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鑑》,简称《通鑑》,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计跨十六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书因汉以前只用干支纪日,而不用干支纪年,乃用《尔雅.释天》岁阳岁阴名。字虽难解,为保存原书面目计,而註干支及西元于下。另节过长者加以分段,每段提行而不加号数,以无伤司马温公分节原旨。为省印刷起见,註释用浅近文言,以免份量过重。
本书特色
★「古籍今註今译」为台湾商务印书馆与文复会(国家文化总会)、国立编译馆合作出版,为中华文化之精髓,註译者皆为地位尊崇之国学大师,绝对是此类书籍权威之大作!
作者简介
司马光(1895 ~ 1974)
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岁,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鑑》。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註译者简介
李宗侗(1895 ~ 1974)
字文伯,河北省高阳县人。自幼聪明过人。17岁时到法国留学,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1924年返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兼法文系主任,曾出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等职。1948年,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历兼国史馆史料审查委员、编译馆编审委员、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顾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在学术上时有独特见解。
夏德仪(1901 ~ 1998)
号卓如,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史渊博精深知名教授。1901年出生于江苏,北大历史系毕业,1946年来台任教,先后开授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教学之余并担任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委,以及参与台湾文献丛刊的史料编纂工作。1994年完成《百吉老人自订年谱》一书。退休后定居美国,1998年去世于美国匹兹堡寓所,享年98岁。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理解《资治通鉴》的钥匙,而这套《资治通鉴今注》,特别是这本包含“晋纪”的第五册,无疑给了我答案。它并没有为了“今注”而牺牲原著的精髓,而是在保持司马光原意的前提下,增添了许多现代读者迫切需要的信息。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因果方面的能力。晋朝的历史,尤其是其前期和后期的权力真空与动荡,常常让人感到头晕目眩。但这本书的注释,总是能精准地指出人物之间的联系,解释事件发生的前后逻辑,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住历史的脉络。读“晋纪”,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了八王之乱的混乱,看到了五胡乱华的悲凉,也看到了士族阶层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这套书让我对历史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事件描述,而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对《资治通鉴》的大名如雷贯耳,但苦于原著古文晦涩,难以窥其全貌。当我拿到这套《资治通鉴今注》,尤其是这本囊括了“晋纪”的第五册时,我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捷径。书中的注释,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为我解答着遇到的每一个疑问。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的生动性,即使是枯燥的政治斗争,也能被解读得引人入胜。翻阅“晋纪”,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苍凉,感受到了士人风骨的坚韧与悲壮。书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事件,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这套书不仅让我了解了晋朝的历史,更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套《资治通鉴今注》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第一册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翻开第五册,目光扫过“晋纪”,感觉像是推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门后是那个波澜壮阔、充满了权力斗争与政治博弈的时代。每一页的注释都精炼准确,既不冗长,又点明了关键,让我这个对历史并非专业了解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司马光的叙述。尤其是一些典故、人名、地名,注释得非常到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时代,仿佛亲历了一般。我特别喜欢它在梳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逻辑性,虽然晋朝历史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场大型棋局,但通过这套书的讲解,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清晰起来,各方势力的进退、谋略的运用,都如同庖丁解牛般被展现出来。读史使人明智,而这套书无疑是帮助我增长智慧的良师益友。它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堆砌,更是在讲述历史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为何历史会以这样的方式发展。
评分这套《资治通鉴今注》第五册的“晋纪”部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历史解读。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研究者,我深知《资治通鉴》的价值,但原著的语言和时代背景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的注释,恰到好处地弥补了我的不足。它不仅解释了字词句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对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的动机、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司马光的历史观点。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晋朝复杂政治斗争时的条理性。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每一个阶段的转折都清晰可见,人物的兴衰起伏也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套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可以映照现实的镜子。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原著太过晦涩,市面上流传的解读又良莠不齐。直到我遇到了这套《资治通鉴今注》,尤其是这第五册的“晋纪”,简直是我的及时雨。书中的注释,就像是为我这位“门外汉”量身定做的向导,它能解释那些我可能忽略或者不理解的细节,让我在阅读原著的古雅文字时,不至于迷失在字里行间。我尤其欣赏它在解读人物动机和政治策略方面的深度。读“晋纪”,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权臣的野心、帝王的猜忌、士族的衰落与新兴,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套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原因,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失误,都成为了我思考当下的镜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