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作者为写活每一个人,採访了他们的后人、学生,或者忘年的朋友,记录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书中兴味深长的逸事颇多,还有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使本书内容丰厚脱俗,如品陈年佳酿,生动耐读。
阅读本书,提供读者一种看人看世界的新视角,对当下讲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是一剂清醒剂。
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只用三言两语,民国那些人的性情、品格、相貌、风度等立即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徐百柯
《中国青年报.冰点週刊》主编。2004年6月《冰点週刊》创刊,人物版设“(金勾)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金勾)沉”被评为《冰点週刊》最佳专栏。期间文字在此集结成书。
序言 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杜涌涛
再版代序 谈谈“民国那些人” 钱理群
1 一抹背影 悠悠水长
李济:最后一个迷人的 “学阀”
李赋宁:美好的学问竟可以这样朴素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赵元任:“好玩儿”的语言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袍
顾维钧:从惊讶开始,以赞美告终
叶企孙:“地雷战”背后的科学家
吴大猷:物理学界的“孔子”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廉:经济学斑斓一叶
谭其骧: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陶孟和:把“社会”变成“学”
蒋廷黻:“瓷器店中的勐牛”
卢作孚: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2 明月独举 气节长存
邓广铭:拓万古之心胸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
潘光旦: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吴组缃: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学界泰斗的“本分”
傅鹰:被毛泽东“钦点”的教授
容庚:甯跳江,不批孔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蔡公时: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
蒋百里:亦儒亦武真豪杰
3 一校之长,今安在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 “功狗”
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傅斯年:一天只有21小时
张伯苓:南开的“不倒翁”
陈垣:保住民族的文化
唐文治:“读经”养正气
陈序经:能请来大师的校长
许崇清:独立的思想是要表达的
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李登辉:被遗忘的复旦校长
陈望道:不止译宣言
4 前辈已逝,不可追
王芸生:论坛主笔仰扶轮
张季鸾: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
胡政之:他的逝去就是《大公报》的终结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 辣手着文章
林白水:仗义执言 以身殉报
黄远生:被湮没的传奇
孙伏园:最出色的副刊编辑
方大曾:战地失踪的年轻记者
王小亭:一个记录地狱的摄影师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王云五:谴责与推崇之间
伍联德:留下一片旧时风月
徐伯昕:生活书店的“隐形人”
5 真名士自风流
王瑶:通脱与清俊
金岳霖:断裂的逻辑
叶公超:一派文人气的外交家
陈贻焮:教授的洒脱与落寞
曾昭抡:袜子底永远破个洞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黄侃:“斯文”的传说与真实
蒙文通:儒者豪迈
缪钺:文史回翔 诗词并美
何鲁:真名士自风流
罗念生:单纯的高贵
周太玄: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袁翰青:事非春梦岂无痕
丁西林:奇妙的混合体
施蛰存:清清淡淡的悠远
6 背影渐远犹低徊
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
杨晦:绝口不提当年勇的勇士
张申府(上):记忆的证明
张申府(下):真相的颜色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吕彦直:千载一时艺术之名
吴兴华:天才的人生炼狱
马约翰:体育亦有名家
曹靖华:凄清而华美的译笔
杨荫榆:真实的面貌离我们而去
陈西滢:鲁迅的第一个论敌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
延伸阅读
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
98岁钱学森驾鹤西去
60岁中科院尚须努力
何为中文系中文系何为
过去的中学
谁是卢作孚?谁的卢作孚?
欢迎胡适先生回家
谁为季羡林任继愈二先生撰墓志铭
试答严复百年前“进士考题”
后记: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
这本厚重的史书,以一种近乎电影化的叙事手法,将我带入民国时期那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书的重点并非放在宏大的历史事件本身,而是聚焦于一群在时代浪潮中浮沉的人物。其中关于一位民国时期著名女学者的描绘,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她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知识女性形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她在个人情感、学术追求以及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书中详尽地展现了她早年求学的艰辛,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男性主导的学术界崭露头角。更让人动容的是,作者还披露了她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那段感情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也饱含着现实的无奈与牺牲。读到此处,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一个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中奋力搏击的普通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他们的平凡与伟大,他们的爱与痛,都如此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民国时代的书籍,虽则书名并非我所提及,但其精彩程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从更为精微的个人视角切入,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些普通人,或者说是那些在历史舞台边缘闪耀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一位民国时期基层官员的叙述所打动。作者通过发掘尘封的档案和口述史料,细致地还原了这位官员在战乱和动荡时期,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尽职尽责,如何试图为当地百姓谋福祉。书中并没有刻意拔高他的形象,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的局限性,他的无奈,以及他在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所做出的努力。读到他为了一个小小的工程而奔波,为了百姓的一纸诉状而彻夜难眠,我感受到了一种朴实而伟大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是由无数个这样鲜活的个体故事汇聚而成的,而他们的平凡,恰恰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非凡。
评分我近期阅读的一本历史读物,虽然书名和我的阅读对象有所差异,但其内容带给我的震撼却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以一种“故事集”的形式,通过几个不同背景、不同命运的人物,来折射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我最喜欢其中关于一位民国时期实业家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细致地描绘了他从一个贫苦的学徒,一步步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民族资本家的历程。书中不仅展现了他的商业头脑和冒险精神,更着重刻画了他面对内忧外患时的民族担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他晚年事业困境的描写,以及他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所做出的艰难抉择。那种在时代巨变中,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渺小,但其精神却足以影响深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命运交织的宏大画卷。
评分刚读完一本关于民国风云人物的书,虽说书名并非《民国那些人》,但内容之丰富、视角之新颖,依然让我深陷其中,仿佛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却又风华绝代的年代。这本书没有试图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名流,而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深入剖析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轨迹。例如,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绘了某位民国时期的大将,不只是讲述他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更着重刻画了他复杂的人性。在战火纷飞中,他既有雷霆万钧的决断,也有面对家国兴衰时的深深忧虑。书中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细节,展现了他与家人、战友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在历史十字路口所做的艰难抉择。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他晚年生活的一段描述所打动,那种从权力巅峰跌落后的孤独与反思,以及对往昔岁月的回味,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这一部分,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历了那位英雄跌宕起伏的一生,也对历史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民国史书,尽管书名并非《民国那些人》,但其内容足以让我流连忘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将笔触仅仅停留在政治和军事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几位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篇章所吸引。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创作心路历程。他们如何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坚守艺术的初心,如何用手中的笔触记录时代的伤痕与希望,都让读者为之动容。书中对其中一位文坛巨匠的描绘,更是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作者不仅仅在讲述他的文学成就,更试图探究他思想的深度,以及他如何在喧嚣的时代中保持精神的独立。读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我仿佛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繁荣与活力,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孤独与坚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