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詩詞的賞心樂事
麯人生涯的餘韻流風
1949年以來
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産之一
與百齡文化麯人獨特的世紀迴憶
假如《麯人鴻爪》中收入的麯人書畫,展示瞭一代麯人高超的藝術境界,
孫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細節,無疑展示齣一代麯人令人傾倒的人格魅力。
崑麯名傢、書苑纔女張充和與號稱「百戲之祖」的崑麯文化結緣尤深,終生不離須臾。
張充和雖從舊時代走過來,但近文墨、入學堂纔情四溢實屬難能,其性格獨特,詩纔更好。
1937年24歲,張充和開始收藏麯人書畫。至1991年共54年,記錄瞭眾多麯人以麯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便是今天讀到的張充和珍藏迄今的紀念冊《麯人鴻爪》(三大集)。
所謂《麯人鴻爪》,原是張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紀念冊,在長期的麯人生涯中,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移居海外的歲月,張充和總是隨身攜帶這部珍貴的私人紀念冊,隻要條件允許,她總會讓遇到的麯人知己們,在紀念冊中留下他們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纍積,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紀念冊能夠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戰前後,吳梅、杜岑、路朝鑾、龔聖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鬍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以及身在颱灣的蔣復璁、鄭騫、焦承允、汪經昌、夏煥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則存藏1966年以後姚莘農、林燾、趙榮琛、餘英時、吳曉鈴、徐朔方、鬍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人的作品。
本書即依據近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教授筆錄麯人本事,鈎沉演藝傳承,再現獨具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藝沙龍中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並對《麯人鴻爪》各傢題詞和畫幅做齣畫龍點晴的詮釋和導讀。
閱讀這本書恍如目睹當年一次次崑麯盛事、文人雅集,曆史的管弦流響迴盪,綿延不絕。
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希望能藉此留住張充和麯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傢庭院,和那個時代幾成絕響的文化氛圍。
通過這條以書畫連接成的感性綫索,我們將目睹崑麯藝術數十年來所走過的艱難道路,
從這些「世紀迴憶」中,見證瞭麯學薪火相傳的過程。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閤肥,1913年生於上海。10歲時師從硃謨欽學古文及書法。16歲從瀋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崑麯。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抗戰爆發後,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麯譜,並從瀋尹默學習書法。抗戰勝利後,於北京大學講授崑麯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傢中傳薪崑麯,得繼清芬。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居颱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係主任。今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彆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齣白色恐怖》等。
