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见闻,启迪智慧,生活、养生、秘方尽在《物类相感志》
《物类相感志》是中国宋代文人苏轼笔下的作品,也是市面上唯一一本将《物类相感志》图解的书,绘者陈立华,用她擅长的插画技巧重新诠释,将这些古老文字幻化成一幅幅既生动又活泼的现代插图;内容包含身体、衣服、饮食、器用、药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鱼及杂着等十二个项目,如:
身体篇:身体上生肉丁,用芝麻花可以消除它;
衣服篇:夏月衣蒸,以冬瓜汁浸洗其迹自去。一云大蒜亦妙;
饮食篇:酱内生虫以马草乌碎切入之虫即死。或作川椒亦可。或加熬熟香油百部入之;
器用篇:商嵌铜器,以肥皂涂之,烧赤后入梅锅烁之则黑白分明;
药品篇:收香白芷,取其根洗净,寸以截断,以干石灰拌匀半晒,子不知和烂矣。
除了寓教于乐,也是一本实用的生活小百科!
才华洋溢且阅历丰富的苏轼(东坡),为官时的亲民作风加上好奇的天性,让他对于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举凡食、衣、住、行、育、乐等多有观察,更进而将这些所见所得记录在《物类相感志》,也才能使今人透过此书,了解古人的生活百态。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6047657.pdf
本书特色
◎市面上唯一一本将《物类相感志》图解的书,配合生动活泼的图示及文字,让观者穿越时空,进入古人的世界。
◎由苏轼整理乡野民间流传的生活知识而成,分成「身体,衣服,饮食,器用,药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鱼及杂着」12部分,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学习中医者可读,研究东坡思想者必读,对古代生活有兴趣者更是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陈立华
女性,1977年生,汉族,台湾台北出生。为插画家、纹身师傅,目前旅居中国大陆云南。
《物类相感志》,苏轼着,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序
记得是1999年的夏天。
那时候的我是个刚出茅庐的纹身师傅。为了节省租金,我把店开在一处招商失败的步行广场里,只在马路边的广场入口处放上一支小招牌灯。因为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往往十天半个月才有一单生意,平时亦是三五天才见得到一个人影。这些人影又通常是广场楼上的住户,因为好奇而下来看看楼下这小店面做什么的。
那天下午我和平常一样一个人坐在店里画图,一个侧背着布袋,头发扎成马尾巴的黑瘦青年笑眯眯地走进来,递给我一张花花绿绿的传单。我正准备要推辞,他说不着急,这是免费的,「免费帮你打广告」他说。青年叫做Water,和弟弟一起成立了一间创意工作室,正在试办一份广告杂志,期间内免费帮有需要的店家做平面宣传,从广告设计到印刷、派送都不收钱。
这样好事从天而降,我立即就答应了。
Water坐下来抄写一些资料。他说很讶异纹身师傅竟是这么年轻的女生,并且对我挤满涂鸦的笔记本很有兴趣。当时的我除了纹身,手上还有帮几家杂志、报社画插画的兼差。Water听说后,告诉我他也还有另一份工作,就是当时台湾日报的副刊编辑,而我正好和台湾日报的妇女家庭版有合作,我们都觉得十分巧合。一阵闲聊后,Water忽地变身成一位职业编辑,说报社正要开一每週一刊的新版,诚恳地向我邀起稿来,因此诞生了后来每週连载的四格漫画《猫磕咖啡》。
「插图之外,你应该试试写点文字。」Water还说。
于是我开始尝试创作文字作品,意外地屡被报社採用,从时尚休闲版写进了副刊。在Water的鼓励与指导下,还有两篇短篇小说竟侥倖地获得了区域性文学奖。Water可以说是我的伯乐。
Water自己的文字作品亦是写得相当不错的,还得过省文学奖。我们都想好好把各自的书写完,却始终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我弃笔从商的那几年,Water脱离了报社,将自己一小小的文学讨论网站建成了后来指标性的文艺大站,后来还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多年后我在新闻上看见由他社所出版的作品入围了金鼎奖。
《物类相感志》是我的第一本书。没想到竟然等了这么久,亦没想到会是这样一本图画书。Water想帮我写篇前言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好,因为我们已经有六、七年没见过面了。他对我的印象估计还停留在那个红头发的小毛头年代,正如我记得的他那笑眯眯的亲切模样,总像个大学生似的穿着条打羽球的超短裤满街跑。现在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我在与他距离超过万里的高原上生活也好几年了。时间确是这样地过来了。
时间就是这样地演示着。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几幅字画,其中最大一幅即为苏轼的《定风波》,两岁的妹妹也会跟着背诵。母亲为我们介绍苏东坡其人其事,我大约记住的就是一、他是一位有爱心又特别有才华的风流文人,一生颇为传奇,二、他和妈妈同是四川老乡。再来就是从课本上的《赤壁赋》、《念奴娇》中慢慢增加了对他的认识,同时因为其他的学习繁忙而仅仅只止于这些认识。然后,一晃就是十几年过去了。
和苏东坡没有一点关系的十几年过去后的某一天,我在几本古书里重新发现了苏轼,发现《物类相感志》,还顺带发现其由儒渐道至佛的人生观。苏东坡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二字是他后来皈依佛法之后,舍弃之前俗名所另起的作为居士的名号。并且被称为「千古风流诗人」的苏东坡实际上并不风流,终其一生也就仅有三段姻缘:第一位妻子,第二位妻子则是按照礼法于前妻死后所娶的前妻堂妹,第三位即后来亦皈依佛法的朝云。细看苏轼的各样作品,我发现他不仅并不风流,还不大会喝酒,并且中年以后基本茹素,吃得是自己种的菜,连鸡蛋都不吃。
