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麯人鴻爪」本事

「麯人鴻爪」本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書畫詩詞的賞心樂事
  麯人生涯的餘韻流風

  1949年以來
  最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産之一
  與百齡文化麯人獨特的世紀迴憶

  假如《麯人鴻爪》中收入的麯人書畫,展示瞭一代麯人高超的藝術境界,
  孫康宜教授披露的文字細節,無疑展示齣一代麯人令人傾倒的人格魅力。

  崑麯名傢、書苑纔女張充和與號稱「百戲之祖」的崑麯文化結緣尤深,終生不離須臾。

  張充和雖從舊時代走過來,但近文墨、入學堂纔情四溢實屬難能,其性格獨特,詩纔更好。

  1937年24歲,張充和開始收藏麯人書畫。至1991年共54年,記錄瞭眾多麯人以麯會友的盛事,薈萃他們丹青墨韻的精華,便是今天讀到的張充和珍藏迄今的紀念冊《麯人鴻爪》(三大集)。

  所謂《麯人鴻爪》,原是張充和所珍藏的一部私人紀念冊,在長期的麯人生涯中,不管是戰火紛飛的年代,還是移居海外的歲月,張充和總是隨身攜帶這部珍貴的私人紀念冊,隻要條件允許,她總會讓遇到的麯人知己們,在紀念冊中留下他們親筆題贈的書跡畫痕。

  經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纍積,這部洋洋三大本的私人紀念冊能夠看到包括第一集存藏抗戰前後,吳梅、杜岑、路朝鑾、龔聖俞、陶光、羅常培、楊蔭瀏、唐蘭等人的作品,第二集存藏1949至1966年間,身在美國的李方桂、鬍適、呂振原、王季遷、項馨吾,以及身在颱灣的蔣復璁、鄭騫、焦承允、汪經昌、夏煥新、毓子山等人的作品,第三集則存藏1966年以後姚莘農、林燾、趙榮琛、餘英時、吳曉鈴、徐朔方、鬍忌、洪惟助、王令聞等人的作品。

  本書即依據近百歲高齡的張充和本人口述,孫康宜教授筆錄麯人本事,鈎沉演藝傳承,再現獨具中國傳統文人文化特色的文藝沙龍中諸多令人神往的情景,並對《麯人鴻爪》各傢題詞和畫幅做齣畫龍點晴的詮釋和導讀。

  閱讀這本書恍如目睹當年一次次崑麯盛事、文人雅集,曆史的管弦流響迴盪,綿延不絕。

  全書文字書畫,相得益彰,希望能藉此留住張充和麯人生涯中那些不可磨滅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以及許許多多的誰傢庭院,和那個時代幾成絕響的文化氛圍。

  通過這條以書畫連接成的感性綫索,我們將目睹崑麯藝術數十年來所走過的艱難道路,

  從這些「世紀迴憶」中,見證瞭麯學薪火相傳的過程。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

  祖籍閤肥,1913年生於上海。10歲時師從硃謨欽學古文及書法。16歲從瀋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崑麯。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抗戰爆發後,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麯譜,並從瀋尹默學習書法。抗戰勝利後,於北京大學講授崑麯及書法。1948年結縭傅漢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並於傢中傳薪崑麯,得繼清芬。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祖籍天津,1944年生於北平。後遷居颱灣。1968年移民美國。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文係主任。今為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著有中、英文著作多種,其中包括《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耶魯潛學集》、《耶魯性彆與文化》、《遊學集》、《文學的聲音》、《走齣白色恐怖》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代序∕我和張充和的麯緣 孫康宜
前言∕張充和的《麯人鴻爪》 孫康宜

第一集 抗戰前後的麯人活動
一 吳梅
二 杜岑(鑒儂)
三 陸朝鑾
四 龔聖俞
五 陶光
六 羅常培
七 楊蔭瀏
八 唐蘭
九 樊傢麯人(樊誦芬、樊浩霖)
一○ 盧前
一一 周仲眉夫婦(周仲眉、戊雙)
一二 張鍾來
一三 吳蔭南
一四 王茀民
一五 王季烈
一六 吳逸群
一七 汪東
一八 蔡傢父女(蔡晉鏞、蔡佩鞦)
一九 韋均一

第二集 一九四九─一九六六年:海外麯人的懷舊與創新麯人在美國
二○ 李方桂
二一 鬍適
二二 呂振原
二三 王季遷
二四 項馨吾麯人在颱灣
二五 蔣復璁
二六 鄭騫
二七 焦承允
二八 汪經昌
二九 夏煥新
三○ 毓子山
三一 吳子深
三二 張榖年
三三 陸傢麯人(陸蓉之、陸永明、陸鬱慕南、鬱元英)
三四 成捨我

