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两篇:台湾能源篇与大陆能源篇,计收录学术论文11篇。论文的内容涵盖石油、煤碳、电力、及新能源等热门议题;此外,各种重要的能源政策研究,如能源相关之立法、政策、税制、投资、节能、效率、及能源成长等议题亦多包含在本书范围内,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柏云昌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文化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与数量方法等。
萧代基
美国密西根大学资源政策、经济与管理博士。现任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政策与管理、计量经济学。
序∕柏云昌、萧代基
第一篇 台湾能源篇
一、台湾能源税制的建构与规划∕黄耀辉、萧代基、李淑媛
壹、前言
贰、课税原则与相关文献
参、能源税之课税目的
肆、台湾现行能源税条例草案说明
伍、台湾能源税条例冲击影响评估
陆、能源税课征之配套措施设计建议
柒、结论
捌、参考文献
二、台湾电业法修正草案下的交易成本对电力部门之影响评估∕郭婷玮、王京明
壹、前言
贰、电业法修正草案下新增电力交易成本之探讨
参、研究方法
肆、情境模拟
伍、模拟结果
陆、结论
柒、参考文献
附录一、电力经济技术模型
附录二、参数设定
三、四元树实质选择权评价模型于再生能源研发投资专案之应用∕陈苑钦、曾志雄、林师模
壹、前言
贰、文献回顾
参、研究模型
肆、个案分析
伍、敏感性分析
陆、结论与建议
柒、参考文献
四、京都度议定书纳入所得不均度对CO2排放减量承诺的影响∕吴珮瑛、黄雅琪、刘哲良、吴丽敏
壹、前言
贰、所得不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参、实证估计
肆、实证结果与分析
伍、结语
陆、参考文献
第二篇 大陆能源篇
一、大陆石油消耗特点与影响因素评估∕米红、王舟
壹、前言
贰、分部门石油消耗特点
参、物流用油分析
肆、结论
伍、参考文献
二、大陆石油产业体制框架的变迁∕欧阳承新
壹、行政管理
贰、经营主体改革
参、流通领域:与国际接轨
肆、发现与启示
伍、参考文献
三、中国大陆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性分析∕查冬兰、周德群
壹、问题的提出
贰、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性表现
参、地区能源效率差异性模型构建
肆、实证结果
伍、结论
陆、参考文献
四、由全球趋势看中国风力发电产业前景∕林清一、马利艳
壹、全球风力发电产业现状
贰、主要国家风力发电发展策略
参、中国大陆风电设备产业概况
肆、中国风电产业发展之隐忧
伍、结语
陆、参考文献
五、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供需与能源安全的研究∕田立新、孙梅、徐俊、李兴光、邸丛颖
壹、前言
贰、长三角能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参、中国及长三角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肆、能源安全对策
伍、长三角经济区域实现能源生产与供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陆、参考文献
六、中国大陆的节能与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选项与政策优先性分析∕郑佳卿
壹、电力需求侧管理简介
贰、研究方法-以情境分析为基础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时负荷模拟
参、以情境分析为基础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时负荷模拟结果
肆、根据山东需求侧管理情境分析结果对中国需求侧管理政策的建议
伍、结论
陆、参考文献
七、中国大陆煤炭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及因果关系研究∕赵梦楠、周德群
壹、前言
贰、BP结构中断点检验
参、我国煤炭消耗与GDP的BP结构中断点检验
肆、基于结构突变的VAR模型
伍、结论与政策建议
陆、参考文献
中华经济研究院于2007年在台北举办第二届「海崃两岸能源经济学术研讨会」,循例征求与会作者将大作提交中经院出版专书,其间经历近二年而成。本书第一册为第一届「海崃两岸能源经济学术研讨会」之成果,由张中祥博士与柏云昌教授于2006年共同编辑而成。时隔三年,本书第二册由柏云昌教授与萧代基院长共同编辑出版。本书编辑依循中经院专书出版的模式,力求学术出版的严谨与精致化,所有稿件均送匿名专家审查,作者回覆及修订后付梓,再加上跨海崃两岸通信校对耗时费日,历经二年而成。在此主编必须向所有作者及参与的工作同仁钱玉娟、王玮如、彭秀慧、张碧如,表达崇高的敬意与谢意。
本书分为两篇:台湾能源篇与大陆能源篇,计收录学术论文11篇。论文的内容涵盖石油、煤碳、电力、及新能源等热门议题;此外,各种重要的能源政策研究,如能源相关之立法、政策、税制、投资、节能、效率、及能源成长等议题亦多包含在本书范围内,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的持续出版与「海崃两岸能源经济学术研讨会」之持续举办,已成为两岸能源专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在当代诸多困境下,为两岸能源专家开创一沟通交流的管道。自2004年以来,能源因需求快速成长,但供给成长能力不足,导致能源价格高涨,与通货膨胀,戳破金融与房地产泡沫,造成全球经济危机。当代能源议题已不只是经济的衍伸性需求产品,它更关系到全球环境的变迁、国家发展与区域合作等非传统安全的议题,影响层面之大,可谓人人感同身受。本书综合了海崃两岸的精英,共同出版论述,符合时代的主流意义,更希望能为大中华能源研究留下足迹。由于本书内容广泛,百忙之中,难免有所疏漏,系为主编的责任,尚请读者指正。
这本书的书名《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听起来非常贴近我们台湾的生活,也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议题。我一开始的期待是,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我们台湾在能源发展上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海崃”这个地理概念下,我们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高度依赖进口的能源结构下,发展出适合自己的能源政策。我原以为书中会详细分析,例如我们推广离岸风电、太阳光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这些能源转型如何影响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甚至是我们日常的能源使用成本。更让我好奇的是“两岸”这个词的意涵。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将台湾的能源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背景下进行审视,或许会探讨我们与中国大陆在能源政策、技术、市场上的互动。会不会涉及两岸在能源资源开发上的差异,例如台湾在再生能源上的积极布局,以及对岸在化石燃料、核能上的投入,这些不同的策略最终会如何影响区域能源的供需平衡和能源安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度的分析,例如,在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时,两岸的能源政策是否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韧性,或者是否会相互影响。
