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交战:2012台湾总统选民的抉择

天人交战:2012台湾总统选民的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政治
  • 2012总统大选
  • 选举研究
  • 政治行为
  • 选民心理
  • 政治传播
  • 民意调查
  • 两岸关系
  • 政治文化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精准的预测、最权威的解读、最深邃的分析!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台湾总统选民看的书,也是台湾第一本以严谨的现代政治科学理论与方法所写的有关总统选民投票行为的专书。作者毫不畏惧权势,秉持「是什么就说是什么」的精神,将台湾民意完整呈现在世人眼前。

作者简介

游盈隆

  现职:东吴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

  主要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政治学博士

  主要经历:
  美国傅尔布莱特基金会交换学人
  东吴大学政治系专任教授
  台湾政治学刊创刊总编辑
  台湾政治学会会长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特任副主任委员
  财团法人海崃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

  主要着作:
  《民意与台湾政治变迁》,并主编《台湾族群政治专题》、《台湾民主的巩固或崩溃》、《近二十年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等书。

天人交战:2012台湾总统选民的抉择 导言:时代洪流中的抉择点 2012年的台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全球化的浪潮、两岸关系的微妙平衡、内部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以及年轻一代对未来期许的激增,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政治剧场。这部著作,并非仅仅是对一场选举的流水账记录,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这场“天人交战”背后深层社会、文化与心理力量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建构。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探究在高度动员的选举氛围中,台湾选民是如何进行他们的“抉择”——这个抉择不仅关乎候选人及其政党的政策纲领,更关乎他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确认,对经济前景的期许,以及对未来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定位的集体想象。我们称之为“天人交战”,是因为选民的内心常常在两种看似对立的价值之间拉扯:一边是追求安定、延续与谨慎的“人”性考量(例如,对经济稳定、既有生活模式的维护);另一边则是对彻底变革、自我实现与理想价值的“天”性呼唤(例如,对本土优先、社会正义的强烈诉求)。 第一部分:选举的社会底色与民意地图的重绘 要理解2012年的抉择,必须先描绘出当时的社会底色。 一、经济焦虑与世代落差的显影: 本书的第一部分,详尽考察了2008年至2012年间台湾经济发展的数据模型,特别是中产阶级收入停滞、青年低薪化以及房价飞涨等议题对选民情绪的塑造。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经济好/不好”的标签化判断,而是通过大量的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揭示了不同世代对“好日子”定义的分歧。 老年选民倾向于将过去的经济成就视为政绩的佐证,他们更关注退休金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延续性;而中生代和青年群体则将经济议题与“公平性”和“机会平等”挂钩。这种世代间的经济焦虑差异,如何被不同阵营的竞选话语成功捕捉或错失,是本章分析的重点。我们特别引入了“相对剥夺感”的概念,来衡量选民在经济发展停滞期内,对现有分配体系的批判程度。 二、身份政治的深化与“台湾人认同”的固化: 身份认同在台湾选举中始终是核心驱动力,但在2012年,这种认同呈现出新的复杂性。本书通过量化调查数据和质性访谈,追踪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台湾人”、“两者皆是”这三类认同在不同地域、不同教育程度选民中的比例变化。 我们发现,尽管两岸关系在马英九政府时期趋于和缓,但台湾本土意识的“内化”过程并未停滞。这种内化表现为对本土文化、语言的重视,以及对外部(特别是大陆)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警惕。本书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候选人在处理“主权”与“交流”之间的微妙平衡时,选民的情感反馈机制。关键在于,选民如何权衡“安全牌”(维持现状与和平)与“价值牌”(捍卫主权认同)。 三、媒体生态与信息茧房的形成: 选举的战场早已转移到信息传播领域。本部分深入剖析了2012年台湾的媒体格局——传统电视新闻的公信力衰退,网络社群媒体(如脸书早期发展阶段)的影响力飙升。我们对比了不同政治光谱选民所依赖的信息渠道,展示了“信息茧房”如何固化了选民的既有认知,使得候选人的“文宣攻势”能以更高的效率直达目标受众,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群体的极化现象。 第二部分:候选人的叙事策略与选民的心理投射 选举结果是候选人与选民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本部分侧重于分析两位主要候选人(及其他重要角色的施政理念、人格特质如何被选民“解码”)。 一、领导风格的对决:权威与亲民的张力: 两位主要候选人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风格。一方被包装为经验丰富、稳健可靠的“执政者”形象,强调其对国际局势的掌控力和治理的成熟度;另一方则着力塑造为“变革者”和“人民的代言人”,强调其倾听民意和敢于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勇气。 本书通过“刻板印象量表”的方式,收集了选民对两位候选人的“信任度”、“能力感”和“亲和力”的评分,并将其与选民自身的政治效能感进行交叉分析。我们探讨了为何在特定选民群体中,对“能力”的感知权重会高于对“亲和力”的感知,反之亦然。 二、关键议题的符号意义: 选举中的议题往往超越了其政策本身,成为了承载更大社会期望的符号。例如,“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在不同选民心中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贸易数字的增减,更是对经济依赖的恐惧,或对区域整合的渴望。本书对“能源政策”、“社会福利改革”等议题的讨论,着重分析了选民如何将这些政策与他们对“未来台湾”的宏大叙事对接起来。 三、情感动员与“催票机器”的运作: 选举的胜利往往取决于谁能更有效地动员其基本盘。本章细致考察了选战后期,两大阵营在基层组织动员、群众集会的气氛营造,以及情感性口号(如“终结一个烂政府”或“守住台湾的主权”)的传播效率。这是一种对“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冷静观察,揭示了在理性分析之外,群体情感如何瞬间突破个体犹豫,驱动选民走出家门投票。 第三部分:抉择的代价与民主的韧性 选举尘埃落定,但“天人交战”并未终结,它只是转移到了后续的治理与社会适应之中。 一、失落的选民与政治倦怠的预防: 选举的失败方,其支持者往往经历一段“失落期”。本书关注了落选选民在选举后如何调适其政治预期,以及他们对新政府的监督态度。我们评估了“政治倦怠感”在选举后的蔓延趋势,探讨了民主机制如何处理内部的深刻分裂,避免长期的政治对立转化为社会撕裂。 二、选举对未来政策方向的长期制约: 2012年的选择,为未来数年的台湾政治设定了清晰的基调。本书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当选阵营如何兑现其承诺,以及他们如何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受到未当选阵营选民及其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的制约。成功的民主治理,恰恰在于能否在兑现核心选票诉求的同时,纳入那些被击败的“声音”。 结论:超越胜负的意义 《天人交战:2012台湾总统选民的抉择》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在成熟的民主制度下,个体理性与群体情感如何交织作用于关键的政治选择。2012年的选举,不仅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权力更迭,更是台湾社会对自己身份、经济地位和未来路线图进行的一次深刻的、充满内心挣扎的集体“自我叩问”。本书期望为后来的政治研究者和关注台湾民主发展的人士,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当代台湾选民心智模式的基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10 10

