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发展史(修定版)

一贯道发展史(修定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一贯道
  • 宗教研究
  • 道教
  • 台湾宗教
  • 宗教史
  • 民俗信仰
  • 社会文化
  • 宗教发展
  • 一贯道历史
  • 修定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林荣泽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
  天书训文研究中心主任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国防大学、辅仁大学、佛光大学等校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着作
  《一贯道藏.圣典之部》、《一贯道藏.祖师之部》、《一贯道藏.史传之部》、《一贯道藏.义理之部》、《一贯道历史︰大陆之部》、《一贯道发展史》、《一代明师:师尊张天然略传》、《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论集》、《天书训文研究》、《青年八钥:生活儒学的八堂课》、《开道先锋:刘振魁前人略传》、《天然师尊道范》、《求道的时代意义》、《道与教》、《现代人的信仰》、《台湾民间宗教的持斋戒杀》、《天道普渡》、《历史典故的启示》等书。

好的,为您呈现一本不包含《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文笔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文化交融:中古时期欧亚大陆的连接与断裂》 一部跨越千年、横贯欧亚的宏大历史叙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自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凿空西域始,至中世纪晚期蒙古帝国崩溃前夕,那条维系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生命线——丝绸之路的复杂命运。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商业贸易史,而是一部关于文明的碰撞、思想的传播、技术的流动以及地缘政治变迁的综合性研究。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这条“非单一”之路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初创与黄金时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 本部分重点聚焦于丝绸之路的雏形构建与早期繁荣。我们将从汉代对西域的经营入手,分析张骞两次出使的深远影响,不仅仅是地理信息的回馈,更在于其对中原王朝对外战略的根本性转变。 张骞的遗产与“双向需求”的形成: 探讨汉朝对“汗血马”和战略资源的迫切需求,与西域各国对东方丝织品和手工业品的渴望。这种需求是推动贸易网络形成的原动力。 绿洲城邦的崛起: 详细描摹楼兰、高昌、疏勒等核心绿洲城邦的社会结构、政治形态及其在贸易链中的关键枢纽作用。这些城邦如何平衡大国博弈与自身商业利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罗马的凝视与“赛里斯”的传说: 分析罗马帝国对东方丝绸的狂热追逐,这种需求如何从经济层面渗透到社会阶层乃至宗教观念中。对当时地中海世界对遥远东方的想象与误解进行剖析。 早期宗教的萌芽: 考察佛教沿着贸易路线向东传播的初期阶段,重点关注犍陀罗艺术的兴起,及其如何将希腊雕塑技法与印度教义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宗教表达形式。 第二部分:动荡与重塑(公元3世纪—公元8世纪) 中原进入魏晋南北朝,西方世界经历罗马帝国的分裂与基督教的兴盛,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与路线重塑的时期。 游牧民族的介入与路线的变迁: 分析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兴衰如何直接影响了北道和中道的安全与畅通。探讨游牧帝国在维护或破坏贸易秩序中的双重角色。 佛教的“汉化”进程: 集中讨论玄奘西行及其对佛教经典翻译和宗派整合的巨大贡献。深入分析中国本土佛教哲学如何吸收印度和中亚的养分,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天台宗等。 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详尽描绘粟特商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介者”所建立的庞大商业网络。他们的语言、信仰(祆教、景教),以及他们如何充当了东西方技术和信息传递的桥梁。 唐朝的黄金时代与天可汗体系: 分析唐代对西域的有效控制,如何使得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重点探讨长安作为世界性都市的文化包容性,以及各国使节、商贾、僧侣汇聚的盛况。 第三部分:科技与艺术的深度交融(公元8世纪—公元13世纪) 这一阶段的重点不再仅仅是商品交换,而是知识、技术和艺术风格的深度渗透与本土化。 造纸术的西传与知识革命: 详细分析怛罗斯之战后,造纸术如何经由中亚传播至伊斯兰世界,并最终抵达欧洲,对后世的文化普及和思想解放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伊斯兰文明的崛起与贸易格局的重组: 考察阿拉伯帝国扩张后,中亚和波斯地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数学、天文学成就如何通过贸易路线反馈至东方。 香料、瓷器与纺织品的对流: 区别于前期的丝绸垄断地位,本部分分析了宋代以后,中国的精美瓷器(如青花瓷)如何成为新的奢侈品标杆,以及南方海路的兴起对传统陆路的影响。 音乐与舞蹈的跨界融合: 借助敦煌壁画、唐代诗歌及出土文物,重现西域乐舞艺术如何被中原贵族所接纳、模仿,并最终融入宫廷雅乐的范例。 第四部分:帝国扩张与终结的序曲(公元13世纪—公元15世纪) 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蒙古帝国的“双刃剑”效应,以及陆路贸易在全球化早期的最后辉煌与衰落。 “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下的短暂统一: 考察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如何通过军事力量强行打通了欧亚大陆的连续性。马可·波罗的旅程,便是这一时期安全保障下的产物。 瘟疫的阴影: 严肃探讨黑死病(鼠疫)沿着贸易路线从东方传播至西方的灾难性后果,及其对人口结构、社会秩序和贸易信心的毁灭性打击。 海权意识的觉醒: 分析随着奥斯曼帝国对关键陆路节点的控制加强,以及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促使探险家们开始绕过传统陆路中介,寻找更直接、更廉价的海洋通道,标志着丝绸之路陆路时代的黄昏。 结论: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文化交融》最终呈现的不是一条单向的商品运输带,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明互动网络。它的兴衰不仅关乎国王与商贾的决断,更深植于技术革新、信仰传播和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迁之中。本书通过扎实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这条古老商道的历史遗产及其对当代世界格局的隐秘影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林荣泽 序言.................................................................002
修订版 序言.................................................................004
概述..........................................................................010
一、真理的觉者是道统的开端.......................................010
二、老水还潮-菩提达摩一苇渡江...............................011
三、继起隐晦千年的道脉...............................................012
四、还乡秘宝的开启.......................................................013
五、「天道普渡」的先驱...............................................015
六、一贯道脉的开创.......................................................018
七、天道大开普渡的来临...............................................023

