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八九九年兴建大埔道开始,新界的道路网不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岁月,干线、隧道、新市镇陆续诞生,沧海桑田,变化万千。
了解新界如何由世代相传的农村生活,发展成今天的面貌,不管是当事人,或是旁观者,都会对这些变化叹为观止!
系列介绍:
正值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创办八十周年之际,三联推出「香港经典系列」,从历年出版的香港主题书籍中遴选二十多本,重新编排设计为较小开本,并调低定价,务求扩大读者群,亦令绝版多年的好书重见天日。编辑灵感源自三联书店于成立五十周年时出版的「三联文库」。该系列仿傚「岩波文库」,以口袋书形式推出,至今已出版八十多种。
为「香港经典系列」打头阵的是《港岛街道百年》、《九龙街道百年》及《新界街道百年》。此系列以珍贵的老照片阐述香港街道百年的发展脉络,引发了一股本土研究潮流。将会出版的还有《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香港照相册》、《香港巴士》、「香港民俗丛书」(包括《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香港天后崇拜》、《香港黄大仙信仰》、《神功戏在香港:粤剧》和《潮剧及福佬剧》)等,令人期待。
作者简介
郑宝鸿
明信片、钱币、邮票、旧照片、文献票据及文物收藏者,曾长期任职金融机构。现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兼义务秘书、香港邮票钱币商会副会长以及香港收藏家协会名誉顾问。着有《图片香港货币》(1996)、《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合编,1997)、《图片香港邮票》(1997)、《图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邮藏品》(1997)、《港岛街道百年》(2000)、《九龙街道百年》(合编,2000)、《新界街道百年》(2002)、《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饮食场所》(2003)、《香江风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场所》(2003)、《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电车路风光》(2005)、《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时代》(2006)、《香江半岛:香港的早期九龙风光》(2007)及《香江骋怀:香港的早期交通》(2009)。
刚拿到《新界街道百年》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翻开目录,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映入眼帘,从繁华的商业区到宁静的乡村小巷,仿佛一夜之间穿越回了那个还未被高楼大厦完全覆盖的年代。这本书没有枯燥的官方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讲述了这些街道背后的人文故事、社会变迁和时代印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旧时墟市的描写,那些熙熙攘攘的场景,叫卖声此起彼伏,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最朴实的烟火气。书中对一些如今已消失或面目全非的老建筑的记录,也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想起小时候跟着家人去过的地方,那些如今只能在照片里看到的老店,都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血去搜集资料,采访老人,从点滴细节中勾勒出新界街道百年来的发展脉络。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聊天,他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往事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在惊叹于时代变迁的同时,也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认同感。
评分《新界街道百年》这本书,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数字变化,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和演替。书中对不同时期街道风貌的描绘,就像是在播放一幕幕老电影。从早期简陋的泥土路,到铺设石板的小巷,再到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每一步都记录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但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物理变化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伴随而来的文化和情感的流失。例如,曾经邻里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淡薄,这种无声的改变,让我感到一丝淡淡的失落。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加珍视那些属于过去的、充满人情味的宝贵财富。它不是一本教人缅怀过去的“怀旧书”,而是一本引导人们在理解历史中,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录”。
评分不得不说,《新界街道百年》是一本非常有“质感”的书。这里的“质感”,不仅仅指它的装帧印刷,更是指它所传递的厚重感和人文气息。我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时不时插入的一些街头俗语、老一辈人的口头禅,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语言,让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书中关于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新界街道上的变迁,也让我对这些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中秋节赏月、春节舞狮等等,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街道,都有着它们独特的呈现方式。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习俗简单地描述成一种文化符号,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区环境中,展现了它们如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变迁,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每一条街道的细微变化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生活史”的百科全书,而非一本冰冷的“地方志”。它没有强求我记住每一个地名和年份,而是通过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让我去感受新界街道的灵魂。我被书中关于一些传统行业在街道上的演变所吸引,比如曾经遍布街头的“凉茶铺”、“理发店”、“当铺”等等,它们是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挣扎求存,又或是悄然消逝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怀旧的笔触,呈现了这些变迁的必然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老照片的解读,很多照片上的细节,如果没有作者的文字说明,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比如一位挑担的小贩眼神中的沧桑,或者一家老店门楣上褪色的招牌所蕴含的年代感。这些微小的触动,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里。
评分《新界街道百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一个个微观而生动的个体故事。我并没有期望从这本书里找到某条具体街道的详细开发计划或者经济数据,我更在意的是那些“人”的故事。例如,书中讲述了某个小巷里一位老茶楼的兴衰,从它在抗战时期的避难所功能,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再到最后因为时代发展而不得不关闭的无奈。这样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温度,让人读来唏嘘不已。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人们穿着朴素的衣裳,在昏黄的灯光下,用着最简单的工具,为了生计而忙碌。书中的一些照片,即使有些模糊,也足以让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代感,那些粗糙但真实的影像,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建筑,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载体,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