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

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军阀
  • 段祺瑞
  • 政治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军事
  • 北洋政府
  • 人物传记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总不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昔日的所谓藩镇,就是近代的军阀。从宏观史学来看,军阀割据是我国转型期中一个偶然现象。

  唐德刚先生长期钻研民国史,数十年如一日。其早期的着作主要是口述传记,均为传诵一时的经典之作。晚期作品则特别着重撰写民国通史,气魄恢宏,观点独到;而且极力打破繁琐、枯燥的学院派传统,以「唐派新腔」的散文下笔,幽默、流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为两岸千千万万的读者所热烈欢迎。

  唐氏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编:民国史军阀篇余绪」三部分,主要描绘袁世凯死后的政治乱象,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权夺利,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综论黎段府院之争、参战案、宣统复辟、孙中山南下成立护法政府等历史问题,兼而探讨桂系、奉系军阀的兴衰始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

作者简介

唐德刚(一九二○-二○○九)

  一九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安徽省合肥县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着有《李宗仁回忆录》(中英文版)、《顾维钧回忆录》(英文原着,纽约时报系发行,大陆有中译本)、《胡适口述自传》(中英文版)、《胡适杂忆》(中文版)、《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张学良口述历史》、《五十年代底尘埃》、《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战争与爱情》(远流)等书,另以中英文分别出版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二○○九年十月二十六日病逝美国旧金山,享寿八十九岁。

《民国史:北洋风云录》 第一卷:袁世凯的崛起与终结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至关重要的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细节描摹,勾勒出这一波澜壮阔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时代画卷。重点探讨了中华民国初建时期,以袁世凯为核心的政治势力如何从清末的军事改革中脱胎而出,最终主导了共和初期的政治走向。 引子:帝制的幽灵与共和的脆弱 开篇追溯了清末新政的军事准备工作,特别是北洋新军的建立,这是未来所有军阀势力的物质基础。详细分析了袁世凯如何利用其在天津小站练兵积累的资本,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占据了“中立”的制高点,最终迫使清帝退位,成为民国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掌控者。 第一章:权力真空与《临时约法》的挣扎 本章深入剖析了“二次革命”的前因后果。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国民党内部围绕权力分配和宪法解释产生的激烈矛盾,特别是宋教仁遇刺事件,成为孙中山与袁世凯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索。本书不侧重于事件本身,而是细致梳理了当时各派系(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在中央政府中的利益纠葛,以及《临时约法》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不断地侵蚀和架空。 第二章:独裁的阴影:从“宋案”到洪宪帝制 本章详述了袁世凯为巩固权力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手段”。从强行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到对国民党的残酷镇压,直至其登峰造极的“洪宪帝制”尝试。书中引入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档案材料和中外观察家的笔记,以展现袁世凯集团内部对于称帝的复杂心态——既有权力欲望的驱使,也有对国家无政府状态的恐惧。同时,客观评价了“护国运动”的兴起,揭示了地方实力派(如蔡锷)在维护共和名义下,实则已在为日后军阀割据埋下伏笔。 第三章:袁氏逝世与北洋的“群雄逐鹿” 袁世凯的突然离世,标志着北洋集团内部的权力核心瞬间瓦解。本书着重分析了“旧派”北洋集团的结构性分裂。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在“府院之争”中的角色转换,揭示了北洋体系的“人治”特点——一旦领袖人物倒下,集团便无法依靠制度维持统一,只能凭藉派系间的私人恩怨和军事实力进行争夺。 第四章:中日关系与“二十一条”的深层影响 本卷的后半部分将叙事重心转向外部压力对中国政治的塑造。详细分析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外交、经济和民族情绪的冲击。重点探讨了曹汝霖、章宗祥等亲日派官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反帝爱国的高潮,也是对北洋政府外交软弱性的最严厉审判,直接导致了皖系与直系矛盾的激化。 第五章:系谱学:北洋派系的两大支柱 本书对北洋集团的派系演变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分类: 1. 皖系(安福系): 以段祺瑞为核心,强调“武力统一”和对日借款的依赖性,势力基础集中于安徽、山东一带。 2. 直系: 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为代表,早期依附于长江流域的军事力量,更注重对内政的实际控制,与皖系在政治哲学和资源分配上存在根本冲突。 通过对这两大核心派系人事变迁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洋政府的每一次更迭,都是军事集团内部力量平衡的微妙调整,而非基于民意或宪政的回归。 结语:走向分裂的序曲 本书在袁世凯及其继承者对中央权力控制的瓦解中收尾,指出袁逝世后的“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等事件,彻底暴露了民初中央政府的虚弱性。北洋的统一性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势力开始借中央政府的空壳进行扩张,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更加血腥和漫长的军阀混战时代。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大量引用了当时各国使馆密电、军事报告以及相关人士的口述历史。 侧重结构分析: 避免将历史简化为个人恩怨,着重分析军事基础、财政来源和派系间的制度性矛盾。 聚焦权力转移: 描绘了从帝制残余到共和伪装下,权力如何一步步被军事强人所攫取和瓦解的过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编者序                                    禤福煇
□他序  人文亲切:唐德刚史学着作的独特魅力  于仁秋

