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述了民国初年一些少女的故事,她们是时代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被讲述的对象。她们不是主流,不是媒体的封面女郎,她们或许可以称作非典型的女孩,但这种非典型或许更接近那个时代的平凡真实。这些女孩子的形象让一个时代的故事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可以了解当时当地非知识精英阶层的生活,非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中心的地情资料,这些交叉的地带更成为理解民国时期的毛细血管。
这些民初少女的故事,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人和事说起来都有一些传奇的色彩,很难再复制。这是一些给人温暖的往事,记忆是后人倾情的一种方式,可以不让她们飘散在风里。
作者简介
项静
西元一九八一年生,祖籍山东肥城,现任职于上海某机关。热爱文学创作,曾获得《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作品散见《萌芽》、《当代小说》、《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文艺杂志。
题记 在少女们身边
谢冰莹与胡兰畦--两个女兵
白 光与潘柳黛--如果没有你
郑苹如与关 露--不能说的秘密
唐 瑛与陆小曼--物质女孩或IT Girls
丁 玲与王剑虹--沙菲女士们
庐 隐与石评梅--女儿国的梦
冯沅君--出走的娜拉
萧 红--梦开始的地方
杨 沫--那时花开
冰 心--持灯的使者
艾 霞--香消玉散记
张爱玲--少女心经
文树新--一个少女的日记
巴 金--巴金的黛莉
鲁 迅--在少女们身边
沈从文--永远的十五岁
孙 犁--那些青春的面庞
汪曾祺--高邮的小英子
戴望舒--雨巷里的丁香姑娘
后记
题记
在少女们身边
少女的美是不可方物的,尤其是在文学家的笔下。在举世争议的小说《洛丽塔》(Lolita)中,杭伯特(Humbert Humbert)教授最后一次见到少女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
昔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枯叶还乡,
苍白、臃肿、混俗,
腹中的骨肉是别人的,
但我爱她,她是我今生最爱的人,
我肯定,就像自己最终会死去一样肯定,
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谢,
怎样都可以,
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 涌上心头。
小说改编成电影,杭伯特教授失去洛丽塔后,在影片的结尾是他一个人的独白:
当时我耳际响起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声,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是欢笑声里没有她。
这是这是文学中少女的一个极致形象了,这位叫做洛丽塔的少女形象已经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她是一个兼具争议和极致美的象征,她轻盈地越过一切人为设置的路障,她是男性视域下一切灵感和美的源泉,是万般柔情和无底深渊。女性视角下的少女形象要丰富和充实得多。少女的确是美的,但是美不是全部,女性作家对少女的塑造往往带有自传倾向,这种自传倾向就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所说的,它不是真实和臆造的混合,而是真实的扩展和深化。它比日记更可靠,也更诚恳。这要求作者必须叙述事实,那只是一种浅薄的真实性,自传体小说是作者的感情、思考和理解的真实性,是消化了的并吸收了的真实性。它是作者同时在所有的层次揭示自己。这些女性作家讲述的少女故事就多了一份生动和亲切,所以庐隐、冯沅君、冰心、张爱玲等女作家笔下的少女形象与鲁迅、沈从文、汪曾祺、戴望舒等等作家笔下的少女有着明显的分野。
无论以哪种眼光来看,在青春的神话里,少女以其年少活力,都是希望和未来之光,梁启超喑哑黯淡的时代创作过一篇〈少年中国〉,正是借着这些年轻的力量他才能豪情万丈: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囿于时代的局限,梁启超所指的少年没有特别指明性别,女性应该包括在内,梁启超历来反对女子为男子之奴隶,厌恶女子无足轻重的观念,主张对女子实施教育引导,他认为女子不受教育不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造成国家的积弱,「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他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妇女的没有知识,缺乏教育,不利于经济发展,妇女无教育,靠他人供养,这就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失业者多,社会负担重,不利于妇女身心健康,妇女无知识,不懂得体育、卫生、心理常识。
梁启超对于男女平等是身体力行的,他对自己的四个女儿一视同仁,尊重她们的个人意见,培养她们的兴趣爱好,四个女儿都学有所长。梁启超特别尊重儿女的独立思想,尽管他们只是少男少女,儿子梁思成与名士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年纪相当,家世背景匹配,然而在婚姻问题上,固然他和林长民希望结成亲家,但是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后,还是把决定权交给年轻人自己。那一年梁思成十八岁,林徽因十五岁,我们都知道后来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他们的故事有众多的后续演绎,而最初的美好依然还在那里。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美丽传奇,从少女时代就是,年少的小姐跟随父亲旅途奔波是一种开放,也是一种幸运,在大多数女孩子还被关在只看得到四角天空的院子的时代,不是谁都有这种机会的。林徽因最大的幸运也许可以说她有一个开通的父亲,同时代的女孩子以生命的代价抗争的不过是专制的父亲,林徽因的父亲却是女儿的第一个导师,他极为重视对这个女儿的培养,一九二○年春天林长民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携林徽因同行,他在行前致林徽因信中说:
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在旅居英国将近两年的日子里林徽因异常寂寞,尤其是父亲去欧洲大陆开会的时候。异乡天涯,她这样回忆那时情景: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能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这孤独寂寞的少女被父亲赋予去改良社会的责任,所以她不会是陆小曼,不会被爱情冲昏头脑,她无论如何都在一条可以看得到灯塔的大道上,她有节制的任性,她爱优雅胜过欢愉,她思虑甚于决断,于是也走在一条继续孤独的路上,即使她功德圆满,名利双收,人人称羡,可是总有遗憾。有人说林徽因这一生不爱任何男人,她只爱自己,或许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这个所谓的自己,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范畴,在一个群情激动的时段里,个体再怎么说都有点促狭的味道。
在后世仰慕者看来,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的传奇,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不过她始终属于一个生她养她的民国时代,那个时代的驳杂繁复都有丝丝缕缕连接在她身上。由她身上众多的可想像空间,由她牵连出来的种种关系,我们可以去想像一个时代,描绘一段生活,讲述一些故事。这样讲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始无终,千条万缕,归结不出一些井然有序的条框。所谓大时代,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面向,它有无数种可能性,少女可能是一个方便的触手,带领我们打开一扇走进民国时代的窗子。这个时代因为女性解放,众多女孩子的形象出现在文学、历史、电影或者市民的风言风语中,她们从各自不同的地方出发,经过命运的选择和洗礼,她们大多数都到达文化中心的北京或者上海,遇到一起,或者没有相遇,唯一相同的是,她们曾仰望过一样的蓝天,唿吸过一样的空气。
