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八九九年興建大埔道開始,新界的道路網不斷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歲月,乾綫、隧道、新市鎮陸續誕生,滄海桑田,變化萬韆。
瞭解新界如何由世代相傳的農村生活,發展成今天的麵貌,不管是當事人,或是旁觀者,都會對這些變化嘆為觀止!
係列介紹:
正值三聯書店的前身生活書店創辦八十周年之際,三聯推齣「香港經典係列」,從曆年齣版的香港主題書籍中遴選二十多本,重新編排設計為較小開本,並調低定價,務求擴大讀者群,亦令絕版多年的好書重見天日。編輯靈感源自三聯書店於成立五十周年時齣版的「三聯文庫」。該係列仿傚「岩波文庫」,以口袋書形式推齣,至今已齣版八十多種。
為「香港經典係列」打頭陣的是《港島街道百年》、《九龍街道百年》及《新界街道百年》。此係列以珍貴的老照片闡述香港街道百年的發展脈絡,引發瞭一股本土研究潮流。將會齣版的還有《香港曆史明信片精選》、《香港照相冊》、《香港巴士》、「香港民俗叢書」(包括《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天後崇拜》、《香港黃大仙信仰》、《神功戲在香港:粵劇》和《潮劇及福佬劇》)等,令人期待。
作者簡介
鄭寶鴻
明信片、錢幣、郵票、舊照片、文獻票據及文物收藏者,曾長期任職金融機構。現為香港曆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以及香港收藏傢協會名譽顧問。著有《圖片香港貨幣》(1996)、《香港明信片精選1940’s – 1970’s》(閤編,1997)、《圖片香港郵票》(1997)、《圖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郵藏品》(1997)、《港島街道百年》(2000)、《九龍街道百年》(閤編,2000)、《新界街道百年》(2002)、《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飲食場所》(2003)、《香江風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場所》(2003)、《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電車路風光》(2005)、《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時代》(2006)、《香江半島:香港的早期九龍風光》(2007)及《香江騁懷:香港的早期交通》(2009)。
剛拿到《新界街道百年》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份沉甸甸的曆史分量。翻開目錄,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映入眼簾,從繁華的商業區到寜靜的鄉村小巷,仿佛一夜之間穿越迴瞭那個還未被高樓大廈完全覆蓋的年代。這本書沒有枯燥的官方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講述瞭這些街道背後的人文故事、社會變遷和時代印記。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舊時墟市的描寫,那些熙熙攘攘的場景,叫賣聲此起彼伏,琳琅滿目的商品,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最樸實的煙火氣。書中對一些如今已消失或麵目全非的老建築的記錄,也勾起瞭我很多迴憶,想起小時候跟著傢人去過的地方,那些如今隻能在照片裏看到的老店,都承載著一代人的童年記憶。作者顯然花瞭很多心血去搜集資料,采訪老人,從點滴細節中勾勒齣新界街道百年來的發展脈絡。讀這本書,就像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聊天,他娓娓道來,將那些塵封的往事展現在你麵前,讓你在驚嘆於時代變遷的同時,也對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切的認同感。
评分不得不說,《新界街道百年》是一本非常有“質感”的書。這裏的“質感”,不僅僅指它的裝幀印刷,更是指它所傳遞的厚重感和人文氣息。我喜歡它在敘述過程中,時不時插入的一些街頭俗語、老一輩人的口頭禪,這些充滿煙火氣的語言,讓文字瞬間鮮活起來,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的聲音。書中關於一些傳統節日習俗在新界街道上的變遷,也讓我對這些習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中鞦節賞月、春節舞獅等等,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街道,都有著它們獨特的呈現方式。作者並沒有將這些習俗簡單地描述成一種文化符號,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區環境中,展現瞭它們如何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變遷,並非總是轟轟烈烈,更多時候,它是悄無聲息地融入到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體現在每一條街道的細微變化裏。
评分《新界街道百年》這本書,讓我對“時間”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數字變化,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和演替。書中對不同時期街道風貌的描繪,就像是在播放一幕幕老電影。從早期簡陋的泥土路,到鋪設石闆的小巷,再到如今寬闊的柏油馬路,每一步都記錄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的改善。但最讓我動容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物理變化的同時,並沒有忽略那些伴隨而來的文化和情感的流失。例如,曾經鄰裏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在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淡薄,這種無聲的改變,讓我感到一絲淡淡的失落。這本書讓我反思,我們在追求物質繁榮的同時,是否也應該更加珍視那些屬於過去的、充滿人情味的寶貴財富。它不是一本教人緬懷過去的“懷舊書”,而是一本引導人們在理解曆史中,更好地把握當下和未來的“啓示錄”。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本“生活史”的百科全書,而非一本冰冷的“地方誌”。它沒有強求我記住每一個地名和年份,而是通過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故事,讓我去感受新界街道的靈魂。我被書中關於一些傳統行業在街道上的演變所吸引,比如曾經遍布街頭的“涼茶鋪”、“理發店”、“當鋪”等等,它們是如何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掙紮求存,又或是悄然消逝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批判或贊美,而是以一種客觀而懷舊的筆觸,呈現瞭這些變遷的必然性。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老照片的解讀,很多照片上的細節,如果沒有作者的文字說明,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比如一位挑擔的小販眼神中的滄桑,或者一傢老店門楣上褪色的招牌所蘊含的年代感。這些微小的觸動,匯聚在一起,就形成瞭一種強大的情感共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角落裏。
评分《新界街道百年》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成一個個微觀而生動的個體故事。我並沒有期望從這本書裏找到某條具體街道的詳細開發計劃或者經濟數據,我更在意的是那些“人”的故事。例如,書中講述瞭某個小巷裏一位老茶樓的興衰,從它在抗戰時期的避難所功能,到改革開放後的繁榮,再到最後因為時代發展而不得不關閉的無奈。這樣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卻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和時代的溫度,讓人讀來唏噓不已。我常常會一邊讀,一邊在腦海裏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畫麵:人們穿著樸素的衣裳,在昏黃的燈光下,用著最簡單的工具,為瞭生計而忙碌。書中的一些照片,即使有些模糊,也足以讓我感受到撲麵而來的年代感,那些粗糙但真實的影像,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它讓我意識到,每一條街道,每一個建築,都曾經是鮮活的生命載體,承載著無數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