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虞美人草》導讀
茂呂美耶
明治四十年(1907)三月,夏目漱石辭去東京帝國大學、第一高等學校教職,跳槽改行進入《東京朝日新聞》當報社社員,專任文藝欄,為報社寫小說,從此跨上職業作傢之途。這一年,夏目漱石剛好滿四十歲。
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小說傢,即便作品再如何暢銷,也無法光靠稿費或版稅養傢糊口;小說傢通常以記者身分進報社,每個月領固定月薪,如此纔能專心執筆寫長篇連載小說。當時的報社記者和小說傢的社會地位非常低,而公務員身分的大學講師或教授,權威很大,因此夏目漱石的跳槽事件轟動瞭全國。
跳槽之前,夏目漱石在文壇雖小有名氣,讀者卻隻限文藝圈的圈內人。例如刊登夏目漱石的處女作亦是成名作《我是貓》的雜誌《子規》,原為俳句雜誌,發行量僅三百份。明治三十八年(1905)一月開始連載《我是貓》,《子規》雜誌發行量最高紀錄達四韆份,但夏目漱石轉到《東京朝日新聞》後,雜誌發行量逐漸減至三分之一。
以夏目漱石三十九歲那年來看,四月在《子規》雜誌發錶《少爺》,七月完成《我是貓》,九月在《新小說》雜誌發錶〈草枕〉,十月在《中央公論》雜誌發錶〈二百十日〉。《子規》雜誌最高發行量是四韆份,《中央公論》僅有七百五十份,《新小說》雜誌發行量是一萬份。也就是說,夏目漱石於改行前的讀者數頂多隻有一萬。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的稿費到底多少。《少爺》的稿費是一四八圓,《我是貓》完結篇的稿費是三十八圓五十錢;《我是貓》單行本書籍定價是九十五錢,初版發行量通常隻有一韆本,作傢應得版稅是書籍定價的百分之十五。因此即便《我是貓》分為三冊上市,夏目漱石也隻能拿到四百多圓的版稅。
當時的書籍非常貴,例如《我是貓》一冊定價九十五錢,而小學教師初次任職的月薪是八圓,一般報社記者的工資也隻有十至二十五圓,在老百姓眼裏看來,書籍算是奢侈品,實在買不起。小說傢無法靠稿費或版稅過日子也是理所當然。
《東京朝日新聞》嚮夏目漱石提齣的條件是月薪二百圓,工作是半年寫一篇連載一百迴左右的長篇小說或三篇中篇小說即可。這對夏目漱石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條件。何況夏目漱石早已厭棄教英文的教職生活,於是決定改行跳槽。夏目漱石在〈入社緻詞〉中坦白說,因為傢中孩子多,房租貴,光靠大學講師的八百圓年薪無法養傢,令他不得不身兼多數講師工作。另一原因是夏目漱石在職場不得誌。東京帝國大學文科英文係的前任講師是《怪談》作者小泉八雲。小泉八雲的教學方式傾嚮抒情,夏目漱石的教學方式則偏嚮理論,非常難懂,導緻夏目漱石在學校不受學生捧場。總而言之,夏目漱石是為瞭經濟條件和職場問題而決定跳槽。
《虞美人草》正是夏目漱石進報社後的第一部長篇連載小說。小說連載之前,夏目漱石辭去教職進報社的事已成為八卦頭條新聞,訂定小說書名後,報導一齣,三越吳服店(三越百貨公司)即齣售「虞美人草浴衣」,珠寶商也推齣「虞美人草戒指」,熱鬧哄哄。小說刊齣後,車站報販及街頭報販更每天連連高呼「虞美人草」、「虞美人草」地叫賣報紙。在這種情況下,夏目漱石的壓力理應很大。
報紙的讀者群是不特定多數,何況當時的《東京朝日新聞》發行量是二十萬份,《大阪朝日新聞》是三十萬份,《虞美人草》》同時在東京和大阪的《朝日新聞》連載,讀者群驟增為五十萬。這數量和最多一萬份的文藝雜誌全然不同,是夏目漱石身為職業小說傢後真正接受考驗的第一步。
明治三十年代為止,日本文壇有所謂的四天王:紅露逍鷗。紅--尾崎紅葉,露--幸田露伴;這兩位作傢與夏目漱石一樣,均分彆生於日本改朝換代的慶應三年與明治元年。前者留下《多情多恨》、《金色夜叉》等暢銷通俗小說,在夏目漱石發錶《我是貓》前一年過世;後者雖有《五重塔》、《運命》等文言文小說,但在夏目漱石齣道時,創作力已減弱。「逍鷗」是坪內逍遙和森鷗外,兩人都比夏目漱石年長。坪內逍遙是寫實主義文學提倡者,他在《小說神髓》中否定嚮來的勸善懲惡式的婦孺故事,主張小說傢應該著重人情世態和當代社會風俗描寫,而且必須著力於心理觀察並保持客觀態度。坪內逍遙雖然確立瞭日本近代文學的去嚮,自己卻無法擺脫舊時代讀物的影響,最後放棄小說創作,轉而緻力於戲劇文學,並留下《莎士比亞全集》翻譯作品偉業。森鷗外的本行是軍醫,在文壇始終保持孤高態度,不結黨也不收弟子,除瞭創作曆史小說和現代小說,也著手外國文學翻譯,並積極寫評論和劇本。
以上四人是日本明治文壇的既成勢力,新勢力是寫實主義文學派的國木田獨步、島崎藤村、田山花袋等人。夏目漱石剛好在這兩個新舊文學大浪潮的碰撞時期登場。
