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气候变迁、粮荒及粮价高涨等问题,重新引起全球性地对农业、农村与农地的重视。在国内,一方面经由休耕奖励、小地主大佃农、农村再生等措施来解决当前问题,并且由农政单位召开各项全国性会议,提出对策;另一方面则因为农地废耕、违规使用、征收农地、农舍豪宅林立、农户所得偏低、农村仍然相对衰败等,引发民怨及社会冲突。面对全球性及国内特有的农地及农村问题,本书引介了新农业体制(包括后生产论及多功能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三条路及规划理论等,用以诠释、检验现有国内的处境,并且提出新的观点和对策。本书为农业、农村发展、农地政策、农村规划及地理等相关领域,教学、研究及考试必要之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李承嘉
现职
国立台北大学不动产学与城乡环境学系教授
学历
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空间规划工程博士
经历
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副教授
国立台北大学地政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国立台北大学不动产与城乡环境学系教授兼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专长
土地政策、乡村研究、土地经济、规划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农村的界定及类型
第二节 章节内容大要
第二章 农业体制变迁
第一节 后生产论
第二节 多功能农业
第三章 新农业体制竞争及我国农业(地)政策走势
第一节 后生产论及多功能性之竞争与连结
第二节 我国农业(地)政策走向
第四章 我国农地功能与使用方案选择
第一节 多功能性的观念路径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AHP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五章 我国民众对农地功能认知及空间差异
第一节 相关调查回顾及本研究调查方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外国多功能农业与农地规划案例—瑞士
第一节 农业(地)政策与法制体系
第二节 直接给付措施
第三节 农地规划管理
第七章 战后农村发展策略:外生、内生与第三条路
第一节 农村发展策略
第二节 农村发展第三条路的理论构成与应用
第八章 农村发展第三条路的观察—以九份聚落1895-1945年发展为例
第一节 个案研究架构及个案地区发展历程
第二节 发展模式及ANT分析
第九章 农村发展的权力分析—ANT与制理性的比较
第一节 ANT与治理性权力运作的内涵与命题建立
第二节 个案观察
第三节 个案观察结果分析
第十章 新体制下的农村空间转变—农村仕绅化
第一节 基础文献回顾
第二节 个案观察
第三节 个案研究发现与检讨
第十一章 新农业体制下的农地使用规划
第一节 规划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地方农地利用规划的理念
第十二章 近年台湾农地政策评议
第一节 台湾当前农地政策评议
第二节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读这本书,我希望找到的是对中国农村发展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的政策罗列。作者是否真正触及了新农业体制下,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根本性变化?我特别好奇书中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在经历了多年的变迁后,这些组织是否找到了新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它们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推动农业产业化?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关于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支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此外,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宏观视野,将中国的农地与农村发展置于全球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和思考。我们是否在学习他国的经验,又有哪些独创性的道路?书中对未来中国农村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潜在风险的警示,会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如果能让我对“新农业体制”有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那么它就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
评分初拿到这本《农地与农村发展政策:新农业体制下的转向》,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它那沉甸甸的分量,不只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中蕴含的对中国农村发展脉络的深刻审视。我一直对乡村的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那些曾经熟悉的土地和人情世故,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怎样的重塑。这本书的标题就直指核心,点出了“农地”和“农村发展政策”这两个关键要素,并且强调了“新农业体制下的转向”。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梳理和对未来方向的探索。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关于土地流转的微妙变化,农民合作社的兴衰故事,以及国家政策在其中扮演的推手角色。我猜想,书中定会有不少令人唏嘘的案例,记录着农民如何在政策的引导下,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适应新的耕作方式和生活理念。或许,它会详细解析那些看似宏大叙事的政策背后,是如何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乡村振兴项目上,又如何影响着每一个普通农户的生计。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渴望理解中国大地深层肌理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扇窗,能让我窥见隐藏在数字和统计背后,那充满烟火气的农村生活与发展之路。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而是深入到政策的肌理之中,试图解剖出新农业体制下,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核心改革的真实影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土地流转机制的探讨,这无疑是中国农村改革中最敏感也最核心的部分之一。作者是否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入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带来的差异化影响?它是否对那些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和挑战,提出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不同利益主体(农民、集体、政府、企业)之间的博弈,充满了期待。此外,作为一本政策导向的书籍,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勾勒出国家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的战略布局,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层层传导,最终作用于基层。比如,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书中会如何具体解读其在农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着力点?它会通过案例研究,来印证理论的有效性,还是会通过数据分析,来揭示潜在的问题?我更倾向于那些能提供具体操作层面思考的书籍,它能帮助我理解政策制定者和基层执行者所面临的复杂现实,以及他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智慧与艰辛。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幅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画面。从大规模的集体化耕作,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如今的新农业体制,农地制度的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地影响着亿万农民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在“新农业体制”这一宏大背景下,农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重塑与演变。它是否会深入分析,这种“转向”对农村社会结构、城乡关系以及农民的社会地位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我特别想了解,在新技术、新资本涌入农村的背景下,传统的农地制度将如何适应,又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比如关于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与农地制度改革相协同,以及如何在政策层面引导和规范这些新兴力量,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政策解读的层面,更能提供一种反思,让我们思考中国农村发展的未来之路,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对于《农地与农村发展政策:新农业体制下的转向》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够提供一种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践指南,而非空泛的理论。我希望它能够深入剖析,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如何真正激发农村内生动力,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稳慎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这如何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相结合?我尤其关注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如何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尽的论述。毕竟,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口号如何在具体的农地政策中得到落实,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政策制定者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自然环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