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诺伊的怨诉

波特诺伊的怨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浦.罗斯
图书标签:
  • 自传
  • 文学
  • 小说
  • 俄国文学
  • 社会批判
  • 阶级
  • 讽刺
  • 幽默
  • 历史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1曼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得主声名大噪之作 美国当代图书馆20世纪百大小说作品 1923-2005年时代杂志百大最佳小说 粗鲁真话是接近真理的唯一途径 一位犹太男子羞耻却又狂放的自我告白 波特诺伊滔滔不绝地向他的精神科医师独白自己的家庭背景。他忆起从小到大所面临的困境,父亲望子成龙的期待、母亲的溺爱……极端的性慾让他透过各种「创意」的方法寻求释放,却带给他极大的羞耻感,并且对自我价值及身为犹太人的荒谬命运感到困窘。 医生,我这是什么病呢?这就是我从前老是听到的犹太人的苦难吗?这就是从大屠杀和大迫害一直传承到我身上的枷锁吗?它源自这美好的两千年以来,非犹太人赠与我们的嘲弄和侮辱吗?哦,我的秘密,我的耻辱,我的心悸,我的脸红,我的汗水!我对单纯人生里世事变迁的反应方式!医生,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无端的恐吓了!赐给我男子气概吧!让我勇敢起来!让我坚强!让我完整!我受够当个优秀的犹太男孩,一会儿在人前讨好我的父母、让他们高兴,一会儿却在背地里抽动着!我受够了! 【波特诺伊的怨诉】一种身心失调病症,病症为心中强烈道德感和利他冲动,与极端的性渴望交战,患者通常为性格乖僻者。心理学者相信许多症候皆可追溯自由母子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真正的性满足中既无幻想亦无行为问题,只出现压倒性的羞耻感,以及特别对以去势形式表现出来的惩罚感到惧怕。 罗斯高竿地使用心理治疗案例,如此便能随心所欲书写粗俗、辱骂的言语,不致让作品流为情色猥亵之作,而性慾露骨的描写是源于60年代末期性解放议题的灵感。狂放的文笔与《再见,哥伦布》的含蓄写作风格大相迳庭,身为作家,罗斯不仅成功地自我突破,并挑战读者的阅读经验。逗趣的散文、性挫败、及自我意识的独白,也成为他后期作品的特征。 本书特色 菲利普.罗斯为2011年曼布克奖、福克纳小说奖、美国国家书卷奖得主 入选美国当代图书馆20世纪百大小说 1923-2005年时代杂志百大最佳小说 作者简介 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 20世纪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犹太作家 第三位在世时作品入选美国经典文库的作家 2011曼布克奖得主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罗斯出生于1933年美国纽泽西州的纽华克,芝加哥大学英文研究所毕业后,原计画攻读博士,但在24岁时放弃研究,专攻写作,自此笔耕不断,源源不绝的创作能力在美国文坛上佔有一席之地,至今年近八十的他,有旺盛的写作精力,笔锋犹健,每年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持续影响文坛。 身为文坛长青树的他,获奖无数。自26岁发表第一部作品《再见,哥伦布》时,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写作生涯中曾三次获选福克纳小说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书卷奖、两次书评奖、美国笔会/福克纳奖、白宫颁发的美国国家艺术奖章、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最高奖-小说金奖等的殊荣, 1998年以《美国牧歌》这部作品拿下普立兹小说奖,击败同时入围的唐.德里罗。 美国国家图书馆在2005年出版他的系列作品,将他生平中所有作品选入「美国经典文库」永久保存,此举动表示已将罗斯与梅尔维尔、霍桑、费兹杰罗、福克纳等美国名作家并列,他也是继欧朵拉.韦尔蒂(Eudora Welty, 1909-2001)和索尔.贝娄之后,唯一在生前就获得此殊荣的作家,甚至在比他们二位还要年轻的时候,就被选入文库里。 2011年,罗斯获英国曼布克国际文学奖,多一个奖项对他的作家声望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但受到国际肯定,重新证明了他作品中人性描绘的普世价值。 译者简介 邹海仑 曾任中国《世界文学》杂志编辑、编委,副编审。译着有《马其顿民歌》,汤玛斯.哈代长篇小说《林地居民》,奈波尔长篇小说《抵达之谜》(合译),柯慈长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慢人》等十多部文学作品。 陈婉容 或翻译或写字,与文字为伴、自娱娱人。毕业于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暨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曾任外文编辑。
