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暴动堪称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本书分析六七暴动的成 因、经过及影响,详细叙述骚乱的导火线及主要事件,包括沙 头角边境冲突、炸弹浪潮及火烧英国驻北京代办处等。本书根据近年解封的英国政府机密档案,披露英国政府当年处 理骚乱及中英关系的策略。作者採访了多位来自港英政府及左 派阵营的当事人,包括负责镇压暴动的港督私人助理姬达、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梁上苑、目前担任立法会主席的曾钰成及 民政事务局局长的曾德成。作者也叙述了多位响应左派号召参 与反英抗争,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参与者的遭遇。由于部分被访 者已相继辞世,这些珍贵的访问纪录为这段历史留下不可或缺 的口述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张家伟
香港新闻工作者,现任职香港《南华早报》港闻版副主任。一九九八年获香港记者 协会与国际特赦组织香港分会合办的人权新闻 奖杂志组冠军。自一九九六年起开始研究六七 暴动,二零零九年出版 Hong Kong’s Watershed: The 1967 Riots.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完全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一本历史著作。作者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演,将六七暴动这出宏大的历史剧,以一种电影般的镜头感呈现在读者面前。开篇就如同一个紧张的序曲,迅速将我带入那个剑拔弩张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着不安与期待。接着,画面开始切换,时而是街头巷尾的基层民众,为了一点微薄的薪资讨价还价,朴实却充满生活的辛酸;时而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慷慨激昂地讨论着家国情怀,眼神里闪烁着理想的光芒;再时而是港英官员们在密室里的焦虑与权衡,盘算着如何才能维持这脆弱的殖民统治。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他让我们看到,在历史洪流之中,个体并非只是被动的棋子,而是有着自己的情感、动机和选择。那些被历史定格为“激进分子”的人,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以及当时的环境是如何将他们推向那个位置,都有着细腻的描写。同样,那些被描绘成“镇压者”的港英官员,他们并非铁板一块,也有人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事件描绘成好人与坏人的对抗,而是呈现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现实图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人性的多面性。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观看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纪录片,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对香港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我一直对香港的近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塑造其独特身份和发展轨迹的关键时期。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探索的渴望。作者在书中并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单一视角,而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了六七暴动这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从基层民众的生存困境,到学生群体的理想主义,再到殖民者在维护统治与适应变化之间的摇摆,每一个层面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历史问题时的审慎态度,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任何一方标签化,而是努力去理解和呈现不同立场者的动机和考量。书中对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采访记录,以及对一手史料的分析,都为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视角。我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紧张气氛,以及人们在动荡局势下的迷茫与抉择。更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叙述暴动本身的同时,也穿插了大量关于当时香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描写,这使得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了更加坚实的根基。阅读此书,就像是在经历一次深入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田野调查,让我对香港这个城市的历史脉络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对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既震撼又引人深思的书。作者以一种近乎纪实的手法,将六七暴动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深切体会到那个年代的动荡与不安。书中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如街头的冲突、工厂的罢工、政治的角力,都极其生动,仿佛将我置身其中,亲眼目睹了那一切的发生。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场运动背后的社会根源和政治动因。他对当时香港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情绪,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立体,无论是激进的左派分子,还是港英政府的官员,甚至是努力在夹缝中生存的普通市民,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动机,都被作者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这种多视角的呈现,让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这场运动,避免简单地站队或评判。读完这本书,我对香港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也对理解香港的过去如何塑造了其当下的身份和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思考的佳作。
评分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 读罢《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我仿佛被拉回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耳边回响着此起彼伏的口号声,眼前闪烁着激烈的冲突画面。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将这场改变香港命运的事件娓娓道来,剥茧抽丝地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动因、激烈的过程以及深远的影响。从最初的劳资纠纷,到波及全港的政治风暴,再到最终的尘埃落定,作者没有回避事件中的血与泪,也没有回避其中的灰与暗。他细致地描绘了不同阵营人物的立场与挣扎,无论是激进的左派学生,还是保守的港英政府,抑或是努力维持秩序的普通市民,他们的声音和选择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分析尤为出色,经济上的贫富差距、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殖民统治下的民族情绪,这些因素如何交织并发,最终催生了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在作者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暴动后的香港社会变迁的梳理。这场运动不仅让港英政府开始反思其统治策略,也促使香港社会对自身身份认同进行深刻的思考。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香港深层的社会矛盾,也为日后香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某些基础。阅读此书,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审视一个社会的形成过程,理解香港之所以是香港的某些关键节点。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对历史细节的极致挖掘和梳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阅了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及其后人,才得以构建出如此翔实而又生动的叙事。书中对暴动期间的各种传单、标语、新闻报道的引用,以及对当时发生的具体事件,如纵火、爆炸、罢工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甚至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这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六七暴动并非一夜之间爆发,而是由一系列的导火索点燃,并逐渐蔓延、升级。作者对于不同政治派别在事件中的角色和策略分析也十分到位,他不仅指出了左派的动员和行动,也揭示了港英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一些中间力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书并没有止步于事件本身,而是深入探讨了六七暴动对香港社会政治格局产生的长远影响。它如何促使港英政府进行政策调整,如何改变了香港与中国内地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集体记忆,这些内容都为理解当下的香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香港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印象,而是有了更深层、更扎实的理解,也更加体会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其对未来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