第一章 历史的脉络 14

第二章 理论的途径与观点 20
第一节 重要文献的回顾 21
第二节 概念架构的建立 24
第三节 主要变数的使用与测量 27
第四节 资料来源 29

第三章 国家认同的大转变 32
第一节 概念的釐清 34
第二节 台湾人的民族认同:从分歧到共识 36
第三节 台湾人的统独倾向 44
第四节 结语 55

第四章 执政表现与总统声望 56
第一节 概念的釐清 57
第二节 总统经济表现的评价 59
第三节 总统整体施政表现评估 64
第四节 总统的两岸政策表现 67
第五节 结语 72

第五章 政党认同与独立选民 74
第一节 概念的釐清 75
第二节 中心问题 78
第三节 台湾选民的政党认同 79
第四节 个人及经社背景与政党认同 83
第五节 政党认同与政治预存倾向 90
第六节 独立选民的神话? 93
第七节 结语:政党认同才是真正的基本盘 97

第六章 选举议题与中间选民的追寻 98
第一节 概念的釐清 99
第二节 中心问题 104
第三节 中间选民的追寻:以统独议题为例 106
第四节 九二共识、一中原则与其他两岸相关议题 114
第五节 其他重要选举议题 126
第六节 结语 132

第七章 迈向候选人中心的选举 134
第一节 概念的釐清 135
第二节 中心问题 136
第三节 选民对总统候选人的整体感觉 137
第四节 选民对总统候选人品德与能力的比较 143
第五节 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是这样? 154
第六节 结语 170

第八章 游离选民、负面选举与电视辩论 172
第一节 概念的釐清 173
第二节 心理涉入(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177
第三节 游离选民(floating voter) 183
第四节 负面选举:论宇昌案 187
第五节 电视辩论 194
第六节 结语 199

第九章 选举支持的社会基础 202
第一节 选民的投票抉择 204
第二节 个人及经社背景与投票选择 208
第三节 政治预存倾向与投票选择 222
第四节 结语 228

