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童年

柏林童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班雅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世纪最美妙的随笔之一,最容易亲近班雅明的唯一自传 ◎收录1938年完成的【最后稿】,以及【最后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为台湾唯一版本收录最完整的班雅明传记! 特色 ◎西方评论家誉为「我们这时代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而它却很长时间几乎不为人所知」。 ◎本书共收录《柏林童年》前后期两种版本,一为1938年完成的【最后稿】,一为【最后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前后内容和篇章都经过作者大量修订排序,透过前后两种版本的对照,读者当可一探班雅明当时写作的思辨过程。 ◎班雅明正式以第一人称写作,以不拘文体的片断文风审视其童年时代柏林生活中的人与事。 ◎这部童年回忆既是他难得一见的个人化作品,又是他对威廉时代的分析与批判,这种对现代性及其起源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又是与他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的。 ◎《柏林童年》(1932~1938)包含了班雅明这期间写作的思想主题,如对语言、艺术乃至本体论的思索等,又包括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对波特莱尔以及巴黎拱廊街研究中的着名意象与隐喻,这些意象与隐喻都代表着班雅明思想和文学形象的主题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寓言式的形象。 内容 1.书稿两种版本缘由 班雅明于1932年正逢他对当时德国政经形势失望而流亡巴黎之际时写作本书,1938年完稿。1981年人们在巴黎图书馆发现班雅明1940年离开该城前偷偷藏在那里的书稿,其中就有1938年写成的《柏林童年》最后稿。 1988年人们又见到了班雅明该书的另一成稿,由于该书保存于德国的基森市,因而称之为《柏林童年》基森版。 鑑于基森版和最后稿在内容上有明显的不同,而且都是经班雅明亲自整理的,前者出自该写作的早期,一个出自晚期,故本书一併收入。 2.「晃荡者」、「寓言作家」、「收集者」叙事风格的展现 第一人称书写、片断式的书写,全书由三十段各自独立的文字组成,整个文本不具备一般回忆录和叙述文本在时间、事件、人物的连续性。以无处不在的敏锐洞察和细腻笔触,柏林的都市生活景象:胜利纪念碑、动物花园、电话机、西洋景、捉迷藏、小人书、幽灵等,透过班雅明独特的对不易察觉细节的捕捉与玩味,无不以一种信息和感受极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现。 3.这不只是一本单纯的自传,并审视个人记忆与城市历史的关联 作者本人曾多次表示不愿将该书简单地看成是自传性的童年回忆,据其在1938年写成的《柏林童年》最后稿中的〈序言〉中写道:「我有意唤起我心中那些在流亡岁月里最能激起我思乡之痛的画面──来自童年的画面。」这种「有意识回忆」不同于日常回忆的地方在于「自主行事」,它不依循时间序列,也不屈就外在的完整,而只是追寻事物内在的关联,如其接续在〈序言〉中所写:「在此,思念的情感不该主宰我的精神。我努力节制这种情感,旨在从特有的社会发展必然性中,而不是从带偶然性的个人传记角度,去追忆往日的时光。」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只是展现经验的连续性而不能凸显经验深邃内蕴的传记性完全退隐了,随之隐去的还有我家人和儿时同伴的整个外形容貌。相反的,对于一个大都市在一个来自市民阶级的孩子心中留下鲜明印记的画面,我则努力不加疏漏地去捕捉。」 4.与其学术研究主题相唿应 童年回忆凸显的个人生命之内在必然最终映现的是大都市的必然容貌,因此,班雅明在论及《柏林童年》时就曾指出:人对大都市的体验是如何深植于在该城市度过的孩提时代。 对班雅明而言,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体验并不单纯是对个人生命的体验,而更多是由此对正处于成型中之现代主义的体验。班雅明研究学者Uwe Steiner指出:「《柏林童年》与《巴黎拱廊街研究》共同指向十九世纪下半叶,这并不单纯是对这一历史时间的关注,而是对现代主义之源起的关注。」 作者简介 欧洲真正的知识分子.二十世纪最后的精神贵族.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心灵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德国籍犹太人,生于柏林。1912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哲学系就读,此后两年全心投入德国的「青年运动」。1914年班雅明逐渐脱离政治社会运动,专心于文学与哲学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论文。1925年他的教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法兰克福大学拒绝,直到1928年才出版。 1925年起他开始定期为《法兰克福日报》和《文学杂志》撰写评论,他曾在书信中向朋友表示希望能晋升为德国数一数二的评论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班雅明离开德国,流亡到法国,1940年德军攻陷巴黎,在纳粹追捕下,他于法、西边界服毒自杀,时年四十八岁。 班雅明在世时鲜为人知,他的文字在当年也因政治立场与行文风格而被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大量删改、要求重写,甚至不容许出版。他与法兰克福学派走得很近,可是他从来不愿意加入共产党。阿多诺等人从1950年代中期起编纂出版班雅明的文集与书信集,使他声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谓的「班雅明复兴」。 班雅明时常被称为「左翼马克思主义文人」,其实他的复杂性绝非他早期马克思思想浓厚时代的文字可以涵盖。再加上他复杂的文体风格与思想脉络,以及他的犹太神祕主义色彩,以致他很难轻易被系统化归类。其重要作品有〈翻译者的任务〉、《德国悲剧的起源》、《单行道》、〈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说故事的人〉、《德国人民》、《了解布莱希特》、〈波特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论波特莱尔的几个主题〉、〈历史哲学命题〉等,译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与波特莱尔的《巴黎风光》等。 译者简介 王涌 大陆译者。 审议者简介 宋淑明 德国慕尼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曾任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讲师。现任中山大学讲师。着有《德奥这玩艺!戏剧篇》,译有《边境行走》、《焚书之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捉 蝴 蝶
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每年都去郊外的夏季别墅住上一段时间,而且偶尔还会在夏天外出旅游。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少年时卧室墙边那个存放我早年收集之蝴蝶标本的大箱子还让我想起那些别墅。那些标本中最早的几帧是我在酿酒山山间别墅的花园里採集的。边部已经碰坏的甘蓝菜白粉蝶和翅膀有点亮过头的黄翅蝶,让我回到了那令人兴奋不已的捕猎日子。