【袁后中国】
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005
──袁后中国政坛扫描
袁死后各省督军省长一览∕军阀趣事举隅∕地方政府中回避制的彻底破产∕为佛洛伊德作实验豚鼠∕社会政治转型的中间阶段∕矛盾重重的烂摊子∕段氏谈虎色变的国会∕黎元洪依法承继∕重新统一后中央政局扫描∕人事纠纷,无「法」解决∕孙徐之争升级为黎段之争∕政客纵横与黎段交恶∕美国模式是什么回事?∕且看民元老国会

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045
是谁搞垮了袁世凯?∕宏观有其必然;微观难免反覆∕从较好制度、可行制度到破产制度∕袁的烂摊子变军阀温床
◎附录:汉代地方政治之研究

民国史军阀篇四圆四方图解∕067
──海外教授民国史经验浅介之一
 四个小圆圈,十二年大混战∕平行内战,还有两次∕军阀大事,分段编年∕袁氏当国∕段祺瑞也可作四年历史的重心∕直系曹吴也自成一单元∕安国军总司令对抗革命军总司令

「护国运动」的宏观认知与微观探索∕093
──「纪念云南起义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辞节要
宏观认知,微观探索∕共和崩溃是历史的「必然」∕三崃之水,不可倒流∕云南闹垮洪宪

【段祺瑞政权】
段祺瑞和所谓「皖系」是什么回事?∕107
──皖系始末之一
一扇玻璃窗,四个方框框∕一场混战,四个圆圈∕段祺瑞的小档案∕陆军转型,晚于海军∕从新建陆军师长到六镇副帅∕袁氏当国时的段祺瑞∕四个坚持,两个凡是,皆为必需∕段氏谢绝黄袍,拥黎继承大位∕「北洋系」是何种怪物?∕「研究系」、「政学系」也是北洋外围∕兼论袁世凯、汪精卫之覆辙∕武义亲王不受封∕两岸现势,源于黎段

皖系政权的发展与「参战」的纠纷∕133
──皖系始末之二
近现代中国的两大根本问题∕土郎中乱用西药∕恢复《民元约法》的政治经纬∕既非「内阁制」,也非「总统制」∕四无的总理,粗心的总统∕绝对服从vs.依法分工∕王纲解纽,藩镇跋扈的现代版∕不受国家法令管束的「军阀」∕府院和国会的三头马车∕从「无法无天」到「法令如毛」∕老国会是怎样恢复的?∕早年国会的特点∕不是议会政治,是帮会政治∕顾维钧vs.唐绍仪∕制宪、参战,两大政治皮球
∕「参战案」是怎样开始的?∕参战利弊大辩论∕反参战也另有理由∕幕后的经济暗盘∕孙中山也受贿百万马克

再造民国,段阁复起∕175
──皖系始末之三
政治皮球没完没了∕不但要绝交,还要宣战∕「制衡制」在中国的折磨∕段总理被黎总统撤职∕从督军造反到张勋复辟∕新旧军转型的一桩「个案」∕张段是军事转型前后期∕宣统复辟闹剧始末∕马厂誓师,收京讨逆∕复辟君臣的末路∕思想转型杂乱的实例∕再造民国,一切从头来起∕梁启超政治智慧试评∕从宏观视角看黎段在争些什么?∕意气之争和黎、段其人∕人事和利害之争∕无法解决的政策之争∕斗争的类别和解决的方法∕帝制转民治急不得也∕人治转法治同样困难∕国共两党目无宪法的实例∕意气之争加人事纠纷∕民主不是忍让,是法律之前,实力平衡

谈谈打打的护法战争∕225
──皖系始末之四
一国两府,祸延至今∕孙中山是反段主力∕德国档案中的赂华巨款∕德使辛策对中山的接济∕参战案的另一面:军火贸易油水最大∕内外债也是热门股票∕有关太炎先生的传闻∕借外债与反外债的是是非非∕中山南下广州∕孙公开府西南计画试释

外编:民国史军阀篇余绪
民国军阀概述∕249
论桂系∕261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277
──为「纪念『九一八』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而作

