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

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春秋
  • 三国
  • 南方历史
  • 恩怨情仇
  • 权谋
  • 战争
  • 历史人物
  • 架空历史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评论家公孙策以生动简炼的文字,辅以经史典籍,
  用一则则精采的故事,搭配写意的手绘黑白插图,
  细细探究春秋时代英雄人物,
  他们的性格如何成就个人霸业,并影响家国的兴衰。

  本书本书大致上以《吴越春秋》为本,时空舞台是春秋时代末期的中国南方,两个偏处东南、仗着金戈宝剑称霸中原的诸侯小国吴、越。讲吴、越,当然离不开楚国。但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一直是强国、大国,却是中原文化的「非主流」。

  这一段「南方三国志」的故事里,人物个个英雄,却个个有着悲剧性格,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楚平王听谗杀伍奢,伍子胥报父仇,鞭楚平王尸;吴王阖闾一代霸王,却失手于「菜鸟」句践;句践趁人之危(吴王阖闾国殇),反而落得会稽山求饶;句践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忍到复国;伍子胥不能忍,反落得含恨自杀;夫差当上了诸侯盟主,却是他一生功业快速下坡的起点,最后请求保留一命而不可得。

  英雄所为确实异于凡人,可是英雄的结束却令凡人嗟叹,这是本书书名《英雄劫》的取义由来。--节录自本书自序

本书特色

  公孙策最新着作〈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打算以1000个故事来诉说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本书是系列的第一本着作。公孙策最有名的便是他擅于借古鑑今,本书是他从春秋战国时代历史英雄人物的恨与仇出发,写下他对这些英雄人物因为个性以致有悲剧性际遇的「难逃劫数」故事。不仅是好看的故事集,也有发人深省之处。