评分“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这个书名,在初次看到时,就勾起了我作为台湾人对家乡周遭环境以及与大陆之间关系的种种联想。我原本的期待是,这本书会着重于探讨我们台湾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海崃”所代表的海岸线,来发展能源产业。例如,我们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海风、潮汐等自然资源,发展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生能源技术,并带动地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这些能源政策的制定,是如何与我们台湾的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以及在追求能源自主和环境永续之间,如何取得微妙的平衡。书名中的“两岸”,更是让我感到好奇。我猜想,作者或许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台湾与中国大陆在能源经济和政策上的互动。例如,在能源价格波动、地缘政治紧张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两岸各自的能源战略会有怎样的调整,又会如何相互影响。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两岸在能源技术研发、能源贸易、甚至是在能源安全议题上的比较性分析,借此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在复杂的国际能源格局中,台湾所处的独特位置。
评分《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我们台湾周遭的海洋环境,以及我们与大陆之间那片特殊的“海崃”。我本以为,这本书会从一个相当务实的角度出发,探讨我们台湾在能源开发利用上的具体实践,尤其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如何利用海滨的地理优势,发展像是离岸风电、潮汐能等潜力巨大的能源。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新兴能源的开发,对我们台湾的经济结构,例如渔业、旅游业,会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同时又会面临哪些技术、法规、甚至是社会接受度上的挑战。而“两岸”这个部分,更是让我充满好奇。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将我们台湾的能源发展,与对岸的大陆进行比较,看看在能源政策的制定上,两岸有哪些异同之处。例如,我们这边在追求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对岸在发展规模庞大的能源产业,例如煤炭、天然气、核能等,在策略上会有哪些差异。更深层的,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差异在宏观经济层面,以及区域能源安全层面,会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
评分《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这个书名,让我一开始就联想到我们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就是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崃”。我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我们台湾如何在利用海滨资源发展能源,例如离岸风电、太阳能等,来提升能源自主性,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分析,这些能源政策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以及在推动过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技术、资金、甚至是环境上的挑战。同时,书名中的“两岸”二字,也勾起了我对于两岸在能源领域合作与竞争的好奇。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对台湾与中国大陆在能源结构、能源政策、能源技术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例如,我们这边在推动能源转型、减少碳排放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对岸在发展规模庞大的能源产业,例如煤炭、天然气、核能等,在策略上会有哪些差异。更深层的,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种差异在宏观经济层面,以及区域能源安全层面,会产生怎样的长远影响。
评分“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既熟悉又充满探索的空间。我之所以会被吸引,是因为“海崃”这个词,它勾勒出了我们台湾独特的地理意象,也让我联想到我们与大陆之间那片海洋。我原本的期待是,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加贴近我们生活的角度,来探讨台湾的能源发展。例如,我们如何利用海滨地区的优势,发展出具有潜力的再生能源,像是离岸风电、太阳能,这些能源的开发如何影响我们的经济,以及是否能为地方带来新的机遇。更让我好奇的是,“两岸”的涵义。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将台湾的能源政策,与对岸大陆的能源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双方在能源结构、技术创新、政策走向上的异同。例如,在追求能源转型、降低碳排放的全球趋势下,两岸各自的策略为何,又会如何影响区域的能源供需平衡与能源安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两岸在能源经济与政策上的深度解读,或许能揭示一些我未曾思考过的关联性,以及这些关联性对台湾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
评分我当初会翻开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能源经济与政策”这几个字,它们直接触及了我身为一个台湾民众,对于生活成本、产业发展以及国家未来的深切忧虑。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关于电费调整的新闻,听到企业抱怨能源成本过高影响竞争力,也感受到社会上对于发展再生能源的急切呼声,但同时又担忧其稳定性与对环境的影响。我原以为这本书会就这些显而易见的议题,提供一些数据化的分析,或是提出一些在台湾可以实践的政策建议。比如,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如何发展更具成本效益的绿能技术?如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更进一步,我也期待作者能就两岸在能源政策上的差异,进行一些比较性的研究。我们这边对于能源转型,尤其是发展非核家园的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政治和社会共识,而对岸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上,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可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考量。这些差异,究竟会对两岸的经济发展模式,甚至区域的能源安全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数据堆砌。例如,作者是否会分析,在国际碳排放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两岸各自的能源转型步伐,是否能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或者,在能源技术研发方面,两岸之间是否存在着互补或竞争的关系?