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孔子则无《春秋》,说春秋不可不说孔子,
且看孔子及孔门弟子如何在列国争雄时代搅动春秋大势……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没有人去说;孔子的思想从哪里来?历来没有人去解释。
《论语》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于是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所谓鸿儒大贤、所谓专家学者纷纷解说《论语》。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论语》的语境,并不了解孔子或者他的弟子们是在怎样的境况下说了那些话,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实际上不超过说文解字的范畴,换言之,大家都在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孔子是一个人,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人的思想,都有他的来源。不懂得孔子的身世,不懂得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背景,就不可能懂得孔子,也就不可能懂得《论语》。所以我们说,眼下各种版本的《论语》解析都不过是语文老师在翻译古文。
《论语》是一段段的故事,《论语》是一个过程,它记载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有趣却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简介
贾志刚
非着名小说家、非知名剧作家。着有非主流长篇小说《无间盗》、《侠义无道》、《副处长》、《公元5678》等,涉猎官场、武侠、历史、悬疑、科幻等多领域。其中,《无间盗》(原名《侠兄盗弟》)入为首届温世仁武侠小说决赛,另着有电视剧本《山寨》以及畅销书《说春秋之一:齐楚崛起》、《说春秋之二:秦晋恩怨》、《说春秋之三:晋楚争雄》、《说春秋之四:天下大乱》、《说春秋之五:吴越兴亡》、《说春秋之六:圣贤本色》
1第二四一章 野合不是野百合
8第二四二章 没爹的孩子像根草
15第二四三章 牛的故事
23第二四四章 去他娘的周礼
31第二四五章 鲤鱼跳不过龙门
39第二四六章 私立学校
46第二四七章 公款出国
54第二四八章 老子见孔子
61第二四九章 离婚
68第二五○章 仇恨和阴谋
76第二五一章 三桓一体
84第二五二章 孔子北漂
91第二五三章 孔子的领悟
99第二五四章 阳虎执政
107第二五五章 孔子当官
115第二五六章 孔子升官
123第二五七章 杀少正卯
130第二五八章 断臂
137第二五九章 堕三都
144第二六○章 炒鱿鱼
152第二六一章 计画没有变化快
160第二六二章 孔门三贱客
168第二六三章 招摇过市
177第二六四章 孔子的谎言
185第二六五章 丧家之犬
194第二六六章 带着学生去泡妞
202第二六七章 信仰危机
210第二六八章 挫折让人变通
217第二六九章 子路和颜回
225第二七○章 冉有和子贡
234第二七一章 《诗经》
241第二七二章 父与子
250第二七三章 孔子还乡
257第二七四章 认清形势
264第二七五章 子贡出马
272第二七六章 好学生
280第二七七章 坏学生
287第二七八章 三好学生之死
294第二七九章 子夏和商瞿
303第二八○章 子路之死
311第二八一章 别了,孔子
320第二八二章 《胡乱论语》
孔子是谁?谁是孔子?
上帝是谁?谁是上帝?
魔鬼是谁?谁是魔鬼?
上帝只是一个符号,就如魔鬼也只是一个符号。上帝和魔鬼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他们无生无死,无始无终,无原则的好以及无缘由的坏,而这一切都不用解释。上帝为什么是上帝?不知道;魔鬼为什么是魔鬼?不知道。上帝为什么这么好?不知道;魔鬼为什么这么坏?不知道。
可是,孔子呢?