《光阴之锚:失落文明的碎片》 内容提要: 《光阴之锚:失落文明的碎片》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悬疑小说,它以二十一世纪初的考古发现为引爆点,将读者带入一个横跨数千年、涉及三大洲的隐秘历史长廊。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被主流历史学界彻底遗忘的、名为“阿卡迪亚”的古老文明展开。这个文明的兴盛与骤然覆灭,如同宇宙中的一次巨大闪光,只留下零星的、难以解读的碎片。 主人公,年轻而富有争议的语言学家兼密码破译专家,艾莉亚·文森特,在一次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常规考古挖掘中,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未知文字的黑色玄武岩碑。这块碑文的出现,瞬间打破了她平静的学术生涯。通过数月的秘密工作,艾莉亚成功破译了碑文中的部分内容,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阿卡迪亚文明并非神话,它曾拥有远超同时代文明的技术与哲学体系,并在人类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随着破译工作的深入,艾莉亚发现自己并非唯一对这些知识感兴趣的人。一股由国际精英组成的秘密组织——“守夜人议会”——开始介入。这个组织声称自己是阿卡迪亚的合法继承者,其使命是确保这些“危险的知识”不被滥用,并对任何试图揭示真相的人进行严密监控乃至清除。 小说的主线情节围绕着艾莉亚追寻阿卡迪亚遗失的“核心三件套”展开。传说中,这三件物品——“时间之沙漏”、“万物之钥”和“和谐之律”——是阿卡迪亚文明科技与精神力量的物质载体。它们被分散藏匿于地球的三个极端角落,并由复杂的谜题和近乎不可能的机关守护。 第一部曲:迷雾中的线索 故事始于艾莉亚的导师,一位年迈的考古学家,在收到一封匿名信后神秘失踪。信中只附有一张模糊的地图残片和一句古老的箴言:“当星辰归位,锚方可放下。” 艾莉亚通过对箴言的分析,结合碑文中的天文学数据,锁定了第一个线索的所在地——位于安第斯山脉深处,一座从未被发现的地下神庙。 在秘鲁雨林中,艾莉亚与一位精通当地原住民历史的向导,马科斯,组成临时的团队。他们不仅要对抗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守夜人议会”派出的专业追踪小组。在神庙的深处,他们找到了第一件遗物——“时间之沙漏”。这并非一个真正的沙漏,而是一个复杂的能量聚合装置,它似乎能够记录和模拟特定历史时刻的能量波动,暗示着阿卡迪亚人对时间流的深刻理解。 第二部曲:文化的冲突与重构 “时间之沙漏”中的信息引导艾莉亚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腹地。这里的线索隐藏在一座被沙漠掩埋了数千年的绿洲城市遗址中。在这个阶段,故事引入了另一位关键人物,历史学家兼社会人类学家,塞缪尔·陈。塞缪尔对阿卡迪亚文明的社会结构和哲学体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阿卡迪亚的覆灭并非自然灾害,而是一场由内部意识形态冲突引发的“精神瘟疫”。 在沙漠的探险中,他们遭遇了“守夜人议会”的直接对抗。这次冲突不再是简单的追逐,而是涉及到知识产权和历史诠释权的激烈交锋。艾莉亚和塞缪尔必须运用他们对古代符号学和建筑学的知识,破解沙漠遗址中隐藏的迷宫和防御系统。他们成功获取了第二件遗物——“万物之钥”。这件物品像一块无瑕的水晶,能够与特定频率的物质产生共鸣,被推测为阿卡迪亚人进行远距离通讯或物质重组的关键工具。 第三部曲:真相的代价与最终抉择 最后的线索指向了故事的起点——地中海。但这次目标不再是陆地,而是深海之中一处被地质活动保护起来的巨大海底结构。通过联合一位持有先进深潜技术的海洋生物学家,艾莉亚的团队终于潜入了阿卡迪亚文明的核心区域。 在这里,他们不仅发现了第三件遗物——“和谐之律”,一个复杂的声音共振装置,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阿卡迪亚文明最终自我毁灭的记录。原来,阿卡迪亚人掌握了能够彻底统一人类意识的技术,他们试图以此消除冲突与不公,但最终发现,这种强加的“和谐”剥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自由意志,导致文明在极端的完美主义中走向僵化和崩溃。 “守夜人议会”的真正领袖现身,他是一名来自古老贵族家庭的哲学家,坚信人类尚未准备好迎接阿卡迪亚的全部知识,必须由少数精英来“引导”历史的进程。 小说的高潮部分,艾莉亚必须做出抉择:是按照“守夜人议会”的意愿,将这些知识重新封存,确保世界的“稳定”;还是冒着引发混乱的风险,将阿卡迪亚的经验——关于技术与伦理平衡的沉痛教训——公之于众,让后人自行选择。她激活了“和谐之律”,不是为了强制统一,而是为了向全世界广播阿卡迪亚文明覆灭的真相,以警示所有追求绝对力量的野心。 主题与风格: 《光阴之锚》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解密、高智商冒险与哲学思辨的小说。它探讨了知识的本质、文明兴衰的周期性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道德责任之间的永恒张力。叙事风格兼具古典探险的严谨与现代惊悚的节奏感,文字细腻,对古代文明的描绘力求基于严谨的考古推测,同时又不失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历史的重担交给了读者,让他们去思索,真正的“光阴之锚”究竟是束缚还是指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纽泽西的卡夫卡∕伍轩宏