以年齡來說,夏目漱石齣道甚晚,三十八歲時發錶《我是貓》,四十歲纔決定自己的終生職業,孤注一擲辭去教職,進報社在報紙文藝欄連載《虞美人草》。然而,時代正在朝寫實主義文學筆直邁進,夏目漱石的文筆卻駐足在舊時代的駢體文,講究句式、對偶,詞藻華麗得如濃妝艷抹的女子,人物造型也過於格式化,可以想見當時的文壇對《虞美人草》的評論。比夏目漱石年少的寫實主義小說傢兼文學評論傢的正宗白鳥,日後在《作傢論》中批評,夏目漱石寫《虞美人草》時,過於炫示自己的文筆,喋喋不休講述一些無聊道理,猶如近代化的麯亭馬琴(《南總裏見八犬傳》作者)。
正宗白鳥的評論並非無的放矢,事實確實如他所說。嚴格說來,包括《虞美人草》,夏目漱石的初期作品都不是近代小說,但一百年後的現代日本讀者至少還讀得懂《我是貓》和《少爺》,隻有《虞美人草》這部小說非常難懂。即便日文原文書的註釋多達四百五十多條,日本讀者仍會讀得昏頭昏腦,甚至連加註釋的文學專傢也承認註釋得很辛苦。日本的文學研究者在研究夏目漱石的作品時,通常會故意漠視《虞美人草》,視這部小說為夏目漱石過渡期間的作品,不予評論。有專傢說,這部小說的敘述文隻能當作詩篇來看;另有專傢說,這是一部無法逐字翻成現代日文的小說。
就譯者的立場來說,我也翻譯得非常辛苦。《虞美人草》中的人物會話雖然是白話文,但敘述文是把中國漢詩或古典文章翻譯成日文時的文言文,而且除瞭漢詩,還隨處安插日本俳句、和歌。小說故事遲遲不前進,作者一直在「喋喋不休講述一些無聊道理」。坦白講,對我來說,中國文言文的文章反倒比較易懂。但是,即便翻譯得很辛苦,或者說,正因為翻譯得很辛苦,我首次理解夏目漱石寫這部小說時的精神壓力和乾勁。他確實如他在辭職前一年寫給友人的信中所說那般,是秉著「如不顧性命的維新誌士般的強烈精神」在經營文學,一字一句不厭其煩地推敲琢磨小說文字。
夏目漱石生前寫的信件都被保存下來,仔細讀他的信件,可以發現他在連載《虞美人草》時,精神狀況極為不安定,時躁時鬱。有時在信中嚮友人抱怨「很想拔齣正宗名刀砍下妻子和下女的頭顱」,有時說「真不想繼續寫《虞美人草》。很想趕快殺掉(小說中的)女人」。夏目漱石並非無法駕馭小說人物和故事情節結構,真正令他寫得不時動肝火的原因是文體。用俳句發句和漢詩文體寫長篇小說需要極端強烈的耐性和毅力,再說這是報紙連載小說,一天都不能中斷。難怪夏目漱石在信中感概道:「我很想在八十歲之前變成很有耐性的人,寫齣多篇傑作後再死去。」
遺憾的是,夏目漱石在滿四十九歲那年病逝。作傢生涯非常短,僅有十年。
不知是不是不得圈內人好評之因,夏目漱石於生前也不喜歡《虞美人草》。《虞美人草》完稿後,翌年,夏目漱石繼續在《東京朝日新聞》連載《坑夫》。《坑夫》以及之後的作品,文體均一改過去的駢儷,猶如洗淨鉛華不施脂粉青鞋布襪的女人,樸實平淡。這也是夏目漱石的作品之所以耐得住長達一世紀時間考驗的最大理由吧。
《虞美人草》這個書名,真的太有颱灣的味道瞭!總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夏天的時候,田埂邊開滿的各種野花,虞美人草就是其中一種,它那種淡淡的、不張揚的美,卻能輕易抓住人的眼球。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覺它一定蘊含著一種濃濃的人情味,講述的應該也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接地氣的故事。我猜這本書可能描寫的是一個大傢庭,或者是幾個鄰裏之間,在時代變遷中,彼此扶持、相互關照的生活片段。或許是某個小人物的奮鬥史,或許是幾代人的情感傳承。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充滿颱灣特色的生活細節,比如某個老街的市井氣息,某個地方的特色小吃,或者是某句熟悉的閩南語俚語,這些都能讓我感覺特彆親切。這本書名,給我一種溫暖、懷舊的感覺,仿佛帶著我迴到瞭那個純真年代,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评分《虞美人草》這個書名,自帶一種故事感,而且帶著一絲絲的浪漫和詩意。我總覺得,這樣的書名,往往藏著一個關於青春、關於夢想,或者關於某種難以忘懷的情感的敘事。它讓我聯想到,或許是在某個寜靜的夏天,一個年輕的女孩,在虞美人草盛開的田野裏,許下瞭自己的心願,或者經曆瞭一場刻骨銘心的蛻變。這本書,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外在世界和內在情感的探索欲望。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書名,而是不動聲色地,卻又深深地吸引著你,讓你忍不住想要去瞭解,這片虞美人草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風景和故事。我期待它能夠給我帶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那些在時光中沉澱下來的美好。
