺术数十年来所走过的艰难道路,
从这些「世纪回忆」中,见证了曲学薪火相传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10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16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忻等学崑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学习书法。抗战胜利后,于北京大学讲授崑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崑曲,得继清芬。
孙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于北平。后迁居台湾。1968年移民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今为耶鲁大学首任Malcolm G. Chace’56东亚语言文学讲座教授。着有中、英文着作多种,其中包括《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耶鲁潜学集》、《耶鲁性别与文化》、《游学集》、《文学的声音》、《走出白色恐怖》等。
代序∕我和张充和的曲缘 孙康宜
前言∕张充和的《曲人鸿爪》 孙康宜
第一集 抗战前后的曲人活动
一 吴梅
二 杜岑(鉴侬)
三 陆朝銮
四 龚圣俞
五 陶光
六 罗常培
七 杨荫浏
八 唐兰
九 樊家曲人(樊诵芬、樊浩霖)
一○ 卢前
一一 周仲眉夫妇(周仲眉、戊双)
一二 张钟来
一三 吴荫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吴逸群
一七 汪东
一八 蔡家父女(蔡晋镛、蔡佩秋)
一九 韦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曲人的怀旧与创新曲人在美国
二○ 李方桂
二一 胡适
二二 吕振原
二三 王季迁
二四 项馨吾曲人在台湾
二五 蒋复璁
二六 郑骞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经昌
二九 夏焕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吴子深
三二 张谷年
三三 陆家曲人(陆蓉之、陆永明、陆郁慕南、郁元英)
三四 成舍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后:张充和的也卢曲社和其他崑曲活动
三五 姚莘农
三六 林焘
三七 赵荣琛
三八 余英时
三九 吴晓铃
四○ 徐朔方
四一 胡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闻
后记∕张充和与纽约海外崑曲社 孙康宜
序
我和张充和的曲缘∕孙康宜
我和张充和女士的「曲缘」要从28年前说起。
那是1981年的4月间,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刚建成一座仿造苏州网师园的「明轩」(Astor Court),一切就绪,只等几个星期后向外开放。那年我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尚未搬至康州来。当时普大的师生们正在热心研究明代小说《金瓶梅》,对书中所录许多明代小曲尤感兴趣。于是服务于该美术馆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 Hearn)就计画为我们在明轩里举行一次曲会,并请着名崑曲大师张充和为大家唱曲,由纽约的陈安娜(即后来的纽约海外崑曲社创办人之一)吹笛。当天充和用崑曲的唱法为我们演唱金瓶梅曲子,包括〈双令江儿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记》)、〈罗江怨〉(俗名〈四梦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曲。从头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崑曲优美的精髓,令在场诸人个个绝倒。有关此情此景,我曾以〈在美国听明朝时代曲〉为题写一文在1981年8月号《明报月刊》上发表。
次年(1982年)秋天我转到耶鲁大学任教,并与充和的丈夫傅汉思(Hans H. Frankel)教授同在东亚语文学系里共事。(傅汉思教授已于2003年8月去世)。充和与耶鲁大学的关系也一直十分密切,2006年耶鲁东亚图书馆重修,自然请充和为该馆题字以为纪念。多年来,充和在耶鲁的艺术系教书法,课外兼教崑曲。我一直希望能抽空向充和习练崑曲,只可惜总因工作太忙而屡屡作罢。还记得1980年代后期,我的博士生王瑷玲正式向充和拜师学崑曲,开始会唱《牡丹亭》里的〈游园〉曲子,就曾令我一度非常羡慕。直到今日,王瑷玲(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还经常对我说,她当年等于是「代替」我向充和学习了崑曲。
然而,未能向充和学习那素有「百戏之祖」雅称的崑曲,一直都是我心中的遗憾。
对我来说,崑曲最大的魅力乃在于它所代表的传统文人文化。或许只有像张充和那样精于崑曲和书法,并彻底经过传统文化薰陶的人,才能真正了解崑曲的意境。最近,在一篇访问记中,作家白先勇就曾说道:「我一直觉得书法与崑曲是一个文化符号。崑曲的水袖动作都是线条的美,跟书法的线条要有机地合起来」(见李怀宇访问白先勇的文章,〈白先勇──我相信崑曲有复活的机会〉,《时代週报》创刊号〔2008年11月18日〕)。
不用说,以书法和崑曲着称的张充和女士最能了解崑曲的这种特殊魄力。但我也经常在想:过去到底有哪些「文化曲人」引导充和走过那底蕴深厚的崑曲艺术旅程?究竟要有什么样的文化修养和训练才能充分表现出崑曲的艺术本质?在今日后现代的世界里,我们还有可能继承并传达那种富有文人气质的崑曲艺术吗?