  90年代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影集《欢乐单身派对》(Seinfeld,陆译:宋飞传,港译:宋飞正传)里面,有两对截然不同的纽约犹太父母。 主角杰瑞的父亲不太管他,母亲认为自己的儿子什么都好,「怎么会有人不喜欢你?」另一方面,杰瑞好友乔治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儿子什么都不行,当乔治的未婚 妻告诉他母亲,说很爱她儿子,乔治母亲大惑不解,「我可以问为什么吗?」

  《欢乐单身派对》是情境喜剧,运用搞笑的方式呈现纽约市犹太家庭的亲子张力,我们在伍迪艾伦早期中期电影里面也常看到。菲利浦.罗斯(Philip Roth)的1969年小说《波特诺伊的诉怨》(Portnoy’s Complaint)让我们了解,其实犹太父母认为自己的儿子既是杰瑞又是乔治,什么都好,也什么都不行。即使你什么都好,父母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果不配合他们要求,那你就变成不及格的儿子。

  罗斯笔下的艾历克斯.波特诺伊(Alex Portnoy)在做什么事都很厉害的妈妈与做什么事都不成功的爸爸(包含解便,因便秘)教养之下,除了没有进棒球校队(那不是问题,反正不是犹太人的运 动)与尚未成家(这很严重,事关家族种族延续,以及面子)之外,尽量符合父母和邻居社群期待,一路考第一,名校毕业,担任纽约市政府要职。但是,他的成长 经验中,有太多压抑,有太多必须妥协的格格不入,有太多跟犹太传统和犹太身分的冲突,使他深觉受困,必须寻求精神分析的协助释放自我,让他诉说隐藏的慾 望、祕密、不满,成长过程中充满的荒谬、限制、郁闷,以及沟通的不可能。他需要好好抱怨一番。

  他可不是娓娓道来。整本小说模仿佛洛伊德「话疗法」(the Talking Cure)中被分析者的告白,面对(或背对)医师诉说一切。由于精神分析论述以「真相」为本(如拉冈爱说的),必须是「诚实论述」,艾历克斯的陈述因此没 有遮掩,没有隐瞒,没有美化,没有转弯,除了事件的交代,情绪的发洩也呈现其中。于是,艾历克斯的愤怒、不满、轻蔑、恶意、怨怼完全释放,谩骂、揶揄、嘲 弄、大唿小叫充分发挥。虽然我对罗斯后期小说里喋喋不休的叙事人格有意见(如某些「祖克曼小说」),但在这本书里,在最早期的罗斯,透过艾历克斯.波特诺 伊之口,他的确成功建立了无比活泼鲜明的叙事声音。