一个时代可以说大也可以说小,它的大,往往表现为后人对它的徬徨无措,它的属性难以描述,它的故事难以尽述,而它的小,就在于它的特征往往由一些作为时代风向球的人物表征出来,而这些人物的关系又是盘根错节,松散地缀连在一起,却也难以清楚地切分。民国时代的这些少女们,大部分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文学家,自己去讲述自己和时代的故事,事关时代的事情,或许可以不必细究,因为有诸多的旁证和众口;事关自己,却难免有些细究的理由,那是理解时代细枝末节的微血管。除了这些佼佼者,当然还有像《寻找巴金的黛莉》中那个黛莉的女孩,《一个民国少女的日记》中写日记的文树新,走在抗战路上的那些少男少女,汪曾祺笔下的小瑛子等等,她们不是主流,不是媒体的封面女郎,她们或许可以称作非典型的女孩,但这种非典型或许更接近那个时代的平凡真实。这些女孩子的形象让一个时代的故事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可以了解当时当地非知识精英阶层的生活,非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中心的地情资料。
本书是一些民国时代少女的故事,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人和事说起来都有一些传奇的色彩,很难再复制,这是一些给人温暖的往事,记忆是一个后人倾情的方式,可以不让她们飘散在风里。
《少女革命:民国才女的少女时代》这个书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才华横溢的女性,充满了敬意和好奇。她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既要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迎接新思想的冲击,她们的成长之路一定充满了挑战和精彩。而“少女时代”这个关键词,更是让我心生向往,我特别想了解,这些日后在各个领域闪耀的才女们,她们在年轻的时候,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她们的“革命”是怎样萌芽的?是对于婚姻制度的反抗,还是对于女性教育权利的争取,亦或是对艺术和思想的自由探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她们青春期的迷茫与坚定,她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她们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女性群体有一个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也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和挑战的力量。
评分“少女革命”,光是这四个字就充满了力量和引人遐思的意味。再结合“民国才女的少女时代”,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一群年轻的女性,她们或许出身名门,或许饱读诗书,但她们内心深处都藏着对自由、对知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她们的“少女时代”,想必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儿女情长中,而是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传统礼教的质疑,甚至是对未来命运的独立规划。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她们的成长轨迹,她们是如何在那个相对保守的环境中,一步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是课堂上的激辩,是书信里的交流,还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次深刻的顿悟?我想象着她们的青春,或许伴随着青涩的爱情,但更重要的是,她们的青春里充满了探索和自我实现的冲动。这本书在我看来,会是一曲献给那个时代独立女性的赞歌,让我有机会窥见她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少女革命”,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了力量和反叛精神,再加上“民国才女的少女时代”,瞬间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群拥有才华和梦想的年轻女性,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成长、并试图打破束缚,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那些民国电影里走出来的独立女性形象,她们可能穿着旗袍,眼神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内心一定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坚持。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她们的少女时代?是那种初露锋芒的才情展现,还是在懵懂年纪就已暗流涌动的思考?她们的“革命”又是指什么?是思想上的觉醒,还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我期待着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她们的成长轨迹,她们的情感纠葛,她们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勇气。我猜想,这会是一段充满诗意与血性的青春史诗,让我在阅读中仿佛穿越回那个时代,与那些才女们一同经历她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她们的梦想与挣扎。
评分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特殊的文化氛围非常着迷。那个年代,新旧思想交融激荡,涌现出了无数令人瞩目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这本书的书名《少女革命:民国才女的少女时代》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兴趣点。我很好奇,这里的“少女时代”究竟描绘了怎样一种图景?是那些在闺阁中苦读诗书,却已心怀天下的聪慧女子,还是在各种沙龙聚会中,思想碰撞、激扬文字的活跃身影?“革命”这个词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她们不仅仅是温顺的大家闺秀,而是有着独立思考和追求,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当时的社会规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她们成长环境的细致刻画,了解她们所受到的教育、家庭的影响,以及她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独特的个性和才华的。我也期待看到她们的友情、爱情,以及她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迷茫与坚定。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才女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女性觉醒和成长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少女革命:民国才女的少女时代》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女性命运和她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好奇。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很多才华横溢的女性往往被压抑在家庭和传统观念之下。然而,总有一些女性,她们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不屈的精神,在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少女时代”,这让我对书中人物的青春期经历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她们是如何在懵懂的年纪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她们的“革命”又是从何而起?是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还是源于自身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才女们少女时代的点滴,展现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迷茫、以及觉醒。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那些闪耀的灵魂进行心灵沟通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