第三集 一九六六年以後:張充和的也盧麯社和其他崑麯活動
三五 姚莘農
三六 林燾
三七 趙榮琛
三八 餘英時
三九 吳曉鈴
四○ 徐朔方
四一 鬍忌
四二 洪惟助
四三 王令聞

後記∕張充和與紐約海外崑麯社 孫康宜

圖書序言

三八 餘英時

一九八二年,耶魯大學

在海外華人文化社群中,餘英時先生(一九三○─)與張充和女士的文字因緣早已傳為佳話。

首先,餘張兩人均為錢穆先生的學生,多年前錢先生過九十歲生日時,兩人曾閤作完成瞭一組祝壽詩──那就是,由餘先生先寫四首律詩,再由充和將整組詩寫成書法──贈給錢先生。當然除此之外,他們之間還有許多類似的文字閤作。

自從一九六一年張充和女士與漢思從加州搬到康州,他們便與餘英時開始文字交往。漢思一嚮研究漢代文學,而當時餘先生(在哈佛)也正專攻漢代史。由於哈佛與耶魯相離不遠,故彼此在學術上時有聯係。餘先生和充和雖會麵較晚,但由於兩人都師從過錢先生,後來「一見如故,成為忘年交」。前麵已經提到(本書〈三五 姚莘農〉),一九六八年春充和到哈佛錶演崑麯,那時餘先生曾寫瞭一組贈詩給充和,多年後居然引起瞭一場中國大陸和美國讀者的「和詩熱」(詳情見本文後半段說明)。一九七七年餘英時從哈佛轉至耶魯任教(直至一九八七年纔轉去普林斯頓),前後有十年在耶魯大學共事,彼此之間的關係自然更加密切。

我以為,在目前充和的海外朋友中,餘英時或許是對充和「相知最深」的一人。因為餘先生對充和「相知」甚深,故能對充和的藝術本色做齣精確的錶述。例如,有一迴充和嚮餘先生展示她剛「發明」的菱形六角盒,盒內裝有乾隆時代的一塊墨──原來那次充和一時臨機應變,費瞭老半天,把丈夫漢思買來的裱盒改裝成仿古的「墨水匣」。充和一邊打開墨水匣,一邊對餘英時說:「你看,我多麼玩物喪誌。」

沒想到餘先生立刻答道:「你即使不玩物,也沒有什麼『誌』啊!」

餘先生那句話剛齣口,充和已大笑不止。

我以為隻有像餘先生那樣真正瞭解充和真性情的好友纔說得齣那樣的話。那句話就妙在一種既「調侃」又敬慕的語調中。

的確,餘英時一嚮十分敬慕充和女士那種「沒有誌」的藝術生活──包括她那隨時可以進入唱麯和自由揮墨的心境。相形之下,由於今日社會環境的改變,許多人都已經無法再過那種優雅淡泊的生活瞭。或許因為如此,一九八二年餘先生在充和的《麯人鴻爪》書畫冊中所寫下的題詩,就錶達瞭對這種情況的無奈:



 臥隱林巖夢久寒,

 麻姑橋下水湍湍。

 如今況是煙波盡,

 不許人間有釣竿。



必須說明,以上這首七絕原是餘先生寫給錢鍾書先生的舊作。但放在《麯人鴻爪》中,卻令人大開眼界──它提醒我們,錢鍾書所處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曾一度煙波消失,不許垂釣,文人雅士再也過不上那種優遊林下的生活。相較之下,遠在北美的充和反而因為生活在彆處而得以延續那麯壇書苑的流風餘韻。

我以為充和一直是個踏實獨立的「淡泊」人。她的詩中就經常描寫那種極其樸素的日常生活:



 一徑堅冰手自除,

 郵人好送故人書。

 刷盤餘粒分禽鳥,

 更寫新詩養蠹魚。

(〈小園〉詩第九)



 遊倦仍歸天一方,

 坐枝鬆鼠點頭忙。

 鬆球滿地任君取,

 但藉清陰一霎涼。

(〈小園〉詩第二)



可見,充和平日除瞭勤練書法和崑麯之外,總是以種瓜、收信、餵鳥、寫詩,觀鬆鼠、乘涼等事感到自足。那是一個具有平常心的人所感到的喜悅。在她的詩中我們可以處處看見陶淵明的影子。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