代序∕我和張充和的麯緣 孫康宜
前言∕張充和的《麯人鴻爪》 孫康宜
第一集 抗戰前後的麯人活動
一 吳梅
二 杜岑(鑒儂)
三 陸朝鑾
四 龔聖俞
五 陶光
六 羅常培
七 楊蔭瀏
八 唐蘭
九 樊傢麯人(樊誦芬、樊浩霖)
一○ 盧前
一一 周仲眉夫婦(周仲眉、戊雙)
一二 張鍾來
一三 吳蔭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吳逸群
一七 汪東
一八 蔡傢父女(蔡晉鏞、蔡佩鞦)
一九 韋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麯人的懷舊與創新麯人在美國
二○ 李方桂
二一 鬍適
二二 呂振原
二三 王季遷
二四 項馨吾麯人在颱灣
二五 蔣復璁
二六 鄭騫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經昌
二九 夏煥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吳子深
三二 張榖年
三三 陸傢麯人(陸蓉之、陸永明、陸鬱慕南、鬱元英)
三四 成捨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後:張充和的也盧麯社和其他崑麯活動
三五 姚莘農
三六 林燾
三七 趙榮琛
三八 餘英時
三九 吳曉鈴
四○ 徐朔方
四一 鬍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聞
後記∕張充和與紐約海外崑麯社 孫康宜
序
我和張充和的麯緣∕孫康宜
我和張充和女士的「麯緣」要從28年前說起。
那是1981年的4月間,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剛建成一座仿造蘇州網師園的「明軒」(Astor Court),一切就緒,隻等幾個星期後嚮外開放。那年我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尚未搬至康州來。當時普大的師生們正在熱心研究明代小說《金瓶梅》,對書中所錄許多明代小麯尤感興趣。於是服務於該美術館的普大校友何慕文(Marwell K. Hearn)就計畫為我們在明軒裏舉行一次麯會,並請著名崑麯大師張充和為大傢唱麯,由紐約的陳安娜(即後來的紐約海外崑麯社創辦人之一)吹笛。當天充和用崑麯的唱法為我們演唱金瓶梅麯子,包括〈雙令江兒水〉、〈朝元令〉、〈梁州新郎〉(摘自《琵琶記》)、〈羅江怨〉(俗名〈四夢八空〉)、〈山坡羊〉(即小尼姑〈山坡羊〉)等麯。從頭到尾,充和的演唱深得崑麯優美的精髓,令在場諸人個個絕倒。有關此情此景,我曾以〈在美國聽明朝時代麯〉為題寫一文在1981年8月號《明報月刊》上發錶。
次年(1982年)鞦天我轉到耶魯大學任教,並與充和的丈夫傅漢思(Hans H. Frankel)教授同在東亞語文學係裏共事。(傅漢思教授已於2003年8月去世)。充和與耶魯大學的關係也一直十分密切,2006年耶魯東亞圖書館重修,自然請充和為該館題字以為紀念。多年來,充和在耶魯的藝術係教書法,課外兼教崑麯。我一直希望能抽空嚮充和習練崑麯,隻可惜總因工作太忙而屢屢作罷。還記得1980年代後期,我的博士生王璦玲正式嚮充和拜師學崑麯,開始會唱《牡丹亭》裏的〈遊園〉麯子,就曾令我一度非常羨慕。直到今日,王璦玲(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還經常對我說,她當年等於是「代替」我嚮充和學習瞭崑麯。
然而,未能嚮充和學習那素有「百戲之祖」雅稱的崑麯,一直都是我心中的遺憾。
對我來說,崑麯最大的魅力乃在於它所代錶的傳統文人文化。或許隻有像張充和那樣精於崑麯和書法,並徹底經過傳統文化薰陶的人,纔能真正瞭解崑麯的意境。最近,在一篇訪問記中,作傢白先勇就曾說道:「我一直覺得書法與崑麯是一個文化符號。崑麯的水袖動作都是綫條的美,跟書法的綫條要有機地閤起來」(見李懷宇訪問白先勇的文章,〈白先勇──我相信崑麯有復活的機會〉,《時代週報》創刊號〔2008年11月18日〕)。
不用說,以書法和崑麯著稱的張充和女士最能瞭解崑麯的這種特殊魄力。但我也經常在想:過去到底有哪些「文化麯人」引導充和走過那底蘊深厚的崑麯藝術旅程?究竟要有什麼樣的文化修養和訓練纔能充分錶現齣崑麯的藝術本質?在今日後現代的世界裏,我們還有可能繼承並傳達那種富有文人氣質的崑麯藝術嗎?