图书序言

编者序

  唐德刚教授长期钻研民国史,数十年如一日。他的早期着作和晚期作品的重点颇有不同。早期的着述都是专着,主要是口述传记,以五十年代后期参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史学部(Chinese Oral History Project)的访谈为基础,如《胡适口述自传》和《李宗仁回忆录》,都是传诵一时的经典之作。晚期作品则特别着重撰写民国通史,气魄恢宏,观点独到;而且极力打破繁琐、枯燥的学院派传统,以「唐派新腔」的散文下笔,幽默、流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毅然走出象牙之塔,提倡「务求其通俗」的主张,以期实现雅俗共赏的目的,为两岸千千万万的读者所热烈欢迎。

  一九九一年夏唐教授从纽约市立大学退休,刚放下教鞭,便潜心撰写民国通史。先后出版《晚清七十年》(一九九八)和《袁氏当国》(二○○二),前者是晚清导论篇,后者是北京政府篇,二者是互相衔接的。二○○○年修订了撰述计画,打算分为五篇,除上述两篇外,还有国民政府篇(一九二八~一九四九)、人民政府篇(一九四九~二○○○)和国民政府在台北(一九四九~二○○○)等三篇。二○○五年《毛泽东专政始末》面世,就是撰述计画中的人民政府篇;但是这个计画的主轴──国民政府篇,却始终没有出现。

  二○○一年底唐教授害了一场重病,差点不起,体力恢复很慢。直到二○○五年,健康状况稍有起色,便与吴章铨博士重新审议撰述计画,再次修订计画大纲,分为军阀篇(一九一六~一九二八)、五四运动篇(一九一九)、北伐篇(一九二七)、国民政府篇(一九二八~一九三七)、抗战篇(一九三一~一九四五)和中国近代转型论等六篇,显然比二○○○年的大纲较为细致。可惜重病之后,年高体弱,终究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再振笔直书了。修订计画无法落实,董狐之笔从此封尘,民国通史计画不幸中断。

  但是他对民国通史始终未能忘怀,在闲谈时常常流露出无限怅惘。自二○○七年起,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同仁常常结伴到唐府拜访,有时七八人,有时两三人一同前往。除了正式访谈外,也陪两老闲聊,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他老人家谈得高兴时,就不断鼓励大伙分头撰写民国史。二○○九年初我们最后一次到唐家探望,他还是苦口婆心,旧事重提,并且一再讲述四十年前(一九七一)推却撰写蒋总统全传的往事,感到万分遗憾。看来民国通史没有完成,撰写蒋传的难得机会悄然熘走,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在过去两年,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同仁分头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现在总算有一点头绪,希望为中断的民国通史计画做一些补充,《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正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他多年前以英文写成的《中国革命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的翻译工作也快要完成,希望不久可以付梓。但愿能够按照他的修订大纲,整理现有资料,逐步编辑成书,以慰良师的期盼于万一,并聊表无限怀念的微意。

  其实《段祺瑞政权》一书,远流出版公司早在二○○四年就差不多编好了,后来把初稿送唐教授过目,不料出了乱子,邮寄回台湾的订正稿不幸遗失,一去无踪。直至今年初,游奇惠主编旧事重提,寄上原出版计画,建议我们把遗稿重新编纂。远流的建议与我们的构想不谋而合,可谓求之不得,因此立刻表示赞同。我们马上着手整理资料,除已在《传记文学》发表的几篇有关军阀的文章外,又从他的遗稿中挑出〈谈谈打打的护法战争〉(此文太长,现在拆为两篇,按原来小题,分出〈再造民国,段阁复起〉一文)和〈论桂系〉两篇未刊长文,并翻译了早年在哥大的英文讲稿〈民国军阀概述〉以作补充,终于使本书劫后重生,能够与读者诸君见面。

  不过,复查修订大纲,他显然有意全盘探讨军阀史的种种问题,并非仅以皖系军阀为限。但是。遍翻遗稿,没有发现直系的文章,也没有讨论粤、滇军阀的稿子,所以本书基本上还是以皖系及黎(元洪)、段的府院斗争为主轴。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袁后中国的状况,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夺,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其中〈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一文深入分析了军阀时代出现的原因,不断互相砍杀的现象,宪制混乱,黎、段宠臣的缠斗造成府院之争的经纬,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此外,〈民国史军阀篇四圆四方图解〉一文,简明扼要地阐明军阀时代的分期。民初大小军阀三千多人,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史实纷繁,使人眼花撩乱。唐教授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并附上图表,把军阀时代(一九一二~一九二八)分为四期,每期四年,井然有序,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清楚阐述了军阀割据时代的梗概,难能可贵。

