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史话3:昭和棋圣吴清源

围棋史话3:昭和棋圣吴清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围棋
  • 吴清源
  • 昭和棋圣
  • 棋史
  • 日本围棋
  • 围棋人物
  • 棋谱
  • 围棋文化
  • 历史
  • 体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决战舞台上横扫天下,是谓「棋圣」。

  二次大战期间,沈迷宗教的吴清源,放下了围棋的研究。直到战后,在对桥本宇太郎的十局大赛中,吴清源终于找回自我,宣告围棋界的王者归来。

  赌上围棋人生的十局大赛舞台上,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上演了史无前例的九段对决,吴清源两度将藤泽降级,确立了棋界第一人的地位。

  在之后几年中,吴清源横刀立马,又于十局大赛里将后起的(土反)男与高川格降级,十年之间,围棋界无人可执白与吴清源一战,「昭和棋圣」谱写了古代「让天下先」的围棋传奇……

作者简介

李敬训

  1955年生于台北,中华儿童棋院创办人,全球首位专研儿童围棋教育,是带动台湾围棋蓬勃发展的重要功臣之一,教棋二十余载,门下作育英才无数,目前棋坛杰出的旅日棋士张栩、林子渊等人,均为其启蒙发掘。

围棋史话系列:另卷珍藏 引言:棋道之外的春秋笔墨 围棋,作为一项流传千载的智力活动,其魅力不仅在于棋盘上的黑白交锋,更在于围绕它所展开的,那些棋手们的命运沉浮、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本套《围棋史话》系列,旨在以细腻的笔触,追溯围棋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与风云人物,勾勒出一幅宏大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棋坛画卷。 本卷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单一人物传记所忽略的维度——“时代背景下的棋局重构与流派演进”。它不是聚焦于某位特定棋圣的生平详述,而是着眼于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哪些外在的力量、内在的哲学思辨,共同塑造了围棋的格局,并催生了那些影响后世的伟大创新。 --- 第一章:江户余韵与近代曙光:从“家元”制度的黄昏到世界的初次撞击(约300字) 本章深入探讨了日本江户时代“家元”制度的瓦解过程及其深远影响。我们不再仅仅描述本因坊、安井等传统流派的衰落,而是分析“幕府支持体系”崩塌后,棋手们如何从体制内的供养者转变为市场化的竞争者。 重点剖析了明治维新后,西方科学思潮、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围棋教学体系的冲击。日本棋界如何艰难地进行“现代化”转型,试图在不放弃古老棋理精髓的同时,建立起符合现代社会的新型棋社组织。这一时期的棋谱,往往体现出一种在旧有规范中挣扎求变、寻求突破的紧张感。我们详述了第一次“大手合”的真正意义,它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日本棋院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宣示。 --- 第二章:二战阴影下的生存哲学:东亚棋坛的“断裂”与“重构”(约400字) 本章将视野投向二十世纪上半叶,特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亚地缘政治动荡对围棋界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考察了在战争与动荡中,棋手的生存困境——粮食的匮乏、通信的中断、以及作为文化符号所遭受的政治化解读。 我们探讨了“新布局”理论的产生背景。它并非仅仅是棋艺的革新,更是对旧有“定式至上”思想的一种文化反叛,反映了在不确定时代中,棋手们寻求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思维模式的渴望。本章详细对比了在不同政治实体下(如当时的日本、沦陷区的中国东北、以及尚未统一的中国大陆),围棋活动是如何维系和发展的,重点关注了在资源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的学习组织如何充当了知识传承的“地下网络”。 我们还分析了战后初期,国际交流尚未完全恢复时,各棋院之间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以及这种信息差如何间接塑造了局部地区的棋风,直至国际赛事的重启才将这些“失落的棋谱”重新连接起来。 --- 第三章:技术迭代与美学观的冲突:从“厚势”到“效率”的辩证法(约450字) 本章聚焦于中日韩三国围棋体系在二战后的并行发展和相互借鉴过程。这不是简单的胜负记录,而是对“棋道美学”的深入哲学探讨。 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域对“效率”的理解差异:日本棋风在很长时期内强调“大局观”和“厚势的潜力价值”,而以中国和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则更倾向于“实地最大化”和“侵略性的效率”。我们用具体的棋局案例(非吴清源本人对局)来剖析这种思维的碰撞:何时计算的深度胜过直觉的广度?如何权衡“速度”与“稳健”? 本章还探讨了现代围棋计算工具(早期的棋谱分析工具,非现代AI)对棋手训练模式的早期影响。探讨了当计算能力被提升到新的维度时,传统围棋教育中的“口传心授”模式如何受到挑战,以及老一辈棋手如何看待这种“量化”趋势对围棋艺术性的消解。我们着重研究了那些在特定时期,因文化或技术壁垒未能被广泛传播的、具有开创性的“非主流”定式或手筋,它们是通往未来技术突破的“前奏”。 --- 第四章:围棋的全球化: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认同与风格融合(约350字) 随着冷战结束和互联网的兴起,围棋真正意义上迈向了全球化。本章探讨了“围棋”这一概念在西方世界被接受的过程,分析了西方棋手对东方技术体系的接受与本土化改造。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详细研究了亚洲三国棋手在国际交流中如何体现其文化身份。例如,某国棋手在国际比赛中表现出的强烈“斗志”往往被解读为其民族精神的体现;而另一国棋手对细节的极致处理,则被视为传统工匠精神的延续。我们关注的是,当棋盘成为一种全球通用语言时,各国棋手如何努力保持自己棋风的独特性,同时又必须吸收他者的优势以求生存。 本章也回顾了那些在国际舞台上,以独特视角挑战主流棋风的“异数”棋手(非本卷主角),他们的出现是如何推动了整个围棋理论的边界扩张,并为后来的技术飞跃埋下了伏笔。 --- 结语:历史的回响 《围棋史话》系列中的每一卷,都是对围棋在特定时空中的一次深度挖掘。本卷通过剖析制度变迁、技术冲突与文化融合,揭示了围棋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自我革新的能力。棋手的伟大,离不开时代提供的土壤与挑战。理解了这些土壤的质地,方能更深刻地理解棋盘上每一个黑白选择的重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3 推荐序 台湾第一的围棋说书人
005 作者序 属于我的弈园故事

