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的发现与发掘,改变了世人对西元前五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的认识。它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境内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谭维四,曾侯乙墓发掘现场总指挥,前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一九七八年,武汉军区空军驻湖北省随县擂鼓墩雷达修理所,在噼凿山岗建造厂房中,意外发现了白膏泥、排列有序的大石板和一个圆形盗洞,湮没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擂鼓墩曾侯乙墓显露人间。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盗洞的隐密、墓穴内巨大豪华的木椁与主人彩绘棺,连同二十一位陪葬女性尸骸尽显人世。而墓内出土的一万五千余件随葬品,和九件(套)国宝级珍贵文物,特别是六十五件总重量二.五吨,完好无损,音色纯正优美,仍能演奏古今中外多种乐曲的青铜编钟,令人瞩目,举世震动,被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本书以纪实手法和文学形式,详尽描写了曾侯乙墓发现、勘察、发掘的全过程,对古代的丧葬制度、盗洞形成的年代、盗墓贼进入洞后的奇特遭遇,历史上的曾国与楚国的关系,以及曾国灭亡的大体时间和历史事件作了尽可能的追寻探索。通篇文笔灿然,故事起伏跌荡,波澜壮阔,堪称当代中国最为优秀的考古文学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岳南
一九六二年生,山东诸城人,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现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驻校作家。自上世纪八○年代末开始关注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着重于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同济大学等着名学府自由知识分子人生历程与学术造诣的研究。着有《南渡北归》三部曲、《陈寅恪与傅斯年》、《从蔡元培到胡适》等纪实文学十部,并着有历史、考古题材纪实文学作品《复活的军团》、《风雪定陵》(合着)、《日暮东陵》、《万世法门》(合着)等十二部,作品多数被翻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已达数百万册,为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当代着名作家之一。
序 往事如昨忆犹今(谭维四)
序 章
第一章 发现与困惑
东团坡风水之谜∕山岗突现青铜器∕荒唐的现场勘察
第二章 探铲下的古墓
考古钻探∕盗墓贼的传家宝∕发现盗洞
第三章 从随县到北京
梦想与光荣∕紧急上报发掘∕云集擂鼓墩
第四章 墓穴‧水窟
椁盖板初现人间∕直升机飞临墓坑上方∕盗墓贼进入墓穴时间推断
第五章 水中潜伏的隐祕
盗贼如狐∕盗墓高手的五字秘诀∕一条黑影突出水面∕无头小鸭浮水而来
第六章 珍宝初现
三具棺材飞身立起∕编钟横空出世∕擂鼓墩观墓狂潮
第七章 去来两无踪
盗洞下发现人头∕盗墓现场复原∕棺下珍宝下落不明∕揭开狗头之谜
第八章 墓室大清理
开棺验尸∕王冶秋:大家不要捅乱子∕文物必须先运到省里去∕如何才能撞响古钟∕持棒鸟人的启示
第九章 历史的印痕
曾国之谜∕弒杀周幽王的千古悬案∕楚随交锋∕楚随博弈后的历史格局∕楚庄王称霸
第十章 楚国沈浮
伍子胥的家世情仇∕楚昭王奔随∕吴师在郢都的淫乱生活∕昭王复国
第十一章 穿越历史的迷雾
镈钟透露的历史隐祕∕墓主死亡密码∕曾侯乙归葬∕青铜礼器入葬之谜∕郭沫若的失误∕千古之谜,今可解矣∕青铜来源何处
第十二章 豪华的地下乐宫
琴声飞扬的年代∕绝响∕脸上涂着血污的人∕二十一位女人之死∕曾侯乙的归宿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注释
推荐序(摘录)
往事如昨忆犹今
……我仔细阅读着这部书稿,被文中那引入入胜的描述所吸引而不忍释卷,几个日夜过去,当我翻毕最后一页,涌上心头的第一个感觉是,这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通篇以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和发掘材料为依据,以墓主与大批珍宝的面世及有关事件为主轴,从中展开富有节奏起伏的叙述,发掘中发生的故事,以文学叙事的形式和手法娓娓道来,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悬念迭出,奇思妙想频生,既真实生动又亲切感人,特别是对一些细节描述上,更是令人出乎意料,禁不住感叹击节。书稿之所以达到这样的一个文学和艺术高度,除了作者的功力与才华,我想大多与岳南先生採访工作的扎实深入有极大的关系。就我所知,在来鄂採访的日子里,他往返于武汉、襄阳、随县之间找当事人了解情况,核对细节,并就某些历史往事多次深入农村,克服困难,查找当年知情者的下落,寻其真情。一路风尘仆仆,费尽心力,可谓大不易矣!如果没有这样的辛勤劳动和为此流下的汗水,就无法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而细节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如果缺失这个灵魂,将不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当然,除了实地採访调查,从这部书稿中,我还清晰地看到并感觉到,作者在文字材料的收集和历史研究上也是颇下了一番苦功的。如对古代葬制的研究、古代盗墓史的研究、楚国历史的研究、曾与楚历史关系的研究,甚至在包括随枣走廊历年出土的与曾国有关的青铜器考古材料的搜集与研究上,都费了很多力气与心血。而有了这番心血的渗入,才使整部作品在结构上达到了历史与现实合理搭配,叙述手法上做到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才能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卷帙浩繁、情节曲折、意境深邃、画面优美的长轴画卷,刻画出一幅别开生面的具有历史、科技、文化艺术的壮丽图景。如果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科学依据、文学艺术价值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我想是不为过的。
谭维四(现仍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