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胡同分不开,胡同与家分不开。胡同四合院,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它是北京民众的生活舞台。本书透过游记的形式,以饱含眷恋之情的笔触、独特的文化视角,带读者穿越弯弯曲曲的胡同,走访什□海、王府井、琉璃厂等京城胜景,漫步鲁迅、梅兰芳、郭沫若等文化巨匠的故居宅邸,同时一窥胡同人家的寻常生活……
作者是一对居住在北京喜欢摄影的夫妻──沈延太和王长青,他们在发现随着城市建设,胡同风貌逐渐转变时,决定把行将消失的老北京胡同生活记录下来!此后,夫妻俩开始走遍京城胡同进行採访摄影!究竟他们走了多少条胡同,连自己也数不清,紫禁城下的胡同、老天桥、老舍故居、胡同里的市场、春夏秋冬……每张照片,都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含意。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城根儿胡同、京城胜景与胡同、胡同里的故居和会馆、胡同人家的生活和胡同四合院的变迁。百余幅挑选自10万张照片的精选画面,将让您看到胡同天地里的真实古都风韵。
北京,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城市,六朝古老的帝都,
曾经改名换姓为燕京、大都、蓟城、北平,
但最习惯被称唿的名字还是北京,少了它还真少了味。
古老的北京城,免不了风霜的吹打,
故宫、长城、天坛、什剎海、海淀、北海……如今俱在,
这些历史珍宝诉说着千年以来民族的荣辱及古城的兴衰。
走访古蹟,发掘古城历史,让我们跌进历史的回廊;每个斑驳的表面,都深藏着一段辛酸。历史让我们记取教训,古蹟让我们记住先人的血和泪,以及他们的荣耀。老北京的保护及维护要不遗余力,即使新北京坐上了高度文明的列车,但古老的北京城依然坚守着传统的过往。
作者侯仁之讲述了历史上的北京城,从说蓟、说燕、卢沟桥与北京城、从莲花池到后门桥、踪迹高梁河、到中国大陆建设的历史意义。详实的文字与图片带领读者悠游于历史时空,由什□海与北京城址的演变,到元大都城坦遗址公园、琼华岛遗址整修记、现在的北京城最初是谁建造的、紫禁城、天安门广场的过去和现在、海淀园林的兴替、北京城最早的水库——昆明湖等等,本书是一本了解北京的最佳读物。
作者简介
沈延太(1939-2001)
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76年夏始,参加长江源头首次探险考察,拍摄了有史以来第一批长江源头的珍贵图片资料,随后,以近3年时间,只身完成了长江发源地至下游入海口上海的长江全程摄影採访报导,被称为「长江全程摄影第一人」。曾任英文《中国妇女》杂志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学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评审委员会副主席。摄影作品题材广泛,尤以风光、风情、人物见长。出版专辑有《京城胡同留真》、《北京胡同》、《大江影踪》、《长江情节》等,学术成就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世界名人录》。
王长青
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曾任《中国妇女》杂志社记者、编辑,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北京市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拍摄妇女儿童生活题材,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专题报导。出版专辑《京城胡同留真》、《北京胡同》。
侯仁之
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祖籍山东恩县,1911年生于河北省枣强县。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并兼北京清华大学教授与北京市都市计画委员会委员。
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避暑山庄外八庙保护协会顾问,亦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他在理论和方法上发展了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开创「城市历史地理」和「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领域,有系统地揭示几个类型的城市发展规律特点及其地理条件,为有关的城市规画作出了贡献。
最近在书店随手翻阅,被一本《大师导读:北京》吸引。虽然我对北京算不上全然陌生,但总觉得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书名,带着一种权威的学术气息,又透着一丝亲切的邀请,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正要为我缓缓展开北京的画卷。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是那些在北京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文化符号。或许,这本书会带我们走进故宫深处,解读那些宏伟建筑背后的故事,探寻皇家园林中隐藏的匠心;又或许,它会引领我们漫步在文化街区,聆听大师们对这座城市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北京的城市规划演变,感受它作为古都和现代都会的双重身份,以及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次对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深度对话。
评分京城的风,吹过多少载,又带走了多少故事?我一直对老北京有着莫名的情愫,那些藏在胡同深处的烟火气,那些斑驳的墙壁上诉说的沧桑,都让我着迷。最近偶然间翻到一本似乎与此相关的新书《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虽未细读,但书名本身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北京的回忆。我想象着,这本书定是带着我们穿梭于迷宫般的胡同,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老北京的韵味。或许,书里会描绘早晨炊烟袅袅的景象,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的笑闹声,还有那三轮车夫悠闲的铃铛声。我期待它能捕捉到那些被现代都市扩张渐渐吞噬的细节,那些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难以寻觅的人情味。老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记忆的载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座城市的灵魂,在感受“消逝”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份“风情”的韧性与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封写给老北京的情书,一封寄托着我对这座城市深深眷恋的信。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建筑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每每提及北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些古朴的四合院和蜿蜒的胡同。听说最近有一本名为《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的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胡同里的四季更迭。春天,青砖灰瓦上爬满新生的藤蔓,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新发的柳芽的清新气息;夏天,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鸣叫,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悠长;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地面,孩子们在落叶中奔跑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寂静的胡同里;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整个胡同被银装素裹,红色的灯笼在雪夜中显得格外温暖,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捕捉到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感受到那份淳朴而动人的京城风情。
评分我常常在想,北京的胡同究竟承载了多少故事?它们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几代人生活的见证。偶然间看到一本《消逝中的风情:京城胡同》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我脑海中描绘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晨,一位老奶奶提着鸟笼,悠闲地走在洒满阳光的胡同里;午后,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闹声;傍晚,家家户户的厨房飘出饭菜的香气,邻里之间在门口闲聊着家常。这些细微的生活片段,构成了老北京独特的韵味,也是最容易在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被忽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真挚的情感,记录下这些“消逝”中的“风情”,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温那份淳朴而温暖的人情味,感受到胡同里最真实的生活气息,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去体验那段逝去的时光。
评分最近在关注一本叫做《大师导读:北京》的书。说实话,我虽然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总感觉这座城市我只触及了表面。它太丰富了,太有层次了,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藏着不同的故事。而《大师导读:北京》这个名字,让我觉得它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之前未曾领略过的北京。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北京城市精神的解读,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这座城市灵魂深处的挖掘。我想知道,那些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建筑师,他们是如何看待北京的?他们从这座城市汲取了什么?又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我期待的是一种宏观的视野,一种对北京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的地位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超越走马观花的游客视角,真正地去理解和欣赏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