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礼物不见得亮眼
却是最贴心、最需要的
牧师一家与特异的奶奶为邻,这位高龄近九十的奶奶,依旧不减豪气,以她过人的机智,排解了小镇的诸多问题,让牧师全家,甚至小镇上所有的人都收到一份年度大礼。
邦贺牧师一家人〈牧师夫妇、婓莉中学生、柏小六、露安小一〉从印第安纳州搬到伊利诺州,成为道德奶奶的邻居。
保守的乡下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不仅没人要听牧师布道,两个大孩子婓莉和男孩都很难容入同学里;只有露安变成高大又凶悍的道德奶奶的小跟班,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
谣传道德奶奶家的瓜田闹鬼,别村的人常常开车来,想要见鬼。道德奶奶趁此机会,出售印第安鬼公主的头饰羽毛赚了一笔钱,并请牧师替鬼公主重新举办有水准的教堂丧礼,让鬼公主能安息。来参加这个教堂丧礼的人非常多,牧师也因此开始有了自己的信徒和教堂。这是道德奶奶送给牧师夫妇的大礼。
婓莉是猫王迷,无形中移情造型与猫王相似的一名将近二十岁还一再留级,又几乎一无事处的男同学洛可,让家人很担心。道德奶奶和妈妈用了一些方法,让男同学正式入伍,受军中教育。这是她送给洛可的大礼。
露安和道德奶奶忙着过圣诞,制作糕点。道德奶奶要在他家的凸窗上放一棵超大的圣诞树,她请柏帮忙。柏第一次开家里的破车「酸菜」上路,经历了惊险的历程,找回来一棵很大的圣诞树,让柏觉得自己一下子就长到十六岁。这是她送给柏的大礼。
圣诞演唱会前,道德奶奶的曾孙〈也就是《我那特异的奶奶》一书主角乔伊的儿子〉布瑞,送来一个水果蛋糕,虽然他长得一点也不像猫王,婓莉却第一次睁大眼睛,觉得以前果然喜欢错人了。这是道德奶奶送给婓莉的大礼。
圣诞演唱会后,道德奶奶为那个去当兵的洛可和一个村里的女孩主持婚礼。这是她送给一对新人的大礼。
道德奶奶卖鬼公主头饰羽毛赚得的钱,并没有私藏起来,而是捐给牧师,破落的教堂终能翻新,这是她送给村民的大礼。
从教堂回家,露安发现圣诞树下有一部给她的布偶坐的小托车,她知道那是道德奶奶送给的,不过她告诉道德奶奶,圣诞老公公送给她最棒的娃娃车。她让道德奶奶知道,将近九十岁高龄的道德奶奶是大家的圣诞老公公。
作者简介
瑞奇.派克
从小,每个人都写过我的志愿,从总统、校长到警察、老师,随着年龄增长,志愿也不断在变;但是瑞奇.派克〈Richard Peck〉却与众不同。从还不识字开始,他就立下要成为作家的志愿,这个志愿跟着他从小到老,不曾改变。每一个求学阶段,他都为此而努力,终于在三十七岁那年,他觉得时机已到,毅然交出教鞭,写下了生平第一本小说。也许是因为经过三十多年的酝酿,这本小说毫无困难的出版了,而且出版社也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从此,小说家瑞奇.派克就诞生了。
童年的派克在伊利诺州的乡间长大,他十分庆幸自己出生在芝麻街等教育节目之前,疼他的妈妈天天为他唸书。妈妈温暖的怀抱、柔软的声音,加上文字的魅力」故事的动人,四岁的派克就觉得「有为者亦若是」,因此也很早就赋予自己要成为作家的使命。
在电视、收音机都不甚流行的乡间,派克生活的一大乐趣便是听一大堆长辈聊天。那时,他只觉得好玩无比,但在三十多年后提笔写作时,他才晓得儿时的经验,都一桩桩的在帮他成为好作家。
为了成为作家,派克大学时选择英文为主修。这个乡下孩子为了达成心愿,大三时便负笈远走,到莎士比亚的国家去亲近文学,回美拿到硕士学位后,开始执教。教书的工作让他有机会每天与初中生、高中生接触,相当了解这群青少年在追求什么、担心什么。因此,离开教职后,便以给这群大孩子写小说为起点,来开启他一辈子的志愿。
二十几年来,派克已出版三十多本给大人、孩子的小说、非小说。《奶奶的一季大礼》〈A Season of Gifts〉是继荣获纽伯瑞金银牌奖的《我那特异的奶奶》〈A Long Way from Chicago〉、《那一年在奶奶家》〈A Year Down Yonder〉后,最新的一本小说。派克用诙谐的文字写出他对故乡的思念,读者则沉迷于他书中提到的那些人、事、物;这些作品都是老少咸宜的好书。
译者简介
赵映雪
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文学硕士。能写能译,主攻少年小说。着有《美国老爸东方妈》等。曾获九歌现代儿童文学奖、台湾省儿童文学创作奖、开卷版年度最佳童书和好书大家读年度好书等。译有《我那特异的奶奶》、《那一年在奶奶家》、《思黛拉街的鲜事》、《吶喊红宝石》、《继承人游戏》等书。
城尾的那栋房子
1. 锁定,上膛
2. 布道尘埃
3. 邻家男孩
4. 窗口的人影
5. 那个有乌龟的午后
这年秋天
6. 闹鬼的瓜田
7. 鸡飞狗跳
8. 印第安夏日
9. 校友日的日与夜
10. 多喝了一杯
11. 燃烧吧,南瓜
寒冬风雪就来临了
12. 来吧,感恩的人啊!
