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街道百年

新界街道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界
  • 香港历史
  • 街道
  • 百年
  • 地方志
  • 城市发展
  • 文化遗产
  • 历史地理
  • 香港文化
  • 社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一八九九年兴建大埔道开始,新界的道路网不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岁月,干线、隧道、新市镇陆续诞生,沧海桑田,变化万千。

  了解新界如何由世代相传的农村生活,发展成今天的面貌,不管是当事人,或是旁观者,都会对这些变化叹为观止!

系列介绍:

  正值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创办八十周年之际,三联推出「香港经典系列」,从历年出版的香港主题书籍中遴选二十多本,重新编排设计为较小开本,并调低定价,务求扩大读者群,亦令绝版多年的好书重见天日。编辑灵感源自三联书店于成立五十周年时出版的「三联文库」。该系列仿傚「岩波文库」,以口袋书形式推出,至今已出版八十多种。

  为「香港经典系列」打头阵的是《港岛街道百年》、《九龙街道百年》及《新界街道百年》。此系列以珍贵的老照片阐述香港街道百年的发展脉络,引发了一股本土研究潮流。将会出版的还有《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香港照相册》、《香港巴士》、「香港民俗丛书」(包括《打醮-香港的节日和地域社会》、《香港天后崇拜》、《香港黄大仙信仰》、《神功戏在香港:粤剧》和《潮剧及福佬剧》)等,令人期待。

作者简介

郑宝鸿

  明信片、钱币、邮票、旧照片、文献票据及文物收藏者,曾长期任职金融机构。现为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及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钱币研究会副会长兼义务秘书、香港邮票钱币商会副会长以及香港收藏家协会名誉顾问。着有《图片香港货币》(1996)、《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 – 1970’s》(合编,1997)、《图片香港邮票》(1997)、《图片香港首日封和集邮藏品》(1997)、《港岛街道百年》(2000)、《九龙街道百年》(合编,2000)、《新界街道百年》(2002)、《香江知味:香港的早期饮食场所》(2003)、《香江风月:香港的早期娼妓场所》(2003)、《香江道貌:香港的早期电车路风光》(2005)、《香江冷月:香港的日治时代》(2006)、《香江半岛:香港的早期九龙风光》(2007)及《香江骋怀:香港的早期交通》(2009)。