烽火与权谋:战国风云下的生存法则 本书并非一部架空的幻想史诗,而是一卷深入春秋末期,聚焦于中原腹地与吴越之地复杂政治格局的史学观察与人物群像描摹。 它以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为背景,探讨了在礼崩乐坏、兼并战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不同诸侯国、士族与个体如何应对生存的危机,以及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展现。 本书的叙事重心,在于刻画那些试图在历史洪流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边缘人物”和“关键决策者”。我们不关注宏大的战役全景,而是深入剖析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幕后博弈、外交辞令中的虚实转换,以及权力更迭前夜的暗流涌动。 第一部:列国初醒与士人的抉择 春秋的末期,周王室的权威已如风中残烛。诸侯的实力此消彼长,旧有的盟约在利益面前脆弱不堪。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晋国这个看似强大的霸主。然而,晋国内部的“六卿”势力盘根错节,韩、赵、魏三家大族已然尾大不掉,他们对于公室的觊觎,酝酿着一场足以颠覆旧秩序的变革。 我们详细描绘了晋国卿族间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一次针对齐国边境的试探性出兵。重点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军事部署背后的政治考量。例如,如何利用贵族之间的联姻和仇隙来确保粮草供应;如何在盟友之间散布有利于己方的流言,以削弱潜在的反对声音。 与此同时,书中对齐国的描述,聚焦于田氏代齐的前夜。我们刻画了以田氏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层,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灾荒和赋税问题,赢得了底层民众和部分地方贵族的同情与支持。田氏家族的族长并非鲁莽的叛逆者,而是一位深谙权术、极具耐心的“时间商人”。他深知,推翻一个王朝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细致的经济渗透和舆论铺垫。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通过“代耕”和“借贷”的方式,将齐国公室的财富与土地逐步收入囊中。 第二部:思想的冲突与文化的碰撞 春秋之战,不仅是土地的争夺,更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梳理了“礼”与“法”在不同地域的实践和冲突。 在卫国,一个相对保守却又充满知识分子的土壤里,我们展现了儒家学派早期思想的雏形。几位怀抱“仁政”理想的士人,试图通过劝谏国君来挽救日益崩坏的道德秩序。然而,他们的言论常常被统治者视为不合时宜的迂腐之谈。书中通过记录这些士人与地方权臣的数次辩论,揭示了在乱世中,纯粹的道德理想如何被现实的利益权衡所裹挟和扭曲。一位核心人物,最终选择弃政从商,利用其学识在商业领域为自己寻求生存的立足点,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生存之间的艰难抉择。 而在吴越之地,虽然地理上相对偏远,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强悍的民风和对中原传统的一种疏离感。本书探讨了吴国崛起后,如何将这些“蛮夷”文化元素,融入到其快速扩张的军事机器中。重点分析了吴王夫差在位期间,对内推行的“军事化社会管理”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外来人才(如来自中原的流亡士人)所产生的排斥与接纳的复杂心理。 第三部:人性的迷雾与历史的细节 本书拒绝使用简单的“忠奸”二元对立来划分人物。我们更关注“变节”与“坚守”背后的驱动力。 例如,对某位原晋国大夫的深入剖析。他并非出于私利而投奔楚国,而是基于对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绝望,认为唯有楚国的强大方能制衡晋国的膨胀,从而实现“均势”的战略目标。书中详细重建了他穿越千里,与楚国决策层进行秘密接触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如何在楚王面前,用极具说服力的外交辞令,论证“牺牲一时之名誉,以换取长远之安全”的必要性。 另一个重要视角,聚焦于战争遗孤和流民群体的命运。在主要的军事冲突线索之外,穿插了若干个关于普通民众如何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如何通过小规模的互助和隐藏身份来求生的侧写。这些细节,如在被占领区如何伪造文书以逃避繁重的徭役,如何在不同诸侯的边境线上利用语言差异进行伪装,构成了对那个时代残酷性的最直接注解。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个体的挣扎 最终,本书试图探讨的是,在春秋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大势”面前,个体力量的微弱。无论是雄才大略的国君,还是满腹经纶的士人,他们所有的算计、牺牲和努力,似乎都只是在为“战国”的到来添柴加火。 我们没有提供一个光明的未来预测,而是呈现了一幅充满张力、充满血性与智谋的画卷。它展示了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巨变前夕,人们用尽一切手段,试图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权力碎片,去影响一个注定要重塑天下的时代进程。读者将从中看到,权力的运作远比书本上记载的简单征伐更为复杂和隐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公孙策


  专栏作家,《商业周刊》「去梯言」单元脍炙人口,擅长借用历史典故,批判政治乱象,针针见血,将「以史鑑今可以知兴替」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着有《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水浒传教你职场生存术》、《西游记教你职场不败术》、《冰鑑识人学》、《跟康熙学策略》、《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等书。

图书目录

〈总  序〉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
〈导  读〉英雄的劫难,也是美丽梦幻
〈推荐序〉精采且具深意的报仇史
〈代  序〉南方三国志

前事
1、大洪水
2、大禹治水
3、谷王后稷
4、盘瓠子孙
5、卑梁之衅

本事
1、一鸣惊人
2、夏姬
3、申公巫臣
4、费无极
5、伍子胥
6、申包胥
7、太子建
8、芦中人
9、浣沙女
10、季札
11、公子光
12、装疯
13、专诸
14、鱼肠剑
15、吴王阖闾
16、要离
17、庆忌
18、宝剑
19、干将
20、白喜
21、孙武
22、反间计
23、子常
24、鞭尸
25、报恩
26、哭秦宫
27、火攻
28、句践怪招
29、夫差复仇
30、太宰嚭
31、钱塘觞别
32、范蠡
33、一波三折
34、尝粪
35、纵虎归山
36、卧薪尝胆
37、生聚教训
38、越女剑
39、陈音弓
40、葛丝
41、神木
42、西施
43、蒸熟的谷种
44、致命败着
45、子贡穿梭外交
46、一拍两响
47、一拍三响
48、夫差上钩
49、怪梦
50、最后忠言
51、子胥归天
5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3、黄池
54、必胜之道
55、杀气沖天
56、子胥显灵
57、悔之晚矣
58、夫差末日
59、霸王句践
60、狡兔死,走狗烹