  如此一来,《波特诺伊的诉怨》已经超越一般「告白体」小说,成为「抱怨体」小说的经典。

推荐序
伍轩宏

  90年代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影集《欢乐单身派对》(Seinfeld,陆译:宋飞传,港译:宋飞正传)里面,有两对截然不同的纽约犹太父母。主角杰瑞的父亲不太管他,母亲认为自己的儿子什么都好,「怎么会有人不喜欢你?」另一方面,杰瑞好友乔治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儿子什么都不行,当乔治的未婚妻告诉他母亲,说很爱她儿子,乔治母亲大惑不解,「我可以问为什么吗?」

  《欢乐单身派对》是情境喜剧,运用搞笑的方式呈现纽约市犹太家庭的亲子张力,我们在伍迪艾伦早期中期电影里面也常看到。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的1969年小说《波特诺伊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t)让我们了解,其实犹太父母认为自己的儿子既是杰瑞又是乔治,什么都好,也什么都不行。即使你什么都好,父母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如果不配合他们要求,那你就变成不及格的儿子。

  罗斯笔下的艾历克斯.波特诺伊(Alex Portnoy)在做什么事都很厉害的妈妈与做什么事都不成功的爸爸(包含解便,因便秘)教养之下,除了没有进棒球校队(那不是问题,反正不是犹太人的运动)与尚未成家(这很严重,事关家族种族存续,以及面子)之外,尽量符合父母和邻居社群期待,一路考第一,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担任纽约市政府要职。但是,他的成长经验中,有太多压抑,有太多必须妥协的格格不入,有太多跟犹太传统和犹太身分的冲突,使他深觉受困,必须寻求精神分析的协助释放自我,让他诉说隐藏的慾望、祕密、不满,成长过程中充满的荒谬、限制、郁闷,以及沟通的不可能。他需要好好抱怨一番。

  他可不是娓娓道来。整本小说模仿佛洛伊德「话疗法」(the Talking Cure)中被分析者的告白,面对(或背对)医师诉说一切。由于精神分析论述以「真相」为本(如拉冈爱说的),必须是「诚实论述」,艾历克斯的陈述因此没有遮掩,没有隐瞒,没有美化,没有转弯,除了事件的交代,情绪的发洩也呈现其中。于是,艾历克斯的愤怒、不满、轻蔑、恶意、怨怼完全释放,谩骂、揶揄、嘲弄、大唿小叫充分发挥。虽然我对罗斯后期小说里喋喋不休的叙事人格有意见(如某些「祖克曼小说」),但在这本书里,在最早期的罗斯,透过艾历克斯.波特诺伊之口,他的确成功建立了无比活泼鲜明的叙事声音。

  如此一来,《波特诺伊的怨诉》已经超越一般「告白体」小说,成为「抱怨体」小说的经典。

罗斯的真正起源

  如果说1959年的《再见,哥伦布》建立了罗斯的名声,获国家书奖,10年后《波特诺伊的怨诉》则为他带来销量与争议。这本小说除了前面提到的谩骂、揶揄、嘲弄、大唿小叫之外,最引起争议的是对家庭伦理的挑战,以及大量身体器官和性相关活动的大胆描写:乳房、阴部、经血、口交、三人行、恋物、自恋,有一章节就叫 Cunt Crazy,而青少年艾历克斯抓着阴茎到处手淫乱射的文字画面更是露骨。此外,罗斯与罗斯小说人物对女性的态度,显然恼火不少女性主义者。

  写于全世界青年普遍要求变革的60年代,出版于68巴黎学生运动的次年,胡士托(Woodstock)的同一年,《波特诺伊的怨诉》是儿子们反抗父亲权威年代的产物。纽泽西州纽华克犹太家庭的亲子伦理冲突唿应整个时代氛围。艾历克斯的父亲受教育不多,工作委屈,在家没地位,无父权威严,却常常需要代表犹太传统要求儿子做这遵守那,恰好彰显体系的仪式与现实间的落差,及其式微。而且,艾历克斯的情况扭曲,父母亲角色互换,他又爱又恨的是的母亲,想要抗拒的也是爱打麻将的母亲。