前不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充和讓我翻看她多年來存藏的《麯人鴻爪》三大冊,終於使我瞥見瞭半個多世紀以來所謂「文化麯人」的精神世界。在她的《麯人鴻爪》書畫冊裏,她收集瞭無數個「麯人」給她的書畫,其中包括麯學大師吳梅、王季烈等人的書法,畫傢兼麯人張榖年、吳子深等人的作品,還有來自各方麯友的題詠。最難得的是,不論充和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她都不忘將那《麯人鴻爪》的冊子隨身攜帶,倍加珍藏。正如她所說:「抗戰那些年,這個冊子一直跟著我,一直跟到現在。」這是因為,隻要有可能,她都要「抓住」每個機會讓她的麯人知遇在冊子裏留下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因此《麯人鴻爪》實際上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一部難得的麯人書畫見證錄。
《麯人鴻爪》中的書畫精妙,麯文膾炙人口,實令我百看不厭,愛不釋手,因也令我深受感動──尤其是,有些收在《麯人鴻爪》裏的書畫已經沉睡瞭七十多年之久!不久前我的耶魯同事蘇煒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散文裏提到瞭充和這部難得的《麯人鴻爪》,但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讓廣大的讀者也分享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物,因而我主動嚮充和建議,希望她能盡快把這些書畫付梓齣版。重要的是,《麯人鴻爪》收藏瞭1937至1991年一段十分漫長的麯人心聲。我想通過充和的口述來填補上世紀以來「麯史」的一些空白,所以纔有編寫此書的構想。
同時,我能利用這個大好機會多嚮充和學習,更是求之不得的樂事。讓一個97歲的傑齣書法傢兼崑麯傢領著你再次走過那段已經消逝的時光,去捕捉一些戲夢人生的片段,去追尋那個已逐漸失去的文人傳統,確實是一件動人幽懷的雅事。從中既讓人瞥見老一代文化人的師友情誼和風雅的交往,也讓人對那個已經逝去的麯壇佳話倍感珍惜。
必須聲明的是,由於篇幅的局限,本書無法收進《麯人鴻爪》裏全部的字畫。因此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得不放棄一些麯人的作品,也請讀者見諒。另外,在收集有關麯人生平資料的過程中,筆者曾經把許多資料都拿給充和先生看過、也同時嚮她請教。但充和已經年高97,許多年代久遠的事已經記不得瞭,所以有時也無法判斷資料的正確性。因此,凡採用外來的材料,我都一一加註。當然若有資料上引用的錯誤,作為一個嚴謹的撰寫者,我必須負責任。以上已經說過,我本來就不是研究麯的專傢,隻是本著研究文化史、並以學習的態度來進行這項研究和撰寫的工作的。
有關此書的緣起,我當然最應當感謝的是張充和女士。沒有她貢獻齣《麯人鴻爪》的書畫,沒有她嚮我口述往事,那根本就不會有這本書的結集。同時,我也要感謝曹淩誌和李懷宇兩位先生不斷的催促和鼓勵。對於哈佛大學的王德威教授及Andy Rodekohr(Assistant Director, CCK-IUC)當初給於本研究計畫的慷慨支持,我要特彆錶示謝意。同時,我也要感謝陳安娜(紐約海外崑麯社社長),她為本書提供瞭許多相片。此外,餘英時、董橋、陳淑平、高友工、許倬雲、王璦玲、林勝彩、謝正光、王瑋、尹繼芳、傅剛、李唐、章小東、孔海立、Victoria Wu(吳禮蘭)、康正果、丁邦新、辜健等人也都為我提供瞭重要的幫助。香港《明報月刊》的彭潔明(總經理室高級主任)和陳芳(執行編輯),大陸《書城》編輯陶媛媛,颱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楊澤,《聯閤報.聯閤副刊》主編宇文正,以及美國《世界週刊》主編常誠若和《世界日報.世界副刊》主編吳婉茹(Annie Wu)都分彆在報刊上登載有關本書的精選章節,讓海外的讀者更加瞭解充和在崑麯方麵的貢獻,我也要感謝他們。同時,我的丈夫張欽次(C. C. Chang)付齣瞭許多時間和心力,他為我搜集各種各樣有關充和的麯友們的資訊,而且還說明錄音、拍照等工作,所以我十分感激他。
在此,我要特彆嚮聯經齣版社的林載爵和鬍金倫先生獻上衷心的謝忱,沒有他們的鼎立支持也不會有這本繁體字版的齣版瞭。
孫康宜謹識
2010年2月於美國耶魯大學
收到! 「麯人鴻爪」本事 的讀者評價,模仿不同人的口吻,每段約300字,詳盡但不包含書本具體內容,風格各異: 這本《麯人鴻爪》本事,初看書名,總以為會是某種曆史文人的野史逸聞,亦或是某種古老的技藝秘籍,帶著幾分探究和好奇翻開瞭它。然而,讀罷,卻發現它所觸及的,遠不止於此。它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的是更深層次的、關於時間流逝、人生際遇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裏,個體生命所留下的痕跡。書中的敘述,並非直白地講述故事,而是以一種更為迂迴、更顯意蘊的方式,引導讀者去體味其中的韻味。有時,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字裏行間流淌著歲月的沉澱;有時,又仿佛一位敏銳的觀察者,捕捉著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碎片,將它們細緻地描摹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痕跡”這個概念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它不單單指物理上的遺留,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印記,是那些塑造瞭人物,也塑造瞭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的微妙之處。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看”故事,不如說是在“感受”一種氛圍,一種對過往的追溯,對當下人生的審視。每一次的翻閱,似乎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感悟,發現之前未曾留意到的深意,這種越讀越有味道的體驗,著實難得。
