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订货会媒体推荐「2012最值得期待的十本好书」之一
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
--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
真正的知识分子,是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运用者和捍卫者。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而且,他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竟然成了此后中国知识分子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本书将这个时代作为一个座标点,叙述了此后两千年间,知识分子们如何沦亡。
其中:主流知识分子们在统治者软硬兼施的政策下,从特立独行的士,到「只有韬略、没有立场」的策士、再到「专为帝王服务」的谋士、最后到「完全按奴才标准设计」的进士,一步步地蜕变;学术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独创到「为帝王谋」、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考据,慢慢黯淡下去;在「功名,还是自由」的选择中,知识分子们步步后退:庄子根本不出仕、严子陵坚决当隐士、陶渊明迷途知返、李白左右摇摆、苏轼终身不离官场、柳永在风月场中自我麻醉、唐寅只能写一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诗文;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肉体杀戮,更是触目惊心。最后,在西方列强到来之际,知识分子与国家一同沦亡。
作者简介
周非(笔名)
本名周飞,一个时代的思想者,学自然科学出身,曾长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自八○年代起,作者将文、史、哲、经贯通起来,从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致力于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思考。2006年,作者在清华园中完成第一本专着《拷问历史》,出版后被誉为「思想卧龙」;2009年出版的《非议历史》,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历史按文化发展的脉络划分为十个时代,揭示了「智谋文化」和「大一统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发展;2010年,抱着要「还诸子百家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化正本清源」的目标,完成并出版了《诸子百家大解读》,以大视野、大背景、大系统,对诸子百家进行了重新分类和解读;2011年推出了《中国神话的文化解读》,提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要从复兴中国神话开始」;2012年初,《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在大陆出版,旋即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被专家和媒体评选为「2012最值得期待的十本好书」之一。周非在工作之余,还在大学兼职授课,建有「周非文化创意工作室」,并着有多部电影、电视剧及动画片剧本。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序: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贺雄飞
□前言:关于知识分子∕周非
第一章 座标点
远古的记忆 伟大的传统
知识分子的乐园
独立之精神──诸子蜂起
自由之思想──百家争鸣
一个让人神往的地方
第二章 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
蜕变的脉络
士:道德君子、言行义士
策士:由学而术,功名至上
谋士:围绕帝王,尽心尽力
进士:读圣贤书、谋功名事
名士:抗争无力、清谈无益
第三章 独立精神的萎缩
李白式痛苦:一个命题的提出
逍遥于自由自在的精神王国
坚持自己的生存方式
迷途知返
「功名,还是自由?」这是个万难的问题!
怎么也不肯离开官场
潇洒之后还是要回到功名上
不得其门而入便自甘堕落
第四章 迫害史
圣人也残暴
独裁者的焚书坑儒
中国书籍的厄运
科学家的悲惨遭遇
文字狱
第五章 沉论与堕落
大话、谎话与马屁话
文人牢骚寻常事
清高、傲慢与文人相轻
沉溺酒色温柔乡
由歪门到邪道
白日梦
第六章 学术思想的衰变
中国的学术思想一直在衰变
从「学」到「术」:战国「百家」的急功近利
从百家争鸣到大一统:汉初学者们的「为帝王谋」
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歪曲
无人相继的「绝学」
信仰追求与神学研究
从「道统」到理学
从理学到心学
从经世致用到考据
第七章 特殊时代
元朝的正统地位
空前绝后的开放
发达的经济
昌盛的文化
「百科全书式」的学问家许衡
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
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关汉卿
小结
第八章 沦亡之后
全面沦亡的时代
李贽形成不了新思想体系
黄宗羲们无法设计出新制度
方以智无法创立新知识体系
四大救国存亡运动必然失败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只是复制,而不是复兴
他序
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
当我打开周非的这部新作时,想起了这样一句犹太谚语:「如果你想在冬天躲雨,就造一个茅屋;如果你想在许多个冬天躲雨,就造一个石屋;如果你想让后代记住你,你就造一座环绕城市的围墙;如果你想永垂青史,就写一本书吧。」我为周非先生的另外两本专着《拷问历史》和《非议历史》也曾做过「接生婆」,但几乎没写过任何文字,尽管那两本书也写得非常不错。在审读这部书稿的时候,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这本书将使作者名垂青史。
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他的代表作《波斯战争》中,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的事业的目的在于,保存那由于人而存在的东西,使其不致为时间所湮没,赋予希腊人与野蛮人光荣,赋予令人赞叹的行为以充分的颂扬,使后世能够纪念他们,并使他们的荣耀光照数个世纪。」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位西方「历史学之父」的主要史观,但并不是历史学要告诉我们的全部。亚里斯多德曾明确的向我们保证,人类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物种来说,拥有通过生命周而复始循环的不朽性,在生死变换之间体现了他们的永恆存在。但是,中国历史书中出现的许多人物都被无限放大了,而且体现的并非人类的伟大品格和智慧,正如凯瑟琳.莫兰(珍.奥斯汀小说《诺桑觉寺》的女主角)在谈论历史时说道:「我总认为,要说历史是枯燥无味的,那就怪了,因为大多数历史是编造出来的。」中国的史书尤其如此。这回周非先生反其道而行之,用轻松的笔墨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起源和座标点谈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主流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从士到策士,再到谋士、进士和名士,不仅阐释了知识分子的功能和精神追求,还揭示了他们的痛苦和迷惘,以及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并在潇洒之后自甘堕落。同时还揭露了二千多年来,统治者对思想异己的残酷镇压和无情打击,以及通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把他们从「百家争鸣」弄到噤若寒蝉,直至彻底沉沦与堕落,变得只会说大话、谎话、牢骚话和马屁话,大多沉溺于「酒色温柔乡」与「白日梦」,最后由歪门彻底拐入邪道。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术思想也一直在衰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我注六经,再到对经典的舍弃、篡改、伪造和歪曲,不仅没有新思想的影子,连基本的底线都没有守住。这是中国历史和中国知识分子莫大的悲剧,也是对古希腊历史追求人类不朽光芒的巨大反动。
