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窗子,走上山,坐在旱龙背上飞了起来。
「唿──」风声在耳边叫着,脚下是碉堡红土、绿树林野,头上,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白云聚了过来,柔软的抚着我的脸庞。
我小心翼翼打开放在心中的记忆盒子,把里头叫做「羞赧」的东西放了出来,看着它一路飞翔,飞向天边,最后──消失不见!
我继续飞着,在高高的云端,往下穿过云层、飞近绿树、飞入林野,最后,停在山上,兴奋的喘着气。啊!旱龙山,美丽的大肚山!
我关上窗子。
旱龙山,它一直站在绿窗下,默默的伴着我。
作者简介
林茵
本名林淑珍,服务于教育界。童年及少女时代在大肚山下度过,目前定居桃园。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学习的人,喜欢阅读、想像、写作、听音乐,也喜欢说故事和听故事。台中师专数学组、台北市立师院音乐教育系、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毕业,天津师大比较文学博士班肄业。创作文类包括儿歌、童诗、童话、散文、少年小说等。
平时是个热情活泼的大人,其实内心躲着一个害羞敏感内向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只有读过她作品的读者知道。
曾经获得信谊幼儿文学奖、行政院儿歌一百征文优选、桃园儿童文学奖童诗、儿歌、童话第一名等。童诗作品曾入选台湾2003年、2007年儿童文学精华集、天下杂志晨读10分钟童诗精选集,童话作品曾入选九歌93年度童话选、96年度童话选。已出版书籍包括《远虑妈妈VS.近忧爸爸》、《飞天鸭子与黑猫女巫》等。
绘者简介
陈孝贞
毕业于英国Kingston大学 插画动画系硕士。
小时候梦想当个优雅的钢琴家,直到15岁那年,意外的在美术课上被美术老师的作品感动,进而决定已美术工作为职志。现在,绘者如愿以偿的从事美术工作。看着那双常常被颜料弄脏的手也许不优雅,但能画画与创作的日子却是幸且快乐的。
序
书写是许多人心灵的出口,对我而言,更是如此。
万万没有想到,在我借着书写释放心灵之后,有报纸愿意连载它;这份作品从93年1月27日开春在国语日报刊出,一直到93年2月19日刊完,共连载21天。我觉得自己真是幸运!
更幸运的是,整理之后,联经出版社愿意出版它,让我有机会和更多读者分享心底最柔软、敏感、害羞的角落。
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只不过很多大人长大后忘了自己曾经是小孩子;也有很多大人永远长不大,和这个社会脱节,造成自己和他人的负担。很幸运的,我刚好不是这两种人,我是一个很正常的大人,熟悉各种大人世界的做事方法和做人方式,可是,却能够很迅速的回到小时候,体会小孩子的心情。
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的种种心情。
国小一年级入学那天,一大早,我就在教室里放声大哭,因为,带我去入学的隔壁邻居走掉了。当时,我小小的脑袋瓜往四周转了一圈,看不到任何一个认识的人,就立刻「毫不犹豫」的放声大哭,把教室屋顶都快掀翻……;二年级时,有一天放学,我足足沿路哭了20分钟,理由只是因为:离开学校后,突然想起把水壶放在教室里,忘记带回家。我很怕水壶不见,就边走边哭,也不管路人奇怪的眼光。万一当时我得走一个小时才回得了家,那我肯定会哭上一小时……
在我三年级时,每个週六下午,级任老师都会带全班小朋友去爬大肚山,那位老师的名字很特别,叫作「蒋水机」,这本书就是写那座山的故事,那时候的小孩,星期六早上都必须到学校上课的;书里除了提到那位老师,还提到了另一位我的国中老师林金兰,她是一位很有爱心的国文老师;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每一年的特殊记事都像一面刻满文字的钢板,鲜明的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一直记得从小到大,教导过我的每一位级任老师的名字。
和大家分享我心底深处的柔软角落,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我不能继续写个没完没了,否则读者们可能会不知道我要表达什么,我希望大家能尽快明白我的用意。
我这样写,有两个目的,第一,我想让所有小读者知道,你心里的害怕、害羞、不安、紧张、生气,甚至想逃避,各种复杂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虽然有许多人会笑你,大人们更会说你莫名奇妙,说那些根本是小事,哪里值得大惊小怪?……会这样说的大人,都是我前面提到的第一种人,他们忘记自己曾经是小孩子,忘了当自己是小孩子时的心情,忘了小孩子本来就会把小小的事情当作天要塌下来的大事来看……,因为在小孩子的世界里,这就是大事。
第二个目的,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要请大人们……万一你已经是大人,而且你刚好读到这本书的话,请你……一定要尊重每个小孩子的情绪。要体贴的去想像自己在这个年纪时的心情,别动不动就取笑或责骂他们。用否定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仅无法帮助他们,反而会「雪上加霜」,让孩子从此关上心门。
大肚山是很温柔很安静很苍郁很丰富的一座山,「旱龙山」这个名字是我小时候无意间听我爷爷提起过的,他出生在民国元年,如果现在还活着的话,已经超过一百岁了。记得爷爷曾说,以前山上的土地是最差、最不值钱、最没人要的地,哪想得到现在却成了炙手可热的黄金地段?