  第二部分专论段祺瑞政权,说明黎、段上台后不久,就爆发严重冲突,势成水火,斗争极端激烈。袁世凯死后,黎、段两头马车走马上任,恢复《民元约法》和旧国会,行「虚君实相」的责任内阁制,其实是非牛非马的混乱制度,既非总统制,也不是真正的内阁制,因此政府运作极度困难;同时人事问题复杂,黎、段的「二爷」(宠臣)孙洪伊和徐树铮缠斗不休,结果一九一七年竟借参战案而爆发激烈的府院之争,黎听信政客胡言,昧于时势,悍然拉段下马,引起北洋军阀群起反对,结果举国骚然,天下大乱,终于造成统一的中国一分为二,祸延至今,两岸分裂状态依然无法解决。

  第三部分「余绪」中,〈论桂系〉是唐教授的未刊遗稿,只有前半经过整理、缮正,后半篇是未经修饰的初稿,然而全篇深入浅出地探讨桂系的特征,综论其在民国史中所起的作用,观点独到,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桂系虽有相当独立的武力、地盘和财力,却始终不能入主中枢,充分反映其地方军阀的特性。不过新桂系统一广西后,能够认清大局,加入国民党,成为支持革命军北伐的最重要力量,而国民政府的确立,桂系的归附也决不可少。北伐后李、白势力迅速膨胀,如日中天。但是一九二九年二月武汉事变爆发,竟然不堪一击,土崩瓦解,不但充分暴露桂系的弱点,而且也加强了蒋介石削藩的决心,引发中原大战(一九二九~一九三一),同时张学良于一九三○年秋应召率师入关参战,翌年日寇便乘机炮制九一八事变,最终造成全面侵华之局。因此武汉事变与西安事变同是近代中国国运的转捩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一文是唐教授的力作,扼要阐述奉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势力迅速膨胀的经过。这时张作霖拥有三十七万雄师,打算以武力统一全国。不到一年便控制黑、吉、奉、热、冀、鲁、苏、皖八省,天津、北京、上海三市,拥有半壁江山,傲视群雄。稍后老帅更应孙传芳之邀,出任安国军总司令,一九二七年又在劝进声中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俨然以国家元首自居。然而由于抗拒日人无理要求,结果难逃皇姑屯事变的厄运,粉碎了奉系一统中原的宏图。

  从整体而论,军阀也有贤与不肖,不能一概而论。「张作霖,『军阀』也,然作霖竟以拒签『五路』条约而死国。吴佩孚,亦军阀也,然其『不住租界』,狷介一生。据说,最后亦以誓不事敌而招杀身之祸。张宗昌,军阀中之最下陈者,然济南惨案前,亦尝坚拒日军化装直鲁军以抗南军之要求。大节无亏,均足垂名青史。」(见〈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另一方面,段祺瑞掌权之初,根据《民元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基本上还是依法行事的,并非后来无法无天之辈可比;而且「黎、段二人都还算是正人君子,有节操、识大体而清廉可风的、难得的政治军事领袖」。问题出在民初根本没有实行现代议会政治的条件,因此「形势比人强,非两个老军阀的二『人』之过也」,可说是持平之论。(见〈皖系政权的发展与「参战」的纠纷〉)不过,唐教授深信我国最终必将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他说,「我民族要做到把法律当皇帝的这一步,最乐观的估计,恐怕最少还要等四十年。」(见〈再造民国,段阁复起〉)只是四十年的推断,说不定还是有点太乐观吧。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总不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昔日的所谓藩镇,就是近代的军阀。如果我们从西汉算起,藩镇割据之局先后出现不下三十次。从宏观史学来看,军阀割据是我国转型期中一个偶然现象。「我国史上第二次转型,从帝制向民治转去,这个总方向是必然的,不会变动的;但是在各小阶段中的变动,则往往是偶然的,不可捉摸的,和反覆无常的。这个偶然出现的军阀阶段,就是个很标准的说明」(见〈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相信是十分客观的推断。

  在编辑本书期间,蒙各方友好大力协助和匡正,特此一併申谢。

禤福煇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加州湾区寓所

  【编者简介】禤福煇,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大学硕士,剑桥大学研究。纽约文化工作者,近年从事抗战史研究,现任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会长,着有《地狱证言:抗战时期被强掳赴日中国劳工的血泪口述》(香港:利文出版社,二○○五年)。

他序

人文亲切──唐德刚史学着作的独特魅力

  唐德刚教授逝世两周年之际,远流出版公司决定出版他的《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的几位同仁,协助该公司编辑整理唐教授的书稿,我也借此机会再次重读唐教授的这部民国史及其他史学着作。《段祺瑞政权》付梓在即,我们口述史学会的会长禤福煇写了编者序介绍本书的整理过程,并命我也写一短文,谈谈我阅读唐德刚史学着作的体会。