中国许多史学家所谓的「史学」,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细枝末节的娱乐化演绎,唯独缺少的是独特的史观和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特别视角。周非先生的这本书则不同,他穿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彷彿一头闯进古董店的公牛,用牠尖利的犄角顶撞了传统的堡垒,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另类解剖,也是用理性的光芒反思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沉沦,既是一曲悲壮历史的輓歌,也是一首中国知识分子的安魂曲。正如吴思先生在他的新作《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一书中所言,「创造理论好比是盖房子,理论的地基要打到单细胞生物,因为在根子上所有的生物都源于单细胞。单细胞生物存在的问题,生命展开后出现的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那个根源。顺着单细胞生命演化的思路,物质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能得到解释。」中国知识分子最缺乏的就是对绝对真理价值观与生命信仰的捍卫。知识分子最核心的灵魂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怎么安身立命?怎么样让人生意义最大化,怎么样走入人类精神的永恆和不朽。知识分子的真正功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他们观念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人们更准确的把握事实的真相和建构新的价值体系。
每一个知识分子最终都会在历史的审判台上接受检验,一切的盛世繁华和功名利禄都彷彿过眼烟云。诚如耶稣所云,「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它的美荣就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干,花必凋谢,唯有主的道路是永恆的。」后来,马克思的女儿燕妮问一位历史学家:「您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类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这位历史学家回答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一、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二、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三、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四、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用一句犹太圣典《塔木德》中的格言说就是:「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透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而要用佛教来解释所发生的一切的话,那就是世界万物皆有因果。中国历代的思想者和知识分子都将接受历史和上帝的审判。
沉沦意味着新生,当代的知识分子站在先哲的肩上,应该给出更加满意的答案。
是为序,与周非先生及广大读者共勉。
贺雄飞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于北京
(本文作者为中国着名出版家、犹太教育研究专家,南开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
前言
关于知识分子
知识和知识分子都是外来词。所谓知识(英文knowledge),一般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人与动物的不同,是人能在本能之外,不断获得知识、积累知识、传承知识、运用知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就是对知识拥有和运用的程度。
那么,简单地说,知识分子就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和运用者。
由于对知识的价值认识有差别,对知识的运用就有了选择。认定知识的价值、选择知识的运用,往往是统治者。这样,西方的一些知识分子就提出来一个「知识分子良心问题」。即知识分子从人类真、善、美的立场出发,应该对知识的价值有一个认定,当这个认定与统治者、世俗者的认定有矛盾时,知识分子应该坚持自己的认定、反对统治者的认定。这种坚持与反对,就叫做知识分子的良心。
如此一来,我们就应该在上述定义上,加上一条:捍卫者。
这样,知识分子的定义就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承载者、传播者、运用者和捍卫者。
知识分子在汉语里有许多相似的称唿,却没有完全相应的辞汇。最接近的词是文人。但这个词歧义很多。比如,文人与武夫就是一个对立的词,渐渐地,军事家就不为文人这个概念所容。如今,人们在文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一个文化人的概念,文人似乎就是指文化人。但文化这个词,外延也在不断缩小,先是将政治、军事排除在外,继而又将科学技术等排除,最后似乎只剩下文学艺术了,因而,文化人往往就只能特指那些文学艺术工作者了。
除了文人、文化人之外,古代还有读书人、书生这两个词。显然,读书人和书生也是不能等同或接近知识分子的。因为读书人、书生,最多只能指知识的传承者,更何况中国古代多数读书人,专门读儒家圣贤书,他们中的多数人,读书的目的,并非是探索、传承知识,而是通过科举去获取功名。
汉代以后,中国人又用儒生一词,泛指文人和读书人。我们当然不能用儒这个词,来对应知识分子。
现在国内最流行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说法是「社会的良心」或「社会的良知」,其中唿声最高的是关于所谓「公共知识分子」。这些概念,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以色列的康菲诺(Michael Confino)曾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分子特点归结为五条:一是对于公共利益的一切问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方面)都抱有深切的关怀;二是有自觉的责任感,因此认为上述各种问题的解决,都是他们的个人责任;三是倾向于把一切政治、社会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四是无论在思想上或生活上,他们都觉得有义务对一切问题找出最后的逻辑的解答;五是他们深信社会现状不合理,应当加以改变。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士、士大夫,倒是最接近知识分子概念。可是,这样定义知识分子,也把概念弄得太狭义了,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知识分子毕竟只是极少数,不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上面这种观点,涉及到知识分子品格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对知识进行探索、承载、传播、运用和捍卫中,需要的条件相当多,其中就个人品格而言,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仅仅从个人的欲望出发,在对知识的探索、承载、传播、运用或捍卫过程中,就会发生价值的偏差:在探索中,会不关心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在承载中会选择性地取有利于自己的知识、舍弃不利于自己的知识,在传播和应用中亦然,当然,对真善美的知识也就不会捍卫。其次,要敢于张扬个性,推崇创造。第三,要敢于、善于与不利于知识的探索、承载、传播、运用的外在环境做抗争。
世间有许多违反知识的因素,要而言之,有五种:人类过度的欲望、统治者的自私、生产资料占有者对利益无止境的追求、世俗享受者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消极者对生命无视。因此,知识分子有五大责任:批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统治者的独裁、生产资料占有者的贪婪、世俗者的堕落、消极者对生命的无视。批判的同时,一定要建设,要铺设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创立人间治理的民主方式、建立实现财富增长的合法手段、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享受以及尊重个人爱护生命的信仰。
