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虞美人草》导读
茂吕美耶
明治四十年(1907)三月,夏目漱石辞去东京帝国大学、第一高等学校教职,跳槽改行进入《东京朝日新闻》当报社社员,专任文艺栏,为报社写小说,从此跨上职业作家之途。这一年,夏目漱石刚好满四十岁。
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小说家,即便作品再如何畅销,也无法光靠稿费或版税养家煳口;小说家通常以记者身分进报社,每个月领固定月薪,如此才能专心执笔写长篇连载小说。当时的报社记者和小说家的社会地位非常低,而公务员身分的大学讲师或教授,权威很大,因此夏目漱石的跳槽事件轰动了全国。
跳槽之前,夏目漱石在文坛虽小有名气,读者却只限文艺圈的圈内人。例如刊登夏目漱石的处女作亦是成名作《我是猫》的杂志《子规》,原为俳句杂志,发行量仅三百份。明治三十八年(1905)一月开始连载《我是猫》,《子规》杂志发行量最高纪录达四千份,但夏目漱石转到《东京朝日新闻》后,杂志发行量逐渐减至三分之一。
以夏目漱石三十九岁那年来看,四月在《子规》杂志发表《少爷》,七月完成《我是猫》,九月在《新小说》杂志发表〈草枕〉,十月在《中央公论》杂志发表〈二百十日〉。《子规》杂志最高发行量是四千份,《中央公论》仅有七百五十份,《新小说》杂志发行量是一万份。也就是说,夏目漱石于改行前的读者数顶多只有一万。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稿费到底多少。《少爷》的稿费是一四八圆,《我是猫》完结篇的稿费是三十八圆五十钱;《我是猫》单行本书籍定价是九十五钱,初版发行量通常只有一千本,作家应得版税是书籍定价的百分之十五。因此即便《我是猫》分为三册上市,夏目漱石也只能拿到四百多圆的版税。
当时的书籍非常贵,例如《我是猫》一册定价九十五钱,而小学教师初次任职的月薪是八圆,一般报社记者的工资也只有十至二十五圆,在老百姓眼里看来,书籍算是奢侈品,实在买不起。小说家无法靠稿费或版税过日子也是理所当然。
《东京朝日新闻》向夏目漱石提出的条件是月薪二百圆,工作是半年写一篇连载一百回左右的长篇小说或三篇中篇小说即可。这对夏目漱石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何况夏目漱石早已厌弃教英文的教职生活,于是决定改行跳槽。夏目漱石在〈入社致词〉中坦白说,因为家中孩子多,房租贵,光靠大学讲师的八百圆年薪无法养家,令他不得不身兼多数讲师工作。另一原因是夏目漱石在职场不得志。东京帝国大学文科英文系的前任讲师是《怪谈》作者小泉八云。小泉八云的教学方式倾向抒情,夏目漱石的教学方式则偏向理论,非常难懂,导致夏目漱石在学校不受学生捧场。总而言之,夏目漱石是为了经济条件和职场问题而决定跳槽。
《虞美人草》正是夏目漱石进报社后的第一部长篇连载小说。小说连载之前,夏目漱石辞去教职进报社的事已成为八卦头条新闻,订定小说书名后,报导一出,三越吴服店(三越百货公司)即出售「虞美人草浴衣」,珠宝商也推出「虞美人草戒指」,热闹哄哄。小说刊出后,车站报贩及街头报贩更每天连连高唿「虞美人草」、「虞美人草」地叫卖报纸。在这种情况下,夏目漱石的压力理应很大。
报纸的读者群是不特定多数,何况当时的《东京朝日新闻》发行量是二十万份,《大坂朝日新闻》是三十万份,《虞美人草》》同时在东京和大坂的《朝日新闻》连载,读者群骤增为五十万。这数量和最多一万份的文艺杂志全然不同,是夏目漱石身为职业小说家后真正接受考验的第一步。
明治三十年代为止,日本文坛有所谓的四天王:红露逍鸥。红--尾崎红叶,露--幸田露伴;这两位作家与夏目漱石一样,均分别生于日本改朝换代的庆应三年与明治元年。前者留下《多情多恨》、《金色夜叉》等畅销通俗小说,在夏目漱石发表《我是猫》前一年过世;后者虽有《五重塔》、《运命》等文言文小说,但在夏目漱石出道时,创作力已减弱。「逍鸥」是坪内逍遥和森鸥外,两人都比夏目漱石年长。坪内逍遥是写实主义文学提倡者,他在《小说神髓》中否定向来的劝善惩恶式的妇孺故事,主张小说家应该着重人情世态和当代社会风俗描写,而且必须着力于心理观察并保持客观态度。坪内逍遥虽然确立了日本近代文学的去向,自己却无法摆脱旧时代读物的影响,最后放弃小说创作,转而致力于戏剧文学,并留下《莎士比亚全集》翻译作品伟业。森鸥外的本行是军医,在文坛始终保持孤高态度,不结党也不收弟子,除了创作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也着手外国文学翻译,并积极写评论和剧本。