  对罗斯而言,这本小说不仅是当代青年集体反叛的一部份,也是他找到自己之处。虽然这是罗斯出版的第四本书、第三本小说,从他后来整体作品(oeuvre)的风格来看,《波特诺伊的怨诉》才是罗斯「起源」。相对于中规中矩的《再见哥伦布》,这次他在艾历克斯.波特诺伊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语调,树立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的文学身分,读者熟悉的罗斯从此诞生。不再中规中矩,而是大剌剌地畅所欲言,百无禁忌,口无遮拦,「真正」的罗斯从此开始。

  书写的风格丕变,当然不是为了增加销量。批评家布莱德利(Malcolm Bradbury)指出,罗斯在题为〈书写美国小说〉(Writing American Fiction)(註1)的短文里说,当代美国历史的荒谬性与非真实(unreality,这个字出现在布莱德利的讨论,罗斯原文里好像找不到)成分越来越强烈,已经不是传统写实小说形式可以妥善呈现。小说家发现自己难以掌握「真实」,为了要有效刻画当代生活中的「非真实」,不适合继续採用固有的形构来创作,罗斯于是转向告白与幻想的方式,越来越质疑传统的犹太身分,也越来越接近卡夫卡。(註2)

  布莱德利认为,《波特诺伊的怨诉》讲的也是成长故事,却是「佛洛伊德化的《再见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 Freudianized),呈现由内外翻的世界,血肉暴露,人欲横流,不再是伦理秩序清晰可辨的客观世界。罗斯也越来越脱离严格控制的形构,走向开放的文学形式。(註3)由于本书註记罗斯的重大转折,是罗斯的「真正起点」或「真正罗斯」的起点,批评家总不忘提点《波特诺伊的怨诉》的核心地位,视之为打开大部分罗斯小说的钥匙。

粗鲁真话

  在强调虚构、质疑真理的二战后年代,罗斯仍然相对「写实」,即使「现实」已经越来越难掌握,「真实」越来越「非真实」,即使他必须修改传统写实主义的路线。那时候,后现代主义风起云涌,小说文类在数度被宣佈死亡的威胁下力图振作,以「后设」策略突围:游戏、迷宫、镜子、分身成为主流,小说的存有在质疑存有的过程中存活下来。虽然罗斯写过具后现代小说风味的《对照人生》(The Counterlife)(註 4),但整体来看他选择坚持写实的路线。如同2010年出版的《索尔.贝娄书信集》所显示,贝娄(Saul Bellow)与罗斯他们不是不知道小说的虚构性,只是他们的关切重点不是本体的质疑,而是伦理困局的探索。

  文字游戏过去了,玩腻了。花样玩完,招数用老,善玩游戏的后设小说终于退去。留下来的,像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并不只会玩游戏;至于巴斯(John Barth)等人作品,可能已经被人遗忘。这么多年下来,没有追逐潮流的罗斯似乎顶住了,撑了下来,坚持自己的路线。想起来,他的坚持并不容易,他的坚持,就像波特诺伊的怨诉一样,打死不退,不辩解不道歉。

  坚持,是为了说真话,不管代价是什么。《波特诺伊的怨诉》书中,艾历克斯想起小时候因直言并拒道歉而引起责难,认为家里「上演闹剧版的《李尔王》,由我扮演柯蒂莉雅公主的角色」。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三姊妹中最小的柯蒂莉雅公主,因拒说不实言语而被排除继承,父亲李尔王无法分辨真言与假话,导致家族与王国分崩离析。艾历克斯处于充分世俗化的当代,没有那么悲壮,只能演闹剧,但求真的企图可以比拟。虽然男女有别(他是家里的小王子),他也完全无意继承,只想说真话。