  唐德刚教授生前便文名远播海内外,他的史学着作和其他着作广受欢迎,拥有众多的读者;他逝世之后,他的着作成为海内外华文世界的宝贵人文财富。这是唐教授的非凡成就,早有识者论之。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唐德刚教授的史学着作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在海内外华文世界长盛不衰地拥有众多热情的读者?最简单的回答,是唐教授写得好。好书自然有人读。如果我们接着问,唐德刚教授的史书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呢?这就不是三言两语便讲得清楚的。我愿在此短文之中,不揣浅陋,谈谈我对唐德刚教授史学魅力的认识和体会,求教于喜读唐氏作品的读者朋友们。

  我是专业历史工作者,喜欢读唐德刚教授的史学着作,有些着作是一读再读。综合多年的阅读体会,我最佩服唐教授的是他有非凡的本领,将个人兴趣、当代显学、大众经验及心理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写出既有卓越见识、又让一般读者读来倍感亲切的历史着作。

  唐德刚教授治史的个人兴趣是中国近现代史;他在他的着作中数十年「曲不离口」地讨论中国的「转型」(transformation)问题,本是当代显学;而唐教授反覆申述的中国「转型」的长期性、「一转百转」的复杂性,经他老人家那枝健笔深入浅出地阐释描绘,则表现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日常经验,有具体真实的人物故事可供参证、回味、思考。试问当代中国人,谁没有生活在「转型期」酸甜苦辣百味杂陈的体验和观感?当代中国,变化之快,真使人有十年已一世,沧海变良田之慨。在此「一转百转」,越转越快的「转型期」,常被转得晕头转向、有满肚子委屈、困惑的中国人,抽空坐下来翻一翻唐教授的历史书,读他那些对中国转型特殊经验独具卓识的历史分析和他的具有浓厚中国人情味的文字,自有一种亲切。

  「转型」学成为当代显学,原是人类经验的自然反映:欧洲、美洲、中国,以至全世界,由「前现代」「转型」到「现代」,自然有无穷的问题要研究,于是有各种理论应运而生。唐德刚教授生于一九二○年,在祖国度过青少年,亲身经历过中国的「转型」,目睹了中国人的奋斗追求、挫折失望。他在大学、研究所的专业是历史学,受教于顾颉刚、郭廷以等名师,对中国「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也有真切的认识和体会。二十世纪四○年代末、五○年代初,唐教授在当时的美国史学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读博士学位,更是广泛研读当代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对各国之「转型」,有所比较;他将这些新理论、新方法,以比较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国之「转型」,并将自己的亲身体验观察融入于历史分析,数十年如一日地以通俗清新的文字呈现自己的研究结果,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史学大师。

  唐德刚教授没有创立任何「转型」理论,但他却将中国的「转型」历史写得精采万分,因为他善于博採众家之长,同时又极清醒地避免各种门户之见。唐教授是一位虚心而又自信的学者。他在念博士期间,虚心学习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由衷赞叹西方现代历史学引进社会科学理论方法之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唯其虚心,他也能看到西方理论的局限性。比如说,他很早就指出,西方研究「现代化」及「转型」的许多理论、方法,注重人类经验的「通性」是其长处;但忽略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则是其短处。扬其长避其短,是唐教授很早就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多年撰述中国「转型」历史的具体写作实践,我们读他老人家的书,时时便会看到他在不同地方对此问题的讨论和提示。

  唐德刚教授是一个有抱负的史学家。他既有对西方学术界显学各派识其长亦见其短的眼光,随之而来的便是他要超越各家各派的自信和雄心。早在一九六二年,正当壮年的唐教授便和一家美国出版公司(Crowell-Collier,一九六五年后改名,通称麦克米兰〔MacMillan〕)签过约,拟以英文写一部中国现代通史。此书后来因故未能完成,但唐教授撰写一部有特色的中华民国史的雄心始终未泯。据汪荣祖教授回忆,唐教授于一九八○年发起组织「北美中华民国史学会」(一九八三年正式成立时改为「北美二十世纪民国史学会」),「唐德刚原意要大家合写一部『民国史』」,「他有鉴于当时中国大陆与台湾研究民国史都不免受到政治的干扰,所以认为我们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可以「搞一个民国史研究的第三势力」。(《唐德刚与口述历史》,远流版,页一一七~一二○。)