第一章 王者归来∕日本

014 1.由宗教而入神
016 2.重回围棋界
022 3.退出棋院与国籍问题
025 4.脱离玺光尊
032 5.九段对决的序曲

第二章 君临天下∕日本

038 1.冗长的前奏
044 2.史无前例的九段对决
053 3.日本围棋的马其诺防线
058 4.最后的十局大赛

第三章 关西棋院∕日本

066 1.东京与大坂的鸿沟
069 2.雨洗风磨
077 3.余波盪漾

第四章 无为而治的年代∕台湾

085 1.第二届中韩对抗赛
089 2.日本围棋名流访问团
091 3.日本围棋使节团访台
098 4.台湾的段位状况

第五章 沉睡的巨龙∕中国

108 1.陈毅元帅
109 2.第一届全国棋类锦标赛
115 3.第一届全国运动会
119 4.日本围棋使节团访中
125 5.国耻

第六章 日本围棋的战后复兴∕日本

137 1.本因坊秀格
143 2.王座赛
151 3.围棋发展的黄金时代
156 4.福兮祸所倚

第七章 赵南哲的霸业∕韩国

162 1.永远的国手
164 2.旅日派的兴起
170 3.新人辈出
174 4.夕阳的余晖

第八章 最强赛与名人赛∕日本

182 1.日本的头衔赛制
184 2.高川格的本因坊九连霸
191 3.最强赛
200 4.吴清源车祸事件
201 5.名人赛

第九章 林海峰的少年时代∕台湾

210 1.艰难的晋段之路
216 2.飞跃的青春
219 3.正式拜师
222 4.跃登高段龙门

第十章 弈园棋话∕台湾

234 1.弈园
236 2.第一届国际围棋大赛
242 3.林海峰回国指导棋
253 4.茶馆与棋社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属于我的弈园故事

  我是在弈园长大的围棋人,至今仍对弈园有着一份浓厚的怀念之情。

  第一次踏进弈园,是一位涂姓长辈带我去的,当时我才12岁。弈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满地的棋子,吵杂不断,再加上烟雾弥漫,实在不是个理想的下棋场所,可是棋友们却乐在其中,不以为意。

  第二次踏进弈园,是考完高中联考的暑假,也没有特别原因,自己一个人就走进了弈园的大门,从此与弈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围棋也成了我终身的伴侣。在弈园我有幸见到了当时围棋界的顶尖高手,其中也有早期的十大名手。当然这些高手不会认识我这个小毛头,但我对这些高手可是仰慕已久。

  由初学至晋段,这一段时间我全在弈园渡过,我在弈园可说是「土生土长」,在感情上,弈园是我的「围棋妈妈」。而我的「围棋爸爸」则是苏成章先生,当时我们一伙年轻人都以「老苏」称之,老苏恰巧就是住在弈园,不到两坪的房间对面是围棋会的办公室,而老苏当时担任围棋会的干事。他对年轻人非常照顾,弈园的新生代都对他留有深刻印象。

  因此本书提到「棋社文化」,我还真有点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写重了,于心不忍;过度美化,又违背事实。虽然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但仍然心有戚戚焉。

  同样的,周至柔先生给我的印象,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权臣,而是一位温柔敦厚的长者。

