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阎崇年
捷公祝寿集序言
冯尔康
长松献寿繁花颂
王耀庭
清代中期扬州市镇经济水平和民众生活初探─以刑科题本档案资料为基础
王跃生
清代台湾府与扬州府的关系
尹章义
扬州二十四桥考
何庄
盛清扬州「名医」李炳的医疗生涯及其历史记忆
余新忠
中国社会思想视野中的「难得煳涂」和「郑板桥现象」
吴建华
清干隆帝南巡与扬州
岑大利
清代扬州的盐务官述略
杜家骥
《条款官话》初探
赤岭守
十七世纪民间天道观研究─基于《广东新语》的研读
周正庆
黄河远上白云间
林天人
清代籍没律例与抄家案件
柏桦
翠华南幸扬州写真-盛清君臣眼中的扬州
庄吉发
盛清扬州的城市生活─以《扬州画舫录》为中心
常建华
论清代回疆边外浩罕强权崛起的中国因素
陈旺城 段昌国
康熙小臣养心殿总监造赵昌生平小考
陈国栋
郑板桥对佛教的态度
陈进传
试析雍正干隆父子对待宗族的差异
陈龙贵
红票:一封康熙皇帝寄给罗马教皇的信
冯明珠
年年红药为谁开─温史话扬州
冯尔健
清代干隆时期扬州人的引领时尚
冯尔康
记一件康熙朝玻璃器的最高成就
嵇若昕
康雍干时期台湾的乡治
杨晋平
何震年表
万仕国
盛清社会与扬州文化
阎崇年
干隆及其扬州诗作
韩小敏
干隆年间的盐商与内帑
赖惠敏
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史.土司传考证》
戴晋新
序
我对陈捷先教授心仪很久,却相见恨晚。
上世纪七十年代,海崃阻隔,资讯不通。先生已经出版《满洲丛考》和《清史杂笔》等多篇论文和多部专着,我却对先生的学术研究资讯一无所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作为清史访问学者到了美国。在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期间,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在同友朋的交谈中,才看到或听到「陈捷先」这个名字,也才看到《满洲丛考》这部书。那个时候,我的重点研究领域是清朝开国史,所以对陈先生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格外关注。
1989 年我倡议建立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接着筹备「首届国际满学研讨会」。这期间,我同陈先生不断有通信、传真和电话联系。1992 年,我在北京前门饭店主持召开「首届国际满学研讨会」,陈先生当时正在筹备第三十五届世界阿尔泰学会会议,难以分身,但还是寄来〈三田渡满文清太宗功德碑研究〉的论文。随后我在《满学研究》第一辑,刊出陈先生的这篇论文,并在「满学家」专栏里,载文介绍陈捷先教授和神田信夫教授两位国际满学界的大家。然而,我和陈先生仍没机会见面。
直到同年秋后,应陈捷先教授邀请,我同王钟翰、韦庆远、王戎笙、冯尔康、徐艺圃、刘耿生、林岷、柏桦一行,作为大陆第一批社会科学工作者,登上美丽的台湾岛,出席陈捷先教授主持的「海崃两岸清史档案学术研讨会」,我和陈先生终于有了第一次握手,第一次拥抱。
从此开了先河,我后来多次赴台交流。每念及此,感激捷公。
性情率真,袒露肺腑,是陈先生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我因长期受着无形绳索的捆绑、政治运动的拷打,夹着尾巴做人,谨小慎微,万分拘谨。到台湾第一个感受是,陈先生等学人开朗豪放,言所欲言,纵情畅饮,通宵达旦。
治学认真,着作等身,是陈先生给我留下的又一个印象。陈先生早在 1956 年就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1959 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后应邀到美国加入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先生六十年如一日,勤奋研究,笔耕不辍。《满文清实录研究》、《满文清本纪研究》、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满文档案资料概述),近年出版《蒋良骐《东华录》研究》、《清史论集》,以及清十二朝的《清史事典》,还有《努尔哈齐写真》、《皇太极写真》、《顺治写真》、《康熙写真》、《雍正写真》和《干隆写真》等,尤其是后者,一人之力,连出六册。
满腔热忱,肝胆相照,是陈先生给我留下的再一个印象。陈先生于我,可谓亦师亦友,多次来京,欢快相聚,倾心交谈。我也多次受邀飞抵台湾,出席学术活动。屈指算来,已有八次。记得 2004 年 10 月 20 日,陈捷先教授提出两岸学者共同编着出版《清代与台湾》丛书的重要倡议,同我和冯尔康先生商量,三人一拍即合。对于《清代台湾》一书,陈先生不仅主持全局,拟定编写体例,通审全稿,并撰写为全书之纲的〈通纪〉篇,概述清朝以前的台湾历史,重点阐述清代台湾的历史与文化,特别叙述清代台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这部书稿,历时五年,多方协作,终于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2009 年,应台湾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冯明珠副院长邀请,我到台北出席「两岸故宫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为君难:雍正其人其事及其时代」。会间,我和冯尔康先生又发现了新的缘分-原来我们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在高兴之际,同为扬州籍的两位清史才子-陈先生和冯先生共商于 2010 年在扬州举办「盛清社会与扬州」学术研讨会。这次学术盛会,得到扬州市王燕文书记、谢正义市长等领导支持,按期举行,圆满结束。会间,又套出一个主意,就是以此次会议论文为基础,再约请未及与会的先生撰写文章,合作出版一本论文集。事情也巧,一算年份,恰是陈捷先教授八十华诞,大家相约以此论集作为向陈捷先教授八十大寿敬示的一个学术祝贺。