  现在回头去看,唐德刚教授当年雄心勃勃,是因为他对这「第三势力」的诸项优势(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和新的史料)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唐教授熟读中国传统史学、当代西方显学,对中西、新旧各派均知其长短,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比较史学、宏观史学的眼光和方法,就不是当时遵循官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教条的大陆学者,或恪守传统史学清规的台湾学者所能具备的,更不用说那时候两岸学者都仍受制于政治干扰。至于史料,试问有谁比唐德刚更有优势呢?他老人家不仅对传统史料如数家珍,更得天时、地利、人和,对李宗仁、胡适、顾维钧、张学良等民国期间的党政要人和文化教育界领袖进行过口述历史访问,和他们有过长时间的交往,对他们有近距离的观察。当然这些口述史资料后来都已公开,并翻译成中文供研究者及一般读者参考阅读,人人都可使用。只是没有唐德刚教授那种亲自长时间地进行口述史访问并下工夫核对史实的实践,要达到唐教授对这些口述史资料的领会、消化和恰到好处地使用的那种水平,不是不可能,但是难乎其难。

  试举一例。本书「余绪」所收〈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一文,将一九二○年代中期中国军阀混战的一团乱麻,作剥茧抽丝的分析,主旨是运用「转型」理论架构,把「军阀混战」作为中国现代转型的一个阶段处理。唐德刚教授写这段历史,固然把有关文献资料翻遍,而他居然见过、访问过至少两个当年打得死去活来的军阀──张学良和张发奎,这种经历,与唐教授同辈的学者就很少有,更不要说老军阀死后,年轻一辈的学者连见一见军阀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当年见过张学良、张发奎的学者也许不止唐德刚教授一人,但张学良只信任唐德刚,只愿意跟唐德刚谈往事,所以只有唐德刚能在他的历史着作中将活的史料信手拈来,将往事写得鲜活生动,也把军阀写得惟妙惟肖。唐德刚教授在该文中先叙述了张学良、张发奎一九二七年五月在豫南之驻马店、郾城、周家口的一场恶斗:

  奉军以其国际驰名的「七十尊重砲」,排轰张发奎。六十余年过去了,去年(一九九○)张汉公与笔者谈及此役犹眉飞色舞不止;而小子何幸,三十年前亦尝与张大王(张发奎在军中的绰号)详谈驻马店之战。

  数页纸之后,唐教授则记述六十年后「谈及此役犹眉飞色舞」的张学良的另一面:

  据张学良将军近年告我,他在一九二七年夏季自郑州班师时,便决定力谏老帅,停止内战。盖连年杀伐,他耳濡目染,觉得内争太无意义而老百姓受祸也太深了。尤其是他在郑州登车返京时,在车站上遇一家破人亡的老者,少帅细询之下,竟与之相对流涕。张学良那时不过二十七岁,还是个血性青年。这位老人的故事,触发了他潜在的良心──他自觉不能再做个祸国殃民的青年军阀。回到北京之后,乃泣谏老父全师出关,内战是绝对不能再打了。

  这种笔法,将人物写得有立体感,亦将历史的复杂性层层呈现,到收篇时唐教授对「军阀」所作的「反思」讨论,便有说服力。这时,虽然他不再提张学良,但上引张学良与家破人亡的老者相对流涕的故事,仍是他「反思」讨论「军阀」的依据之一。我们看唐教授写来,一气呵成,彷彿全不费力气,但我相信,没有他那样得天独厚的口述史访问经验,纵然有他那种才气,也写不出他这种生动的历史文章。

  当年「第三势力」诸项优势俱在,却终于没有建立起来。我想,这大概是唐德刚教授他老人家在文章中不时提起的,「天朝弃民」海外谋生「满腹辛酸」的一部分。(顺便说一句,这种辛酸亦是「转型期」种种辛酸之一种。)唐教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超越辛酸,在七十岁退休之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一个倔强的单干户,单打独斗地写晚清、民国史,在八十岁中风生病之前,完成了《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毛泽东专政始末》等着作。这些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居然还有盗版!唐教授当年辛辛苦苦搭了架子要建立的「第三势力」虽然未能拔地而起,最后无疾而终,但他晚年所写的史书在普通读者「民国史阅读书单」上却恐怕是排在「第一」!

  读者的爱戴,对晚年的唐德刚教授应该是很大的安慰。我们不知道,这种安慰是否能与唐教授成功地当了一个学术团体的龙头老大、成为「第三势力」寨主而有的满足感相比。我们也不知道,若是「第三势力」申请经费、建立学术地盘成功,在现代知识生产体系、学术管理体系之下,它会不会被引导诱导或被迫走进学术象牙塔中的一个牛角尖,一小撮人在那里自说自话,顾影自怜,书也许是一本又一本地出版,但出版之后大多没人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唐教授建立学术地盘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但他不自弃,不气馁,晚年将他的个人园地经营得繁花似锦,观者如云,这种成就,试问蜗居于学术牛角尖中的学者多少人能比?