第壹篇:一九四○年代天道普渡的情形....................036
前言...................................................................................036
第一节 材料的分析.........................................................037
第二节 各地主要道门、帮会的统计分析.....................056
第三节 各地主要道门、帮会的传佈活动.....................077
小结...................................................................................081

第贰篇:一贯道溯源..............................................082
前言...................................................................................082
第一节 道统源流.............................................................084
第二节 大乘教时期.........................................................089
第三节 青莲教时期.........................................................100
第四节 一贯道的形成...................................................116
小结...................................................................................131

第参篇:一贯道的发展(一)-华北、东北之部......135
第一节 现代一贯道之形成.............................................135
第二节 一贯道在华北地区的发展.................................153
第三节 一贯道在东北地区的发展.................................214

第肆篇:一贯道的发展(二)-华中、华南之部....227
第一节 一贯道在华中地区的发展.................................227
第二节 一贯道在华南地区的发展.................................272
第三节 一九四○年代的一贯道:由盛转衰期...................281
小结...................................................................................302

第伍篇:神州转蓬莱:一贯道的转盘新局................304
一、前言...........................................................................304
二、发展概述...................................................................305
三、传道初始...................................................................308
四、台北道务的开展.......................................................321
五、台北学界道务...........................................................328
六、儒运应白阳:儒教化的开展..................................341
七、世界传道:全球化的开展.......................................352
八、结语.........................................................................359

第陆篇:普渡的证验(一)「玄关宝藏」................360
前言...................................................................................360
第一节 玄关秘宝.............................................................361
第二节 民间宗教入道仪式的比较.................................376
第三节 天然师尊的救世思想.........................................384
小结...................................................................................394

第柒篇:普渡的证验(二)「神道设教」................398
第一节 一九四○年代民间宗教的宣教.........................398
第二节 一贯道的基本教义.............................................409
第三节 一贯道的神道设教.............................................418

第捌篇:普渡的证验(三)「天命领导」................447
第一节 一九四○年代民间宗教组织结构的.................448
第二节 「天命领导」与一贯道的组织.........................457
第三节 一贯道的礼仪与日常修持.................................464
小结...................................................................................472

