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

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千年前的宋代人,
  和现代人的生活型态一样,
  日常种种都和政治脱不了关系,
  在宋代,国家并非政治运作的唯一中心,
  不同社会成员因地因时所产生的置宜对策,
  也在其落实国家政策制度的同时,
  呈现出传统中国意料之外的政治生命力。

  《政策.对策:宋代政治史探索》透过三章七个主题,探讨两宋政权为掌控局势订下的国安规划,何以催生出此后八百余年的地方政治型态;政治局势影响家族起落之余,个人用行舍藏如何在无形中左右士人价值的发展;国家边疆政策不仅取决于君主一念,更在朝野对资讯的掌握。作者期待借本书展现出大人物、大事件之外别有韵味的政治史研究风情。

作者简介

黄宽重

  台湾宜兰人,现职长庚大学讲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兴大学兼任讲座教授。少时曾志于社会运动,感于体制改造有赖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遂投身学术研究。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兴大学副校长;长年耕耘历史学,致力推动人文学跨领域整合,近年关注艺文发展与政治社会之互动。习史四十余年,眷恋南宋,不知老之将至。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导言(代序) 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

第壹编 中央集权下的基层权力结构
第一章 沿唐变制─五代巡检的转型与特色
第二章 县邑职役─唐宋弓手体系的沿革考察
第三章 近民作县─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与运作

第贰编 地方势力与政治适应
第一章 洛阳豪雄─两宋之际洛阳地方武力的国家认同
第二章 四明风骚─宋元时期四明士族的衰替

第参编 政局变动与讯息流动
令决于中─北宋晚期程氏父子对广西的经略
庶无稽迟─宋、蒙广西战役的军情蒐集与传递

结论
后记
附录
参考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导言
从活的制度史迈向新的政治史——宋代政治史研究趋向

  二十世纪初以来,政治史长居中国史研究的主流地位。早期政治史研究着重上层政治结构与政治发展,诸如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变法、党争、政局变动、政治人物与集团等面向都是常见的主题。后因史料刊布及欧美社会科学理论引进,新的研究议题与领域日渐拓展,学者的研究眼光开始从中央、上层、典章制度,转向地方、基层、庶民生活。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研究议题成为学界新宠,发展日益蓬勃,反观政治史研究却渐形萎缩。

  在政治史初逢挑战之际,宋史学界已有学者尝试透过各种视角,分析政治过程与空间,动态阐述决策的形成与落实,以发掘具有新意与启发性的政治史议题。2001年,中国大陆宋史学界提出「活的制度史」,进一步指出制度史研究应把握制度变迁与背后复杂的人事权力关系,而非视制度为孤立于政治运作与人事之外的静态产物。在政治史研究的新视野下,已有几部成功的着作问世,并在宋史学界引发广泛回响。继此以降,在研究视野、方法推陈出新的学术环境里,宋代政治史未来的研究趋向为何,有哪些具体的研究观点、范畴与成果,又如何能保持竞争力,值得研究者关注。

  一、代政治史研究的兴盛阶段
  20世纪初,符合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史研究方才展开,政治史研究已广受学界重视并位居主流,是为政治史研究的兴起阶段。历史研究在此阶段因出版典籍不多,重要图书不易使用,加上讨论上层政治结构、人物与政治发展等问题,仅需结合重要经典及二十五史等正史典籍,即能提出新见,成一家之言,故投身研究者众多,成果辉煌。

  在偏爱研究盛世典制的学术氛围与史料侷限下,学界研究虽有重汉唐轻宋明的现象,然而第一代宋史学者仍为宋代政治史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聂崇岐〈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与〈论宋太祖收兵权〉、张荫麟〈北宋的外患与变法〉、钱穆〈论宋代相权〉,以及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与《宋史刑法志考正》等着作,透过文献考索的实证方法,对史志与制度详实地考订与探究,是早期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此外,变法、党争、政局变动、集团与政治斗争,以及政治人物的作为与历史定位等议题,也都是早期政治史研究的热点,宋代的皇权与相权、强榦弱枝、重文轻武等,更是讨论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课题。

