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订货会媒体推荐「2012最值得期待的十本好书」之一
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
--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运用者和捍卫者。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而且,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竟然成了此后中国知识分子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本书将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座标点,叙述了此后两千年间,知识分子们如何沦亡。
其中:主流知识分子们在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政策下,从特立独行的士,到「只有韬略、没有立场」的策士、再到「专为帝王服务」的谋士、最后到「完全按奴才标准设计」的进士,一步步地蜕变;学术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独创到「为帝王谋」、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考据,慢慢黯淡下去;在「功名,还是自由」的选择中,知识分子们步步后退:庄子根本不出仕、严子陵坚决当隐士、陶渊明迷途知返、李白左右摇摆、苏轼终身不离官场、柳永在风月场中自我麻醉、唐寅只能写一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诗文;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肉体杀戮,更是触目惊心。最后,在西方列强到来之际,知识分子与国家一同沦亡。
作者简介
周非(笔名)
本名周飞,一个时代的思想者,学自然科学出身,曾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自八○年代起,作者将文、史、哲、经贯通起来,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致力于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2006年,作者在清华园中完成第一本专着《拷问历史》,出版后被誉为「思想卧龙」;2009年出版的《非议历史》,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历史按文化发展的脉络划分为十个时代,揭示了「智谋文化」和「大一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2010年,抱着要「还诸子百家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化正本清源」的目标,完成并出版了《诸子百家大解读》,以大视野、大背景、大系统,对诸子百家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解读;2011年推出了《中国神话的文化解读》,提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要从复兴中国神话开始」;2012年初,《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在大陆出版,旋即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被专家和媒体评选为「2012最值得期待的十本好书」之一。周非在工作之余,还在大学兼职授课,建有「周非文化创意工作室」,并着有多部电影、电视剧及动画片剧本。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贺雄飞
□前言:关于知识分子∕周非
第一章 座标点
远古的记忆 伟大的传统
知识分子的乐园
独立之精神──诸子蜂起
自由之思想──百家争鸣
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第二章 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
蜕变的脉络
士:道德君子、言行义士
策士:由学而术,功名至上
谋士:围绕帝王,尽心尽力
进士:读圣贤书、谋功名事
名士:抗争无力、清谈无益
第三章 独立精神的萎缩
李白式痛苦:一个命题的提出
逍遥于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国
坚持自己的生存方式
迷途知返
「功名,还是自由?」这是个万难的问题!
怎么也不肯离开官场
潇洒之后还是要回到功名上
不得其门而入便自甘堕落
第四章 迫害史
圣人也残暴
独裁者的焚书坑儒
中国书籍的厄运
科学家的悲惨遭遇
文字狱
第五章 沉论与堕落
大话、谎话与马屁话
文人牢骚寻常事
清高、傲慢与文人相轻
沉溺酒色温柔乡
由歪门到邪道
白日梦
第六章 学术思想的衰变
中国的学术思想一直在衰变
从「学」到「术」:战国「百家」的急功近利
从百家争鸣到大一统:汉初学者们的「为帝王谋」
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歪曲
无人相继的「绝学」
信仰追求与神学研究
从「道统」到理学
从理学到心学
从经世致用到考据
第七章 特殊时代
元朝的正统地位
空前绝后的开放
发达的经济
昌盛的文化
「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许衡
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关汉卿
小结
第八章 沦亡之后
全面沦亡的时代
李贽形成不了新思想体系
黄宗羲们无法设计出新制度
方以智无法创立新知识体系
四大救国存亡运动必然失败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只是复制,而不是复兴
他序
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
当我打开周非的这部新作时,想起了这样一句犹太谚语:「如果你想在冬天躲雨,就造一个茅屋;如果你想在许多个冬天躲雨,就造一个石屋;如果你想让后代记住你,你就造一座环绕城市的围墙;如果你想永垂青史,就写一本书吧。」我为周非先生的另外两本专着《拷问历史》和《非议历史》也曾做过「接生婆」,但几乎没写过任何文字,尽管那两本书也写得非常不错。在审读这部书稿的时候,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本书将使作者名垂青史。
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代表作《波斯战争》中,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的事业的目的在于,保存那由于人而存在的东西,使其不致为时间所湮没,赋予希腊人与野蛮人光荣,赋予令人赞叹的行为以充分的颂扬,使后世能够纪念他们,并使他们的荣耀光照数个世纪。」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位西方「历史学之父」的主要史观,但并不是历史学要告诉我们的全部。亚里斯多德曾明确的向我们保证,人类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物种来说,拥有通过生命周而复始循环的不朽性,在生死变换之间体现了他们的永恆存在。但是,中国历史书中出现的许多人物都被无限放大了,而且体现的并非人类的伟大品格和智慧,正如凯瑟琳.莫兰(珍.奥斯汀小说《诺桑觉寺》的女主角)在谈论历史时说道:「我总认为,要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那就怪了,因为大多数历史是编造出来的。」中国的史书尤其如此。这回周非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轻松的笔墨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起源和座标点谈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从士到策士,再到谋士、进士和名士,不仅阐释了知识分子的功能和精神追求,还揭示了他们的痛苦和迷惘,以及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并在潇洒之后自甘堕落。同时还揭露了二千多年来,统治者对思想异己的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以及通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把他们从「百家争鸣」弄到噤若寒蝉,直至彻底沉沦与堕落,变得只会说大话、谎话、牢骚话和马屁话,大多沉溺于「酒色温柔乡」与「白日梦」,最后由歪门彻底拐入邪道。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在衰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我注六经,再到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和歪曲,不仅没有新思想的影子,连基本的底线都没有守住。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知识分子莫大的悲剧,也是对古希腊历史追求人类不朽光芒的巨大反动。