事实上,几千年来,孔子也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圣人。孔子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理,没有人去探讨为什么。孔子为什么说这些?不知道;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不知道。
一直到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以及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孔子成为了另一个符号——魔鬼。于是,孔子成了毒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罪人,他坏而且绝对的坏。可是,他为什么这么坏?不知道。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一个人不是上帝,他也就必然不会是魔鬼。
孔子与上帝或者魔鬼的区别是,他是一个人。他既不是上帝,也就不会是魔鬼。
而人与上帝或者魔鬼的区别是,人有生有死,人有始有终,人的好或者坏都不是没有缘由的,都是可以解释的。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没有人去说;孔子的思想从哪里来?历来没有人去解释。
《论语》被认为是孔子的思想,于是千百年来有无数的所谓鸿儒大贤、所谓专家学者纷纷解说《论语》。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论语》的语境,并不了解孔子或者他的弟子们是在怎样的境况下说了那些话,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实际上不超过说文解字的范畴,换言之,大家都在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孔子是一个人,人非生而知之,人的知识,人的思想,都有他的来源。不懂得孔子的身世,不懂得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背景,就不可能懂得孔子,也就不可能懂得《论语》。所以我们说,眼下各种版本的《论语》解析都不过是语文老师在翻译古文。
《论语》不是《圣经》,不是上帝的脑袋里随便蹦出来的各种奇怪想法的总和。《论语》是一段段的故事,《论语》是一个过程,它记载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有趣却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孔子是一个人,所以《论语》不是真理,至少不完全是真理。他也结婚,他也离婚;他也要挣钱养家,他也梦想荣华富贵;他也记仇,他也感恩;他也喜欢听话的学生,他也不喜欢故意作对的学生。偶尔,他也会撒谎,甚至也会泡妞。
孔子不是一个完人,他不是神。但是,孔子是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一个博学的人,是一个勤奋的人,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响深刻的人。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可能流着孔子的血,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都必然留着孔子的精神。
从现在开始,孔子不再是故作高深深不可测的圣人,他回复到了一个普通人的特征,他是一个满腹经纶又和蔼可亲的老人,一个爱面子同时爱给人面子的长者,他是一个邻家大爷。
不保证每个人都会喜欢他,但是会有很多人喜欢他。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具洞察力的笔触,描绘了孔子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与春秋时代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思想家如何在乱世中坚守信念,如何与现实进行抗争。书中所展现的不仅是历史的事件,更是那个时代的人物情感、思想的碰撞以及对未来的探索。 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历史文献时所展现出的功力。他对史料的解读角度新颖,论证过程严谨,让我对许多曾经熟悉的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孔子视为一个遥远圣人,而是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它教会了我如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历史人物,如何去感受历史的温度。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书。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孔子的传记,不如说是一次对春秋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度挖掘。作者并没有将孔子孤立出来,而是把他融入到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格局中。我看到了孔子在不同诸侯国之间的游说,看到了他与各国君主、士大夫之间的互动,也看到了他在面对现实的无奈与理想的坚持之间的挣扎。这种全景式的描绘,让我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孔子弟子们的刻画。他们不仅仅是孔子的追随者,更是那个时代各种思潮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我看到了孔子思想的传播与演变,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仁”与“礼”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
评分这本《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本来以为对孔子和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时代更深邃、更细腻的大门。作者在叙述孔子生平的同时,巧妙地将他置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之中,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具人性化的“圣人”。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会经历挫折、会感到迷茫、会为了理想而奔走呼号的普通人。 书中的细节描绘尤为精彩,无论是鲁国的宫廷政治斗争,还是列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被作者描绘得丝丝入扣,仿佛亲临其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当时礼乐制度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僵化的规矩,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塑造个体品格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的细致刻画,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当年激烈的辩论,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信念。作者的文笔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智识上的冲击。作者对春秋时期政治、军事、社会结构的梳理,为理解孔子的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一直以为春秋时期是个乱世,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乱世中蕴含的变革力量,以及孔子在这个变革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圣人,而是一个积极的改革者,一个试图以自身思想引领时代走向的人。 书中的论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如果当年孔子的思想能够被更广泛地接受,历史的走向又会如何?这种“如果”的思考,恰恰是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判断。他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细致,挖掘出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喜怒哀乐,品味他们留下的智慧。
评分读完《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一条单向的河流,而是充满了无数的支流与回响。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孔子的个人命运与春秋时代的宏观走向紧密相连,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是如何孕育出孔子这样的思想巨匠,又是如何反过来被他的思想所塑造。书中所探讨的“仁”、“礼”、“道”等核心概念,在作者的解读下,不再是冰冷的学术术语,而是贯穿于无数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鲜活脉络。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审慎与创造力。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通过细致的比对、深入的推理,勾勒出那些可能存在的,但又难以直接考证的历史细节。这种严谨又不失想象力的写作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探索的乐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仅要看他的思想本身,更要看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如何与那个环境互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