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清末至1930年代的江湖行当内幕,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艺人生活状况。由于作者社会阅历丰富,同行走江湖的人有很深的交往,又精于说书,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写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当时就颇受读者欢迎,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连阔如(1903-1971)
笔名云游客。北京人。1927年拜李杰恩学评书,擅说《三国》、《东周列国志》、《西汉》、《东汉》、《隋唐》。精通历史,对陈寿的《三国志》倒背如流。1933年开始在天津的《时言报》、《民声报》、《立言报》上发表评书小说《西汉演义》等。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说书,曾应尚小云的邀请,为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说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戏剧界艺人讲习班主任委员。创立前门箭楼大众游艺社,自任社长。1951年任赴北韩慰问团戏曲服务队大队长。归国后多次到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科学院讲学。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少数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常任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等职。连阔如的评书章法严密、嗓亮音宽、气魄宏大,尤重讲评。其《东汉》的打功、《水浒》的民俗、《三国》的讲评,成为「连派」评书的三大代表。被喻为「既有学者风范,又有诗人气质」的一代评书大师,创立了以说史为主、自成一体的连派风格,享有「凈街凈巷连阔如,家家户户听评书」的美誉。
第一章 江湖规矩
江湖之春点
江湖人的旧组织各处长春会的领袖
江湖艺人之规矩
江湖人放快者受罚的规矩
江湖自嘲之暗语
江湖中之老合
北平平民化市场天桥之沿革与变迁
天津南市三不管露天市场
天桥市场摆地的人物
天桥东市场卖估衣的
戏园子的坎子
第二章 算卦相面
江湖之金点
哑金
金点中之戗金
金点的水火簧
诸葛数灯下数即是袋子金
金点之竹金
天桥的卦摊
天桥金点
江湖中之戳黑的
江湖中之金卖两门做变绝生意之内幕
江湖中幅子的
三不管的戗金生意
三不管的杨大将
三不管的八岔子生意
江湖中金点的黑幕
江湖金点中之自来簧
第三章 挑方卖药
皮门
做小帖的生意
挑土海宝的生意
挑汉册子的生意
江湖中之大粒生意
汉门的丁香座子
江湖艺人马万宝
天桥的旧人物常傻子
江湖中挑沙子杵的生意
汉门之挑柴吊汉的
江湖中之挑生啃生意
三不管的挑将汉的生意
三不管的做大票的生意
三不管的挑火粒的生意
江湖中之做老烤的生意
江湖中卖点之内幕
江湖中之挑青子汉的
江湖中的小省生意
江湖中之挑顿子汉的
三不管的花柳座子
老云再?染花柳病的人们进一忠言
挑柳驼
第四章 杂技戏法
彩门
彩门中之挑厨供的
挑厨供的卖点儿
江湖彩门之腥棚
江湖艺人孙宝善
江湖艺人去平留津的大金牙
江湖艺人快手卢
天桥的戏法场
天桥的摔跤场
天桥的空竹场子
三不管的杂技场
江湖中的光子生意
第五章 保镖卖艺
江湖之点挂子
挂
天桥内把式场
挂子行之中的支杆挂子
第六章 评书流派
评门是团柴的
评书界请支之源流
团柴的规矩
天桥的评书场子
天桥茶馆各有不同
三不管的评书场儿
评书门之群福庆
评书艺人刘荣安
田岚云
评书界艺人曹卓如
评书界之刘继业
连阔如、陈荣□、郭品尧、苗阔泉
评书界之艺人哈辅元与《永庆升平》
张杰鑫与《三侠剑》
顺桂全与《铁冠图》
王致久师徒与《雍正剑侠图》
海青腿儿
天桥的瞪眼玉子
江湖艺人老云?飞
江湖艺人大本玉子与连宝立、连宝志
第七章 相声口技
团门原是团春
天桥的相声场和杵门子
江湖艺人万人迷
三不管的相声场儿
天桥的臭春场子
江湖艺人汤瞎子、田瘸子
故都之八大怪
天桥的大兵黄
穷家门儿
天桥数来宝的场子
第八章 坑蒙拐骗
骗术门之骗法
骗术门的老合们
骗术门之内幕
骗术门之老渣
小绺门
