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这个小人物串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入狱以及出狱的一个个故事,描述在那特殊年代及其前后形形色色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透过本书呈现了一段历史的见证,展示诚实、气节、乡愿、出卖、奴才性等等诸多色彩;赞颂忠贞耿介,鞭挞丑恶残酷,并揭露权势者的谎言及其背后的恐惧。
作者简介
任希儒
男,一九二六年一月生于天津,编审,中共党员。一九四六年十月参加地下书店工作,一九四九年始介入编辑工作。先后供职于读者书店、知识书店、天津通俗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二月离休。主编《书店风云》,着有《另类的梦》、《天津出版史略》、《墨子的政治和经济思想》等作。
序
怎么写起这本小书
这是本故事书,说的是指那特殊的十年,又不限于那十年,历史总是一步步走,前后有联系。那十年,中老年人多有记忆,形势好了,回忆它,可以温故知新,使工作、日月更好。年轻人不知道,应当告诉他们,中华民族曾有过那样一段实实在在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故事里有事有人,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从中获得一点生活参考。
有些事不能捂着盖着,不能瞒,瞒和骗紧相连,过去我们吃这种亏不少,说开了,可以前覆后戒,才走得更稳,少花修车钱。心放正了,实无必要怕。
写此小书还包含着一个动机,即有些事始终弄不明白。比如,社会主义着好好的,怎么突然冒出封建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怎么和封建法西斯联一块儿了?后来,换了新路线,形势真正好了,又出现这么多大贪小贪、诸多沉渣泛起。不明白。用「开了窗户,进来苍蝇」解释不了。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事物变化,内因是根据。把真相告诉大伙儿,年轻人智慧在前人之上,大家一起研究分析想办法,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早日脱离「最危险的时候」。有个小故事:一个老友的小孩儿,十几岁的中学生,聪慧得很,优秀生。一次,老友拄拐杖上公交车。一个背着抱着两个包袱的姑娘起身让坐,二人推让,姑娘后面坐着一个空手男青年,佯作不见。老友感慨,回家说那个姑娘可能是个党员。这是老一代人的观念。优秀中学生却说:您错了,我看那个男青年才是党员。我听了这个故事心里不平静,再想,是有些党员不争气造成的,不能怪孩子。他读的课本尽是冠冕堂皇,现实看到阴暗面,道听涂说还不少,逆反心理,他不信书了,这最可怕。应当如实告诉他们历史,跟他们说实话,相信他们,是相信群众的一部分,也是成年人的自信,连自信都没有,这日子就不好过了。
理论文章写不来,中国有讲故事听故事的悠久传统,就根据亲历见闻写故事。在那十年,我蹲过几百天监狱,所以分狱中故事和狱外故事。通过书中的「我」,串起几十个故事,表现形形色色的人。故事里的人免不了王五的鼻子赵六的嘴,张冠李戴的事经常发生,所以这些故事都是虚构,事是真的,不定发生在谁身上,人名是假的,书中的「我」也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我。效颦一下说,本书故事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一个个故事里的人物,不管是好是赖,都是供人作生活参考的。
写着写着想到巴金先生倡建「文革纪念馆」,希望书中这些故事能为这个纪念馆添上一砖半瓦,虽然建这个馆还不知猴年马月。对那十年的事,「宜粗不宜细」,从不计较个人恩怨的角度看,当然很对。从记录历史看,我想还是以细为尚,录下尽量多的实际生活最好。如果为了一己私利而回避某些历史,是割裂文明,把历史零着用了,让后代看不清祖先,就给人蒙骗的感觉,不够意思了。
我还长久琢磨一个问题:人性和兽性。开始想这个问题,还是从学习社会发展史的时候。猿变人,猿是兽,人是兽变的,人自称高级动物,动物和兽是等同语,人也是兽,只是高级些。时想时不想,朦朦胧胧,多年过去,知道的事多了,印象逐渐清晰了点。古书上「人食人」的记载多得是。二战「轴心国」的集中营,杀人竞赛,狂轰滥炸,称兽行。有些政治运动,随便诬陷折磨人,血债累累,不像是人干的,特殊年月更不得了,烧杀虏掠,土匪一样。土匪是人,但不见人性,只能用兽性来表达。年轻人没经过,不懂,很容易上美丽口号的当。我在狱内狱外亲历了不少兽行,记下留给他们,给他们抹一点防腐剂。看他们那天真无邪的模样,这愿望越发强烈。
写的亲历见闻,符合写作源于生活的原则,是否高于生活,不敢说,只能说都非生活原样,供忙了一天的读者作消闲之用。如能对读者起一点净化心灵的作用,我念佛。书中这些故事,忽天忽地,忽喜忽悲,或者不知所云,读后或褒或贬或无所谓,感受多元,我自己更较关注一点:唿唤真诚。希望谁也别再说瞎话,谁也别再受瞎话的骗,对瞎话多一点抵制力量。这可能是我的痴心妄想,乌托邦,那么,您就当是美丽的可爱的香格里拉乌托邦,看着消闲解闷儿。
下面我就开讲了。
读罢此书,我的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息。作者以一种沉静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所经历的种种命运的跌宕。我看到了在体制的巨大机器下,个体的渺小与挣扎,看到了在政治浪潮中,人性的扭曲与坚守。书中的人物,无论是身陷囹圄的痛苦,还是重返社会的迷茫,都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那些关于良知、关于记忆、关于救赎的探讨,让我不由得进行深刻的反思。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悲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的叙述,将那些沉重的故事娓娓道来,反而更显其力量。我能感受到那些被压抑的情感,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的微弱希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而成,而每一个个体,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人生的篇章。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警示与启迪。