那时候我经常不知不觉地被飞舞的蝴蝶从整齐的花园小道引到荒野。荒野里,清风与花香、树叶与阳光仿佛在矢志给蝴蝶的飞舞提供帮助,面对这样的情景我完全陶醉。几个蝴蝶扑簌扑簌地飞向一支花朵,停在了上面。我举起捕蝶网,只等花朵魅力对蝴蝶双翅的驱停效力真正出现。可是,那柔软的小身躯却轻轻拍动翅膀从侧面熘走了,同样无动于衷地停在另一支花朵的上面,然后又像刚才—样,不碰一碰那朵花就突然飞去。

每当这些我本可以轻易抓到的狸蝶或水贞蝶用犹豫不定、摇摇摆摆和稍许逗留来捉弄我时,我真想让自己隐身于光和空气,以便能不被察觉地靠近那猎物,将它擒获。后来,我的这个愿望是这样付诸实现的:我让自己随着我所迷恋的那对翅膀的每次舞动或摇摆而起伏。那个古老的猎人格言开始在我们之间起作用:我越是将自己每一根肌肉纤维调动起来去贴近那小动物,越是在内心将自己幻化为一只蝴蝶,那蝴蝶的一起一落就越近似人类的一举一动,最后擒获这只蝴蝶就好像是我为返归人形而必须付出的唯一代价。

每次终于抓住了蝴蝶以后,我总要穿过一条很难走的路才能回到放着标本箱的地方。箱子里装着乙醚、药棉、彩色大头针,还有镊子。此时,我身后的那个猎场是多么地狼借不堪!草都倒了,花被踩折了。那个猎人也将自己的身体连同捕蝶网一起抛出。面对如此的破坏、野蛮和粗暴,那只受惊的蝴蝶战战兢兢,却依然充满妩媚地躲在网中一个褶起的部位。在这艰难的回营路上,那些死去物的生灵进入了猎人的意识之中。从蝴蝶与花在他眼前交流的那种陌生语言中,他领悟了一些天则。于是他的杀生欲减退了,而信念则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那只蝴蝶当时飞舞其中的空气今天全被一个名字浸透了。几十年来我再没有听谁提起过它,我自己也从未说起。

其中蕴含着一些无以名状的东西,正是这种无以名状使成年人对孩提时代的一些名称无以探究。对这些名字的长时间沉默使它们变得神圣了。因此,满是蝴蝶的空气中颤颤巍巍地飘忽着这个名字:酿酒山。位于波茨坦边上的酿酒山山上有我家的夏季别墅。但这个名字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一切吸引力,当年山上的酿酒场今天已彻底没了踪影,如今,它顶多是一座由蓝色烟雾缭绕的山丘。每到夏天,它就从地面耸出,以使我和父母能在上面居住。因此,我童年时代波茨坦的空气是如此的蓝,好像飞舞于其中的悲衣蝶、红崃蝶、晨光蝶和粉蝶被散佈在一只利摩吉城的景泰蓝碟子上,这种碟子会在深蓝底色的映衬下展现出耶路撒冷的平屋顶和城墙。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