晃条的与扫条的
挑青子生意之内幕
磨杵的生意
大安把戏
老月的骗局内幕
丢包碰瓷
江湖骗术之闯啃法
江湖中之闯啃的骗财法
江湖中之撇年子把戏
天桥挑水滚子的
老荣中之高买
黑红宝、花页子
江湖中之挑粘汉的
江湖中之挑杯杯的
江湖中的骗术倒页子
江湖中挑黄啃的骗术
江湖中做平的生意
三不管的挑大堆的生意
江湖中的叫点儿内幕
雁班子之江湖术
雁班子之内幕
第九章 大鼓竹板
柳海轰的生意
海轰之十三道大辙
鼓界之白云鹏
天桥的大鼓书场
天桥的坠子场子
天桥的竹板书场
附 录
小绺门.偷帽子、偷鞋、偷狗
风门.吃珠宝行
雁门.吃保险公司
一本不可多得的奇书
苏叔阳
上世纪80年代,新近刚刚去往天国的电影艺术家谢添约我写一本关于燕子李三的电影剧本。为了了解旧中国江湖的内幕和行话,忘了从谁那里找来一本《江湖丛谈》。我一口气读完,痛快地过了一回读书瘾,那感觉很像读《儿女英雄传》。我很想知道作者「云游客」是何许人也。可惜,问了许多人,都语焉不详。一直到纪念评书大王连阔如百年诞辰时,我才知道:「云游客」乃连阔如也!这大大增加了我对连阔如先生的敬意。
《燕子李三》没有拍成,连剧本都不知流浪何方,我的那本《江湖丛谈》也不知是被同好借走还是遗失在搬家的中途,至今懊丧不止。但我却记住了《江湖丛谈》里的许多内容,及至看到一些新起的文豪卖弄并不准确的「春点」,甚至用错字音译被旧时的艺人蔑视的「臭春」,就想「狗拿耗子」告诉他们,找一本《江湖丛谈》看看,省得「谬种流传」。后来知道,这是瞎耽误工夫,便死灭了向他们推荐这本奇书的念头。
这确乎是本奇书,而且我敢断言,从今往后没有人能再写出这样的书。要写这样的书,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第一,身为江湖中人,而又内心纯正,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熟悉江湖内幕和行话以及一切行规。
第二,会写一手漂亮文章。所谓漂亮不是今日满篇舶来语、通篇新式名词,外加倒装句。而是通顺、通俗、生动有趣,且极具韵味,让人一看便明白这「江湖」所处时代的特色,了然当时北平报纸连载文章的风格。
第三,有拯人济世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鞭挞假恶丑,有勇气、有肝胆、有侠义之风。
这三点,除第三条之外,一、二两项今人都无法达到。自然的伟力将这本书推到上世纪30年代北平、天津江湖行当及报纸文风活化石的地位上。能写这书的人,没了,没啦!或许有今日的文人经过仔细地调查,深入地揣摩,写出颇有当时风格的文章来,这就不错。只是不会有那种身处其间的真实感,怎么着都会有今人对旧人的评断,不再是当时人的感受。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书是空前绝后的。至于第三点,今人绝大多数是真善美的歌颂者,不缺肝胆、侠义,不怕江湖人报复,因为,旧日的江湖已经掩埋在岁月的灰尘里。可是,挡不住有几位就愿意歌颂假恶丑,爱显摆自己明白江湖里的道行,也写一些这类的文章。但是,这和《江湖丛谈》就有了本质的区别。《江湖丛谈》为人指点迷津,揭露诡计,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这勇气不是在温柔乡里长大的才子可以比拟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气和代表人物。对于过往的俊杰我们只能仰视,因为我们无法估计我们倘在那时代生活,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还能不能写出或者做出像样的东西,留给后人和历史,成为认识这时代的参照。连阔如先生以一位评书艺人的身份,写出这样一本可以让后人有兴味地知道往事的奇书,本身就是奇蹟。奇人奇书,值得我们好好地读一读。是为序。
2005年6月8日于寤斋
回忆父亲连阔如
连丽如
父亲离开人世近40个春秋了,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他老人家,他是我的慈父,也是我的严师。