现在,《盛清社会与扬州研究》文集即将出版,谨遵操持此事的冯明珠副院长之嘱,撰写上文,忝做小序。
阎崇年
于北京四合书屋
2011 年 8 月 28 日
捷公祝寿集序言
人云韶华只为少年留,吾曰韶华岂独在少年 !八秩寿翁陈捷公,活跃两岸枫叶国,辉煌学术再创造,展现人生新境域。韶华为捷公永驻,观念为捷公更新;友朋给捷公拜寿,预祝未来更绚丽。
1995 年捷公在台湾大学荣退,没有隐居于枫叶之国加拿大,而是穿梭于海崃两岸,继续学术研究事业,进行三方面的活动,一为潜心写作,二是推动学术交流,三是办学。荣退后捷公问世新着之多,令人惊讶不已 !有面向大众读者的《努尔哈齐写真》、《皇太极写真》、《顺治写真》、《康熙写真》、《雍正写真》、《干隆写真》、《慈禧写真》及《宣统写真》八部,由远流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紫禁城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多家书社印行,风行于两岸广大读者中。学术专着《清代台湾方志研究》、《东亚古方志学》和《蒋良骐及其《东华录》研究》多部连袂问世。关注现实社会,撰着「以古鉴今,痛下针砭」的学术杂文集《不剃头与两国论》。主编《清史事典》一套,计十二册;与阎崇年教授共同主编《清代台湾研究丛书》,合着《清代台湾》;合作主编《清史论集》。创办宜兰佛光学院历史学系所,授业解惑。2003 年在宜兰主办第一届国际清史研讨会;2010 年与阎崇年教授、尔康共同发起召开「盛清扬州社会高端论坛」研讨会。古稀之年,贡献给社会几十部着述,青壮年学者亦难于做到。人们说老年人做点事是发挥余热,是「老有所为」,在捷公这里就不准确了,不是余辉余热、有所为,而是老当益壮、大有作为,发出学术光芒,惠及读者大众和社会。捷公的学术青春常在,韶华永驻,颇为符合人文学科的研究状态。明末清初三大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在古稀耄耋之年,笔耕不辍,如果他们中年谢世,或者停止钻研,他们就很难成为「三大家」了。人到老年,有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的治学优势,有除却一些杂务干扰的有利条件,便于学术总结,令研究更上一层楼,这大约是人文学科研究的规律,捷公学术上的永葆韶华,是为生动有力的证明。
往前说的话,我认识的捷公,是清史大家,是文献学家,是推动世界汉学研究的文化使者,是颇有「叱咤风云」味道的权威学者。我不想在这里罗列捷公着述的书单,评论他在清史、方志学、谱牒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贡献,倒想绍述他推动学术研究的业绩。捷公的好友张存武教授在〈云霞秋色忆华年〉文中,说捷公「活动力强,交际人缘广」,「深谋远虑,做参谋总长最适合」。可知捷公虽不做官,但组织能力很强。这正是他的优势,他用来组织学术活动,举办国际间的学术会议。由捷公创设和主持召开的会议有:「亚洲族谱学术研讨会」、「中韩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域外汉籍国际学术会议」、「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等等,这些学术会议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进行,比如族谱学研讨会举行九次,第八届是捷公与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是和我所服务的南开大学等单位合作的。中琉关系史研讨会持续进行,台北、琉球、北京、福州等地轮流坐庄。捷公开创的这些研究活动,促进谱牒学、方志学、韩国学、琉球学、汉学诸多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培养了一批中外青年学者,是以人们说捷公「既开风气且为师」。写到这里,我想起捷公于 1992 年召开的第三十五届世界阿尔泰学会会议,阿尔泰学基本上是关于东方的学问,由于历史的原因,会议从来是在西方举行的,这一届的会议欧洲某国要求主办,捷公与其竞争主办权,终因学术各方面的实力,如愿以偿,会议在台北圆山饭店揭幕。此次会议,承蒙捷公盛情,邀约九位大陆学者出席,我遂得首次观光台湾。捷公举办这一系列的学术会议,有着强烈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他是要让东方人、西方人了解历史上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的密切关系及中华文化的远播,让世界学人了解中国和日本、韩国、越南学者的研究状况和学术观点。事实表明捷公功在中华文化的向世界传播,功在中华文化的继承发扬,功在两岸的学术交流。他是文化交流使者、推动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他有叱咤风云的学术气概,令人佩服。
说到两岸史学界的交往,阿尔泰研讨会大陆学者九人赴台,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此乃捷公开风气之先的举措。两岸史学工作者切磋交流,只有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有可能,第一次提供大规模交流平台的是前述港大教授赵令扬, 他于 1985 年举办国际明清史研讨会,两岸各有近二十名学者出席,我就是在这次会上认识了捷公和其他台湾学友。所以我以为两岸三地的史学家交往,是赵令扬教授在香港、捷公在台北先后创造了平台,功在史学界。
捷公为人豪爽,饮酒中尽情地展现出来。我第一次感受深切的是在阿尔泰会议的晚宴上,一二百人的宴会,捷公挨桌敬酒,到大陆同行的坐席,只见他白酒、红酒、啤酒样样来得,年轻时颇能豪饮的王钟翰教授宅心仁厚,见此情状,劝他多吃菜,意在解酒勿醉,捷公表示领会他的好意,真是同胞之深情啊 !捷公夙有酒仙之名,张存武教授说他喝酒不误事,是以酒会友。实在是挚友真知。捷公不仅是以文会友,更是以酒会友。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 !