  不过,此阶段的宋史也如同其他断代研究,明显独重开国立制阶段与变法党争,对北宋晚期以降,特别是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历史,多所忽视。所以如此,一来是研究者多认为开国时期的规划与作为,决定了一朝格局,后继者多是祖述旧章,无关宏旨,故疏于论述。二来,研究资料也限制了讨论的开展。北宋一朝除《宋史》之外,尚有编年体的《续资治通鑑长编》,该书保留北宋中晚期以前的详细史料,裨于学者掌握兴革变化;南宋除《宋史》与记录高宗一朝历史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外,缺乏完备的编年史料,其他文献又殊为零散,不易蒐集整理,一时难以掌握梳理。再者,在追求盛世宏规的国情下,南宋往往被视为偏安小朝廷,除了悲剧性英雄岳飞、文天祥,与朱熹等理学大儒等历史人物外,其他课题鲜受学者青睐。

  台湾的宋史研究开展于1949年国民政府播迁之后。当时大量典籍文献随国民政府来台,典藏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与台湾大学四个机构。许多避秦抵台的历史学者就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台湾的中国史研究揭开序幕。惟此时期受限于庋藏条件,一般学者难有机会利用这些典籍,故而整体研究环境和风气仍与在中国大陆时期无异。

  影响历史学研究甚深的马克思社会经济史观,也因台湾政治环境敏感而禁绝,学界多遵循传统的考证分析,此即被批评为缺乏理论的史料学派。此时,各大学历史学系的课程讲授及研究仍以政治史为主,焦点也偏重北宋史。不过,相较于众多大学历史系所的政治史研究,政治大学的政治研究所的成果最为丰硕。该所以政治制度及其运用为主要探讨方向,有较强的政治学训练,并能参用政治与社会科学理论及方法,虽然研究取径及史料运用与历史学界不尽相同,史料耙梳与考订亦不如历史学界,但却是跨领域研究的先行者。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沿唐变制──五代巡检的转型与特色
在唐宋社会变迁的研究中,制度的转型与变迁尤为重要议题。然而,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定制,过程往往极为细致而复杂,尤其制度初始萌芽阶段常因资料隐晦不足,难以爬梳明确清楚的脉络。面对这种情况,不同专业的研究者或从问题出发,或由梳理史料着手,从不同的角度就有限的资料提出诠释,企图寻觅制度形成的缘由。最常见的讨论方式,便是从一项制度发展成熟期向前追溯,只是这种方式常需跨越朝代与突破资料的限制,十分费力,最终也常因史料不足而众说纷纭,虽每有新见,却难有定论。本章所拟探究的巡检就是一个例子。

自宋迄明,巡检都是维持地方治安的重要职务,是皇朝统治基层社会的主要武职。巡检制度的形成历经复杂、曲折的过程,特别是自唐末到北宋前期之间,其职能与角色的变化较多,不但可用以观察制度从初创到定型的转变,也可借此掌握政治、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线索,是探讨唐宋社会变迁的重要课题。学界有关巡检的专题研究不在少数,却仍待开拓。其中,黄清连的〈圆仁与唐代巡检〉、刘琴丽的〈五代巡检研究〉和苗书梅的〈宋代巡检初探〉三篇,分别讨论唐、五代和宋代的巡检制度。三篇论文研究取向和讨论重点各异,却都指出了巡检一职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唐代,巡检尚非一项职称,而是有巡廻检查、巡行视察之意;到了五代至北宋时期,其职能才有多方面的发展。北宋中期以后,尤其到南宋,巡检已成为维护基层治安的要角之一。就历史发展而言,这项观察是正确的,不过从唐到五代的发展过程却还有许多讨论空间。

制度的萌芽:唐末的巡检
黄清连以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为例,借由圆仁入唐所历时期和记录中使用的词汇,说明「巡检」一词在唐末尚非命官职称,而是动词。此一说法就唐末一般情况而言,并无疑义。不过,倘若因此判定唐末尚未以巡检为命官,待后梁、后唐才出现巡检使、都巡检使等官职,则或须斟酌。关于唐代巡检是否已作为官职,清末民初收藏家端方最早提出讨论。在其所编《匋斋藏石志》的〈归义县魏惟俨等题名〉中,端方考证「四县巡检副将」张君爽、韩定、王全庆、吴仓等人时,就明白指出一般以为巡检始于宋代的说法有待商榷,进而提出题名所载「四县巡检副将」与《通考》所载「宋朝巡检或一州县而一置,或数州数县而一置」的设置相符,因此巡检「不独不始于宋,其设官疏密,亦皆沿唐旧制」。端方的看法可以从下文所引资料得到进一步印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