父亲是个苦命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父亲落生在北京安定门外一个穷旗人的家中。我家是满族镶黄旗人,祖姓毕鲁氏。满族人指名为姓,我爷爷叫凌保,是个门甲,父亲出世前一个月,爷爷就故去了。父亲只上了半年私学、两年小学,12岁就当学徒,进过北京的首饰楼、照相馆,天津的杂货铺、中药店;到烟台、大连做过小买卖;摆过卦摊,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父亲原名毕连寿,拜师李杰恩,学说评书《西汉演义》,艺名连阔如。后又向张诚斌学说《东汉演义》。北京有一位田岚云老先生,说《东汉演义》名扬京城,听众孙昆波把田老先生书中的精华指点给我的父亲,再加上父亲的天资、勤奋,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东交民巷伯力威电台播讲《东汉》,名声鹊起。他刻苦向前辈演员学习,博採众长,融会贯通,达到书情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说书时嗓音宽厚,语重声宏,口齿清晰,娓娓动听。为摹拟好文生、武将,他借鑑京剧表演艺术,融化于评书中。马跑、马嘶等口技辅助表演,被听众公认为一绝。父亲曾说,「说书时要严肃地进行表演,要做到五忘: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宾,忘身在今日,忘己之姓名」,全身投入艺术创造中。他重视说功、做功、打功,说到谁,就摹拟那个人物的神情、语言、声态,有时也使用方言、韵白,加上必要的动作,表情状物,绘声绘色,形成了神完气足、层次分明、起伏跌宕、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艺术精湛已自成一家。
父亲说《东汉》的技艺,显示了他少有的艺术才华。但他并不满足,仍然精益求精。他虚心请教老师和听众,集先辈评书诸家之所长。父亲说的是「袍带」书,为了提高艺术,父亲向知名的武术家学习,又结识了许多京剧界的朋友,如萧长华、徐兰沅、郝寿臣、谭富英、李万春、马富禄,以京剧唱、念、做、打的功夫丰富自己的表演。20世纪30年代末,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先生曾邀请父亲为他的科班──荣春社排演全部《东汉》。荣春社在前门外中和戏院演出,轰动了京城。那时,父亲白天在电台说书,晚上到剧场看戏、指导。尚小云先生的长子尚长春扮演的武状元岑彭栩栩如生,是父亲说的《东汉》中的一个人物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再创造。解放后,他协助王永昌先生排练了全部《水浒》,在大栅栏庆乐戏院演出,盛况空前。几十年来,父亲结交了各行各业的专家,成为朋友,如养马专家载涛,语言学家吴晓铃,剧作家翁偶虹、景孤血,针灸名医胡荫培,作家赵树理,史学家吴?等。父亲就是这样广交博学,不断地使自己的艺术造诣达到更高的境地。
父亲一生勤俭度日,不吸烟,不喝酒,不讲穿戴,所挣的钱除去养家外,全都买了书刊。我家原住在和平门外琉璃厂,这是一条有名的古书街。父亲则是「邃远斋」、「来薰阁」等古书店的常客,难怪我去琉璃厂中国书店买书,好多书店的同志一眼就认出了我,津津有味地谈起我父亲当年买书的情景。我记得父亲为了考证汉献帝的「衣带诏」一事,购买和翻阅了七八种《汉书》及《三国志》的版本。他钻研天文知识,把《借东风》、《草船借箭》说得入情入理;他学习、了解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以备古今对照;为了评价历史人物曹操,他详细阅读了多位学者的有关着作,登门请教。听众们反映:「听连先生的书,不但听了历史故事,还学到了不少知识。」
父亲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奴颜婢膝。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责令我父亲在电台宣传「大东亚共荣」,父亲竟说了一段《廉颇?蔺相如》,意蕴人民团结抗战,结果被日伪电台斥退。
父亲离开了电台,开始了写作生涯,以云游客的笔名发表了《江湖丛谈》。书中的内容是父亲身临其境掌握的第一手感性材料,对许多社会现象作了生动的写照,正如父亲所说:「以我的江湖知识说呀,所知道的不过百分之一,不知道的还多着哪。等我慢慢地探讨,得一事,向阅者报告一事,总以爱护多数人,揭穿少数人的黑幕,为大众谋利除害,以表示我老云忠于社会啊!」这部书揭露了某些危害社会的江湖行当的黑幕和手段,在当时社会上影响极大。从这部书里也看出父亲的勤奋和洞察社会的能力,我也更加了解了父亲青少年时代浪迹江湖的酸楚。