第玖篇:师尊师母传道年谱初稿................................473
师尊师母传道年谱初稿...................................................473

第拾篇:一贯道训文汇编(1926—1951)................489
一贯道训文汇编(1926—1951)...................................489

第拾壹篇:结 论........................................................896
一、一贯道的信仰特质...................................................897
二、民间宗教与民国社会...............................................898
三、天然师尊与民间宗教的变革...................................904
参考书目................................................................906
一、文献类:....................................................................906
二、方志类:....................................................................907
三、中日文书籍................................................................930
四、中日文期刊................................................................934
五、一贯道内书刊............................................................937
六、外文书刊....................................................................939

图书序言

序文

  一贯道,又称为「天道」。在二十世纪三○年代,由中国的山东济南,向大陆各地普传,到四○年代底时达于顶盛,当时几乎是每个县、市都有一贯道普渡的足迹,平均传佈率高达81%。1949年,随着中共政权的建立,一贯道立即在大陆各地止渡,但更大的发展,则转向海外的台湾、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地开展。当民国七十九年(1990)九月二日,「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在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举行「纪念师尊师母传道六十週年大会」时,有来自海内外的一贯道信徒代表二千多人及党政要员参加,可说盛况空前。以一甲子的时间,发展成拥有数百万信徒的世界性大教团,这一段过程对一贯道本身而言,其中的艰辛实难形容。

  回顾这六十多年来的历程,从一九三○年师尊张天然、师母孙素真在济宁同领天命起,到一九四九年师母离开大陆到香港止的二十年,可视为一贯道的奠基期,代表「天道大开普渡」的初期。师尊、师母的这一段普渡史,长久以来由于留下来的记录很少,所知一直很有限。而师尊、师母及诸多前辈在大陆时期办道的风范,对今日千千万万的天道信徒而言,正代表着一贯精神的传承。所幸近来大陆各地新编出来的方志中,大都留有当年天道普传的记录,内容虽多偏于负面的记载,但仔细收录分析后,也能得出一些宝贵的讯息。本书即是以在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方志记录为基础,并配合相关的材料,有近年来大陆各省、市所编的「文史资料」,如《黑龙江文史资料》、《重庆文史资料》、《内蒙古文史资料》、《吉林文史资料》、《上海文史资料》、《文史资料选辑》等,都有一些关于这方面资料的留存。而当时的一些报纸,如:《上海申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也有一些报导可作为佐証。这些材料再配合现在一贯道的调查资料及前人相关的研究成果,以构成本书的研究题材,来试着重建这一段历史。

  本书为先前所写《一贯道历史》一书之增订版,内容上增加了华中、华南、传道年谱及一贯道训文汇编等部,并附上近三千条的索引,这些索引条目,包括一贯道内常用的词汇、早期传道时期的重要人物、主要的仙佛等,方便于研究者的查阅。因此,内容上较前本多了近二倍的篇幅,为与前书作个区分,特将书名改为《一贯道发展史》。

  至于,本书的完成,至多只能算是作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很多方面都有待更多的前贤大德给予指正,以便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当然,要衷心的感谢天恩师德的浩大,及诸多师长开导的大德,另外要感谢所有给后学鼓励与指正的前贤们。由于后学才疏学浅,对这段历史的探讨,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谨此冀望诸位前贤大德,不吝赐教指正,是所为祷。

林荣泽
序于一贯义理编辑苑
一九九九年二月

修订版序言

  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年),在山东省的青州市,白阳初祖路中一正式领命掌道,道运开始进入「白阳期普渡年」。按照道中的记法,这一年就是白阳纪元元年的开端,从白阳纪元元年到今年白阳纪元106年(西元1905-2011年)的百余年间,一贯道从一间观音堂小庙,到今日遍佈世界80多国,总数超过8万间大大小小的寺庙佛堂,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的过程,也留下很多珍贵的文献史料,是本书撰写的主要依据,也是编辑《一贯道藏》的主要来源。