以上四人是日本明治文坛的既成势力,新势力是写实主义文学派的国木田独步、岛崎藤村、田山花袋等人。夏目漱石刚好在这两个新旧文学大浪潮的碰撞时期登场。
以年龄来说,夏目漱石出道甚晚,三十八岁时发表《我是猫》,四十岁才决定自己的终生职业,孤注一掷辞去教职,进报社在报纸文艺栏连载《虞美人草》。然而,时代正在朝写实主义文学笔直迈进,夏目漱石的文笔却驻足在旧时代的骈体文,讲究句式、对偶,词藻华丽得如浓妆艳抹的女子,人物造型也过于格式化,可以想见当时的文坛对《虞美人草》的评论。比夏目漱石年少的写实主义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的正宗白鸟,日后在《作家论》中批评,夏目漱石写《虞美人草》时,过于炫示自己的文笔,喋喋不休讲述一些无聊道理,犹如近代化的曲亭马琴(《南总里见八犬传》作者)。
正宗白鸟的评论并非无的放矢,事实确实如他所说。严格说来,包括《虞美人草》,夏目漱石的初期作品都不是近代小说,但一百年后的现代日本读者至少还读得懂《我是猫》和《少爷》,只有《虞美人草》这部小说非常难懂。即便日文原文书的註释多达四百五十多条,日本读者仍会读得昏头昏脑,甚至连加註释的文学专家也承认註释得很辛苦。日本的文学研究者在研究夏目漱石的作品时,通常会故意漠视《虞美人草》,视这部小说为夏目漱石过渡期间的作品,不予评论。有专家说,这部小说的叙述文只能当作诗篇来看;另有专家说,这是一部无法逐字翻成现代日文的小说。
就译者的立场来说,我也翻译得非常辛苦。《虞美人草》中的人物会话虽然是白话文,但叙述文是把中国汉诗或古典文章翻译成日文时的文言文,而且除了汉诗,还随处安插日本俳句、和歌。小说故事迟迟不前进,作者一直在「喋喋不休讲述一些无聊道理」。坦白讲,对我来说,中国文言文的文章反倒比较易懂。但是,即便翻译得很辛苦,或者说,正因为翻译得很辛苦,我首次理解夏目漱石写这部小说时的精神压力和干劲。他确实如他在辞职前一年写给友人的信中所说那般,是秉着「如不顾性命的维新志士般的强烈精神」在经营文学,一字一句不厌其烦地推敲琢磨小说文字。
夏目漱石生前写的信件都被保存下来,仔细读他的信件,可以发现他在连载《虞美人草》时,精神状况极为不安定,时躁时郁。有时在信中向友人抱怨「很想拔出正宗名刀砍下妻子和下女的头颅」,有时说「真不想继续写《虞美人草》。很想赶快杀掉(小说中的)女人」。夏目漱石并非无法驾驭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结构,真正令他写得不时动肝火的原因是文体。用俳句发句和汉诗文体写长篇小说需要极端强烈的耐性和毅力,再说这是报纸连载小说,一天都不能中断。难怪夏目漱石在信中感概道:「我很想在八十岁之前变成很有耐性的人,写出多篇杰作后再死去。」
遗憾的是,夏目漱石在满四十九岁那年病逝。作家生涯非常短,仅有十年。
不知是不是不得圈内人好评之因,夏目漱石于生前也不喜欢《虞美人草》。《虞美人草》完稿后,翌年,夏目漱石继续在《东京朝日新闻》连载《坑夫》。《坑夫》以及之后的作品,文体均一改过去的骈俪,犹如洗净铅华不施脂粉青鞋布袜的女人,朴实平淡。这也是夏目漱石的作品之所以耐得住长达一世纪时间考验的最大理由吧。
读到《虞美人草》这个书名,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画面,是那种带着点凄美、带着点复古的色彩。我猜这本书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一个发生在台湾某个老街区,或者某个依山傍海的小镇的爱情。可能是那种青涩的、懵懂的初恋,也可能是那种在时代洪流中被冲散的、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虞美人草的花语,我记得好像有“死亡”、“安慰”之类的含义,这让我想象这本书的故事,可能不会是纯粹的甜宠,而是带着一些深刻的思考,关于生命的脆弱,关于情感的羁绊,关于如何在现实的无奈中寻找慰藉。这本书的封面,我想一定也很美,或许是手绘的虞美人草,或者是一张老照片,泛黄的底色,却藏着一段动人的时光。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联想的书,它不直接告诉你内容,而是让你在脑海中自行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世界。我很好奇,这本书里的人物,会不会像虞美人草一样,在短暂的生命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然后又悄然凋零,留下淡淡的芬芳?