后事
劫数

图书序言

总序

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它的价值历久不衰。例如我们对经典老歌,总能哼上几句;对经典名句(如「多行不义必自毙」等)也能琅琅上口。可是一听到「四书五经」、「经史子传」,大多数人都会敬而远之。

  原因之一,是我们对经典的整理工作,做得太少了。宋朝朱熹注解《四书》,就是一种整理工作,也的确让《四书》普及于当时的一般人。清朝蘅塘退士辑《唐诗三百首》、吴氏兄弟辑《古文观止》,也都是着眼于「经典普及化」的整理工作。然而,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了,却未见值得称道的经典整理作品。

  另一个原因,是考试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于是,凡考试不考的,学生当然就不读。这不能怪学生,也不能怪老师,事实上大家都为了考试心无旁骛。而那些对经典充满使命感的大人们,只好规定一些必考的经典。其结果是,学生为了考试,读了、背了,考完就忘了,而且从此痛恨读经,视经典为洪水勐兽或深仇大恨--经典反成了学生心目中的「全民公敌」!

  城邦出版集团执行长何飞鹏兄对中国经典有他的使命感,城邦也出版了很多「经典整理」的书籍,如:〈中文经典100句〉、〈经典一日通〉等系列。飞鹏兄建议我「以三十本经典为范畴,写至少一千个故事」,取材标准则是「好听的故事、经典的故事、有用的故事」。

  于是我发愿以四年时间,写完一千个故事,而且每天一个故事(周休二日),在城邦集团的「POPO原创」网站发表。

  也就是说,这一个系列尝试以「说故事」的形式,将经典整理成能够普及大众的版本。不是「概论」,也不是「译本」,而是故事书。然为传承经典,加入「原典精华」,让读者又不仅仅是看故事书而已。

公孙策于二○一一年秋

导读

英雄的劫难,也是美丽梦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以「西江月」词牌令写的卷头诗。

  感慨在滚滚长江水东流中,在朵朵浪花沖激下,古今多少伟大英雄人物,在历史洪流、物换星移里,终究也就如此灰飞烟灭消逝了。

  说什么成者王,败者寇;说什么世人总以成败论英雄,唉--倒头来还不是转眼成空,唯留青山依旧年年又新绿,岸边多阳却是红了又红。

  西方的英雄(hero)传说源自希腊神话,指的是神与人结合所产生的后代,也就是所谓的「半神」(semigod),事实上就是掉落在凡间,智勇双全、充满人格特质魅力的人。

  三国魏明帝时代的刘邵,在其《人物志》一书中,对英雄下了如此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所以将史记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留侯张良评为:「英而不雄」,而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论为:「雄而不英」。

  历史上身影最巨大的悲剧英雄,大概非项羽莫属了。项羽被围垓下,曾自云:「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最终乃自刎于乌江边。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英姿焕发、豪迈英勇、对部属有情有义;与「卒啦」型,要求项羽如果烹了自家父亲刘太公的话,也要分「一杯羹」的刘邦相比较,那真是强烈反差呀。

  可是太史公最后还是对这样英雄作了以下的批评:「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认为项羽最大的错误仍在终不知反省,以至刚愎自用;打败项羽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不论古今中外,英雄的背后总不免带些神祕色彩,英雄的身上总要散发些与众不同的气质魅力;也因此,纵使「千古江山,英雄无觅」;雨打风吹,英雄的微言细行、低吟或长啸却永远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人们心中。

  杜甫写蜀相,叹诸葛武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清照哀项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白在赤壁歌:「二龙争战决雌雄……周瑜于此破曹操。」英雄呀英雄,究竟是什么样的「半神」,遇见什么样的际遇机缘,方才能造就出所谓的英雄?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如果少了英雄的存在,那该多乏味呀。世世代代,岁岁月月的嬗递交替间,如果没有英雄故事的传说,那又多无情无趣呢!