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正如他在《与千之侄二首》上所说的「人苟知道,无适而不可,初不计得失也」一样,中年的苏轼勤于修善,乃至于对自己实行严格的功过表,几场大难不死的流放旅途增广了他的见闻,使他见识到了佛法。为救一个即将被杀的陌生人,苏轼在写给朱寿昌的信上劝道「佛言杀生之罪,以杀胎卵为最重,六畜尤尔,何况于人。」在《记袁宏论佛》里,他写到「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主,不杀生,专务清净。其精者为沙门。」朝云死后,他甚至将自己的房子让给一对孤儿寡母,自己在外四处流浪乃至病终。
因为缺乏正史记载,无法得知苏轼《物类相感志》的确切成书时间,但估计是苏轼早期的作品,内容多来自乡野市井间所流传之生活知识,经苏轼悉心统整其各种物类之间的感应与作用后,分为身体,衣服,饮食,器用,药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鱼及杂着十二个专案汇集成书,原文共约九千字。
晚生后辈的我能为此书作注解并绘制插图,实为幸运,为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亲,感谢Water对我的支持与信心,感谢大力协助我完稿的蒙古姑娘海燕和西米,感谢白象文化的所有同仁。有感于东坡居士的慈心,我们将本书原文中包含有以动物为材料及杀生的部分皆行删去,在此恳请并感谢读者谅解。护生功德不可限量,善神加护,福德具足。愿诸位大德欢喜奉行。
陈立华
写于2011/2/16
《图解:物类相感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置身于万物交织的网中的奇妙体验。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然界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秩序的巨大系统,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打开了这个系统的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它所描绘的“物类相感”,不是简单的物理或化学反应,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贯穿生命与非生命体的内在关联。 书中对“气味与形态”之间联系的阐述,尤其令我着迷。它不是简单地说某种气味会吸引某种生物,而是深入探讨了气味分子如何与生物的嗅觉受体结合,从而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例如,书中提到一种特殊的菌菇,会散发一种类似腐肉的气味,正是这种气味,能够精确地吸引某些特定种类的食腐昆虫前来传播孢子。这种细节的描绘,配合着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插图,将整个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我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这场精巧的生命合作。 我喜欢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能够将科学的严谨与一种诗意的想象力完美地结合。它既有科学的逻辑支撑,又充满了对自然界神秘之美的赞叹。读完之后,我常常会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敬畏感。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微小生命,以及看似静止的物体,都在以一种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与整个宇宙发生着共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视生命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那份深沉而古老的联结。
评分《图解:物类相感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知识的百科全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观察”与“联想”的艺术指南。我个人一直是个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不一样”的人,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是什么”的书,而是引导你去“看”和“想”。 书中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描绘,常常会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细节切入,然后层层剥茧,揭示出背后隐藏的精妙联系。举个例子,书中关于“雨前菇类生长”的章节,并没有简单地列出影响蘑菇生长的因素,而是从土壤的湿度变化、空气中孢子的扩散方式,甚至远处云层的形态,都纳入了观察的范畴。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配合着那些充满质感的插画,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湿润泥土之中,亲身感受着菌丝的萌发与生长。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举一反三”的讲解方式。它不会生硬地给你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相感”的逻辑。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在生活中运用这种观察方式。比如,看到蚂蚁搬家,我不再仅仅是觉得“它们在躲雨”,而是开始思考,雨水到来之前,空气中的哪些微小变化,是它们能够感应到的?这种从书本延伸到现实的阅读过程,是我认为一本好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填补了知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我内在的探索欲和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在茫茫书海中点亮的一盏奇妙灯塔!