  「第三势力」作为学术团体无疾而终,但它的「魂」,却由「第三势力」的倡议者和灵魂人物唐德刚教授带进了他的作品中──换句话说,「第三势力」学术取向的诸项优势都在唐教授的民国史着作里充分展现了出来,这大概是唐氏作品在华文世界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将唐德刚教授的史学着作和其他历史着作相比,便会看出唐氏作品中处处有「第三势力」的精、气、神──那宽阔的视野、宏伟的气势,和时时刻刻超越党派之争、门户之见的自觉。

  有人会说,海外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的环境,为唐德刚教授写出超越党派之争与门户之见、具有独立见解之历史着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自然不错。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唐教授是少数自觉地运用这一自由优势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之一。学术自由、免受政治干扰之优势本身并不保证学术事业的成功。只有像唐德刚教授那样自觉善用自由环境,一辈子追求自由的人,才最终达到那超越党派之争、超越门户之见的境界。

  唐德刚教授已成一家之言的高超境界,专业的历史学家钦敬不已自不待言,一般读者亦能欣赏,这是唐教授自觉追求并已达到的另一境界:写出雅俗共赏的好书,让历史着作帮助尽可能多的人理解过去和前人、认识当下和自己。唐德刚教授的文章享誉海内外华人世界,实在是因为他品味高,知道那雅俗共赏的境界,而且他功夫深,仔细钻研过古今中外雅俗共赏的经典名着,用他老人家自己的话来说,他认真「啃」过《史记》、《资治通鉴》和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的《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终于锻炼出一枝健笔,用精采的文字表达精采的见解,在新的时代将雅俗共赏的人文传统发扬光大。

  人文传统在当代面临巨大挑战和种种危机,唐德刚教授对此有深切的认识。他早就指出,历史着作如果不继承「文史不分」的优良传统,不注重文字的可读性,则历史会变成「枯燥无味的东西」,没有人看的。但他老人家并不悲观,坚信「真金不怕火炼」,因为历史中有文学,「史以文传」,写得好的历史书总会有人读,会流传下去。什么样的历史记述是写得好看、写得巧妙的呢?且看唐教授对邱吉尔文字造诣的点评:

  譬如《邱吉尔回忆录》曾得诺贝尔文学奖,一定有它特别好的地方。我读这本书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有一次邱吉尔与希特勒约期见面,由于邱吉尔讲话不小心,批评希特勒,希大为生气,取消了约会,从此以后,丘与希再也没有见过面。这件事如果由我们来写,可能秉笔直书「邱吉尔某年某月某日,应与希特勒在某处碰头,后来希特勒取消约会。所以两人一直未曾相见。」但《邱吉尔回忆录》却是这样写的:「希特勒自此以后就失去见到我的机会了!」(He lost his chance to see me !)这个事实和「自此以后我们两个都没有见过面」没有两样,但在《邱吉尔回忆录》中的笔调却一直强调"He lost his chance to see me !",比一般人的写法精采多了。这也就是把历史作品的文学性加强以后,可读性增加了。(《史学与红学》,远流版,页五六。)

  唐德刚教授对《史记》和《资治通鉴》,也有他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史记》是出色的历史着作,亦是汉代以后公认的一流的文学作品,是「文史不分」的上品。唐教授将《史记》与《资治通鉴》相比较,认为《史记》笔法是「天马行空、大而化之」,而《资治通鉴》「遍存诸史之真,广纳百家之言」,是融会贯通的大家手笔。(《史学与红学》,页二七四~二七五。)我们若将唐德刚教授这些品评文字和他自己的历史着作对照着读,自可稍窥唐教授勤勉聪明的治学轨迹和他精湛深厚的学术功力,以及他见贤思齐的胸襟抱负。他那些广受读者欢迎的历史着作,在人文传统备受挑战、有心人将要进行或正在进行反挑战的今天,起着承前启后的示范作用。

  人文传统,要有「人」有「文」。书中无「人」,史中无「文」,便是今日危机所在。时下许多专业的历史着作和文章,不仅文字难读,连标题也难以卒读。这种时候,我们读唐德刚教授既有「人」又有「文」的历史着作,自然倍感亲切。和古今中外的伟大历史学家一样,唐教授心中有人、目中有人、笔端有人,而且他有一枝文采斐然的彩笔,将历史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历史事件叙述得万分精采,为读者呈现了美不胜收的历史长卷。