时代的演变经常出乎人的意料。
在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好几次走进大肚山,探寻记忆中,微风轻拂的细竹林和蓊郁树林中的碉堡出入口,并一一寻访尚未毁弃的碉堡。我到处问人地名「大肚」的由来,最后,翻到足足六公分厚的大肚乡乡志,才好不容易找到大肚番的记载。哪里想得到,不到十年的现在,只要用手指头在电脑键盘上敲一敲,就可以立刻从网路接收到一大堆珍贵的史料。
这些珍贵的史料包括:十六世纪中旬,台湾西部平原有个以「大肚社」为首都的「大肚王国」,全盛时期统治二十七个村落,版图横跨县市合併后的台中市,以及彰化县和南投县;它从未归顺明郑王朝,是一个「超部落」王国,一直到1732年瓦解……,这是我在维基百科网站查到的,这则讯息让我吓了一大跳。另外,在「平埔文化资讯网」,我也查到了「大肚番王传奇」,当我在写这篇序的时候,它的路径是「首页/博物馆/平埔族群的历史图像」。网站上,还有许许多多介绍大肚山碉堡的资料。
我之所以特别註记「当我在写这篇序的时候」,正是因为「时代的演变经常出乎人的意料」;谁也没有办法保证,下次查询时,这些资料还好端端的待在那儿。但无论如何,有关人类活动的资料总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准确,这点,是可以肯定的。感谢许多人辛勤的耕耘,留下供我们踩踏前进的足迹,他们的肩膀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
生活在现代,真的很幸运!
更幸运的是,我居然从小就经常在碉堡里探险!!
最后,我要借书里描写大肚山的一段话,献给所有打开这本书的大小朋友,并期许自己,做一个像山一样昂然挺立又让人舒坦的人:
「因为不坚持,山也可以宽坦,也可以担待包容,不露山峰,却处处是山,是大度之山。」
感谢哺育我的大肚山,以及我的家乡……大肚。
绘图者后记
依循着,想像着故事中小女孩记忆里的那片天空,那座山,那个绿窗下难以启齿的祕密……于是……画面出现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古朴的风格,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将不同的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社会现实的描写,书中的许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环境污染,都得到了深刻的揭露和反思。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行为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让故事更加真实和可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小人物的描写,书中的小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和生动,他们的命运让我感动不已。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社会实践,对台湾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关于人性、关于未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啊,说实话,一开始读起来有点慢热,但一旦进入了故事的节奏,就完全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不是那种直白的讲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台湾本土文化的挖掘,书中的许多风俗习惯、方言俚语,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的文化记忆。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行为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真实感,让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的那段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描写,那种细腻的情感,让我感动不已。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小事,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平淡而真实的故事,反而更加打动人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老实说,我原本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这本书的,毕竟现在好看的小说太多了,很难引起我的注意。但没想到,读了几页之后,我就完全被它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舒服。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和救赎的故事,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的过去,踏上了一段充满艰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也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性的刻画,书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复杂和多面,他们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这种真实感,让人物更加立体和丰满,也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书中的风景描写也非常出色,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台湾的山山水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勇气、关于希望的寓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杯醇厚的台湾高山茶,入口微苦,回味无穷。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厝里,那里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主人公为了解开这些秘密,展开了一段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台湾传统文化的描写,书中的许多民俗信仰、祭祀仪式,都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和神秘。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台湾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命运多舛,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书中的女性形象都非常坚强和独立,她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对台湾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文化的史诗。
评分读完这本小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细腻的梦。作者的文字像水墨画般晕染开来,带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怀旧。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的人们生活简单而质朴,却也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挣扎。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比如老屋的斑驳墙壁、田野里的金黄稻穗、以及村民们脸上岁月的痕迹,这些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小说并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大事件,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书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秘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尤其是那位老奶奶,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她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在那个山村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记忆、关于乡愁的诗篇。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