  一贯道源于清康熙年间的罗蔚群,大盛于民国19年后的张天然、孙素真,民国34年从大陆传来台湾。大陆与台湾的一贯道,虽然本质相同,但台湾一贯道却有全然不同的开展。其中以大庙的建构,大专知识份子的大量投入,引领一贯道走向儒教化等三项最值得关注。此外,当年从大陆来台的前人辈,总共带来的一贯道文献,大约有236部的训文及十余本基本善书。来台后的六十余年,留下来的文献非常多,根据《天书训文资料库》所藏,就有一万多部的训文,及三千多本的善书,这些都是一贯道重要的发展轨迹及文化遗产。回顾一贯道这百年来的发展,至少有以下几项值得我们来省思:首先,一贯道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不全然是新兴的宗教,而且在相当的程度上,可视为是明清以来民间宗教的集大成者。一贯道经过这百年来的粹炼,和它同时存在的千百种民间教派大都已消逝无踪,但它却能由一个小小的观音堂,到今日大放异彩,传遍世界八十多国,拥有数千万的信徒,确实有它不凡之处,值得了解。

  其次,明清以来,中国宗教的三大系统:道教、佛教、民间宗教,其中以民间宗教最受压抑与忽视。一贯道的发展历程,适足以代表民间宗教生存发展的艰苦过程。从大陆到台湾,再从台湾到全世界,一贯道快速的向外传播,以短短百年即能传到世界八十多国,这是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少有的现象,不容忽视。

  其三,一贯道百年来留下非常丰富的文献,其中尤其以约二万部的天书训文最值得研究。根据笔者的初步探究,这些来自天界的讯息,蕴含丰富的「宇宙生命学」道理,好似上天的福音,指引着人类未来努力的方向。这部份是一贯道百年留下来最珍贵的文化资产,应有更多的关注与研究。此外,一贯道教义儒教化的发展也很值得关注。然而,一贯道在发展上,最大的隐忧就是道场的整合不易,百年来常有各自分办的现象。师尊师母领命时,有一些分出去自己办;师尊回天师母接命后,又分办一次;来台湾后也是常有树大分枝,各办各的现象。「一贯道总会」成立后,如何整合力量,团结道场,整理一贯道的经卷文献,应是当前的重点工作。

  本书,《一贯道发展史》,初版于十二年前,其间很感谢明德出版堂的黄点传师慈悲,曾修订再版前半部,名为《一贯道历史:大陆之部》,迄今也有五年,中间还再版过一次。此次是将完整的《一贯道发展史》作全面的修订,增补近年来发现的史料,以及台湾传道的部份,如此算是较为完整的一次修订。很感谢兰台出版社的卢小姐,肯不计成本的出版本书,并给后学很多的鼓励,值此付梓之际,仅此一併致谢。

后学 林荣泽 序于天书训文研究中心
中华民国一○○年十月十五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探索之旅。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宗教团体的历史脉络,更是在展现一种精神信仰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与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风格的过程。书中对于一贯道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地域性特征以及文化适应性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贯道如何吸收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例如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将其融入自身教义的阐释,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成功的信仰体系,必然是能够与本土文化产生深厚的联系,能够根植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并与其共同成长。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文化与信仰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我从书中看到了,一贯道的发展,不仅仅是宗教自身的演变,更是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评分

《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展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智慧。当我读到书中关于道统传承的论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从遥远的古代,穿越而来,与当下的我产生了共鸣。书中对于历代祖师大德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叙述,更是对他们人格魅力、道德修养以及在弘道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担当的深度挖掘。我从中看到了,真正的信仰,是如何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如何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其纯洁性和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传承”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薪火相传。我深切地感受到,一贯道所强调的“道”,并非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道亲的生命之中,指导着他们的行为,塑造着他们的人格。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道”的力量,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评分

《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一贯道的精神世界,让我看到了其发展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书中对于道统的追溯,以及历代先贤在传承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深感敬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贯道如何将抽象的“道”的概念,具体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信仰,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点滴,可以成为指导我们行为的内在指南。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修身养性”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的提升,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那些充满智慧的语言所打动,它们不仅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更给予了我面对生活困境的勇气和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一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充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这本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近代宗教史的绝佳窗口。书中关于一贯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与时俱进的发展模式,让我看到了一个古老信仰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魅力。我尤其被书中那些为了道业而默默奉献的普通道亲的故事所打动,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财富,但他们用自己的虔诚和行动,书写着一贯道发展史上的不平凡篇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并非只存在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它更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之中,体现在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和付出。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寻找精神的寄托,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方向。

