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与尺度

标准与尺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标准
  • 尺度
  • 测量
  • 规范
  • 工业
  • 工程
  • 设计
  • 质量
  • 技术
  • 尺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谓「标准」与「尺度」?
  文坛大师朱自清在新旧交替时代
  对文学和教学「旧标准」与「新尺度」的独到见解

  标准通常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自觉的,一是自觉的。不自觉是指我们接受了传统的标准,应用在衡量人事物上,但是我们本身并不怀疑,并不衡量,只是照单全收;自觉的则是修正传统标准,以及採用外来的部分。朱自清将不自觉的种种标准称为「标准」,而种种自觉的标准称为「尺度」。而这些分别不只用在道德部分,在文学方面也是如此。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不断地有着新的变革,朱自清所处的年代正值五四运动,大家拥戴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努力实践打倒礼教,反封建的工作。文学上越来越多人採取新的标准和尺度,加深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正因为如此,朱自清谈论着文学和教学的意义,带给当时的知识分子一个重新思考的通路,对现代人而言,也有着提醒和反思的作用。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蒐集了作者所处四○年代中期发表的杂文,共二十二篇,其中大多涉及文学与语言问题。此外亦有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但是大都关涉了标准与尺度问题,是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时代对于「旧标准」与「新尺度」的回应,同时也可见出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到见解。该书文字简练,见解通达,对于今日读者启益良多。

作者简介

朱自清

  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幼年受传统的古典教育,大学时代即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三年发表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爆发后,曾与叶圣陶合着《国文教学》。享年五十一岁。民初散文家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叶圣陶则说:「现代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可见朱自清在当代受到推崇的程度。作品尚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有着作二十余种,约二百万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动乱时代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回来杂记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论严肃
论通俗化
论标语口号
论气节
论吃饭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的「生路」?
低级趣味
语文学常谈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诵读教学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论诵读
谕国语教育
古文学的欣赏
现在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着《十批判书》
什么是中国文学史学主潮?─林庚着「中国文学史」序
日常生活的诗─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

图书序言

  这里蒐集的是去年复员以来写的一些文章,第一篇〈动乱时代〉,第二篇〈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和末一篇〈日常生活的诗〉是在成都写的,别的十九篇都是回到北平之后写的。其中从〈什么是文学〉?到〈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七篇,原是北平新生报的〈语言与文学〉副刊上的「週话」,没有题目,题目在编这本书的时候才加上去。这〈语言与文学〉副刊,每週一出,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主编的,我原定每期写一段关于文学和语言的杂话,叫做「週话」。

  写了四回,就觉得忙不过来,于是休息一週;等到第二次该休息的时候,索性请了长假,不写了。该是八篇,第一篇实际上是发刊词,没有收在这里。本书收的文章很难,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罢,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抗战期中也写过这种短文,起先讨论语文的意义,想写成一部「语文影」,后来讨论生活的片段,又想写成一部「人生一角」,但是都只写了三五篇就搁了笔。叶圣陶先生曾经写信给我,说这些文章青年人不容易看懂。闻一多先生也和我说过那些讨论生活片段的文章,作法有些像诗。我那时写这种短文,的确很用心在节省字句上。复员以来,事情忙了,心情也变了,我得多写些,写得快些,随便些,容易懂些。特别是那几篇「週话」,差不多都是在百忙里逼着赶出来的。还有〈论诵读〉那篇,写好了寄给沈从文先生,隔了几天他写信来说稿子好像未完,让我去看看。我去看,发见缺了末半叶。沈先生当天就要发稿,让我在他书房里补写那半叶,说写完了就在他家吃午饭。这更是逼着赶了。等我写完,却在沈先生的窗台上发见那缺了的末半叶!沈先生笑着抱歉说,「真折磨了你!」但是补稿居然比原稿详明些,我就用了补稿。可见逼着赶虽然折磨人,也能训练人。经过这一年来的训练,我的笔也许放开了些。不久以前一位青年向我说,他觉得我的文章还是简省字句,不过不难懂。训练大概是有些效验的。这本书取名「标准与尺度」,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但是这里只是讨论一些旧的标准和新的尺度而已,决非自命在立标准,定尺度。说起〈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这篇文,那﹁标准与尺度」的意念是从叫做《种种标准》(Standards)一本小书来的。我偶然从一位同事的书桌上抓了这本书来读,这是美国勃朗耐尔(W. C. Brownell)作的,一九二五年出版。

  书里分别的用着「尺度」(criteria)和「标准」两个词,启发了我,并且给了我自己的这本小书的名字。这也算是「无巧不成书」了。谢谢原来登载这些短文的刊物,我将这些刊物的名字分别的记在每篇篇尾。谢谢文光书店的陆梦先生,他肯在这纸荒工贵的时候印出这本书!朱自清三十六年十二月,北平清华大学

图书试读

动乱时代

这是一个动乱时代。一切都在摇盪不定之中,一切都在随时变化之中。人们很难计算他们的将来,即使是最短的将来。这使一般人苦闷;这种苦闷或深或浅的笼罩着全中国,也或厚或薄的弥漫着全世界。在这一回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两年,就有人指出一般人所表示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到了大战结束后这一年,更显着了;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

中国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一般人都挣扎的生活着。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我们也明白太平时代还遥远,所以先只希望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唿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一般人失望之余,不由得感到眼前的动乱的局势好像比抗战期中还要动乱些。再说这动乱是世界性的,像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大概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控制这动乱;我们不能计算,甚至也难以估计,这动乱将到何时安定,何时才会出现一个小康时代。因此一般人更深沉的幻灭了。

中国向来有一治一乱相循环的历史哲学。机械的循环论,现代大概很少人相信了,然而广义的看来,相对的看来,治乱的起伏似乎可以说是史实,所谓广义的,是说不限于政治,如经济恐慌,也正是一种动乱的局势。所谓相对的,是说有大治大乱,有小治小乱;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情形不同,却都有它们的治乱的起伏。这里说治乱的起伏,表示人类是在走着曲折的路;虽然走着曲折的路,但是总在向着目标走上前去。我相信人类有目标,因此也有进步。每一回治乱的起伏,清算起来,这里那里多多少少总有些进展的。

但是人们一般都望治而不好乱。动乱时代望小康时代,小康时代望太平时代─真正的「太」平时代,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人类向着这个理想曲折的走着,其实只是一种理想。人类向着这个理想曲折的走着;所以曲折,便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现实与理想都是人类的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不免试验与错误,也就不免冲突。现实与现实冲突,现实与理想冲突,理想与理想冲突,样样有。从一方面看,人生充满了矛盾;从另一方面看,矛盾中却也有一致的地方。人类在种种冲突中进展。

动乱时代中冲突更多,人们感觉不安、徬徨、失望,于是乎幻灭。幻灭虽然幻灭,可还得活下去。虽然活下去,可是厌倦着,诅咒着。于是摇头,皱眉毛,「没办法!没办法!」的说着,一天天混过去。可是,这如果是一个常态的中年人,他还有相当的精力,他不会甘心老是这样混过去;他要活得有意思些。他于是颓废─菸、赌、酒、女人,尽情的享乐自己。一面献身于投机事业,不顾一切原则,只要于自己有利就干。反正一切原则都有动摇,谁还怕谁?只要抓住现在,抓住自己,管什么社会国家!古诗道:「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可以用来形容这些人。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