这些问题,都与我们台湾在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上息息相关,是我非常关心并希望在书中找到答案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真的让我想象了很多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在地能源发展的可能。我本来以为,书中会深入剖析我们台湾,尤其是在沿海地区,例如新北、桃园、甚至更南边的云林、嘉义一带,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绿能,像是离岸风电、太阳光电等。我期待看到书中能详细讨论,这些能源产业的发展,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又会面临哪些环境上的挑战,例如渔业的冲击、生态的维护等等。更让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将“两岸”这个概念融入其中。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台湾在能源自主和多元化发展上的努力,与对岸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上的庞大规模,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会不会有关于两岸能源贸易的分析?或者,在能源技术创新上,是否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交流或竞争?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我们台湾在能源政策上的选择,例如对于核能的态度,以及大力发展再生能源的决心,与对岸的能源战略,例如在煤炭、天然气、甚至核能上的布局,在宏观经济和区域安全层面上,究竟有何异同。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到,在国际能源市场剧烈波动的时候,我们台湾的能源供应是否能够保持稳定,而对岸的能源战略又会如何影响整个区域的能源供需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听起来非常学术,但同时也触及了我身为台湾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能源议题。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探讨我们台湾在能源发展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海崃”这个地理概念下,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出符合自身需求的能源政策。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例如台湾在发展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这些发展如何影响我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竞争力。同时,书名中的“两岸”,更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将台湾的能源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背景下进行审视,或许会探讨我们与中国大陆在能源政策、技术、市场上的互动。会不会涉及到两岸在能源资源开发上的差异,例如台湾在再生能源上的积极布局,以及对岸在化石燃料、核能上的投入,这些不同的策略最终会如何影响区域能源的供需平衡和能源安全?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度的分析,例如,在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时,两岸的能源政策是否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韧性,或者是否会相互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我注意,一开始以为会探讨一些关于我们生活环境周遭,例如新北、桃园一带海滨区域的能源发展,或是更广义的,台湾与中国大陆两岸在能源产业上的合作与竞争。毕竟,海崃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台湾的海岸线,以及隔着海峡的对岸。我本来期待会看到一些关于地方能源转型、在地经济如何受能源政策影响的深刻分析,甚至是两岸能源贸易、技术交流的细致梳理。书中是否能够点出台湾在能源供应上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我们地狭人稠,能源依赖进口的比例高,以及在追求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永续的复杂议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能深入探讨,在“海崃”这个地理概念下,两岸在能源政策上的异同,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双方的经济体质,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我没想过的合作或冲突的面向。例如,我们这边在发展离岸风电,对岸在页岩气开发上投入甚巨,这些不同的能源战略,最终会如何影响区域的能源安全与经济格局?或者,书中是否会分析,在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剧烈的情况下,两岸各自的能源政策是否能够展现出韧性,抑或反而相互牵制?我对书中可能触及的,例如,台湾在中南部沿海发展太阳能的挑战,或是对岸在大规模水电、核能上的布局,能否在“海崃两岸”的框架下,得到一个有机的连结和独特的解读,感到非常期待。书中是否会提及,在能源价格波动时,两岸民间生活受到怎样的冲击,以及政府如何出手稳定物价,维护民生?这些都是我日常生活中会关心的议题。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海崃两岸能源经济与政策》让我联想到了许多与我们台湾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我本以为,作者会从我们台湾在地发展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如何利用海滨的地理优势发展能源,例如在沿海地区大力推广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以及这些能源发展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又可能面临哪些环境上的挑战。例如,渔业的权益如何保障,生态环境的保护如何做到位,这些都是我们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而且,书名中的“两岸”二字,让我十分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对台湾与中国大陆在能源政策上的差异与联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我们台湾在推动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同时,对岸的能源结构又是怎样的?会不会涉及到两岸在能源贸易、技术交流,甚至是能源安全上的合作或竞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在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我们台湾的能源供应是否能够保持稳定,而对岸的能源战略又会对整个区域的能源供需平衡产生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也讨论,在追求能源永续发展的过程中,两岸各自在政策上遇到的阻力与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期实现更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更可靠的能源供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