评分我被作者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深深吸引。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时代的亲历者,他们的命运与那个年代紧密相连。在书中,我看到了被政治运动裹挟的无奈,看到了个体在集体狂热中的渺小,但也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选择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那些在狱中度过的漫长岁月,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禁锢,更是精神上的巨大考验。作者以近乎冷静的笔触,描绘了那种无望与绝望,但字里行间又充满了对生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走出高墙的那一刻,是否就意味着真正的解放?书中的答案并非简单的肯定,而是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外面的世界,同样充满了挑战和未知,曾经的经历如同烙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上。如何放下过去的包袱,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如何面对曾经的敌人和朋友,这些都是作者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那种即使在泥淖中依然努力向上生长的生命力,令人动容。
评分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充满控诉和悲情的书籍,然而,阅读过程中,我却被作者一种不动声色的叙事风格所打动。他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度的煽情,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人物命运徐徐展开。那些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张力。我仿佛能感受到在寒冬里瑟瑟发抖的身体,能听到来自远方的微弱的呼唤,更能体会到那些被压抑的、无法言说的痛苦。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无论是环境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心理刻画,都显得真实可信。我能够想象出书中人物的表情,感受到他们的心跳,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与他们一同经历着生活的磨砺。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记录苦难,而是展现了人在苦难中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长远影响。那些曾经的伤痛,并没有将他们击垮,反而让他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层层递进的。起初,我以为它只是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经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触及到了更广泛的人生哲学。书中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意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带来的伤痕,而是坦然地去面对,去剖析。那些在狱中的孤独与绝望,那些在狱外复苏的希望与挣扎,都被他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他没有简单地将人划分为好人或坏人,而是展现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反应。那些曾经的对立,那些曾经的误解,在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磨砺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中对于情感的描写也十分细腻,那些微小的善意,那些无法割舍的亲情,在严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活着”这两个字的沉重与分量,也让我对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读完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所描绘的那个年代,充满了动荡与不安,每个人都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历史的洪流。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在狱中的压抑与煎熬,还是在狱外的挣扎与求生,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作者的叙述细腻而真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那些被压抑的个体,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内心的良知和尊严?那些曾经的伤痛,又如何成为前行的动力?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让我不得不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去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可能被忽略的价值。书中对人际关系的描写也尤为深刻,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友情、亲情甚至是敌对关系,都发生了扭曲和重塑。那些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情感,那些在猜忌中产生的隔阂,都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读这本书,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仿佛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救赎、关于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光明的深刻寓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