我一直是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喜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藏着惊人规律的事物。翻开《图解:物类相感志》,我惊喜地发现,它恰恰满足了我对“万物皆有联系”的探索欲。那些关于草木、动物、矿物之间微妙感应的描述,虽然有些超乎寻常的想象,但配合着精美的插画,却让每一个“相感”的道理都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书中提到某种特定的花朵,在特定的月相下会散发出一种只有某种昆虫才能感应到的气息,这种气息能指引昆虫找到它们最适合的食物来源。初读之下,我会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作者通过细致的图文解释,将这一过程描绘得逻辑清晰,仿佛我亲眼见证了这一场无声的邀约。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而是跨越了植物学、动物学、甚至一些古老的民间智慧,将它们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关于生命互动的宏大叙事。 读完一部分,我甚至会忍不住走到窗边,看看那些平日里不太留意的绿叶,思考它们是否也在悄悄地与周围发生着某种我尚未察觉的“相感”。这种阅读体验,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唤醒,一种让我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的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无数生命体、甚至无生命体,都在以一种我们难以言喻的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令人惊喜的阅读发现之一,它打开了一个充满神秘与和谐的微观宇宙。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串联起看似无关事物的学问都非常感兴趣,而《图解:物类相感志》恰恰就属于这一类。它所展现的“物类相感”的概念,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 interconnected 的世界。我一直以为,植物就是植物,动物就是动物,它们各自独立运作。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书中对“声与形”的相感描述,就让我大开眼界。它不是简单地说某种声音会引起某种反应,而是详细探讨了声音的频率、振幅,以及它们如何与特定生物的生理结构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例如,书中提到某种鸟类的鸣叫,能够激活附近某种植物体内某种酶的活性,促进其果实的成熟。这种将声音这种抽象的概念,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紧密联系起来的描写,读起来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想象力。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回避那些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和传说,而是将它们与现代科学的观察进行对比和印证。这让我意识到,很多古老的智慧,其实都蕴含着对自然界深刻的洞察。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一同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思考,去验证这些“相感”是否在我的生活环境中也同样存在。这种思考的乐趣,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用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界中那些隐藏的联系。我一直是个喜欢探究事物背后原因的人,而《图解:物类相感志》就给了我一个绝佳的平台。它不以枯燥的说教方式呈现,而是通过生动的图例和细致的文字,将那些原本晦涩的“相感”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甚至可以说是妙趣横生。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光与色”如何影响生物行为的描述。比如,它会详细介绍不同波长的光线,如何激活植物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以及如何影响昆虫的趋光性。然而,它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光线和色彩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形成一个精密的反馈循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了,不同花朵的颜色,如何吸引特定的传粉者,而这些传粉者,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花朵的繁衍。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不仅仅是理解了“是什么”,更是明白了“为什么”。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我开始留意,为什么某些植物会选择特定的颜色,为什么某些动物会呈现出特定的斑纹。这种阅读体验,不仅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这个世界,如何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关于“洞察自然”的宝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