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亚瑟.罗特施坦
生于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五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加入美国农业安定局(FSA)摄影小组,五年之间摄制许多传世名作。罗特施坦继而担任美LOOK杂志摄影部负责人与Parade杂志的副总编辑,负责摄影事务顾问与指导工作。曾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所教职,与Syracuse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目前担任纽约Mercy College 与Parsons设计学院的教职。罗特施坦获得五十多项摄影奖,其中包括美国摄影协会一九八五年的「进步奖章」。曾在美国华府的史密斯索连协会、纽约的现代美术馆与巴黎的国家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着有Words and Pictures, Photojournalism等八本专书与许多篇摄影文章。
译者简介
李文吉
台湾台北人,一九五七年生于台北县三重埔,一九七九年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人间杂志》编、採、摄、图片等工作(1981 ~ 1990),《大地地理杂志》与报社之撰述、摄影、图片编辑。
序 陈映真
原序
导论
纪实摄影的传统
关心社会的人文主义者
美国农业安定局
好奇心与客观性
政治与写实主义
目击现场的观察者
反战遗言
平凡的尊严
纪实摄影集-终极传播管道
色彩与摄影
方法与技术
附录
参考书目
译名索引
前言
在那本娱乐性高、睿智而活泼的《影像》(The Image)中,布鲁斯丁(Daniel J. Boorstin)是如此做开场的:欣羡的友人说:「哟!你那个宝宝好漂亮哦!」母亲说:「噢,那没什么──你该看看他的照片!」
由此可见,光鲜亮丽的照片对许多人来说比事实本身更重要、更有意义。
不到一世纪之前,出现一项制作、保存与传播人、地、事的精确影像的美术革命。
摄影起初是一种功能性的记录装置。一八四○年画家保罗.德拉赫希(Paul Delaroche)1第一次看到达盖尔式(daguerreotype)照片时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德拉赫希对于摄影极为狂热,他派他的学徒参与一八五一年历史上第一次的纪实计划。在拿破崙三世的统治下,这项计划组织摄影家记录法国着名的历史性建筑,如教堂、桥樑与城堡。摄影师使用威廉.塔尔伯(William Talbot)发明的纸质底片与沖洗法(Calotype Process)。
但是往后数十年摄影者仍继续摹仿绘画,甚至到现在部分摄影家还乐此不疲。画意派摄影家(Pictorialists)主宰了十九世纪。照相机的使用者似乎严重自卑,不敢承认或是无法发现摄影的特长──例如精细描写与凝固动作的能力。要等到二十世纪,纪实摄影家才能实现他们的媒体的创作潜力,并且被完全接受为艺术家。
在艺术领域内要用到心智、双手与工具。雕刻家使用的凿刀受其手操作,受其心智指挥。画家以手与心智控制画笔。钢琴演奏家以心智控制的双手在钢琴上弹出音符。作家的心智指挥双手以笔或打字机在纸上写作。而摄影家则以心智控制着操作照相机的手与眼睛。也因此安塞.亚当斯(Ansel Adams)会以音乐的辞汇来描述摄影家的艺术。他说过,拍一张照片和作曲相似,印放照片则有如演奏。纪实摄影家得到艺术家的称号并不表示他们是为艺术而艺术。他们的作品可能技术高明而具高度艺术性,但其首要目的还是在于制作出图像式的报告。
纪实摄影家对许多人而言已经成为目睹我们这个世界与人民的现场观察者。纪实摄影家先研究现场状况的视觉呈现,再将他对题材的知识与感受放进照片中。摄影家通常也将个人情绪与感觉放入作品中。
爱德华.威斯顿(Edward Weston)说:「在运用照相机原理时,思想与行为是一致的,因而一个想法的成形与执行可能是几乎同时发生的。摄影者事前在心中酝酿的图像,在他获致最明晰的了解与最强烈的情绪感应的一瞬间,会像透过照相机观看一般地浮现眼前,而被他拍摄下来。」这是许多最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被制作出来的方式。
本书讨论的所有摄影家都曾指出他们勇敢面对社会,与社会产生的互动,和他们对社会的诠释。打从布拉迪(Brady)、汤姆生(Thomson)和杰克森(Jackson)等先驱者起,每一世代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都透过摄影这个媒体传达。里斯(Riis)、海因(Hine)和 FSA 的摄影家将照相机当作分析与说服的凭借,和社会变革的机具。战地摄影家卡帕(Capa)、邓肯(Duncan)、麦库林(McCullin)与艾迪.亚当斯(Eddie Adams),以图像的语言描述世界各地人民为了和平,不假思索、义无反顾的抗争时的勇气与恐怖。一九六 年代的茫然失据也反映在法兰克(Frank)、弗里德兰德(Friedlander)、阿勃斯(Arbus)和温诺格兰德(Winogrand)的作品中。就像杰克森.帕洛克(Jackson Pollock)2背叛传统绘画,这些摄影家重新界定摄影美学,使用新的象征指出时代对于丑陋的、平庸的与内心世界的沉迷。现代的纪实摄影家熟悉他们的传统。他们认为值得也满足于透过摄影,将寻常百姓平凡的生活昇华成不朽的艺术。
普林斯顿大学的彼得.班耐尔(Peter Bunnell)说:「摄影家的创作能力日益精进,已经能呈现社会的内容,当今的摄影似乎已经能使远远超出相片物质范围的理念具有形体。现在我们已经了解摄影能像经验一样影响我们:摄影把我们所看到的呈现给我们。」
纪实摄影有一项重要的组成要素,是事实上摄影需要文字辅佐,才能使影像更有影响力。许多纪实照片中将招牌、街头涂鸭画或告示牌也拍出来。有的图片说明中採用被摄者当时说的话。如此,纪实摄影是文字与照片的真正结合,而照片仍独立地承载着信息。
「纪实」(documentary)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风格与一种方法。曾经有过许多别的建议──写实的(realistic)、事实的(factual)、史实的(historical)──但是无一能传达纪实传统那种对真相的深刻尊敬,与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加以积极地诠释的创作欲望。
自序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用文字与照片解释纪实摄影这门独特的视觉艺术型式的演进与后续发展。我讨论从美国(南北)内战到今日真实地诠释都市生活的实纪作品,及其摄影方式、技术与哲学。
因为我是个纪实摄影者,我相信我能威权威地评估与报告重要的趋势与方向。在我个人五十年的摄影生涯中,我很荣幸能会晤过许多备立书中叙述的摄影家。对于那些以思想和感情来理解照相机前的真实社会的摄影家们,本书也极为敬重、佩服他们的努力。
本书是按年代的先后顺序开展的,强调摄影家们相似的意识形态所显示的风格关联性。尽管以往对纪实方式个别层面的讨论也很多,本书则佢可能对这个特殊领域中风格迥异的众多摄影家及作品加以搜罗与界定,,并讨论他们彼此间的影响。
我希望这本书能启发其他的摄影者,特别是刚开始投入摄影的人,一起来追求纪实摄影之路。我相信这类的艺术创作与可贵的社会意见,其表达方式将会继续成长。
感谢许多协助我完成此书的先生女士与机构的鼎力协助。我所採访、引述、并贡献插图照片的摄影家们才是本书最重要也最主要的资源。
(以下为提供协助的个人与机构,略。)
在此向”Focal Press”出版社的本书编辑Arlyn Powell与David R. Guenette致最高敬意,感谢他们提供的建议、支持与鼓励。我的目的是鼓励其他人追寻这种摄影方式,好让我们记住过去,记录我们的成就,并且坚定我们对人性的信仰。
亚瑟.罗特施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