北京解放后,父亲响应党的号召,作为曲艺界的带头人,积极主动参加各项工作。1949年7月,被选为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在全国文联的领导下,父亲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会筹备会」,担任副主任,协助王尊三、赵树理同志工作。周恩来总理看过父亲的演出后,鼓励他搞好曲艺革新改进工作。父亲立即按照北京市文艺处的指示,组织北京的京剧、评剧、曲艺演员成立「戏曲界艺人讲习班」。为加强新曲艺的演出实践,他带领曲艺演员在前门「箭楼曲艺厅」每天演唱《新五圣朝天》、《考神婆》等新曲艺。又和新华广播电台合作,每天中午用固定时间播唱新曲目,前后坚持了三年,扩大了新曲艺的影响。在父亲的带动下,评书演员赵英颇等开始播讲《一架弹花机》、《罗汉钱》等新评书,很受欢迎。
1951年初,父亲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受彭真同志委託,组织了「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并担任大队长,率领京、津两地许多着名曲艺演员,赴朝鲜前线,冒着枪林弹雨在前沿坑道、阵地,进行慰问演出。他经常表演评书《武松打虎》,古事今说,表达了祖国人民不惧强敌的心愿,鼓舞了指战员的斗志,使曲艺获得了「文艺尖兵」的称号。归国后,父亲又带队深入大西南去演出,宣传、推广普通话,边演出边整理,创作了《飞夺泸定桥》等新书。1953年10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决定成立「中国曲艺研究会」,父亲被任命为副主席,和赵树理、王亚平、韩起祥一起,协助王尊三主席工作。当时是百花盛开的季节,父亲除了编演新书《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等外,还整理了《三国演义》、《东汉演义》、《水浒》等传统评书,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整年连续广播。这时,父亲的说书艺术更加精湛,每到播讲时间,家家收音机旁挤满了听众,北京市内流传着「千家万户听评书,净街净巷连阔如」的赞誉。父亲忙于社会工作,他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还经常到大学去讲课。
1957年,父亲遭到了无情的打击,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的身影从社会上消失了,他的声音从广播里消失了。但他没有灰心丧气,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继续编写《红军长征演义》,研究《三国演义》。父亲一直惦记着怎样实现周总理向自己提出的「要带好徒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学评书」的嘱咐。他原来认为女孩子是不能说评书的,可是在上海却亲眼看到了王少堂的孙女王丽堂,受到了王老的言传身教,16岁就登台说《武松打虎》。父亲想到丽堂,很受启发,决定选择难度较大的《三国演义》口授给我。那时我正在北京师大附中读高中,为了表达「北连学南王」的心情,父亲把我的名字改为连丽如,意思是:南丽继承南王评话,北丽继承北连评书,祝愿我与丽堂同志在书坛上茁壮成长。
粉碎了「四人帮」,1979年11月,有关单位为父亲在八宝山举行了彻底平反的隆重追悼会,《北京日报》予以报导。我也从工厂重返书坛。为了继承连派评书艺术,我顽强地拼搏,终于恢复了《东汉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明英烈》几部长篇大书的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接着我为电视台录制了评书《三国演义》、《东汉演义》、《康熙私访》等,在北京和各省电视台播出,听众们给予很高的评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爱人贾建国的帮助下,我改编整理了200多万字的评书手稿,并全部出版,包括《评书三国演义》、《东汉演义》、《康熙私访》、《左良传》、《程咬金大闹瓦岗寨》、《斩莽剑》、《逍遥王》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1936年出版的名着《江湖丛谈》也多次再版,最新的一版就是在出版界享有盛誉的中华书局即将推出的精装典藏本,着名漫画家李滨声老师还特地绘制了精美的彩色插图──这对于喜欢我父亲,喜欢《江湖丛谈》的朋友来说,无疑是特大的好消息!