前不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充和让我翻看她多年来存藏的《曲人鸿爪》三大册,终于使我瞥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谓「文化曲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曲人鸿爪》书画册里,她收集了无数个「曲人」给她的书画,其中包括曲学大师吴梅、王季烈等人的书法,画家兼曲人张谷年、吴子深等人的作品,还有来自各方曲友的题咏。最难得的是,不论充和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都不忘将那《曲人鸿爪》的册子随身携带,倍加珍藏。正如她所说:「抗战那些年,这个册子一直跟着我,一直跟到现在。」这是因为,只要有可能,她都要「抓住」每个机会让她的曲人知遇在册子里留下亲笔题赠的书迹画痕。因此《曲人鸿爪》实际上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部难得的曲人书画见证录。
《曲人鸿爪》中的书画精妙,曲文脍炙人口,实令我百看不厌,爱不释手,因也令我深受感动──尤其是,有些收在《曲人鸿爪》里的书画已经沉睡了七十多年之久!不久前我的耶鲁同事苏炜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里提到了充和这部难得的《曲人鸿爪》,但我认为我们有必要让广大的读者也分享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因而我主动向充和建议,希望她能尽快把这些书画付梓出版。重要的是,《曲人鸿爪》收藏了1937至1991年一段十分漫长的曲人心声。我想通过充和的口述来填补上世纪以来「曲史」的一些空白,所以才有编写此书的构想。
同时,我能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多向充和学习,更是求之不得的乐事。让一个97岁的杰出书法家兼崑曲家领着你再次走过那段已经消逝的时光,去捕捉一些戏梦人生的片段,去追寻那个已逐渐失去的文人传统,确实是一件动人幽怀的雅事。从中既让人瞥见老一代文化人的师友情谊和风雅的交往,也让人对那个已经逝去的曲坛佳话倍感珍惜。
必须声明的是,由于篇幅的局限,本书无法收进《曲人鸿爪》里全部的字画。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放弃一些曲人的作品,也请读者见谅。另外,在收集有关曲人生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曾经把许多资料都拿给充和先生看过、也同时向她请教。但充和已经年高97,许多年代久远的事已经记不得了,所以有时也无法判断资料的正确性。因此,凡採用外来的材料,我都一一加註。当然若有资料上引用的错误,作为一个严谨的撰写者,我必须负责任。以上已经说过,我本来就不是研究曲的专家,只是本着研究文化史、并以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这项研究和撰写的工作的。
有关此书的缘起,我当然最应当感谢的是张充和女士。没有她贡献出《曲人鸿爪》的书画,没有她向我口述往事,那根本就不会有这本书的结集。同时,我也要感谢曹凌志和李怀宇两位先生不断的催促和鼓励。对于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及Andy Rodekohr(Assistant Director, CCK-IUC)当初给于本研究计画的慷慨支持,我要特别表示谢意。同时,我也要感谢陈安娜(纽约海外崑曲社社长),她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相片。此外,余英时、董桥、陈淑平、高友工、许倬云、王瑷玲、林胜彩、谢正光、王玮、尹继芳、傅刚、李唐、章小东、孔海立、Victoria Wu(吴礼兰)、康正果、丁邦新、辜健等人也都为我提供了重要的帮助。香港《明报月刊》的彭洁明(总经理室高级主任)和陈芳(执行编辑),大陆《书城》编辑陶媛媛,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杨泽,《联合报.联合副刊》主编宇文正,以及美国《世界週刊》主编常诚若和《世界日报.世界副刊》主编吴婉茹(Annie Wu)都分别在报刊上登载有关本书的精选章节,让海外的读者更加了解充和在崑曲方面的贡献,我也要感谢他们。同时,我的丈夫张钦次(C. C. Chang)付出了许多时间和心力,他为我搜集各种各样有关充和的曲友们的资讯,而且还说明录音、拍照等工作,所以我十分感激他。
在此,我要特别向联经出版社的林载爵和胡金伦先生献上衷心的谢忱,没有他们的鼎立支持也不会有这本繁体字版的出版了。
孙康宜谨识
2010年2月于美国耶鲁大学
收到! 「曲人鸿爪」本事 的读者评价,模仿不同人的口吻,每段约300字,详尽但不包含书本具体内容,风格各异: 这本《曲人鸿爪》本事,初看书名,总以为会是某种历史文人的野史逸闻,亦或是某种古老的技艺秘籍,带着几分探究和好奇翻开了它。然而,读罢,却发现它所触及的,远不止于此。它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关于时间流逝、人生际遇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个体生命所留下的痕迹。书中的叙述,并非直白地讲述故事,而是以一种更为迂回、更显意蕴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的韵味。有时,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淌着岁月的沉淀;有时,又仿佛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捕捉着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碎片,将它们细致地描摹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痕迹”这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它不单单指物理上的遗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印记,是那些塑造了人物,也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微妙之处。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氛围,一种对过往的追溯,对当下人生的审视。每一次的翻阅,似乎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感悟,发现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深意,这种越读越有味道的体验,着实难得。
