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

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k Dikotter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大饥荒
  • 中国历史
  • 20世纪中国
  • 政治史
  • 社会史
  • 饥荒
  • 历史研究
  • 中共历史
  • 灾难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荣获英国广播公司颁发的「山姆尔.强森」(Samuel Johnson Prize)文学大奖
★对于任何要了解二十世纪历史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这本书对经历和未曾经历的中国人来说,有助于釐清这段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在中共当局并不愿意让公众知道真正的历史的情况下,非常重要。
★这本书对于了解毛泽东、饥荒的贡献,是在材料、史学观点、写法;并有多帧珍贵史料照片。

  毛泽东统治时代的核心事件:大跃进,
  这场实验最终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
  夺走数千万人的性命,损失无法估量。

  1958年中共中央党主席毛泽东认为中国有广大的资源,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带领全国疯狂投入大跃进,发动农民同时改造农业和工业,把经济落后的现状,转变为物质极为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企图在十五年内超越英国。农民被剥夺了工作、家园、田地、财产和生计,食物集体分配、居住人民公社。这场大跃进,使得中国人民在1958至1962年,陷入了人间炼狱。

  本书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造成人类历史上对财产最严重的破坏,除了讲述饥荒,还披露许多灾难的细节,详细记录毛泽东如何在一个濒临崩溃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上建立自己的威信,随着灾难展开,毛泽东对批评自己的人残酷打击,以维持自己作为中共领袖不可替代的地位。书中详细考察大跃进是怎样展开的、背后的原因、确认几个关键转折点;从农业、工业、贸易、住宅,到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最后宏伟的蓝图如何在百姓求生存斗争中变形,其后果始料未及。

  这是第一本由西方学者按中国共产党近年来解密的大量档案写成的专书,披露了新的证据。作者冯客是曾在中国研究多年的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他做出突破性总结,把五O年代末至六O年代初的大饥荒,死亡数字由三千多万人提升至最少四千五百万人,又评定毛泽东要为这宗历史上最大的人祸负全责。书中并附有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

作者简介

冯客 (Frank Dikotter)

  一九六一年出生于荷兰,现在香港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冯客先后出版了九本关于当代中国的研究着作,其中包括《开放的时代──毛泽东统治前的中国》。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历史、政治或社会学领域书籍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完全无关。 --- 书名:《帝国黄昏:晚清的制度僵局与现代化挣扎(1860-1911)》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陈立群] 出版年份:[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例如:东方学苑出版社] --- 帝国黄昏:晚清的制度僵局与现代化挣扎(1860-1911) 导言: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1860年至辛亥革命)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聚焦于这一庞大帝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试图进行一场痛苦而矛盾的现代化转型。这不是一部关于单一事件的编年史,而是一次对清朝统治精英、社会结构以及国家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性考察的努力。从“自强”的口号到“立宪”的尝试,本书旨在揭示,为何在面对西方列强和内部革命的挑战时,清朝的制度性惯性最终压倒了改革的努力,导致了帝国的最终崩溃。 第一部分:洋务运动:技术的引进而体制的抗拒 (1860-1894) 洋务运动是清朝对外部冲击的初次系统性回应。本书首先考察了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大臣如何依托地方权力,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我们详细分析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工企业的建立过程,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企业的创办,试图构建一个独立于传统儒家士绅体系之外的、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基础。 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揭示洋务运动的内在矛盾。我们认为,这场改革的根本局限在于其“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即在维护儒家伦理和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仅吸收西方的技术工具。这种思想导致了以下制度僵局: 1. 中央控制与地方权力的悖论: 地方督抚为确保改革的推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和财政权力,这在客观上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这种“有官督商办”的模式,使得私人资本的活力受到限制,且极易滋生腐败。 2. 教育体制的滞后: 尽管设立了同文馆等新式学堂,但其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翻译和技术操作层面,未能触及传统科举制度的核心,导致新旧知识分子群体之间存在深刻的代际与思想鸿沟。 甲午战争的惨败(本书对威海卫战役的细节分析,侧重于体制效率而非战场战术)被视为洋务运动终结的标志,它无情地暴露了技术引进无法弥补制度真空的真相。 第二部分:百日维新与权力反扑:改革的政治成本 (1895-1901)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催生了知识分子对自上而下政治改革的强烈呼声。本书将“戊戌变法”置于晚清精英权力结构重塑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我们细致梳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如何借由“保国、保民、保教”的口号,试图说服光绪皇帝进行激进的制度变革。重点分析了“上书”与“密折”的政治博弈,揭示了维新派在权力运作上的稚嫩。 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慈禧太后与后党保守势力的立场。我们辩证地看待“戊戌政变”:它不仅是一场政变,更反映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国家未来方向的深刻分歧。保守派的胜利,标志着帝国拒绝接受立宪或君主立宪的初期尝试,并将中国推向了更加动荡的边缘。 此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及其被利用的过程,被视为清廷在极度恐慌中采取的“反现代化”的绝望举措。八国联军的入侵,则最终彻底摧毁了清朝在国际体系中的最后一点“主权信用”。 第三部分:新政与预备立宪:迟来的“开明专制” (1901-1911) 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迫使清廷启动了更为彻底的“清末新政”。本书认为,新政的出发点是挽救王朝统治,而非彻底的民主转型。我们在“预备立宪”这一议题上进行了深度挖掘。 1. 改革的矛盾性: 新政在教育(废除科举)、军事(编练新军)和财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建立了近代化的行政骨架。然而,这些改革的成果反而为推翻清朝的革命力量提供了组织和思想基础(例如,新军的军官和留学生成为革命骨干)。 2. 立宪的失败: 载沣摄政时期的“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视为清廷对承诺的公然背叛。本书通过分析1907年至1911年间三次“请愿立宪”的失败过程,论证了清政府试图在不放弃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以“开明专制”的方式吸纳士绅阶层参与国家治理的努力,最终因缺乏真诚性而彻底破产。这种对权力分配的犹豫不决,使得立宪派——原本是帝国最稳固的社会基础——也转向了革命阵营。 结论:制度惯性与历史的必然 《帝国黄昏》总结道,晚清的悲剧不在于缺乏开明人士或资源短缺,而在于其制度自身的僵化和“路径依赖”。从洋务到维新,再到立宪,每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都被旧有的权力网络、地方精英的私利以及对“祖宗之法”的盲目尊崇所牵制。当社会对变革的需求达到临界点时,一个犹豫不决、充满内部猜忌的统治集团,已无力引导历史的洪流。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阐明1911年的革命,是清朝自身无法解决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 --- 本书特色: 制度史视角: 强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与阻力,而非仅仅聚焦于人物传记或外交事件。 多源材料: 综合运用清宫档案(奏折、谕旨)、地方志、外文回忆录以及新式报刊资料,力求呈现立体化的历史图景。 对“中体西用”的批判性继承: 深入剖析了这种思想如何成为改革的哲学镣铐。 目标读者: 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者,以及对中国近现代转型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版出版前言
作者原序
大事年表