2003年9月4日,在我的努力下,纪念父亲连阔如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湖广会馆举行,关学曾、谭元寿、常宝华、苏叔阳、刘兰芳、李金斗、孙毓敏、李燕、杜澎等艺术界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缅怀父亲的高超书艺与崇高品格。刘乃崇老师回忆了与父亲在建国初期为新中国曲艺事业共同奋斗的光辉岁月;郝寿臣先生的公子、年近九旬的郝德元老师满怀深情地讲述了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舍身救人的事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虽然他们每个人的发言都很简短,回忆父亲的事蹟也只是点点滴滴,但一代评书大师的形象却在人们的讲述中逐渐鲜活起来。我想,父亲的评书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怀念他,惦记他,这充分证明了他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成就。正如欧阳中石老师为父亲题写的那首诗所说:「敷演春秋稗史,公平月旦无私,口碑评书自相宜,不负微言大义。」
在怀念父亲的同时,我也时刻不忘己任──传承和发展连派评书艺术。其一,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北京评书顺利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也成为传承人;其二,2007年6月,我收下了四个徒弟和两个义子,北京评书后继有人;其三,将观众重新请回书馆,让他们领略和欣赏真正的书馆评书艺术。从朝阳小梨园到月明楼,再到如今每週末宣南、崇文、东城三个书馆的红红火火,从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说书,到如今吴荻、贾林、王玥波、李菁、祝兆良、梁彦,这六个孩子每人都能上台说演长篇大书……父亲,如果您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切,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江湖丛谈》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迷雾缭绕的山谷中行走,起初是朦胧不清,但每一步的探索,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惊喜。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想象力,他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又充满细节的世界观,其中涉及的门派、武功、规矩,都显得颇具匠心,绝非信手拈来。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让这些设定成为阻碍阅读的门槛,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故事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书中对权谋斗争的描写更是炉火纯青,那种无声的较量,刀锋上的舞蹈,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镜头会发生什么,谁会是下一个牺牲品,谁又会是最终的胜利者。然而,作者又并非只沉迷于宏大的叙事,他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同样令人动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人性的复杂,思考命运的无常,思考在看似混乱的江湖中,究竟是否存在着某种不变的真理。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到过的最有深度的武侠作品之一,它拓展了我对这个题材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对“故事”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被《江湖丛谈》的书名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各种江湖轶事、奇闻趣谈的合集。但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心”的百科全书,只不过,这颗“心”被放置在了那个充满恩怨情仇的江湖背景之下。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塑造完美无瑕的英雄,也没有脸谱化的反派。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立场、欲望和情感。这种真实感,反而让人物更加立体,更加令人信服。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选择”的描写。在关键的时刻,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道路,而他们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他们一生的走向。这种对个体命运的探讨,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也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它却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看到了江湖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的挣扎与光辉,以及在残酷现实面前,依然存在的希望与坚持。
评分《江湖丛谈》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惊喜不断”来形容。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风格较为统一的叙事小说,但实际上,它展现了作者多变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有时,它像是一首古老的诗歌,用词典雅,意境深远;有时,它又像是一个老友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轻松幽默;有时,它甚至带点哲学思辨的味道,让人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人生的真谛。这种多样的风格,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不会感到厌倦。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呼吸,听到他们脚下踩过的落叶发出的“沙沙”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酒香。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是我很久没有感受到的了。它不仅仅是让我“看到”了江湖,更是让我“进入”了江湖,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追求阅读深度和独特体验的读者,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江湖丛谈》,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市面上关于武侠、江湖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又有几本?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的世界所吸引。它并非那种一上来就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套路,而是徐徐展开一幅幅细腻的画面。作者似乎对江湖的理解有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他没有刻意去渲染那种粗犷豪放的气质,反而将笔墨倾注于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微小细节。比如,他对市井小贩的一句吆喝、客栈老板娴熟的擦拭杯子的动作、甚至是一片飘落的落叶,都赋予了某种难以言说的韵味,仿佛在这些平凡的瞬间,隐藏着江湖最真实的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配角,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叹息,都带着故事。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各自的生活轨迹,那些未曾言说的苦衷和坚持。这本书就像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觉得平淡,但细品之下,才能体会到那醇厚而悠长的滋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江湖”这个词,不再仅仅是刀剑与侠义,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面对世事的豁达与无奈,一种于喧嚣尘世中寻找安宁的智慧。
评分在我看来,《江湖丛谈》是一本充满“江湖气”的书,但这种“江湖气”并非那种粗俗的打打杀杀,而是融入了更深层的东西。它包含了江湖的无奈,江湖的坚持,江湖的智慧,以及江湖的孤寂。作者并没有去歌颂什么,也没有去批判什么,他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将他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道”的探讨。这种“道”,并非是某种具体的武功秘籍,而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书中人物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似乎与这种“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思考,在纷繁复杂的江湖中,真正的“强大”究竟是什么?是武功的盖世无双,还是内心的从容淡定?这本书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江湖的万象,也照出了人性的百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江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