沧桑古韵:一座城市记忆的千年回响 书名:《古城往事:风云变幻中的市井百态》 作者:佚名 出版信息:某历史文化出版社,初版于民国初年(虚构) 【本书简介】 《古城往事:风云变幻中的市井百态》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地理边界或行政区域变迁的编年史,它更像是一部用汗水、欢笑与泪水浸透的民间史诗,是记录一座矗立于华北平原腹地、见证了数次朝代更迭与社会剧变的“古城”——即后世文人所称的“中州府”——从兴起到繁盛,再至沉寂与重生的全景式画卷。全书行文如叙家常,却蕴含着对历史脉络深邃的洞察,旨在描摹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肌理。 第一卷:洪荒初定与土木初成 (约公元前200年 - 公元200年) 本书开篇,追溯了中州府建城之初的“混沌未开”景象。作者没有将笔墨集中于帝王将相的功业,而是细致描摹了早期居民如何在黄河支流的冲积平原上,胼手胝足,开垦荒芜。重点详述了早期聚落的建筑材料、生活习俗与信仰体系的形成。 茅屋与泥墙的智慧: 详细记载了早期民居的结构特点,如何利用当地特有的黏土和芦苇构建适应季节变化的居所,以及“土胚晾晒”这一技术在当地流传的口诀与经验。 信仰的土壤: 探讨了早期祭祀活动的形态,如“春祈雨顺”的社火仪式,以及对本地河神、山神(非名山大川,乃指城郊的几处土丘)的敬畏。这些仪式并非官方认可的宗教活动,而是纯粹的民间自发行为,其内容与后续的佛教传入后产生的“本土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张力。 物产的起源: 记录了早期农耕技术,尤其强调了当地特有的粟米种植技术以及对一种耐旱豆类的驯化过程。这些物产如何支撑了最初的人口密度,构成了城市经济的底层基础。 第二卷:文脉初启与士绅阶层崛起 (约公元201年 - 公元1200年) 随着中原腹地的开发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这座城市逐渐成为区域性的文化枢纽。本卷着重描写了儒家思想的植入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以及商业活动的萌芽。 学塾与私藏: 记载了第一批由外地举人或落第秀才在此设立的私学,以及他们教授的内容。更引人入胜的是对城内几大家族私人藏书的侧面描写——这些藏书并非国家级典籍,而是大量地方志、族谱与民间诗文的汇编,记录了当时文人的忧思与生活琐事。 “坊市”的分野与模糊: 描述了城市规划的初级阶段,商业区(市)与居住区(坊)如何界限不清地交织在一起。例如,铁匠铺常常紧邻大户人家的庭院,其昼夜的声响如何成为特定时段的“城市背景音”。 “药材行”的兴衰史: 选取了城市中几家世代经营的中药铺作为切入点,描绘了他们如何利用本地特产药材,结合外地引进的方剂,应对瘟疫和常见的慢性病,展现了当时医疗资源的分布与医患关系。 第三卷:商贸繁荣与市井烟火 (约公元1201年 - 公元1700年) 中州府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鼎盛,成为南北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本卷充满了对日常商业活动和市井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语言生动,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喧嚣。 “脚店”与“茶肆”的社会功能: 详细记录了不同等级的餐饮娱乐场所。脚店(小吃店)如何成为底层劳动者议论时政、传播小道消息的场所;而茶肆则成为行商、地方吏员进行非正式交易和信息交换的平台。其中穿插了数个关于“一碗面引发的纠纷”的轶事。 漕运与“码头文化”: 尽管城市并非直接临海或大江,但其依赖的内陆河道运输系统至关重要。本卷深入描绘了码头工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行话、节庆活动(如“桨声送别”),以及他们如何与城内的胥吏、地保周旋。 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 重点介绍了几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如“靛青染布”的复杂工艺流程,以及本地独有的“泥塑泥人”的制作方法。作者忧虑于这些技艺因时代发展可能面临的消亡,并记录了最后几位匠人的心路历程。 第四卷:变革的阵痛与新旧交替 (约公元1701年 - 公元1911年) 随着外部世界和内部政治环境的剧烈变化,这座古城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卷笔触变得凝重,记录了传统秩序的瓦解与现代事物的悄然植入。 “洋货”的“入城”: 描述了第一批来自沿海的进口商品(如玻璃镜、火柴、洋布)是如何通过陆路进入这座内陆城市,它们如何最初被视为“妖物”,又如何逐渐被市民接受并改变了部分生活习惯。 义学与官学的冲突: 在传统私塾教育受到挑战时,地方绅士如何响应朝廷号召,创办“新式学堂”。这种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体现在学生们对经典的热衷与对算学、地理的兴趣之间的矛盾上。 公共秩序的重构: 清末推行新政后,城市治安管理权力的转移。从传统的保甲制度到引入更现代的“巡警”制度,这段权力交接中的混乱、摩擦与效率的提升,均被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记录。例如,对“夜禁解除后,城市夜间活动的几何级数增长”的观察。 结语:无名者的史诗 全书最后以对城市中一处老旧的、见证了百年风雨的“中和门”的描绘收尾。作者总结道,历史并非只由英雄的丰功伟绩构成,更多的是由成千上万个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坚持与妥协中所书写。这座古城之所以能历经百年沧桑而不灭,正因其深厚的市井根基与坚韧的民间精神。本书的价值,在于留存了那些被正史遗漏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生动细节。 --- (注:本书旨在通过对某一特定城市内部生活、经济、文化结构和民间习俗的深入挖掘,展现历史变迁对普通民众的细微影响,其核心叙事围绕“本土性”与“时代性”的交织展开,避免了对宏大政治事件的直接叙述,专注于城市肌理的微观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005  序言 夏思义博士
008  1.一八九八年以前的新界
010  2.一八九八年英国租佔新界
012  3.新界最早的干道
016  4.九广铁路的兴建
022  5.荃湾区的开发
028  6.葵青区的开发
034  7.沙田区的开发
044  8.元朗区的开发
052  9.屯门区的开发
058  10.大埔区的开发.
068  11.北区的开发
076  12.西贡区的开发
080  13.离岛区的开发
086  外篇
093  附录一:一八九九年以来新界历次分区表
096  附录二:一八九九年新界各分区村落分佈概览
098  附录三:新界行政分区示意图
099  附录四:索引
102  参考书目及鸣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新界街道百年》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翻开目录,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映入眼帘,从繁华的商业区到宁静的乡村小巷,仿佛一夜之间穿越回了那个还未被高楼大厦完全覆盖的年代。这本书没有枯燥的官方史料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讲述了这些街道背后的人文故事、社会变迁和时代印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旧时墟市的描写,那些熙熙攘攘的场景,叫卖声此起彼伏,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最朴实的烟火气。书中对一些如今已消失或面目全非的老建筑的记录,也勾起了我很多回忆,想起小时候跟着家人去过的地方,那些如今只能在照片里看到的老店,都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血去搜集资料,采访老人,从点滴细节中勾勒出新界街道百年来的发展脉络。读这本书,就像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聊天,他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往事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在惊叹于时代变迁的同时,也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认同感。

