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英国广播公司颁发的「山姆尔.强森」(Samuel Johnson Prize)文学大奖
★对于任何要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这本书对经历和未曾经历的中国人来说,有助于釐清这段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在中共当局并不愿意让公众知道真正的历史的情况下,非常重要。
★这本书对于了解毛泽东、饥荒的贡献,是在材料、史学观点、写法;并有多帧珍贵史料照片。
毛泽东统治时代的核心事件:大跃进,
这场实验最终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夺走数千万人的性命,损失无法估量。
1958年中共中央党主席毛泽东认为中国有广大的资源,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带领全国疯狂投入大跃进,发动农民同时改造农业和工业,把经济落后的现状,转变为物质极为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企图在十五年内超越英国。农民被剥夺了工作、家园、田地、财产和生计,食物集体分配、居住人民公社。这场大跃进,使得中国人民在1958至1962年,陷入了人间炼狱。
本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造成人类历史上对财产最严重的破坏,除了讲述饥荒,还披露许多灾难的细节,详细记录毛泽东如何在一个濒临崩溃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上建立自己的威信,随着灾难展开,毛泽东对批评自己的人残酷打击,以维持自己作为中共领袖不可替代的地位。书中详细考察大跃进是怎样展开的、背后的原因、确认几个关键转折点;从农业、工业、贸易、住宅,到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最后宏伟的蓝图如何在百姓求生存斗争中变形,其后果始料未及。
这是第一本由西方学者按中国共产党近年来解密的大量档案写成的专书,披露了新的证据。作者冯客是曾在中国研究多年的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他做出突破性总结,把五O年代末至六O年代初的大饥荒,死亡数字由三千多万人提升至最少四千五百万人,又评定毛泽东要为这宗历史上最大的人祸负全责。书中并附有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作者简介
冯客 (Frank Dikotter)
一九六一年出生于荷兰,现在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冯客先后出版了九本关于当代中国的研究着作,其中包括《开放的时代──毛泽东统治前的中国》。
中文版出版前言
作者原序
大事年表
第一篇 追逐乌托邦
1 两个对手 2 赌局开场 3 整肃队伍 4 吹响号角 5 卫星上天 6 鸣炮发令
7 人民公社 8 大炼钢铁
第二篇 穿越死亡谷
9 警讯乍现 10 征购狂潮 11 冲昏头脑 12 真理死了 13 残酷斗争
14 中苏分歧 15 进口洋面 16 寻找出路
第三篇 毁灭
17 毁了农业 18 毁了工业 19 毁了贸易 20 毁了住房 21 毁了自然
第四篇 求生百态
22 饿乡狂宴 23 上欺下骗 24 小偷小摸 25 伟大领袖 26 铤而走险
27 背乡离井
第五篇 弱势群体
28 儿童 29 妇女 30 老人
第六篇 死因
31 事故 32 疾病 33 集中营 34 暴力 35 恐怖地 36 人吃人 37 最终计数
结语
关于〈引文来源及参考书目〉的说明
引文来源及参考书目
註释
读完这本关于中国那段黑暗时期历史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极其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画卷。饥饿,这个古老而可怕的词汇,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残酷含义。文中充斥着无数个体微粒的悲惨命运,他们如何在无情的政治浪潮中挣扎求生,又如何在绝望中凋零。我看到了基层干部在虚报浮夸的政治高压下的无奈与疯狂,也看到了普通农民在颗粒无收的绝境中的无助与绝望。那些曾经饱满的土地,变成了荒芜的象征;那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村庄,变成了死亡的代名词。书中对于数字的呈现,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沉重记忆。它迫使我们直视历史的伤痛,反思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教训。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历史的真相,去理解那种集体性的苦难,以及它对一代人乃至整个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在与无数逝去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存”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书中描绘的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或许渺小,但却共同构成了那段历史的宏大悲剧。我被那些在绝境中仍试图保持尊严的人所感动,也被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做出无奈选择的人所理解。饥饿不仅仅剥夺了他们的生命,更剥夺了他们的希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可贵,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又多么值得珍惜。这是一本唤醒良知、引发思考的书,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安定,更加懂得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评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严谨的态度,挑战了许多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叙述,并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揭示了那段时期真实的面貌。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功力深厚,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问题时的审慎与客观,他并没有流于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事件发生的逻辑和背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饥荒中的遭遇,也做了细致的区分,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 nuanced 和全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更是为历史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范本。它证明了,即使是面对如此沉痛的历史,科学和理性依然是还原真相的基石。
评分坦白说,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沉重的书,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档案资料以及当事人的回忆,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悲剧世界。我仿佛能听到饿殍的哀嚎,看到母亲们绝望的面容,感受到饥饿侵蚀身体每一寸肌理的痛苦。那些关于“吃草”、“吃树皮”的细节,并不是耸人听闻的渲染,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绝望写照。书中对于饥荒如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甚至导致了道德伦理的沦丧,都有着令人心惊的描述。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教训往往是以血泪为代价的,而我们有责任去铭记这些代价,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生命的敬畏,不能低估集权体制下人性的脆弱。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于那个时期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细致剖析。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饥荒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场浩劫的深层原因。从中央的政策制定,到地方的层层执行,再到最终的社会反应,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共产风”、“浮夸风”等政治运动的描写印象深刻,它们是如何一点点吞噬掉理性,又如何将整个社会卷入疯狂的漩涡。那种非理性的狂热,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书中对于基层干部在运动中的角色,也有着细致的描绘,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被裹挟者,他们的挣扎与堕落,折射出整个时代扭曲的面貌。通过这些详实的案例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更加认识到,任何一种脱离人性的极端思想,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拷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