评分

读完《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感,仿佛被拉入了一个时间的长廊,亲历了从古至今,一贯道在历史舞台上跌宕起伏的演变过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枯燥地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和事件,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看到了先贤们如何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秉持着对“道”的坚守,默默耕耘,播撒信仰的种子。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他们在艰难环境下的传道方式,他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压力,以及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克服这些困难,都让我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贯道的历史,更是关于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信念,如何在变迁中寻求发展,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精神归宿的深刻探讨。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种种阻碍,依然生生不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它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强大力量,它能够凝聚人心,能够支撑个体度过难关,更能够影响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对于那些对宗教历史,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重要的窗口,它以一种近乎电影般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画卷,让人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知识,更能获得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之前,我对一贯道的了解可以说是知之甚少,甚至带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然而,这部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严谨而又生动的笔触,为我展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一贯道。书中对于一贯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融合,以及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贯道如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描写,感到由衷的赞叹。它不再是过去人们可能想象中的那种封闭的宗教团体,而是一个积极融入社会,回馈社会的现代化信仰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不仅在于其精神的内涵,更在于其能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无数的道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济世救人”的宗旨,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这种基于信仰的行动力,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一贯道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信仰力量的生动诠释。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非“历史”二字所能概括。当我翻开《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的扉页,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将要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从最初接触一贯道这个词语,它在我心中就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一种略带疏离,又隐隐带着好奇的复杂情感。而这部修订版的出现,仿佛一把金钥匙,悄然开启了我认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信仰的旅程。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宗教团体的起源、演变和传播,更是在描绘一种精神力量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扎根、生长、开枝散叶,甚至跨越国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轨迹。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目睹那些或伟大、或平凡的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用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奉献,书写着一贯道不平凡的篇章。那些关于道统传承的细节,那些在动荡年代中道场得以维系的坚韧,那些在社会变迁中不断适应和发展的智慧,都让我深思。我开始明白,一贯道并非简单的宗教活动,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一种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的哲学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启发,它让我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审视生命存在的价值,审视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连接。我在这本书中找到的,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它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一次灵魂的触动,让我对“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一贯”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的阅读体验,出乎我的意料。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厚重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命力。书中对于那些早期道亲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们朴实而又坚定的信仰,看到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之处。我尤其被书中描绘的那些为道场默默奉献的女性形象所打动,她们在那个年代,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却依然能够在精神上给予丈夫和家人支持,甚至自己也积极参与到道务活动中,这种力量的传递,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对个体生命的影响,以及它如何能够升华人的内在品质。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宗教团体的历史,更是在讲述一群人的故事,一群追求精神圆满,追求生命意义的人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信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成为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许多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如何保持积极心态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逆境,只要心中有“道”,有信仰,就能够找到前行的方向,就能够活出生命的精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的梳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评分

《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缓缓地为我讲述着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信仰的故事。它让我看到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贯道是如何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不断地发展壮大。书中对于早期道场建立的描述,那些艰辛的创业历程,那些为了信仰而付出的努力,都让我深感震撼。我看到了,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信徒们是如何通过口耳相传,通过实际的行动,将“道”的精神传播开来。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贯道又如何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例如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之中,这些都展现了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贯道的历史,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传承,一种智慧的传递。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信仰,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且能够持续地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指引和力量。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那些充满智慧的论述所打动,它们不仅是对一贯道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本书,让我对“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释“信仰”之于个体生命,以及之于社会整体意义的书籍,而《一贯道发展史(修订版)》在某种程度上,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是讲述一贯道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在描绘一种精神力量如何渗透到社会肌理之中,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书中关于一贯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社会大众互动,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宗教团体,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生存智慧和发展之道。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一贯道在面对社会变革和挑战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核心价值,同时又积极拥抱新元素的描写,印象深刻。它让我看到,一个成功的信仰体系,必然是既有坚定的原则,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这本书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信仰,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之后,依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一种精神内核的深度解析。我从书中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是能够超越个体生命,成为一种群体共识,一种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