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武侠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金庸小说里有多少真实的历史?
《倚天屠龙记》里隐藏着怎样的惊天机密?
轰轰烈烈的明教英雄为何下场如此凄凉?
身负绝世武功的张无忌为何斗不过出身贫寒的朱元璋?
武当派为何能在几十年间迅速崛起?
大明王朝与明教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剑桥倚天屠龙史》是新垣平博士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戏作。新博士学识渊博才华洋溢,他运用奇妙的想像和精妙的推理,将正史和武侠完美地融为一炉,写出了这本令「金迷」击节赞叹的奇书。
本书最早连载于天涯论坛,轰动一时,被粉丝疯狂转贴。新博士最具特色的写作手法,是用最严肃的历史叙事笔调来写最荒诞不经的虚构情节。他将小说与历史双重陌生化,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打破,使得历史书写成为纯粹的文本游戏。这游戏是意义机制自身的狂欢,也是一场智力的盛宴。
作者简介
新垣平 博士
从西汉穿越到现在的大神,「仗剑天涯」最具人气的鬼才作家。学杂中西,尤好武侠。着奇书《剑桥倚天屠龙史》一部,行文诡异,亦庄亦偕,可以解颐,可以佐酒。
序言 1
第一章 绪论 27
对于元代中国武术界发展及其与政治史的关系的学术研究,至今仍付之阙如。只有查良镛博士在《天之剑与龙之刀》(倚天屠龙记 The 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一书中进行过极其富有想像力的探讨。但查良镛博士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作为「通俗历史作家」的揣测而被学术界所忽略。
第二章 南宋后期的武术界政治地图(1195—1279) 31
据《射鵰的英雄:一部传记》(The Condor-Shooting Heroes:A Biography)记载,第一次华山剑术研讨会在1195年举行。发动这次比赛的缘由是为了争夺一部被称为《九阴真经》(Canonica Vera Enneadae)的武术典籍,作者据认为是着名的道家学者黄裳。其表面的理由是,《九阴真经》中包含能大幅度提高武术能力的秘密技术,因而几乎为每一个习武者所觊觎。
第三章 武术门派政治的形成(1279—1330) 41
在14世纪30年代,六大派并立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位于第一梯队的是武当和少林,而峨嵋和崑崙紧随其后,较弱的华山和崆峒则属于第三等级。中衰的乞丐黑手党仍然人多势众,但是已经无法主导武林大势。而其他许多帮会、镖局等江湖势力实际上也直接间接在各派的控制之下。
第四章 宋代和元代初期的明教(1120—1291) 53
一年后,长途跋涉的明军——此时只剩下三千多人——到达了远在西藏和新疆边境的崑崙山地区,将携带的「圣火」点燃在海拔6880米的布格达板峰上,并将其命名为「光明顶」。在此之后,光明顶熊熊燃烧的圣火成为每一个明教徒心中信仰的最高支撑。圣火不会熄灭,明教不可战胜的神话迅速传播开去。在这次远征中受到磨练的一批青年战士,如阳顶天、殷天正等人,将成为明教在下一个世纪中兴的领导人物。
第五章 明教的复兴与武术界的分裂(1292—1326) 61
明教要实现推翻元帝国的梦想,就必须在江湖世界中大为扩张,而这一扩张必然会与现存秩序发生激烈冲突。对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六大派及丐帮来说,维护自己在武林中的优势地位,比起推翻元政府的远大目标,是更为紧迫的任务。
第六章 明教宗座空位期的开始(1327—1330) 72
但即使没有成崑的存在,失去了阳顶天的明教处境也岌岌可危:明显的问题在于,他们缺乏一个众望所归的教主继承人。由此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宗座空位期。事实上,阳顶天之死导致明教中的结构性隐患突然爆发,使得此时的任何人都难以得到教主之位。
第七章 元朝中期政治与汝阳王的崛起(1328—1335) 81
汝阳王阿鲁温(1280—1345)并非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而因为屡立军功被拔擢至此高位。从十四世纪三十年代以降,他的藩府逐渐聚集了数量和品质上仅次于明教和少林的资深武术家。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画:在剿灭江湖世界政治异见分子的名义下,他向政府请求拨款以招揽肯为朝廷效力的武术家。