  第一次去周公馆下棋,是由老苏带领。棋室里高朋满座,应昌期也在场,周至柔本人并未下棋,而是四处观看。下完棋,周至柔特别对我亲切的慰问,临走前还给了100元的对局费,这是我生平最大的一笔零用金,令我高兴了好几天。

  在棋盘上追求胜利,大局观与局部细算缺一不可,而二者之间的调和,则是围棋的至高境界。撰写这一系列的「围棋史话」,个人情感彷彿是「局部细算」,而事实则是「大局观」,我无法像吴清源大国手那般可以「调和」,只能尊重事实,割舍个人感情,若因此而有冒犯先贤前辈之处,实属无奈。

  原以为「围棋史话」大约三册即可完成,拟好大纲后动笔,却意外发现许多史料被自己忽略,例如本书的「关西棋院独立」、「第一届世界业余围棋大赛」、「第二届中韩对抗赛」、「韩国留日风潮」等事件,篇幅因而大量增加,重新估算,至少要六册才能告一段落。

  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量,我仍坚持用笔写作而非使用电脑,对我来说,唯有用笔才能深层思考。在电脑面前,好像失去了灵感,如此一来,删删减减就成了麻烦事,经常为了短短两三行,写了又改,改了又重写,耗费十几页稿纸才能完成。

  白天收集资料,晚上动笔写作,在深夜人静的时刻,神驰于围棋史的兴衰成败,经常有一种孤独而寂寞的感觉,也惟有如此,才能心平气和,将情感抛在一边,把围棋史上的点点滴滴为读者娓娓道来。

  其实在我写作的背后,还是有一群支持我的好朋友,或提供意见,或协助收集资料,没有他们,我的工作更不知要拖延到何年何月。对这些好朋友,我点滴在心头,原谅我不能将他们的大名一一列举。

  要感谢的人太多,还是感谢天吧!

李敬训 2011年11月30日于「不成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史话”这个词,总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想。它意味着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生动鲜活的故事。我对吴清源这位棋圣的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中,知道他棋艺高超,是围棋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他的成名之路是否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本书的题目,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埋藏着关于吴清源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我想象着,他可能在清贫的环境中刻苦钻研,可能在关键的棋局中力挽狂澜,可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艰难的决定。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不仅仅是认识吴清源,更是理解他,感受他。我想要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在那方小小的棋盘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水墨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一位沉静而专注的棋手背影,背景是朦胧的棋盘纹路,仿佛能听到棋子落下的声音。我一直对围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专业的棋谱和棋局分析过于晦涩难懂,难以深入。这本《围棋史话3:昭和棋圣吴清源》的标题中“史话”二字,让我看到了另一条通往围棋世界的路径——通过历史故事,去理解围棋的魅力。我特别好奇,吴清源这位“昭和棋圣”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棋风、他的人生经历,是如何在这段波澜壮阔的昭和年代留下深刻印记的?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是讲述棋局的胜负,更能展现那个时代背景下,围棋这项古老艺术所承载的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我想了解,在那个历史大变革的时期,一位棋手的成长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他又是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在那方寸棋盘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厚重感,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的历史画卷,等待我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故事。

评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史话”二字究竟会如何展开。是像流水账一样记录吴清源的生平,还是会巧妙地将他的围棋生涯与昭和时代的社会变迁相结合?我倾向于后者,因为这样的人物传记才更具深度和感染力。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当时日本社会的氛围,以及围棋在那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吴清源的棋局,是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种精神特质?比如,他在面对强敌时展现出的冷静与果敢,是否也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一种生存哲学?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是关于围棋的技艺,更能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探讨他的情感、他的思想、他的困惑与坚持。这本书给我一种期待,它会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去倾听一位伟大棋圣的心声,去感受他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在某个领域达到极致的“天才”人物非常着迷,尤其是他们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吴清源,作为围棋界公认的“棋圣”,他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机会。我好奇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超越了所有对手,成为了无可争议的王者?他的训练方式是怎样的?他是否有过瓶颈期?又是如何突破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棋艺之外的视角,比如,他的性格特点,他对围棋的理解,甚至他生活中的一些趣事。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不仅仅是讲述棋局,更是在描绘一位伟大的灵魂,如何在方寸棋盘上,找到了通往无限的道路。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吴清源有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不仅仅是认识他的成就,更是认识他的为人。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人物,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他所处的时代。昭和年代,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都是一个充满着剧烈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而吴清源,作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围棋巨星,他的故事无疑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影。我尤其关注的是,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他作为一名华人棋手,在日本棋坛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其中必然充满了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抉择。这本书的副标题“昭和棋圣吴清源”让我联想到,他是否也如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吴清源的世界,感受他每一次落子的深意,理解他每一次胜负背后的思考。或许,通过他的视角,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围棋的哲学,以及那个时代人们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精神。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围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与时代变迁的史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