评分坦白講,《麯人鴻爪》本事,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讀物。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讀物,能夠讓你在短時間內獲得滿足感,但它的迴甘卻是悠長的,而且是越品越有味道的。我最欣賞的是它在處理“變化”與“不變”之間的微妙關係。在生命的長河中,一切都在變,但似乎又有些東西,是恒定不變的。作者似乎抓住瞭這種辯證的精髓,在字裏行間,巧妙地展現瞭這種動態的平衡。它不是那種充滿瞭哲學思辨的書,但它卻能在不經意間觸及到你內心深處的一些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對“局外人”視角的運用。有時候,跳齣自己身處的“局”,用一種更客觀、更疏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往往能夠發現更多的真相。作者在這方麵的處理,非常高明,他讓你仿佛置身於一個觀察者的位置,去審視那些人生的百態,那些命運的起伏。這種閱讀體驗,既有距離感,又充滿共情,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存在。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麯人鴻爪》本事,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想著不過是市麵上眾多書籍中的一本。但齣乎意料的是,它帶來的驚喜感是持續的,而且是那種深入骨髓的。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潛藏”的挖掘。它不像那些直白敘事的書,把一切都攤在明麵上,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示,讓你在閱讀中不斷地去猜測,去體會那些被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東西。有時候,你會覺得作者像是某種神秘的嚮導,引你走進一片未知的森林,在那裏,每一片葉子,每一塊石頭,都可能隱藏著一段故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營造那種“意境”上的能力。文字並非是冰冷的符號,而是被賦予瞭生命,它們在紙頁上跳躍,構建齣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又或者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空間。這種“意境”的營造,使得這本書不落俗套,它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一種身臨其境,又心有所感的奇妙感受。
评分這本《麯人鴻爪》本事,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的對話。它沒有強迫你去接受某種觀點,也沒有試圖給你灌輸什麼道理,它隻是安靜地在那裏,邀請你一同進入它所構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你會發現,很多你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有著更為復雜和多維度的解讀。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簡直可以用“苛刻”來形容。每一個詞語的選擇,每一個句子的排列,都似乎經過瞭精心的打磨,仿佛是為瞭達到某種極緻的錶達效果。這種對文字的極緻追求,使得整本書充滿瞭藝術感。我特彆欣賞它在描繪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時所展現齣的功力。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時刻,可能就是那麼一瞬間,但它卻能深刻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作者,恰恰能夠捕捉到這些稍縱即逝的美好,或者說是遺憾,並將它們以一種令人動容的方式呈現齣來。閱讀這本書,更像是在梳理自己過往的經曆,從中找到那些被忽略的,或者被淡忘的光彩。
评分我一直覺得,書本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直接給你多少答案,而在於它能引發你多少思考。而《麯人鴻爪》本事,恰恰是這樣一本能夠在你腦海中激起層層漣漪的作品。它沒有宏大的背景,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卻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你的思緒,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舊久久不能平靜。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麯”與“鴻”之間關係的探討。一個“麯”,可以是彎麯的路徑,可以是迂迴的思緒,可以是人生中的不順遂;而“鴻”,則象徵著高遠、飛翔,亦或是那難以捕捉的、稍縱即逝的訊息。這兩者的結閤,仿佛預示著一種生命的狀態:即使身處睏境,即使路徑麯摺,心中依然懷揣著遠方的夢想,或者,即使生命短暫如鴻爪,也能留下獨特的印記。作者在這方麵的筆觸,可謂是匠心獨運,他沒有直接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描繪,讓你自己去品味這種張力。這種留白,恰恰是它魅力的所在,也使得這本書成為一個可以反復咀嚼的文本,每一次的閱讀,都能發現新的角度,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