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宋代人,
和现代人的生活型态一样,
日常种种都和政治脱不了关系,
在宋代,国家并非政治运作的唯一中心,
不同社会成员因地因时所产生的置宜对策,
也在其落实国家政策制度的同时,
呈现出传统中国意料之外的政治生命力。
《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透过三章七个主题,探讨两宋政权为掌控局势订下的国安规划,何以催生出此后八百余年的地方政治型态;政治局势影响家族起落之余,个人用行舍藏如何在无形中左右士人价值的发展;国家边疆政策不仅取决于君主一念,更在朝野对资讯的掌握。作者期待借本书展现出大人物、大事件之外别有韵味的政治史研究风情。
作者简介
黄宽重
台湾宜兰人,现职长庚大学讲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兴大学兼任讲座教授。少时曾志于社会运动,感于体制改造有赖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遂投身学术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兴大学副校长;长年耕耘历史学,致力推动人文学跨领域整合,近年关注艺文发展与政治社会之互动。习史四十余年,眷恋南宋,不知老之将至。
导言(代序) 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
第壹编 中央集权下的基层权力结构
第一章 沿唐变制─五代巡检的转型与特色
第二章 县邑职役─唐宋弓手体系的沿革考察
第三章 近民作县─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与运作
第贰编 地方势力与政治适应
第一章 洛阳豪雄─两宋之际洛阳地方武力的国家认同
第二章 四明风骚─宋元时期四明士族的衰替
第参编 政局变动与讯息流动
令决于中─北宋晚期程氏父子对广西的经略
庶无稽迟─宋、蒙广西战役的军情蒐集与传递
结论
后记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导言
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
二十世纪初以来,政治史长居中国史研究的主流地位。早期政治史研究着重上层政治结构与政治发展,诸如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变法、党争、政局变动、政治人物与集团等面向都是常见的主题。后因史料刊布及欧美社会科学理论引进,新的研究议题与领域日渐拓展,学者的研究眼光开始从中央、上层、典章制度,转向地方、基层、庶民生活。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研究议题成为学界新宠,发展日益蓬勃,反观政治史研究却渐形萎缩。
在政治史初逢挑战之际,宋史学界已有学者尝试透过各种视角,分析政治过程与空间,动态阐述决策的形成与落实,以发掘具有新意与启发性的政治史议题。2001年,中国大陆宋史学界提出「活的制度史」,进一步指出制度史研究应把握制度变迁与背后复杂的人事权力关系,而非视制度为孤立于政治运作与人事之外的静态产物。在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下,已有几部成功的着作问世,并在宋史学界引发广泛回响。继此以降,在研究视野、方法推陈出新的学术环境里,宋代政治史未来的研究趋向为何,有哪些具体的研究观点、范畴与成果,又如何能保持竞争力,值得研究者关注。
一、代政治史研究的兴盛阶段
20世纪初,符合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史研究方才展开,政治史研究已广受学界重视并位居主流,是为政治史研究的兴起阶段。历史研究在此阶段因出版典籍不多,重要图书不易使用,加上讨论上层政治结构、人物与政治发展等问题,仅需结合重要经典及二十五史等正史典籍,即能提出新见,成一家之言,故投身研究者众多,成果辉煌。
在偏爱研究盛世典制的学术氛围与史料侷限下,学界研究虽有重汉唐轻宋明的现象,然而第一代宋史学者仍为宋代政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聂崇岐〈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与〈论宋太祖收兵权〉、张荫麟〈北宋的外患与变法〉、钱穆〈论宋代相权〉,以及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与《宋史刑法志考正》等着作,透过文献考索的实证方法,对史志与制度详实地考订与探究,是早期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变法、党争、政局变动、集团与政治斗争,以及政治人物的作为与历史定位等议题,也都是早期政治史研究的热点,宋代的皇权与相权、强榦弱枝、重文轻武等,更是讨论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课题。
不过,此阶段的宋史也如同其他断代研究,明显独重开国立制阶段与变法党争,对北宋晚期以降,特别是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历史,多所忽视。所以如此,一来是研究者多认为开国时期的规划与作为,决定了一朝格局,后继者多是祖述旧章,无关宏旨,故疏于论述。二来,研究资料也限制了讨论的开展。北宋一朝除《宋史》之外,尚有编年体的《续资治通鑑长编》,该书保留北宋中晚期以前的详细史料,裨于学者掌握兴革变化;南宋除《宋史》与记录高宗一朝历史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外,缺乏完备的编年史料,其他文献又殊为零散,不易蒐集整理,一时难以掌握梳理。再者,在追求盛世宏规的国情下,南宋往往被视为偏安小朝廷,除了悲剧性英雄岳飞、文天祥,与朱熹等理学大儒等历史人物外,其他课题鲜受学者青睐。
台湾的宋史研究开展于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之后。当时大量典籍文献随国民政府来台,典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与台湾大学四个机构。许多避秦抵台的历史学者就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台湾的中国史研究揭开序幕。惟此时期受限于庋藏条件,一般学者难有机会利用这些典籍,故而整体研究环境和风气仍与在中国大陆时期无异。
影响历史学研究甚深的马克思社会经济史观,也因台湾政治环境敏感而禁绝,学界多遵循传统的考证分析,此即被批评为缺乏理论的史料学派。此时,各大学历史学系的课程讲授及研究仍以政治史为主,焦点也偏重北宋史。不过,相较于众多大学历史系所的政治史研究,政治大学的政治研究所的成果最为丰硕。该所以政治制度及其运用为主要探讨方向,有较强的政治学训练,并能参用政治与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虽然研究取径及史料运用与历史学界不尽相同,史料耙梳与考订亦不如历史学界,但却是跨领域研究的先行者。