第十章 人民的选择与付託 23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平时对政治类书籍的兴趣并不算太大,但这本书却让我一头扎了进去,并且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将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的那些复杂事件,讲述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他对选民心态的刻画,他能将那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且展现出选民在不同议题上的纠结与权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选举不仅仅是政客之间的较量,更是无数普通民众集体意志的体现。作者在分析时,展现了极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既不迎合任何一方,也不轻易下评判,而是力求呈现事实的真相,以及事件发生的逻辑。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社会在那个时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预设任何立场,只是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而最终,这本书带给我的,是远超预期的惊喜。作者以一种极为宏观的视角,将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不仅关注了政党之间的策略和较量,更深入地探讨了选民内心深处的焦虑、期望和价值观的碰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政治阵营的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和平衡,他既能深入挖掘某一派的逻辑,又能点出其存在的不足,绝不偏袒。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也让我更能从多角度去理解那个时期的台湾政治生态。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的选举,都是一场关于社会未来方向的深刻讨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张力,两种颜色泾渭分明,却又隐隐交织,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我第一次翻开它,就被作者那种毫不留情、直抵核心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没有回避任何一个敏感的问题,无论是政治光谱的两极,还是选民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矛盾,都被他剥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情感的碰撞。作者对台湾社会肌理的洞察力,以及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都展现了他深厚的功底。他不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构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让我们看到不同势力、不同理念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又如何最终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力量,驱动着选民做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选择。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选民心态时所使用的那种细腻笔触,他能捕捉到那些最微小的心理波动,并将其与宏观的政治局势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读者在理解个体抉择的同时,也能窥见整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选举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台湾社会在那个关键时刻的困境与希望,以及每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分析报告。但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将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物关系讲述得绘声绘色。他不是在堆砌事实,而是在编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政治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们之间暗流涌动的较量,以及选民们在信息洪流中的迷茫与坚定。作者在处理不同阵营的观点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客观性,他既能深入挖掘某一派的逻辑,又能点出其存在的不足,绝不偏袒。这种平衡感让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也让我更能从多角度去理解那个时期的台湾政治生态。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拆解选民心理时所用的方法,他没有将选民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影响他们的投票倾向。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所谓的“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作者在梳理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的来龙去脉时,展现了超凡的洞察力和宏观视野。他不仅仅关注了选举本身,更是深入挖掘了这场选举背后所折射出的台湾社会深层的矛盾与议题。我从未想过,一次总统选举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关乎着经济发展、两岸关系、社会公平、文化认同,甚至是一种未来走向的抉择。作者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一步步解开事件的谜团,让我们看到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我特别喜欢他分析不同选民群体时所展现出的同理心,他能够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选民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并且能够客观地呈现他们的考量。这种细腻的刻画,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严肃的政治读物,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人文著作。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依然回荡着作者的观点,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理解它的选举。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2012年台湾总统选民抉择的绝佳窗口。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冷静而深刻地剖析了那场选举的方方面面。他不仅关注了政治人物的言行举止,更将笔墨重点放在了普通选民的心路历程上。我喜欢作者在描述选民心态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例子,它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场景,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次投票,都是一次复杂的价值判断,背后承载着选民们对于国家未来、个人福祉的种种期待和担忧。作者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宏观的政策分析,也有微观的人物故事,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评分

我一直对台湾的政治格局充满好奇,但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信息太多太杂,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仿佛拨开云雾见月明。作者以一种极为宏大的视角,将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他不仅分析了参选 parties 之间的策略和较量,更深入探讨了选民内心深处的焦虑、期望和价值观的碰撞。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每一章都像是一块拼图,将整体的画面一点点勾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能够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现象,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否与我的认知相符,又是否能为我提供全新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次选举的背后,是无数个体的意志汇聚,也是一个社会集体潜意识的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对一场选举的记录。它是一份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捕捉,是对社会思潮的一次精细解剖。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将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的复杂性一一呈现。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选民个体抉择的细致描绘,他没有将选民视为同质化的群体,而是展现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观念的选民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反思自己当时的心态,以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作者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这本书让我明白,政治选择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关乎着我们的未来,也塑造着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记录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的经过,而是深入挖掘了这场选举背后所折射出的台湾社会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和复杂的利益博弈。我喜欢作者在分析不同选民群体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同理心,他能够理解不同立场的人们为何会做出那样的选择,并且将他们的考量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明白,政治的本质,其实就是无数个体的选择和博弈,而每一次看似简单的投票,都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他能够将看似零散的信息,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全貌。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雕琢的琥珀,将2012年台湾总统大选的那个夏天,定格成了一个可以反复品味的时刻。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画面感,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描绘生动的人物群像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激烈的辩论,听到了选民们发自肺腑的呼喊。他对于选民心理的剖析,更是入木三分。他没有将选民简单地归为“支持A”或“反对B”,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理性与感性、国家认同与经济利益、过往经验与未来憧憬之间的摇摆和权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处留下的那份思考空间,他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政治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和策略,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的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