评分讀到《虞美人草》這個書名,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裏的畫麵,是那種帶著點淒美、帶著點復古的色彩。我猜這本書可能講述瞭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一個發生在颱灣某個老街區,或者某個依山傍海的小鎮的愛情。可能是那種青澀的、懵懂的初戀,也可能是那種在時代洪流中被衝散的、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虞美人草的花語,我記得好像有“死亡”、“安慰”之類的含義,這讓我想象這本書的故事,可能不會是純粹的甜寵,而是帶著一些深刻的思考,關於生命的脆弱,關於情感的羈絆,關於如何在現實的無奈中尋找慰藉。這本書的封麵,我想一定也很美,或許是手繪的虞美人草,或者是一張老照片,泛黃的底色,卻藏著一段動人的時光。我喜歡這種能夠引發聯想的書,它不直接告訴你內容,而是讓你在腦海中自行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世界。我很好奇,這本書裏的人物,會不會像虞美人草一樣,在短暫的生命裏,綻放齣最耀眼的光芒,然後又悄然凋零,留下淡淡的芬芳?
评分哇,看到《虞美人草》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濃濃的東方韻味撲麵而來,尤其是在颱灣這個充滿故事和人情味的地方,這樣的書名總能勾起我無限的遐想。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片在風中搖曳的虞美人草,紅色、紫色、粉色交織,仿佛是某個年代的縮影,又像是某個少女心中的悸動。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書名,就足以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猜想,這本書裏一定藏著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或者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愛恨糾葛的傳奇。或許是發生在颱灣某個美麗角落的往事,又或者是跨越時空的愛戀,亦或是傢族幾代人的恩怨情仇。我特彆喜歡這種帶有畫麵感和情緒張力的書名,總覺得背後一定隱藏著足夠分量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這片虞美人草到底承載瞭怎樣的悲喜,又會在我心中激起怎樣的漣漪。說實話,現在的生活節奏這麼快,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瞭生活本身的美好和細微之處,而一個好的書名,往往就是通往那些被遺忘的美好的第一張門票,就像《虞美人草》一樣,它讓我停下腳步,去想象,去感受,去期待。
评分《虞美人草》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一個模糊又帶著點神秘色彩的年代,可能是民國時期,也可能是更早的颱灣光復初期,那個社會動蕩、人情冷暖交織的時期。我腦海中會不由自主地勾勒齣一些畫麵:身著旗袍的女子,在老宅的庭院裏,看著窗外盛開的虞美人草,眼神中帶著一絲哀愁和憧憬。又或者,是在某個小鎮的集市上,一個年輕的姑娘,手中拿著一束鮮艷的虞美人草,迎著朝陽,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活力,但她的眼神深處,又似乎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引子,把我帶入瞭一個充滿故事感的世界。我甚至會開始想象,這“虞美人草”本身,是不是有什麼象徵意義?是代錶著短暫而又絢爛的生命?還是象徵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愛戀?亦或是某種隱秘的情感寄托?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對生活有著深刻洞察,並且善於用文字描繪時代變遷和人物內心世界的人。我非常好奇,他/她是如何將“虞美人草”這個意象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又是如何通過這個故事,觸動讀者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