  欣见公孙策先生发愿,要以四年时间,以三十经典为本,写完一千个故事;取材的准则是好听、经典又有用的故事;名为:英雄劫。噢,英雄二字已经够吸引人了,偏偏还遭逢劫数,那更是多刺激、多引人好奇。

  尤其特别的是,公孙策他从非主流的史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的男女人物着手;这本号称为「南方三国志」的史书,其实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可视为稗官杂记体的别史。其中许多人物情节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如伍子胥、专诸、孙武、季札、句践、夫差、范蠡,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也都有明确记载。只是《吴越春秋》作者,也许把自己的着作定位在「野史」,所以下笔措辞更是荒诞离奇「重口味」,深具浓郁浪漫色彩;也就因为这样的「百无禁忌」,内容情节更是充满争议性、爆炸点;当然也就更添惊奇诡异、趣味奥妙,引人入胜。

  硬生生记背历史人物、年代,谁都不爱;但是如果透过说故事的方式来追忆历史,那不论八岁或八十岁,就老少咸宜、人人爱啰。

  透过公孙策先生流利生动文笔来诉说这些古老人物,总感觉这些两千多年前的人物竟是栩栩如生,穿越时空来到眼前。

  难得的是,他在每个章节还特附录了原文精华文字与重点注解;让人在阅读、感受时,同时也品尝了原汁原味经典原文的甜美宜人。

  自民国六十七年任教建中红楼,春风化雨无数菁英才子,已逾三十年载;我始终认为文史是不分家的,没有过去的历史就没有文学的产生,也没有现在和未来。

  我愿全力推荐这本结合文学与历史,好看又兼具内涵、趣味的「英雄劫」。

建中资深国文名师.名作家 
陈美儒

推荐序

精采又具深意的报仇史             

  「观今宜鑑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懂得以铜为鑑、以人为鑑、以史为鑑的唐太宗,才能造就千古艳羡的「贞观之治」!

  夏朝开国之君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被杀,儿子却仍然肯为杀父之仇效力,这是什么道理?

  嵇康为司马昭所杀,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即位(即晋武帝),山涛推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入朝为官,并且在八王之乱中,为了保护晋惠帝而被乱军杀死,血喷到晋惠帝的衣服上(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称赞的「为嵇侍中血」)。父亲为人所杀,儿子却仍肯为杀父之仇的后代效忠,这是什么道理?

  太多人事的纠纠葛葛,太多政治的恩恩怨怨,太多历史的是是非非,汩乱了人的心灵,有时候,谁对谁错,还真不好说。

  历史所以好看,是因为有英雄。英雄故事所以好看,是因为英雄能完成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事。大禹在父亲死后仍努力治水,这是英雄!嵇绍能在千军万马之中,以身蔽护晋惠帝,因此被杀死,这是英雄!

  伍子胥父亲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历尽千辛万苦逃到吴国,推荐了专诸刺杀了王僚,让公子光当上了吴王(阖闾),吴王阖闾也替伍子胥报了仇。当吴国大军攻进楚国,大破郢都,伍子胥把已经死了的楚平王从墓中挖起来,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真是英雄!

  阖闾被句践杀死,夫差誓言报仇,大败句践之后,却没有杀了句践。句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大破夫差之后,杀了夫差。这两个人都是「复仇高手」也都算英雄!

  一部吴越春秋,就是一部报仇史。只是,杀人者,人恆杀之。冤冤相报,永无尽期,这就是英雄劫。能跳出这种劫难的,才是真英雄;不能跳出这种劫难的,只是永远堕在无明之中的枭雄!

  公孙策先生是说故事的高手,这本「报仇史」,好看之中有深意!