  抱怨,是想说真话。不顾一切,毫无顾忌,犯禁(transgression)也在所不惜。不只是告白,而是坦白,甚至是不顾颜面、难堪的坦白。为了要更道地传达「在地」的「抱怨」感,罗斯从英文complain转到意第绪语kvetch(抱怨连连),好像如此才能抓住那种感觉:「我只会抱怨(complain),反感太深,感觉好像会没完没了下去。…… 我有说出真话吗?还是只会抱怨连连(kvetching)而已?或者,对像我这样的人而言,抱怨连连就是一种真话?(Or is kvetching for people like me a form of truth?)」在无法确定语言内容是否为真的情况下,不断诉说,只有语言行动本身,也许是唯一接近真理或真相的途径。

  在晚近最重要的罗斯研究,《罗斯的粗鲁真话》(Philip Roth’s Rude Truth),波斯纳克(Ross Posnock)告诉我们,罗斯穷半生之力想要做到的,就是维持「不成熟」:就是「不正经、轻浮、不负责」(註5)。波斯纳克引用爱默生(Ralph Emerson)的期许,「应说粗鲁真话」(rude truth),避免完善教养言词的误导,来说明罗斯希望在文学上获致的「不成熟之艺」(the art of immaturity)。粗鲁、鲁莽、质朴、无礼、缺教养、少假饰,这些都指向美国文学里极重要的《顽童流浪记》「哈克」传统。那是「坏」或「不乖」的积极意义。难怪,在一段内心独白里,艾历克斯想要理直气壮使「坏」:「妈,当坏孩子,要花一番工夫才行;要坏,也要享受坏的乐趣」,因为「我太乖太好,跟你一样,妈,我太讲道德,都快要爆掉了,跟你一样。」

  抱怨连连(kvetching)就是说「粗鲁真话」,就是使坏、不正经。只有透过抱怨,大声「喊叫」,才能把父母亲注射到他身心的「罪」感,通通吐出来。

纽泽西的卡夫卡

  艾历克斯向往成为没教养而自由的哈克,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像蜕变成虫、与家人疏离的萨姆撒,卡夫卡〈变形记〉的主角。艾历克斯把自己的境遇跟卡夫卡的故事连结,点出以卡夫卡为代表,众多犹太男孩的困境:「Why, the shades of Gregor Samsa! Hello Alex, goodbye Franz!」他想像自己是「变形的孩子」(the metamorphosed child)。批评家谭纳(Tony Tanner)表示,罗斯强烈认同卡夫卡,《波特诺伊的怨诉》可视为是当代美国版《致父亲的信》(註6),卡夫卡那封从来未曾被严父阅读的长信(因母亲不敢转交)。

  无论是卡夫卡或艾历克斯,他们在家中遭遇的,不仅仅是一般人子的困境,而是犹太家庭的爱恨情仇。罗斯在小说里运用大量意第绪语词(对中译者的挑战不小),意在提醒读者:这是关乎犹太身分危机的故事。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讨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时,曾评论德裔犹太知识份子身为人子的难局(註7;班雅明与卡夫卡是经典案例),但此难局正是美国人艾历克斯不断抱怨、想要打破的。艾历克斯痛恨「犹太人的狭窄心灵」,极度厌烦犹太人常说「这是异族的,那是异族的」(goyishe this and goyishe that),坏事就说是异族(goyim)搞的,好事就说是犹太人做的。他认为那是很野蛮的想法,徒然曝露自己的恐惧而已。在知道白昼黑夜不同、冷热差异之前,父母亲最早教他认识的,是犹太与异族之别。

  《波特诺伊的怨诉》出版后,着名犹太学者批评罗斯是「反犹太」的犹太人。如果他「反犹太」,肯定不是一般意义的「反犹太」。罗斯笔下的艾历克斯摆盪在「犹太人」与「人类」之间,「犹太人」与「异族人」的之间,尤其是「犹太男」与「异族女」(shikse)之间,一心想逃离「狭窄心灵」的限制。除了「口腔反抗」抱怨连连之外,在强大欲力(libido)驱使下,艾历克斯对「异族女」全身上下的无限渴望(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主流社会女子;小说的后半段诉说关于她们的故事),是他打破「责任,纪律,服从」等束缚(包括kosher的束缚)的主要动力,也是无数家庭冲突的焦点。乖乖当犹太好孩子,死路一条;要够坏,才能存活。