  若有读者在享受阅读好书的乐趣之余,掩卷长思,也可体会出,那写出处处有「人」有「文」的历史着作的唐德刚教授,亦是一有心之人──他心系祖国文化、人民命运,去国五十年,初衷未改。唐氏作品中,许多独特的史识,固然是基于他扎实的史学训练、精湛的学理研究,然而也反映了他对祖国人民命运前途的关心思考。比如说,这本《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中对现代政治制度中「制衡制」的讨论和中国历朝「内在的制衡制度」的回顾(见「『制衡制』在中国的折磨」一节,页一八○~一八二),就有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持平之论,亦有对「制衡制」在民国初年的部分实践、终遭失败的仔细检讨,对这一失败对后来中国政治的巨大消极影响的中肯分析,以及「制衡制」之建立是中国政治转型关键之一的评论。我们细细品味体会这段文字,既看到一个「秉笔直书」,「无征不信」的史学高手唐德刚,也看到一个博採众家之长、善于融会贯通的文章大家唐德刚,还看到一个对民族文化一往情深、对祖国前途无限关怀的有心人唐德刚。

  有心人唐德刚,对读者有尊敬亦有期待。他说过:

  中国将来之国运原不能专靠少数圣哲的智慧,它要依靠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好恶与取舍。(《史学与红学》,页四五。)

  这是一段极其平实亲切,而又韵味无穷的文字,它表达了唐德刚教授毕生努力撰写有人有文的历史着作的终极人文关怀:人类对过去的认知理解、对未来的选择取舍,还有他从「绝大多数人」的立场出发,为「绝大多数人」写作的自觉选择。像他这样亲近大众的历史学家,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原是极其自然的事。读者不见得会同意他老人家的所有观点和评论(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好恶与取舍之事,必然是众说纷纭的),但是捧读唐德刚教授的书,看他以圆通的智慧、亲切的口吻、充满人情味的文字,评点古今、知人论世,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于仁秋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于纽约

  【序者简介】于仁秋,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士,纽约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珀切斯分校历史系教授、亚洲研究计画主任。专业是历史,研究领域包括美国与亚洲关系史、美国华人史,历史专着《救国自救》(英文)获美国亚美研究学会「优秀历史着作奖」。爱好是文学,所写小说、评论曾在美国《美洲华侨日报》、《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及上海《小说界》等刊物上发表。长篇小说《请客》二○○七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一九九一年起,在纽约华美协进社(由胡适、杜威等于一九二六年创办)协助培训中学教师,教授中国通史、中美关系史,现为该社资深讲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探究历史真相的期待,想深入了解那位在北洋军阀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及他所领导的那个充满争议的政权。书中对于段祺瑞的生平、性格的刻画相当细致,从他早年在小站练兵的经历,到北洋政府中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再到他晚年的隐退,都仿佛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段祺瑞描绘成一个脸谱化的军阀,而是试图展现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例如,书中提到他有着“倾向进步”的一面,例如支持教育、提倡新政,但这与他作为北洋军阀的另一面——依赖武力和操纵政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矛盾性,反而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

读完《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的复杂情感。作者在处理段祺瑞这个人物时,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冷静和客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挖掘,比如段祺瑞在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习惯,以及他对某些文化思潮的态度,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和社会风貌。本书在分析段祺瑞政权的性质时,也触及到了“军阀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张力,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两者是如何交织并影响国家走向的。书中关于段祺瑞晚年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他试图在乱局中寻求出路的努力,也让人感受到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史中的那些“枭雄”人物充满好奇,而段祺瑞无疑是其中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十分平实,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作者在梳理段祺瑞政权时,并没有回避其黑暗面,比如皖系内部的腐败、对政敌的打压,以及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错误决策,例如“府院之争”对国家政局的负面影响。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而是努力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历史成因。书中关于段祺瑞与日本军方势力纠葛的章节,尤其发人深省,它让我们看到,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某些决策是如何被外部力量所裹挟,甚至被利益所驱使,从而走向与国家利益相悖的道路。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入解读的著作,而《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极其严谨,作者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官方文献、私人信件、报刊报道等一手资料,使得叙述更具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段祺瑞如何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平衡各方势力,尤其是如何应对直系、奉系等其他军阀的挑战的部分。作者对政治博弈的描绘,如同观看一场高智商的棋局,充满了策略和权谋。此外,书中对段祺瑞政权时期的一些具体政策,如财经政策、外交政策等,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褒贬不一,但它们确实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发展图景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段祺瑞个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了当时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在那个群雄逐鹿、列强环伺的年代,段祺瑞政权的兴衰,与日本的侵略、俄国的干涉、以及国内各派势力的博弈紧密相连。作者对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矛盾的分析,逻辑清晰,证据翔实。读到书中关于“安福俱乐部”的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政党政治在民国初期的运作模式,以及它如何被权力操纵,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困境,比如民族工业的发展受阻、基层社会秩序的混乱,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让人不由自主地思考,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