13. 选择性征兵制
14. 神祕与惊喜的一季
15. 礼物
16. 耶诞婚礼
17. 圣尼克的来访
收场语
译者序
依然如山的道德奶奶--赵映雪
认识道德奶奶十二年了。这一位老太太啊,第一次见到她,是操着霰弹枪和扫把追出来的。吓死人了,她,粗犷、暴躁、懒得说什么爱呀不爱的,标准的男人婆,除非你肯仔细观察,也许可以偶尔瞄出一点她细腻的端倪来。她不愿意管闲事,却悄悄的照顾老人、游民;她是非分明,老看不过去的替别的父母管教小孩,或替别的小孩管教父母。这个老奶奶啊,疼爱孙儿绝不说出口,她带他们一起去劳动,看着他们从中长大;想尽办法在经济拮据下,让孙儿追求梦想。
也因此从一九九八年她第一次走进我的生活,我就迫不及待的请求东方出版社给全台湾读者有个认识她的机会。那时,她是个六十几岁的奶奶,不算太老,但在孙子、孙女眼中,她可是老得跟一座山差不多。读过《我那特异的奶奶》和《那一年在奶奶家》的读者大约都会从此一直挂心她,还记得孙子乔伊在夜里搭火车经过她家门口时,她剪影似的站在南瓜灯般的家门口挥手,好给一火车的孩子满心温暖的那一幕吗?还记得孙女梅莉特别回到奶奶家结婚,好让奶奶知道她有个好归宿的心情吗?
这十年间,其实我经常杞人忧天的担心她。长大离家的孙子孙女是不可能回来了,道德奶奶怎么过啊?够了解她,我当然知道她的日子怎么过,还是一样冬夜出去打猎、夏天划船去照顾比她老、比她小的老太太;还是一样老邻居巫爱非会常来烦她、银行家夫人魏太太求救无门时就会往她这儿跑。但想念儿子、孙儿时的她,怎么办呢?她的内心世界,除了孙女梅莉曾偷窥进去外,谁了解过她呢?
没想到的是,今年居然有了《奶奶的一季大礼》这第三部曲,分明就是作者体恤读者,特意来安读者心的。更意外的是,人间十年,道德奶奶的世界却眨眼二十年已过。这时的道德奶奶近九十了,她的邻家屋子搬来了牧师一家人。牧师家有三个孩子,老大是个非常叛逆的高中女孩;老二,也是本书的口述者,是个小六的男孩;老三女孩,刚进小一。
也许因为近九十了,除了霰弹枪仍旧不离手外,道德奶奶给读者的感觉,终于有点像落到凡间的老人了。她依然不爱管闲事,却用不同的方式为牧师看照大、小女儿,帮助他们的布道上轨道,还努力替村里扶正一个几乎一无是处的男孩。她偷邻居朋友瓜果的习惯一如当年,但也会被新奇的电视吸引,偶尔还真被有些人、有些事吓着。读到这儿,其实我也有点心酸,因为,作者在让我们知道,道德奶奶真的老了。
从强悍如山的《我那特异的奶奶》,到不露痕迹护着孙女的《那一年在奶奶家》,《奶奶的一季大礼》应该是道德奶奶系列的完结篇了。和道德奶奶相识十二年(或说二十二年),很高兴在第三本书中她依然强壮似山,不管在身体和心理上,依旧不老,依旧像个陀螺似的团团转,老是说自己将来一定是站着死的。她的老朋友巫爱非还是健在,没事就来烦她;在前两本书中出现过的孩子,有人长大了活跃此书中、许多人的下一代都纷纷出场。看到这些熟悉的面孔都还留在小城,知道道德奶奶仍旧脑筋清楚、身手矫健、热力四射的为小城忙着、扰着,应该是她最让读者安慰的告别戏了。
翻译此书最大的挑战,就是把三本书的中、英文版都重读再重读,曾经出现的角色、用词,均要翻译得一致──即使只是个路人甲──读者才好连戏。遗憾的是,道德奶奶这群老人的俗语、发音、惯用话,有的俏皮、有的粗俗、有的早已过时、有的几乎是天外飞来一笔,但并不是每个都能找到契合的中文翻译对照词;语言的障碍,无法翻出那份意在言外的感情,是翻译者最无助的事。我的老邻居,在我翻译《我那特异的奶奶》时给我极大帮忙的老先生 Bill MacLeod ,今年也八十六岁了,他和道德奶奶一样,脑筋清楚的活跃在我的社区里。这本书,他还是耐心的给我解释他那年代的老美国,让我对道德奶奶的环境有更深的了解。Bill 就如同我的道德奶奶,在我老是烦他的同时,还好他没操出霰弹枪来对付我。
希望道德奶奶与我的Bill MacLeod 老爷爷,都长命百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