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本是老上海社会底层的一个小人物,却因仰慕文化,仰慕出版,仰慕三联书店,不断努力,几经周折,终于进入出版业。他就是大陆着名出版人、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沈公」沈昌文。

  一九四九年后的大陆,经历过「文革」,经历过「改革开放」,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出版」因其特殊地位,其生存和发展状况更是充满曲折和故事。沈公既是大陆六十年出版事业的亲历者,更曾担任大陆着名出版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总经理十年,主持《读书》杂志编务十余年,并将三联和《读书》发扬光大,其间种种,可谓深味甘苦。本书作为沈公的个人传记,不单纪录了他个人的成长历史,也以一位从业者的身份娓娓道出大陆六十年出版历程的波澜和转折,其间心路历程、面对危机的应对闪避,非深入其中者不能道出。由此,我们也得以透过沈公的描述来了解大陆出版事业的诡谲境况。


作者简介

沈昌文

  男,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于上海。一九五一年三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工作。一九五一年三月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历任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一九八六年一月至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一九九六年一月退休,退休后又发起创办新《万象》杂志,继续为出版事业奔走忙碌。

  着有《阁楼人语》(作家出版社2003), 《书商的旧梦》、 《最后的晚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知道》(花城出版社2008),《八十溯往》(海豚出版社2011);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历史》(部分)、《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部分)、《马克思主义还是伯恩斯坦主义》(部分)、《出版物的成本核算》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第五章
五朵金花


《读书》初创,即已声名鹊起。主持人都是名流,前面已一一表过。然而,奇怪的是,主持人以下,却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后来很多也都文明昭着,但当年毕竟是小人物。

说这些小人物文化程度不高,不确。准确地说,应是学历不高。这是那个年头的特色。在「伟大领袖」指示的光辉照耀下,众多青年无法上学,初中毕业即已上山下乡。所以在改革开放刚起步的那些年头要招员工,要招有高学历的青年实在很难。

三联书店特别是《读书》杂志的这些激进青年,后来名声大噪,人称「五朵金花」。她们都是女性,因谓。
「五朵金花」中的第一朵自然是董秀玉。她不是「知青」,情况与上述有所不同。她是一九五三年人民出版社从上海找来的校对员。她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任那时的苏联展览解说员,展览结束后,其中不少解说员来北京工作,董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但是此人从小出手不凡,在当年的出版部门中,她最能干,而且大有当今所说的「女强人」的风范。所谓「女强人」也者,即不甘低男士一头,凡事必须胜过那些屁男人。我写过小文表彰过她在某年一起劳动时,男士挑担一百斤,已称英雄(我这男士只能挑六七十斤),她忿然而起,挑一百二十斤健步而行,于是众人拜服,其中自然少不了鄙人这一「小男人」。

董秀玉调《读书》,我曾出过力,但也只是向范公夸赞其人而已。以后在《读书》,我想她文化水平不够,不料她十分胜任。尤其是联络作者。比如钱钟书、杨绛夫妇,对「三联」始终只信她一人。个中奥妙,我亦不知,在旁盛赞而已。

另一朵「金花」吴彬,吴祖光老先生外甥女(外传「姪女」,误。吴彬从母姓,所以姓吴。)。吴祖光先生是范用好友,介绍来此。她是典型的「知青」,初中毕业即去云南插队,以后在北京当油漆工人。她从小在文人圈子中长大,出去组稿,凡属北京文化圈子中的老人,她往往称叔叔、阿姨,因为都是旧识。仅只如此,还以为她只是靠人际关系才在《读书》生根发芽的。非也!我曾为一事惊叹她读书之多。我多年在北京闲逛,往往见到一些着名的旧宅,上面写着「某某公府」,知是清代名人的府第。以后见面问吴彬,这某公是谁,她必定立即滔滔不绝地告我这位清代大官姓名为何,官居何职,有何功过大事,根本不用回去查书,即可倒背如流,如数家珍,令我叹服!

至于另一位「金花」赵丽雅,更是奇人。她开过卡车,做过小贩,后来考入《读书》杂志。其人身材矮小,讷于言谈,初识之时,必定漠然对之。时间越长,发现其人深度越甚。我至今奇怪,一个如此小女子,自学出身,竟然学得如此深入。究竟如何深入,以我浅学,表达也难,大家只要翻读她以笔名「扬之水」发表的众多学术论着即知。一个人靠自学而得如此成就,大概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奇蹟。由此不能不说,毛泽东的「上山下乡」政策,其实一点没有扼杀中国文化,反而大大有助于如扬之水之类文坛明珠的迅速成长。

奇怪的是,赵丽雅在《读书》编辑部不出声色。能为人所不及的,只是她善于与某些位学有素养的学人打交道,为人所不及。因为她在学术上易为人了解,善于相处。最了解她的是张中行先生。他为此写了专文,推介赵女士,我看后大惊失色,因为从来没想到,旁边这一开卡车出身的自学青年,竟有如此功力。

还有两朵「金花」是杨丽华、贾宝兰。这两位有高学历,杨女士可能还是硕士。她们来得较晚,而且因学有专长,关注面较狭,了解她们的人不多。但她们也都为《读书》作了不少贡献,称之为「金花」而无愧。

说起《读书》,大家都太注意女性的成就,其实除了「金花」外,还可注意一下「钢球」。我指的是王焱。王君也是自学出身,当过巴士的售票员。他自己报名投考而来。进入《读书》未久,即以学术见长。所以,没过多少年,我即申报他为《读书》编辑部主任。他凡事均可从学理上申说,实在高我一等。他与赵丽雅,后来都因学术成就显赫,由自学青年而成学术教授了。

除了上述各位,来过《读书》的「知青」尚多,恕不一一细说。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