所以,评判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要看他探索知识的程度和对人类发展的价值、承载知识的广度和厚度、传播知识的受众面和受众的接受程度、运用知识的深度和效果、捍卫知识的态度和力度。其中,第一条中,独创性最重要;第二条中,建立知识体系最重要;第三条中,影响力最重要;第四条中,对文明进步和人类幸福的贡献最重要;第五条中,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最重要。
周非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经典的中国历史画面:科举考试的严峻,文人墨客的雅集,以及那些在政治风暴中跌宕起伏的身影。这本书似乎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独特命运。题目中的“功名”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仕途的追求,对社会地位的渴望,这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而“自由”则是一个更为现代的概念,它意味着思想的解放,个体的独立,以及反抗束缚的力量。将两者并列,就揭示了一种深刻的张力: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期望产生冲突时,当追求真理的道路与既得利益发生碰撞时,知识分子会如何选择?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这种选择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其中蕴含的无数灰色地带,无数次内心的挣扎与权衡。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讲述这个宏大的叙事,让我们看到,那些伟大的思想和进步,往往是通过无数个体的痛苦和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沉郁的色彩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人物,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的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我总觉得,理解那些大时代的变迁,不能仅仅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解读,更需要深入到个体生命的体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牺牲。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就立刻被它所吸引了。那种“功名”与“自由”之间的两难,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下,“功名”往往与家族荣耀、社会责任紧密相连,而“自由”则可能意味着挑战既定秩序,甚至牺牲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这本书似乎就触及了知识分子群体在这样的矛盾中,所经历的内心煎熬与外部斗争。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种挣扎,是侧重于他们的思想转变,还是他们的实际行动?是展现他们的无奈妥协,还是歌颂他们的不屈抗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个人故事,去感受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气,以及他们在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很容易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它精准地指向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共同面对的一个深刻主题:在追求个人成就与社会认同(“功名”)以及捍卫独立思想与精神解放(“自由”)之间的痛苦挣扎和持续抗争。我常常在想,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来自权力、传统、乃至大众的压力和诱惑的?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承诺了将为我揭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了解那些具体的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去感受他们在“功名”的诱惑与“自由”的召唤之间,所经历的内心煎熬,他们是如何权衡得失,又是如何做出最终的选择。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人性、对价值的深刻探讨,我相信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思考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史诗感,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面临艰难抉择的灵魂。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便是社会思想的引导者,也是国家命运的参与者。他们承载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却也常常在现实的泥沼中步履维艰。这本书的题目——“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核心的矛盾。我设想,书中一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描绘那些在官场浮沉的士大夫,他们如何在追求政治抱负的同时,又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又或是那些在思想领域振臂一呼的学者,他们如何在追求思想解放的道路上,面对来自权力的打压和社会的误解。这本书或许会带我们回顾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那些轰轰烈烈的变革,而知识分子,便是这些变革中不可或缺的推动者和受难者。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能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面对历史洪流时的情感波动,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迷茫、他们的坚定,以及他们最终的选择。这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沉回望,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具有学术性和人文关怀,我立刻就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直接点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核心困境:“功名”与“自由”之间的博弈。在中国传统社会,“功名”往往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实现个人抱负、家族荣耀的途径。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变革,特别是西方思想的传入,“自由”——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并成为知识分子追求的重要目标。这本书似乎致力于探讨,当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追求交织在一起时,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其中斡旋,又是如何进行抗争的。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史料,去勾勒出这一历史画卷。是聚焦于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精英,还是那些在思想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是展现他们如何在既定的体制内寻求突破,还是如何在体制外发出独立的声音?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