评分

《新界街道百年》这本书,让我对“时间”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数字变化,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和演替。书中对不同时期街道风貌的描绘,就像是在播放一幕幕老电影。从早期简陋的泥土路,到铺设石板的小巷,再到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每一步都记录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但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描写这些物理变化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伴随而来的文化和情感的流失。例如,曾经邻里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淡薄,这种无声的改变,让我感到一丝淡淡的失落。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更加珍视那些属于过去的、充满人情味的宝贵财富。它不是一本教人缅怀过去的“怀旧书”,而是一本引导人们在理解历史中,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录”。

评分

不得不说,《新界街道百年》是一本非常有“质感”的书。这里的“质感”,不仅仅指它的装帧印刷,更是指它所传递的厚重感和人文气息。我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时不时插入的一些街头俗语、老一辈人的口头禅,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语言,让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书中关于一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新界街道上的变迁,也让我对这些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中秋节赏月、春节舞狮等等,在不同的年代,在不同的街道,都有着它们独特的呈现方式。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习俗简单地描述成一种文化符号,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社区环境中,展现了它们如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变迁,并非总是轰轰烈烈,更多时候,它是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每一条街道的细微变化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生活史”的百科全书,而非一本冰冷的“地方志”。它没有强求我记住每一个地名和年份,而是通过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让我去感受新界街道的灵魂。我被书中关于一些传统行业在街道上的演变所吸引,比如曾经遍布街头的“凉茶铺”、“理发店”、“当铺”等等,它们是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挣扎求存,又或是悄然消逝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以一种客观而怀旧的笔触,呈现了这些变迁的必然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老照片的解读,很多照片上的细节,如果没有作者的文字说明,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比如一位挑担的小贩眼神中的沧桑,或者一家老店门楣上褪色的招牌所蕴含的年代感。这些微小的触动,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里。

评分

《新界街道百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成一个个微观而生动的个体故事。我并没有期望从这本书里找到某条具体街道的详细开发计划或者经济数据,我更在意的是那些“人”的故事。例如,书中讲述了某个小巷里一位老茶楼的兴衰,从它在抗战时期的避难所功能,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再到最后因为时代发展而不得不关闭的无奈。这样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时代的温度,让人读来唏嘘不已。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人们穿着朴素的衣裳,在昏黄的灯光下,用着最简单的工具,为了生计而忙碌。书中的一些照片,即使有些模糊,也足以让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年代感,那些粗糙但真实的影像,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建筑,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载体,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