中国许多史学家所谓的「史学」,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细枝末节的娱乐化演绎,唯独缺少的是独特的史观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特别视角。周非先生的这本书则不同,他穿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彷彿一头闯进古董店的公牛,用牠尖利的犄角顶撞了传统的堡垒,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另类解剖,也是用理性的光芒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沉沦,既是一曲悲壮历史的輓歌,也是一首中国知识分子的安魂曲。正如吴思先生在他的新作《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一书中所言,「创造理论好比是盖房子,理论的地基要打到单细胞生物,因为在根子上所有的生物都源于单细胞。单细胞生物存在的问题,生命展开后出现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那个根源。顺着单细胞生命演化的思路,物质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能得到解释。」中国知识分子最缺乏的就是对绝对真理价值观与生命信仰的捍卫。知识分子最核心的灵魂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怎么安身立命?怎么样让人生意义最大化,怎么样走入人类精神的永恆和不朽。知识分子的真正功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他们观念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把握事实的真相和建构新的价值体系。
每一个知识分子最终都会在历史的审判台上接受检验,一切的盛世繁华和功名利禄都彷彿过眼烟云。诚如耶稣所云,「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它的美荣就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有主的道路是永恆的。」后来,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一位历史学家:「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这位历史学家回答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一、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二、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三、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四、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用一句犹太圣典《塔木德》中的格言说就是:「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透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而要用佛教来解释所发生的一切的话,那就是世界万物皆有因果。中国历代的思想者和知识分子都将接受历史和上帝的审判。
沉沦意味着新生,当代的知识分子站在先哲的肩上,应该给出更加满意的答案。
是为序,与周非先生及广大读者共勉。
贺雄飞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本文作者为中国着名出版家、犹太教育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前言
关于知识分子
知识和知识分子都是外来词。所谓知识(英文knowledge),一般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人与动物的不同,是人能在本能之外,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传承知识、运用知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就是对知识拥有和运用的程度。
那么,简单地说,知识分子就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和运用者。
由于对知识的价值认识有差别,对知识的运用就有了选择。认定知识的价值、选择知识的运用,往往是统治者。这样,西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就提出来一个「知识分子良心问题」。即知识分子从人类真、善、美的立场出发,应该对知识的价值有一个认定,当这个认定与统治者、世俗者的认定有矛盾时,知识分子应该坚持自己的认定、反对统治者的认定。这种坚持与反对,就叫做知识分子的良心。
如此一来,我们就应该在上述定义上,加上一条:捍卫者。
这样,知识分子的定义就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运用者和捍卫者。
知识分子在汉语里有许多相似的称唿,却没有完全相应的辞汇。最接近的词是文人。但这个词歧义很多。比如,文人与武夫就是一个对立的词,渐渐地,军事家就不为文人这个概念所容。如今,人们在文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个文化人的概念,文人似乎就是指文化人。但文化这个词,外延也在不断缩小,先是将政治、军事排除在外,继而又将科学技术等排除,最后似乎只剩下文学艺术了,因而,文化人往往就只能特指那些文学艺术工作者了。
除了文人、文化人之外,古代还有读书人、书生这两个词。显然,读书人和书生也是不能等同或接近知识分子的。因为读书人、书生,最多只能指知识的传承者,更何况中国古代多数读书人,专门读儒家圣贤书,他们中的多数人,读书的目的,并非是探索、传承知识,而是通过科举去获取功名。
汉代以后,中国人又用儒生一词,泛指文人和读书人。我们当然不能用儒这个词,来对应知识分子。
现在国内最流行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说法是「社会的良心」或「社会的良知」,其中唿声最高的是关于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这些概念,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以色列的康菲诺(Michael Confino)曾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分子特点归结为五条:一是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方面)都抱有深切的关怀;二是有自觉的责任感,因此认为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三是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四是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他们都觉得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五是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士、士大夫,倒是最接近知识分子概念。可是,这样定义知识分子,也把概念弄得太狭义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知识分子毕竟只是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上面这种观点,涉及到知识分子品格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对知识进行探索、承载、传播、运用和捍卫中,需要的条件相当多,其中就个人品格而言,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仅仅从个人的欲望出发,在对知识的探索、承载、传播、运用或捍卫过程中,就会发生价值的偏差:在探索中,会不关心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在承载中会选择性地取有利于自己的知识、舍弃不利于自己的知识,在传播和应用中亦然,当然,对真善美的知识也就不会捍卫。其次,要敢于张扬个性,推崇创造。第三,要敢于、善于与不利于知识的探索、承载、传播、运用的外在环境做抗争。
世间有许多违反知识的因素,要而言之,有五种:人类过度的欲望、统治者的自私、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世俗享受者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消极者对生命无视。因此,知识分子有五大责任: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统治者的独裁、生产资料占有者的贪婪、世俗者的堕落、消极者对生命的无视。批判的同时,一定要建设,要铺设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创立人间治理的民主方式、建立实现财富增长的合法手段、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享受以及尊重个人爱护生命的信仰。
所以,评判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要看他探索知识的程度和对人类发展的价值、承载知识的广度和厚度、传播知识的受众面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运用知识的深度和效果、捍卫知识的态度和力度。其中,第一条中,独创性最重要;第二条中,建立知识体系最重要;第三条中,影响力最重要;第四条中,对文明进步和人类幸福的贡献最重要;第五条中,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最重要。
周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