评分《虞美人草》这个书名,真的太有台湾的味道了!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夏天的时候,田埂边开满的各种野花,虞美人草就是其中一种,它那种淡淡的、不张扬的美,却能轻易抓住人的眼球。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它一定蕴含着一种浓浓的人情味,讲述的应该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接地气的故事。我猜这本书可能描写的是一个大家庭,或者是几个邻里之间,在时代变迁中,彼此扶持、相互关照的生活片段。或许是某个小人物的奋斗史,或许是几代人的情感传承。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充满台湾特色的生活细节,比如某个老街的市井气息,某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或者是某句熟悉的闽南语俚语,这些都能让我感觉特别亲切。这本书名,给我一种温暖、怀旧的感觉,仿佛带着我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虞美人草》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一个模糊又带着点神秘色彩的年代,可能是民国时期,也可能是更早的台湾光复初期,那个社会动荡、人情冷暖交织的时期。我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些画面:身着旗袍的女子,在老宅的庭院里,看着窗外盛开的虞美人草,眼神中带着一丝哀愁和憧憬。又或者,是在某个小镇的集市上,一个年轻的姑娘,手中拿着一束鲜艳的虞美人草,迎着朝阳,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但她的眼神深处,又似乎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引子,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感的世界。我甚至会开始想象,这“虞美人草”本身,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是代表着短暂而又绚烂的生命?还是象征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爱恋?亦或是某种隐秘的情感寄托?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洞察,并且善于用文字描绘时代变迁和人物内心世界的人。我非常好奇,他/她是如何将“虞美人草”这个意象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又是如何通过这个故事,触动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哇,看到《虞美人草》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浓浓的东方韵味扑面而来,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充满故事和人情味的地方,这样的书名总能勾起我无限的遐想。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片在风中摇曳的虞美人草,红色、紫色、粉色交织,仿佛是某个年代的缩影,又像是某个少女心中的悸动。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爱恨纠葛的传奇。或许是发生在台湾某个美丽角落的往事,又或者是跨越时空的爱恋,亦或是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我特别喜欢这种带有画面感和情绪张力的书名,总觉得背后一定隐藏着足够分量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这片虞美人草到底承载了怎样的悲喜,又会在我心中激起怎样的涟漪。说实话,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好和细微之处,而一个好的书名,往往就是通往那些被遗忘的美好的第一张门票,就像《虞美人草》一样,它让我停下脚步,去想象,去感受,去期待。
评分《虞美人草》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故事感,而且带着一丝丝的浪漫和诗意。我总觉得,这样的书名,往往藏着一个关于青春、关于梦想,或者关于某种难以忘怀的情感的叙事。它让我联想到,或许是在某个宁静的夏天,一个年轻的女孩,在虞美人草盛开的田野里,许下了自己的心愿,或者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蜕变。这本书,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外在世界和内在情感的探索欲望。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书名,而是不动声色地,却又深深地吸引着你,让你忍不住想要去了解,这片虞美人草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景和故事。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