评分这本《曲人鸿爪》本事,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它没有强迫你去接受某种观点,也没有试图给你灌输什么道理,它只是安静地在那里,邀请你一同进入它所构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发现,很多你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都有着更为复杂和多维度的解读。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可以用“苛刻”来形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子的排列,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是为了达到某种极致的表达效果。这种对文字的极致追求,使得整本书充满了艺术感。我特别欣赏它在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时所展现出的功力。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时刻,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但它却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作者,恰恰能够捕捉到这些稍纵即逝的美好,或者说是遗憾,并将它们以一种令人动容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更像是在梳理自己过往的经历,从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或者被淡忘的光彩。
评分我一直觉得,书本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直接给你多少答案,而在于它能引发你多少思考。而《曲人鸿爪》本事,恰恰是这样一本能够在你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背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却有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你的思绪,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旧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曲”与“鸿”之间关系的探讨。一个“曲”,可以是弯曲的路径,可以是迂回的思绪,可以是人生中的不顺遂;而“鸿”,则象征着高远、飞翔,亦或是那难以捕捉的、稍纵即逝的讯息。这两者的结合,仿佛预示着一种生命的状态:即使身处困境,即使路径曲折,心中依然怀揣着远方的梦想,或者,即使生命短暂如鸿爪,也能留下独特的印记。作者在这方面的笔触,可谓是匠心独运,他没有直接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描绘,让你自己去品味这种张力。这种留白,恰恰是它魅力的所在,也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可以反复咀嚼的文本,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发现新的角度,新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曲人鸿爪》本事,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想着不过是市面上众多书籍中的一本。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带来的惊喜感是持续的,而且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潜藏”的挖掘。它不像那些直白叙事的书,把一切都摊在明面上,而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去猜测,去体会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有时候,你会觉得作者像是某种神秘的向导,引你走进一片未知的森林,在那里,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段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营造那种“意境”上的能力。文字并非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它们在纸页上跳跃,构建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又或者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空间。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这本书不落俗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一种身临其境,又心有所感的奇妙感受。
评分坦白讲,《曲人鸿爪》本事,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读物。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满足感,但它的回甘却是悠长的,而且是越品越有味道的。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变化”与“不变”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生命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但似乎又有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作者似乎抓住了这种辩证的精髓,在字里行间,巧妙地展现了这种动态的平衡。它不是那种充满了哲学思辨的书,但它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及到你内心深处的一些思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局外人”视角的运用。有时候,跳出自己身处的“局”,用一种更客观、更疏离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往往能够发现更多的真相。作者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高明,他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观察者的位置,去审视那些人生的百态,那些命运的起伏。这种阅读体验,既有距离感,又充满共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