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是一种对历史叙事方式的全新理解。以往阅读宋史,我更倾向于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或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但《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则将视角拉得更宽,更深,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过程”。作者巧妙地将一系列看似孤立的政策,串联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政治线索,展现了宋代政治的“呼吸”与“脉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一主题的探讨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了,一项政策的提出,需要经历多少环节的讨论、修改,又如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也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国家的未来而奔波、奋斗、甚至妥协。书中的许多分析,都充满了洞察力,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些治理难题,是否也能在宋代的经验中找到些许启示。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激活”读者思考的著作。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宋代政治运作的“为什么”和“如何”。作者在论述中,展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同时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对策”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策略,更是深层政治逻辑的体现。无论是关于财政改革的讨论,还是关于边疆政策的考量,都充满了对宋代政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让我明白,宋代的政治精英们,在面对内外挑战时,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去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这本书也让我对“政治”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权力分配,更是社会各方力量博弈、利益协调以及理想与现实不断碰撞的综合体。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宋代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仿佛能够透过那些冰冷的史料,触摸到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温度。
评分读罢《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我最大的感受是,宋代政治的复杂性远超我之前的想象。以往我们谈论宋代,常常会聚焦于其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军事上的“积弱”。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宋代——一个在政治运作上充满了精巧设计与深刻博弈的时代。作者并没有回避宋代政治中存在的弊端与挑战,反而将其作为探讨的重点。通过对具体政策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所谓的“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长期政治结构性矛盾累积的结果。同时,书中对不同政治派系之间,以及皇权与士大夫集团之间关系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宋代政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制衡与妥协。这种精妙的权力架构,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宋代政治的相对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都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可以概括,而是充满了各种力量的角逐与折冲,而宋代在这方面,无疑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历史,不如说是在“体验”历史。作者以一种近乎抽丝剥茧的细腻笔触,将我带入到宋代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政治舞台。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身处庙堂之上的官员们,如何为了一个议题争论不休,如何在激烈的辩论中权衡利弊,又如何在最终的决策中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书中所探讨的“对策”,并非简单的应对之术,而是展现了一种深厚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它不仅仅是针对眼前的危机,更是着眼于长远的国家发展和政治稳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宋人自己的奏疏、笔记、以及相关的史料,使得整个论述既有宏观的分析,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支撑,极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关键性历史时刻的深入剖析,比如著名的“三冗”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以及那些表面平静的朝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这种阅读方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也对宋代政治的精妙之处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对宋代政治体制深层运作的认知空白。我曾长期沉浸于宋代那些精彩的经济成就、辉煌的文化艺术,或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战役,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仿佛只是看到了宋朝的“外在表象”,而未触及其“内在脉络”。《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正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政治决策是如何制定、如何执行、又如何不断调整的。书中对具体的政策出台背景、决策过程中的博弈、以及政策实施后产生的连锁反应,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政策时,不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权力关系、利益冲突以及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平衡。每一次政策的颁布,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错综复杂政治生态下的必然产物。读完之后,我对宋朝统治者并非如某些刻板印象那般“软弱”,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危机处理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看似平淡的史实,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政治的张力与智慧的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