玄奘大学中语系教授 
季旭昇

代序

南方三国志

  本书大致上以《吴越春秋》为本,作者是东汉赵晔。由于一向被归入《经籍志》或「杂史类」,列入「经典」之林,因而感觉是一本「严肃」的书,于是流传不广。但事实上,赵晔用了大量文学笔法,不逊小说家。因此,直接将原文白话化,就很有故事性,省了很多铺陈的功夫。

  全书的时空舞台是春秋时代末期(西元前四、五百年)的中国南方,两个偏处东南的诸侯小国吴、越,仗着金戈宝剑,也就是国防科技超越大国,而能称霸中原。

  讲吴、越,当然离不开楚国。但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虽然一直是强国、大国,却是中原文化的「非主流」。亦即吴、越、楚这「南方三国志」,是在中原主流边缘的一场争霸。

  然而,三国却都有着傲人的祖先:越国是大禹的后代;吴国的祖先将王位让给周天子的祖先;楚国的祖先是周朝开国功臣,却受尽歧视。

  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黄池大会吴王夫差夸耀兵威,而得为盟长(也就是称霸),这在吴国国史《国语。吴语》有所记载,可是《左传》却记载「以晋定公为长」──中原主流掌握了窜史权,歧视南方诸侯。而这绝非《左传》唯一的一次,因不在本书范围内,故不赘。

  或许就是因为这种「被迫害症候群」吧,这一段「南方三国志」的故事里,人物个个英雄,却个个有着悲剧性格,最终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怎么说才对呢?就算是英雄的劫数吧,在劫难逃啊!

  楚平王听谗杀伍奢,伍子胥报父仇,鞭楚平王尸;吴王阖闾一代霸王,却失手于「菜鸟」句践;句践趁人之危(吴王阖闾国殇),反而落得会稽山求饶;句践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忍到复国;伍子胥不能忍,反落得含恨自杀;夫差当上了诸侯盟主,却是他一生功业快速下坡的起点,最后请求保留一命而不可得。

  英雄所为确实异于凡人,可是英雄的结束却令凡人嗟叹,这是本书书名《英雄劫》的取义由来。

  至于我为何动念重新演绎《吴越春秋》?事情的缘起,是我与城邦出版集团执行长何飞鹏兄的一次聊天。当话题转到电子书上头,飞鹏冒出一句:「你现在应该要去写一大堆故事。」他的意思是:为未来必将发生的「电子书大战」,预先先储存「内容」。

  于是我埋首笔耕,开始写「一大堆故事」。及至写到《吴越春秋》,一来是有感于本书二千年来受到冷落(相较于《三国演义》),一来是重读时对书中英雄的「劫数」有了新的、强烈的感受,于是决定将《英雄劫》先写出来。

  书中英雄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虽不能跳出页面与读者直接互动(这是我对电子书的终极期许),但透过文字感受,想向空间或许更宽、更大。

公孙策
二0一一年秋

图书试读

本事33、一波三折
 
三年,对一般人都是一个不算短的日子,对句践夫妻、君臣当然更觉漫长。尤其难做到的是,脸上绝对不可以表现出一丝丝怨恨或愠怒。只要稍微露出一丝丝足以让吴王夫差起疑心,或足以让伍子胥拿来做文章的举动,就前功尽弃矣。
 
忍字心头一把刀,忍辱负重是一种毅力,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的话,一个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人,至少他的仇敌该提防一下。
 
可是吴王夫差没有这种警觉心,有可能是胜利的喜悦已经蒙蔽了他的戒备之心,也有可能是夫差有着妇人之仁。总之,夫差觉得句践夫妻、君臣「处穷厄之地而不失礼」,非常难得,且令他同情。再加上太宰嚭只要有机会就从旁讲几句话好话,于是吴王有一天对太宰说:「选一个吉日良辰,赦免越王夫妻君臣,放他们回国。」
 
太宰嚭将这个好消息,透过管道告知句践。(越国一直有祕密管道供输伯嚭财物。)
 
句践按捺住兴奋心情,召来范蠡,研究这件事情「成不成」?范蠡为此起了一课(卜一卦),卦象显示「日辰克制了月辰,时辰又克制了日辰」,认为事情不会顺利,不可高兴得太早。
 
