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金鼎奖作家吴钧尧策划,选录11位作家以母亲或父族为题的16篇文章,结合记写亲情与地志文学。除了书写父母的成长、迁徙与奋斗,也写特殊的乡土记趣或民俗。全书洋溢两代亲子间与时代的交织互涉,流离、温馨或酸涩。那是滚滚红尘中人的气味,也是情牵意挂、割舍不断的族脉。
本书特色
家族书写,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文体创作。透过追溯自我的身世、纪录家族历史现实与人际的互动,认识父母一路走来的身影,进而思索「我之为我」的历程。本书由作家吴钧尧策划、陈幸蕙撰文赏析,非常适合做为学生学习作文、认识自我,进而增进亲子关系的优良读物。
策划者简介
吴钧尧
现职《幼狮文艺》主编,曾获《时报》、《联合报》等小说奖,梁实秋、教育部等散文奖,2005年获颁五四文艺奖章,绘本着作《三位树朋友》获第三届国家出版奖,入围香港丰子恺儿童图书奖前十强。小说《火殇世纪》获2011年台北国际书展小说类十大好书、第35届新闻局图书类文学创作金鼎奖,并将于大陆发行。2012年3月则以〈神的声音〉获得九歌「年度小说奖」。
推荐序 让家成为爱的堡垒 ◎李瑞腾
序 父亲与母亲,我的信仰 ◎吴钧尧
母亲的大地
没有返程票的旅行------从烟台到台湾 ◎杨明
农地里的养女 ◎张信吉
没有鞋的女孩 ◎罗智强
将山海的影子,风干 ◎杨美红
等待说者之地——母亲忆记嘉义旧监宿舍 ◎刘雅郡
一边难以负荷 一边静默生长的力量 ◎郁馥馨
帽子母亲 ◎李仪婷
再陪妈妈走一段路 ◎王丽娟
我家的狮子座女王 ◎谢三进
父族的行履
认真乐观------在大时代的边缘笃定行走 ◎郁馥馨
童年故乡梦里寻 ◎杨明
天然的乡里老甫 ◎张信吉
阿公的奇幻旅程 ◎郑淑莹
我爹和他的三个女人 ◎李仪婷
旅父 ◎谢三进
夏日葬礼 ◎邓文瑜
推荐序
让家成为爱的堡垒
今天在台湾的住民,包括原住民、明郑及清领时期移民台湾的汉人之后裔、二战结束来台与一九四九年前后随国府迁台的省外人士及其后代;他们在大时代巨轮的滚动下,历经族群竞争,或被日本殖民,或因日本侵华而流离失所,因国共内战而避祸台岛,甚或二度漂流异域。他们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第四代,融入整个台湾社会,老中青幼,在时代与世代、族群与家境的交错影响下,各自展现其生命之姿;近年更有为数不少的新移民,越洋来台挣幸福。
然而,不论社会如何多元而复杂,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最切身,且是心心系念的空间;两代或三代之间,夫妻之间等关系,亦即所谓伦理,所谓亲情,在面对新时代、新生活、新价值之际,必然会有新的回应与挑战,我以为,掌握其中不变的「情」,以「平等」、「尊重」为原则,应该可以让「家」成为一个稳定的「爱」的堡垒。
当媒体充斥着形形色色扭曲变形的家变新闻,「家家有本难唸的经」被夸大,提倡亲情书写,或许是文艺媒体可以为这个社会付出的一种方式,进一步将相关文章汇编成册,鼓励并指导年轻的朋友阅读,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以青年为服务对象的《幼狮文艺》,邀请相对比较年轻的作家撰写亲情散文,得文十六篇,或写母氏,或写内外祖父及父亲,皆出之以情之作,内容包括成长过程中所蒙受的点滴恩惠,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对话等,带动过去在大陆时期的颠沛流离人生,日据时代的茹苦含辛岁月,以及在台湾社会的变迁中的肆应等。
而为了导引读者披其文而入其情,编者特别邀请文坛散文名家陈幸惠女士逐篇撰写赏析,言简意赅,直探文心。我读过以后,深觉三方(编者、作者、赏析者)搭配得很好,合当是一本值得青年朋友阅读的好书,乐于向读者诸君大力推荐。
国立台湾文学馆馆长 李瑞腾
序
父亲与母亲,我的信仰
父亲与母亲,是小孩心中的第一个神。
面对神,我们只能仰望、祈求,期许神,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婴儿因肚饿难耐、或尿湿难受,以哭声唿唤神明。遇着病痛,而婴儿已熟悉语言时,我们哭喊着爸爸、妈妈,驱使他们赶赴我们生病的现场。在外头遇见不肖学生欺负,我们会哭喊说,「我要回去告诉爸爸跟妈妈!」而若不幸跌倒或车祸意外、而若我们正值少年,必伸长颈项,企盼父母到来。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个神,但是,也可能最先瓦解的神。
随着年龄渐长,知识与阅历渐多,慢慢地我们知道,在父母上头,还有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释迦牟尼、耶稣与阿拉真主,以及驱除灾厄的王爷、保佑船民的妈祖,甚至是一条红巾围起的大石头公、穿上一条大红披风的风狮爷……原来,父母不是神。而且,父母的作为、能耐,极为有限。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诸多篇章,都在瓦解父母不是神明,而是一般人。
有个广告用词朗朗上口,「人,因为梦想而伟大」,人,到底因为负担了什么,坚持了什么,终于让人的平凡显现圣洁,而有些淡淡、却不抹灭的光煦?任何一个年代不是充满大的动盪,就是小的不安,没有平稳而不失衡的水平线。而近代历史的震盪,震央就在台湾海崃,罗智强、杨明、郁馥馨为历史中的小人物作传,平凡的父母于书写的还原下,成为抵抗时代巨变的巨人。张信吉、刘雅郡、谢三进、王丽娟、邓文瑜、杨美红所记载的卑微却深刻、微小却永恆,那是父母站在时光长廊的角落,一个匆匆但又凝驻的画像。李仪婷、郑淑莹,为父辈与母者,崎岖且曲折的故事,烙下一个印。
本书收录的是《幼狮文艺》于二○一一年五月与八月刊载的两个专题,加上编辑的定位与巧思,并邀请散文名家陈幸蕙专文导读,终而为书。当专辑尚未成书的时候,曾有多位朋友表达对文章的激赏,其中一位说,「半夜睡不着,起来翻阅专辑,没料到读了之后,更加睡不好了。」勾走睡眠的,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于往事消逝,缱绻情怀之牵引;或者,透过众作家对于父母身世的撰写,遍涉身世与地理,忽然想起,爸爸、妈妈也有故事,而原来,他们是最没有故事的人。父母的失去故事,在于他们不便倾诉、或者拙于述说。也可能……朋友看见他失去的第一个神明,又在文字的焠鍊中复活。拔卓挺立的身影取代驼背与多病,父母终因叙述而不老,甚至,再成为了神……
又或者,我把阅读的感动想得太远了,午夜梦回之际,这一切的感动是来自几个字句勾勒的细节,一绺枯动的白发、几条挤得深峻的皱纹,非常之传统,却也非常之抒情。
吴钧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