第一篇 追逐乌托邦
1 两个对手 2 赌局开场 3 整肃队伍 4 吹响号角 5 卫星上天 6 鸣炮发令
7 人民公社 8 大炼钢铁

第二篇 穿越死亡谷
9 警讯乍现  10 征购狂潮 11 冲昏头脑 12 真理死了 13 残酷斗争
14 中苏分歧 15 进口洋面 16 寻找出路

第三篇 毁灭
17 毁了农业 18 毁了工业 19 毁了贸易 20 毁了住房 21 毁了自然

第四篇 求生百态
22 饿乡狂宴 23 上欺下骗 24 小偷小摸 25 伟大领袖 26 铤而走险
27 背乡离井

第五篇 弱势群体
28 儿童 29 妇女 30 老人

第六篇 死因
31 事故 32 疾病 33 集中营 34 暴力 35 恐怖地 36 人吃人 37 最终计数

结语
关于〈引文来源及参考书目〉的说明
引文来源及参考书目
註释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中国那段黑暗时期历史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以极其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画卷。饥饿,这个古老而可怕的词汇,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残酷含义。文中充斥着无数个体微粒的悲惨命运,他们如何在无情的政治浪潮中挣扎求生,又如何在绝望中凋零。我看到了基层干部在虚报浮夸的政治高压下的无奈与疯狂,也看到了普通农民在颗粒无收的绝境中的无助与绝望。那些曾经饱满的土地,变成了荒芜的象征;那些曾经充满生机的村庄,变成了死亡的代名词。书中对于数字的呈现,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沉重记忆。它迫使我们直视历史的伤痛,反思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教训。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要求读者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历史的真相,去理解那种集体性的苦难,以及它对一代人乃至整个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不如说是在与无数逝去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存”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书中描绘的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故事或许渺小,但却共同构成了那段历史的宏大悲剧。我被那些在绝境中仍试图保持尊严的人所感动,也被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做出无奈选择的人所理解。饥饿不仅仅剥夺了他们的生命,更剥夺了他们的希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可贵,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它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多么来之不易,又多么值得珍惜。这是一本唤醒良知、引发思考的书,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安定,更加懂得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严谨的态度,挑战了许多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叙述,并用无可辩驳的证据,揭示了那段时期真实的面貌。作者对史料的梳理和辨析,功力深厚,每一个论断都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敏感问题时的审慎与客观,他并没有流于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事件发生的逻辑和背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在饥荒中的遭遇,也做了细致的区分,这使得整个叙述更加 nuanced 和全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窗口,更是为历史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范本。它证明了,即使是面对如此沉痛的历史,科学和理性依然是还原真相的基石。

评分

坦白说,这是一本读起来非常沉重的书,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通过大量的口述史、档案资料以及当事人的回忆,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悲剧世界。我仿佛能听到饿殍的哀嚎,看到母亲们绝望的面容,感受到饥饿侵蚀身体每一寸肌理的痛苦。那些关于“吃草”、“吃树皮”的细节,并不是耸人听闻的渲染,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绝望写照。书中对于饥荒如何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甚至导致了道德伦理的沦丧,都有着令人心惊的描述。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摧残。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教训往往是以血泪为代价的,而我们有责任去铭记这些代价,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它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生命的敬畏,不能低估集权体制下人性的脆弱。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对于那个时期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细致剖析。作者并没有将焦点仅仅停留在饥荒的表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场浩劫的深层原因。从中央的政策制定,到地方的层层执行,再到最终的社会反应,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共产风”、“浮夸风”等政治运动的描写印象深刻,它们是如何一点点吞噬掉理性,又如何将整个社会卷入疯狂的漩涡。那种非理性的狂热,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书中对于基层干部在运动中的角色,也有着细致的描绘,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被裹挟者,他们的挣扎与堕落,折射出整个时代扭曲的面貌。通过这些详实的案例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更加认识到,任何一种脱离人性的极端思想,都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拷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