果然,伍子胥进谏了:「从前夏桀囚禁商汤而不杀,商纣囚禁周文王而不杀,等到天道反转,祸转成福。商汤、周文原本有祸,最后反而灭了夏朝、商朝。如今大王既已囚禁越王,却不诛杀,我认为大王的迷惑实在很深,难道不提防夏、商的前车之鑑吗?」
 
伍子胥的例子举得太糟了,这不是将夫差比成了桀、纣吗?然而,伍子胥说的却又是实话(令人生气的实话),加上伍子胥是相国,是先王留下来的老臣,是吴国由弱转强的功臣,更是拥立他当上太子、国君的关键人物,夫差不能不对他的谏言多想一想。
 
夫差召唤句践入宫,可是久久不召见。范蠡、文种对这种情形很不安,又起了一课,结论是:「吴王将要擒拿越王。」过一会儿,太宰嚭出来,对文种、范蠡说:「越王将再被关回石室。」
 
伍子胥再对吴王说:「一个建立王朝的国君,攻克敌国以后,就诛杀其君,以此得免子孙遭报复的隐患。越王现在又关进石室了,还是早点『处理掉』为宜,否则必成为吴国的后患。」

用户评价

评分

《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叙事节奏把控得太好了!从一开始的铺垫,到中间的矛盾激化,再到最后的高潮迭起,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张力。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安排上都花了心思,让你在读到下一页之前,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而且,书中的许多场景描写都极其生动,仿佛就在眼前。无论是金戈铁马的战场,还是宫廷内外的阴谋诡计,亦或是男女之间的情意绵绵,都描绘得细致入微,画面感极强。读到精彩之处,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或者跟着书中的人物一起激动起来。作者对于文笔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总之,这本书在艺术性和可读性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读完《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洗礼。作者用他那如椽巨笔,勾勒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时代。熟悉是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个时代有着赫赫有名的人物和重大事件,但陌生则在于作者挖掘出了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细节,让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和政治,更深入地探讨了“情”字。家国之情、兄弟之情、儿女之情,在那个乱世之中,这些情感的纠葛往往比刀剑更加锋利,比权谋更加复杂。我被书中人物的情感所牵动,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悲欢离合,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使得每一个角色都立体而饱满,让你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即使那些选择并不总是那么完美。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评分

说实话,在读《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之前,我对春秋时期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片段,总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时代。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引路人,带领我深入那个时代,感受它的呼吸,触摸它的脉搏。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绘战争场面时的宏大与细节并存。他能够用寥寥数语勾勒出数十万大军的对抗,也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士兵们脸上的汗水和眼神中的恐惧。这种描写方式,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同时,书中对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也同样出色,往往一个眼神,一句闲聊,就能透露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藏的政治意图。这种“言外之意”的描写,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更具深度。

评分

《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这本书,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亲身感受着那份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的交织。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将南方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恩怨纠葛,以及其中人物的爱恨情仇,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我尤其被书中人物在面对抉择时的挣扎与无奈所打动。他们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却又在有限的自由中,尽力守护着自己心中的信念和所爱之人。这种矛盾与挣扎,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作者在情节的推进上,逻辑严谨,张弛有度,将每一个伏笔都巧妙地埋下,并在合适的时机一一揭晓,让读者在惊叹于作者的智慧之余,也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与时代抉择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那个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深深吸引。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无论是城池的格局、军队的编排,还是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性格,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南方三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时而联手抗敌,时而又为了各自的利益刀剑相向,这种合纵连横的智慧和残酷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格外过瘾。 我尤其喜欢作者塑造的人物。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在书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史书记载,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会为国家忧心忡忡,会为兄弟两肋插刀,也会在权力面前挣扎,在情感纠葛中痛苦。我常常为他们的命运担忧,为他们的牺牲而感动,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那些不为人知的凡夫俗子,在历史洪流中的悲欢离合,同样被刻画得感人至深。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美化人性的复杂,而是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