  罗斯后来写过「卡夫卡式」(Kafkaesque)小说,如变形叙事《乳房》(The Breast),以及回返卡夫卡故乡的《慾望教授》(The Professor of Desire)。他还写过一则「卡夫卡式」故事,幻想如果卡夫卡没有写《审判》、《城堡》、〈变形记〉等故事和寓言,如果「卡夫卡博士」逃离纳粹迫害,移民美国,成为希伯来学校老师,他的一生会如何?他的死亡会有什么意义?罗斯笔下的「卡夫卡博士」跟我们知道英年早逝的作者「卡夫卡」,有什么不同?卡夫卡的「对照人生」(counterlife)会是什么?(註8)

  也许艾历克斯(或罗斯)跟卡夫卡的人物K.(或卡夫卡)天差地别,一个聒噪、暴跳如雷,一个被动承受体系挤压,但《波特诺伊的怨诉》似乎告诉我们,他们看来很遥远,却非常接近。至少他们的困境同源。艾历克斯与K.互为「对照人生」(counterlife),布拉格和纽泽西之间的距离也许没那么远。罗斯运用新的语言,转化「卡夫卡」相关符号,探索新犹太身分的可能性,不是老欧洲的犹太人,也不是「返回」巴勒斯坦建国的犹太人,而是在美国纽泽西试图挣扎出路的新犹太人,纽泽西的卡夫卡。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波特诺伊的怨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它既有对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坦诚记录,也有对成人世界种种不如意的戏谑嘲讽。主角的“怨诉”,与其说是对外部世界的抱怨,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认同和生活意义的追寻。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人类所面临的困惑和挣扎,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那种渴望被理解,渴望自由,却又时常被现实束缚的无力感,是如此真实。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影子。

评分

《波特诺伊的怨诉》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听一段即兴的单口喜剧,但又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主角的絮絮叨叨,有时会让你忍俊不禁,有时又让你陷入沉思。他对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批判,都通过他独特的视角,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里对于犹太社群的描写,也相当有趣。那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家庭观念,以及与外界的互动,都为故事增添了不少色彩。虽然我不是犹太裔,但也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社群认同感,以及在这种认同感下,个体所面临的约束和自由。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一个老旧的照相馆,翻看泛黄的相册。每一页都定格着一个时代的片段,一段充满回忆的人生。虽然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但那种情感的共鸣,却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主角的童年,他的叛逆,他与父母的拉扯,以及他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的。 尤其是在处理家庭关系的部分,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既亲密又疏离的复杂情感。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会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孩子对父母的叛逆,背后也隐藏着对理解和尊重的渴望。这种双向的情感拉锯战,是许多家庭都难以避免的。

评分

读到《波特诺伊的怨诉》,真的有种像是坐在自家客厅沙发上,听一个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用有点夸张又有点无奈的语调,碎碎念他那些关于成长、性爱、家庭、以及人生各种鸡毛蒜皮小事的独白。书里的主角,他的烦恼,有时候真的跟我身边某些朋友遇到的状况,简直是如出一辙。那种青春期对身体的懵懂、对异性的渴望,还有跟父母之间永远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描写家庭主妇的母亲,那种过度关爱又带点控制欲的形象,更是让人会心一笑,仿佛看到了自己家里的某个长辈,或者童年时期的自己。 书里对于性爱的描写,大胆而直接,但又不落俗套。它不是那种为了煽情而写的床戏,而是更像是主角内心世界的一种宣泄,一种探索。透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对于自身欲望的挣扎,以及在那个年代,社会对于性态度的压抑和好奇。这种直白的叙述方式,在当时绝对是一种突破,也让读者得以窥见主角内心最深处的隐秘。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让读者能够深入主角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这种写作方式,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有些跳跃和碎片化,但恰恰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主角杂乱的思绪和情感。 主角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也相当到位。无论是食物的味道,还是身体的感受,亦或是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变化,都被他捕捉得一清二楚。这些细节的堆砌,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主角的生活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