捷公是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对南开贡献良多。1996 年我在台北,因捷公的关系,联经出版公司总经理姚为民先生宴请我们,无意中说到奖学金,豪侠好义的姚先生当即表示在南开设立奖学金,返津后我就和我的同事操办起来,每年给南开历史系学生评定发放姚为民奖学金,因姚先生是山东平度人,遵他嘱咐每年另给平度籍学生一人发奖,此事持续到我退休。1997 年,捷公与彭炳进教授应邀访问南开,由捷公倡议,彭教授在南开历史系设立讲座基金,邀请京津学者讲学,出版演讲论文集,连续进行了三年。我和捷公是扬州同乡,史界同行,又都是少小离乡而乡情浓厚,这些因素将我们连结在一起,不过更主要的是我仰慕捷公的为人。上面说的那些话都是我的心里话呀 !
2010 年的扬州学术会议,两岸学者发表学术高见,提交宏文。经征得作者的同意,汇辑为庆祝捷公八秩华诞论文集,以文章祝贺学人,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方式。这个集子採用中文繁体字,拙文则以简体字先期在大陆《安徽史学》今年第一期刊出,特在后记中表达对捷公祝贺:「…庆祝台湾大学荣退教授陈捷先先生八秩华诞,兹以简体文本披露,为挚友之庆。」参与文集编辑的大陆学者是阎崇年教授、常建华教授,捷公弟子龙贵居间联系,台湾学者冯明珠女士总其成。这是两岸学者为捷公祝寿,舍捷公难于有他人 !
捷公,记得吧,前年(2009 年),您的天津朋友诚挚邀请您们伉俪光临,您们何时成行呢?我们期待着 !
谨祝捷公同夫人侯女士健康,愉悦 !预祝捷公伉俪一如既往给大陆、台湾、加拿大航空业作「贡献」,令我们友朋时常相聚。
冯尔康
2011 年 8 月 22 日
于雪梨客室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我看来,作者似乎拥有某种神奇的能力,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并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将盛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图景一一道来。其中,对于扬州这座城市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脉络的剖析,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的载体。作者在论述中,巧妙地将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让读者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也能感受到鲜活的人物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士大夫阶层在扬州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印象深刻,他们的日常起居、社交活动、思想追求,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别致,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丰富和深刻。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性的著作,但它所展现出的魅力,远超我的想象。它以扬州为载体,深入剖析了盛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多重面向。书中对于扬州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结构变迁、文化创新以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描绘,都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被书中对扬州市民阶层崛起及其文化影响力的探讨所吸引,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活力的重要来源。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视角,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使得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扬州作为文化交汇点的地位的阐释,它如何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又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些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颇具特色,逻辑清晰,语言生动,读起来引人入胜,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我爱不释手!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具体而又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扬州。扬州在盛清时期,其繁荣程度和影响力可谓是首屈一指,书中通过对扬州社会生活的细致描摹,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商人阶层的描绘,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甚至他们的社会交往,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还涉及了扬州在文化艺术、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多元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那些关于盐商、园林、戏曲的篇章,更是让人津津乐道,仿佛能闻到桂花飘香,听到丝竹管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历史读物,强力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社会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必须深入了解其基层社会的面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大量生动的细节,勾勒出了盛清时期扬州社会的真实生活图景。我从中看到了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精打细算的商人,追求雅趣的文人,辛勤劳作的百姓,以及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浮沉的个体。书中对于扬州城市景观、民俗风情、日常生活习惯的描绘,都极其细腻,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细致观察,以及对他们之间互动产生的微妙影响的分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历史并非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日常构成。它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历史著作,读起来让人既增长了见识,又感到一种温暖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研究视角。在阅读之前,我对于盛清社会的研究,更多地是停留在政治和经济的宏观层面,对于其中的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以及地方性特色了解不够深入。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一个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历史空间。它对扬州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于其经济的繁荣,更深入地探讨了扬州在文化、社会、思想等多个层面的独特性。书中对于扬州独特的市民文化、商业文明以及学术传统都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这些内容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扬州在艺术和文学领域贡献的论述,例如对扬州画派、扬州戏曲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在文化创造力方面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引用史料翔实,给人以极大的信服感,让我对盛清时期的社会有了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