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当代思想史论

大陆当代思想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当代思想史
  • 大陆哲学
  • 中国思想
  • 文化研究
  • 历史哲学
  • 理论思潮
  • 知识分子
  • 现代性
  • 意识形态
  • 社会思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长期研究当代大陆文学与文化思潮的知名学者樊星,在本书畅论中国人的五四情节、「自由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民粹主义」在当代的发酵与影响、「小资」「知青」「五七族」「新生代」等族群命名的文化思想史意涵、对于「毛泽东」「鲁迅」「文化大革命」挥之不去的记忆与论述。逐一揭示近五十年来中国大陆文化思想的嬗变更迭。

作者简介

樊星

  一九五七年生于中国武汉。文学博士。曾任知青、中学教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赴美国俄勒冈州太平洋大学任访问学者,二○○七年任德国特利尔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目前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辑:思想.政治.文化】
「五四情结」与当代思想
自由主义的命运
重新发现毛泽东
「小资」:当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字
「文革」记忆
世纪末的文化漩流
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灵
当代民粹主义思潮的流变
当代新道家
从吶喊到冷嘲
一九九○年代的思想裂变
世纪末的流浪与求索
当代「反智主义」的嬗变
「酒神精神」高扬之后

【第二辑:三代人的思想分野】
代际文化意识的觉醒
「五七族」的命运
这一代人的牺牲意识
这一代人的分化
「知青族」的旗帜
新生代的崛起

【第三辑:思想与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演化

图书序言

代序

写我们的当代史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似乎只有为数不多的思想家才懂得如何自觉地推动历史,创造历史、并书写历史。

  二
  有时翻翻史书,常为那些或许永不可知的历史之谜叹喟。中国是素重史学的国度。煌煌的正史不必提了,更有那许多不满于正史的偏颇而传世的野史。帝王将相的威威赫赫也终于没有掩住那些长了反骨的学者隐士的光辉。不过,毕竟由于古代资讯传播和收集媒介的贫乏所限,大量珍贵史料还是无可挽回地逝去了。今天,情况有了显着的改善。但当我从报上了解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所收集的关于中国「文革」的资料之全令一位中国作家瞠目,而中国学者严家其、高皋在搜集写《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的材料时却是那般不易,又想到巴金老人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深切唿唤……此时,怎不使人思绪翻卷呢?

  让我们珍惜每天都在流逝的史料吧,有多少重蹈覆辙的悲剧,是因为无视历史而招致的惩罚呢?

  
  应该对历史承担我们这代人应有的责任。因为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奋斗的记录。而且历史还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权贵们可以在酒宴上改动世界的版图,那个无名青年的一颗子弹不也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吗?当年要饭的叫化子,谁会想到他有朝一日能黄袍加身(如朱元璋);而那一度寄人篱下的平民,也能一鸣惊人,写出改变了人类思想发展航向的杰作(如卢梭);有多少不可一世的独裁者最后竟身不由己地悬樑自尽,又有多少饮恨终身的流放者也不会想到他的被禁的书会有朝一日万众传诵!历史中充满了偶然和必然的种种奇特组合。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各民族、各阶级、各集团那永无止息的活动组成了历史的大系统网路。

  由此看来,历史如果仅仅是由「大事记」加名人传记构成,该会有多大的偏差。这一代人要书写自已的奋斗,拿出若干部具有这一代人特色、经得起时间磨洗的当代史,就应该在牢记「大事」的同时,花一番功夫去探索遇罗克、张志新们的牺牲对于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去思考当年《中国青年》杂志组织的关于潘晓来信的大讨论所具有的思想史上的意义,去研究一度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公开的情书》、《第二次握手》那样的「地下文学」与新时期文学巨大成就之间的精神联系,去捕捉那些为人称道的通讯报导、诗歌杂文、报告文学、对话录、系列丛书∣一的深处辐射出来的时代主题,甚至恐怕连武侠热、言情小说热、经商热、从政热、出国热也都应在思想者的注意、收集、研究的视野之内。很显然,任何一件偶然发生的事一旦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它便成了时代心态的一个必然的证明。是的,我相信,愈是在资讯爆炸的当代,时代的品格(或曰;时代精神、时代心态)愈是在那些人们积极参与、热烈关切的事件中得到集中的体现。从这层意义上看,我们研究「大事」,着重点应是时代心态。

  
  对的,心态,当代历史学越来越重视这带点神秘色彩的概念。因为很显然,研究历史不能不意味着某种选择。否则,我们只能迷失在如烟如海的资讯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是对的。人们感兴趣的常常是历史与我们的联系。这真是一个富于诱惑力的问题:何以千百年前的悲剧和喜剧也会打动当代人的心?何以昨天竟与今天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这里面埋藏着人性的奥秘。历史与现实的相通如果不是情感的相通、心与心的相印,还会是别的什么呢?于是,我们能明白,西方那些成就卓着的史学家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旗帜指向了那同一个方向∣∣德国人弗里德里希.迈纳克致力于「精神史」的探索 ,英国人柯林伍德提出了「历史就是思想史」的哲学, 法国人吕西安‧费弗尔甚至说;「历史学家由心理学家指点方向。」 他的同胞亨利一伊雷内.马鲁和雷蒙.阿隆亦有此论。 最近的资讯表明:一九七○年代以后,心态史已成为法国史学研究的主流。

  如果将这一史学潮流置于二十世纪人类重新开始认识自我的艰苦历程中去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潮流所体现出的伟大的文化意义:历史的研究,与人类的命运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我们还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大地。二十世纪,中国的主题是什么?从一九一九年「科学与民上」的吶喊到一九八○年代「改革与开放」的刻不容缓,多少次革命、奋斗,多少次挫折、失败,站在世纪末回首历史,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去总结这百年的动盪所提出的一连串历史课题,去探索不同的中国人作出不同选择的心路轨迹,去发现二十世纪的中国人与十九世纪以前的先辈相似或相悖的所在∣一这样的研究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二十世纪中国独特的品格,留下这几代人独有的渴求与奋斗,烦恼与欢欣,狂热与失望,留下一部活生生的古老的中华找寻新出路的心史。

  已经开始了,尽管才仅仅是开始。如果说,几年前,笔者是从一部中篇小说《世界》中得知了有的知青战友已在动手撰写《知青运动史》这一或许是虚构,但也很有价值的资讯,那末,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六年,张辛欣、桑晔合着的《北京人》、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五.一九」长镜头》和冯骥才正在写的《一百个人的十年》,还有赵园那部《艰难的选择》一一透过现代文学史上知识份子寻求出路的心路历程的宏观分析,达到对于「同时期更广阔的精神史」的把握的可贵尝试,则标志了这一代人书写时代心史的伟大工程的开始。不要说,上述作品严格说来,属于文学的领域。事实上,文学从来是活生生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况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文学和史学从来就是他探索人生、研究人之谜的难以分割的领域。

  而严家其、高皋合着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的问世也许是又一块里程碑,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史书不免粗糙;而且未能达到应有的理论深度,但它毕竟是中国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一个重要尝试。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文革史」的研究也许具有第一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的命运註定了;如果不能对那场与他们的青春俱逝的政治风暴作出深刻的反思和阐释,他们便不能完成历史交付给他们的使命∣∣继续启蒙大业,开拓改革之路。

  任务是艰巨的,因为有那么多的空白需要填补;从当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到红卫兵史、知青运动史,一直到那些风云人物的兴衰史,不填补这些空白,我们将无颜正对历史。

  狄尔泰有句话:「人是什么,只有他的历史才会讲清楚。」我们认识了自己,寻到了自己上下求索的心理轨迹,也许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