第八章 明教的宗教改革与分裂(1330—1357) 89
早在1328—1332年的内战时期,作为明教的「鹰派」领袖,殷天正就主张立即趁元朝的内乱主动发动打击。这一建议得到了五行旗系统的支援。另一方面,「鸽派」领袖杨逍则认为,虽然被内部的分裂所折磨,但元朝的军事实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如果不首先联络六大派等江湖主导势力组成反元联盟,任何单方面的军事冒险都很难成功。韦一笑和五散人则动摇于两派之间,但是越来越多地倒向了殷天正方面。
第九章 武当的崛起及其与少林的冲突(1320—1335) 99
一个现代武术史读者可能不会对倚天屠龙史中武当的重要地位感到奇怪,他已经熟悉了历史上着名的少林—武当二元体系,并将这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武当仅仅是在十四世纪初期才被创建——这在六大派中是最晚的——而在其创建后三十年内就超越了其他各门派而成为同少林并列的最具声望的武术集团,就可以看出这一事实的令人惊奇之处。
第十章 1336年事件及其对武当派的影响(1336—1347) 105
少林的主攻方向转变源于1336年的一次偶然冲突。这次冲突是因为一把着名的兵器「龙之刀(屠龙刀 Dragon Saber)」而起,这把刀堪称中国人的「朗吉努斯之枪」,兵器中据说有着能够主宰世界的秘密。
第十一章 张无忌的早期活动(1347—1356) 117
随着张无忌的日益康复和成长,种种潜在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张三丰为了治疗张无忌的痼疾,亲自传授给他武当九阳功,这几乎是成为武当掌门的象征。宋远桥对此十分不满:他的独子宋青书从未蒙张三丰亲授任何武术。
第十二章 光明顶战役的准备(1248
对少林来说更有吸引力的是: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但可以巩固少林对于其他五派的优势地位,而且还可以为建立以少林为首的更加广泛的武术界联盟奠定基础。而如果整个武术界都服从少林寺的命令,肃清弥勒宗、天鹰教等明教残余势力,进而控制整个江湖世界就轻而易举了。
第十三章 伟大的光明顶战役(1356—1357) 131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见证了中国武术史上最大的奇蹟之一。张无忌如同机械之神一样出现,逐一挑战六派的武术菁英们并无例外地取得了胜利,拯救了濒临灭亡的明教。即使他的偶像张三丰也从未有过如此的辉煌时刻。
第十四章 张无忌的就职与新秩序(1357.2—1357.8) 142
张无忌担任第三十四代明教教主已成定局。他原先不是明教徒的身分在此并非障碍,甚至恰恰被视为他本人不同凡人的表征。实际上,他已经不仅仅被看作一般意义上的教主,而是被视为明尊的化身。
第十五章 对六大门派的营救及与波斯人的冲突(1357.8—1358.1) 157
蝴蝶谷会议后不久,张无忌亲自主持了对六大门派的营救行动。明教发达的情报系统迅速有了工作成果,六大派武术家在汗八里被秘密囚禁的资讯很快就被报告给张无忌。在蝴蝶谷会议后,他立即率杨逍和韦一笑前往汗八里或大都。
第十六章 张无忌统治的终结和朱元璋的崛起(1358.1—1358.5) 165
随着起义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非明教甚至反明教势力投身到这一收益和风险同样巨大的冒险事业中来。明教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到其中的巨大隐患。为了牢牢确立明教对反元事业的主导权,作为教主的张无忌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然而此时却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
第十七章 明教的再度分裂和内战(1358—1363) 184
杨逍在少数几个将领的簇拥下举行了冷清的继位典礼。明教的另外两个实权人物,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和应天政权的朱元璋,都只是派使者参加典礼而并未亲自到来。在张无忌突然失踪后,韦一笑也因为不满杨逍的继位而远走波斯,明教中枢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这导致军队脱离中央教廷控制的趋势更加无法遏制,杨逍的教主之位几乎被架空。
第十八章 从明教到大明帝国(1363—1368) 192
朱元璋在1368年中国历新年登基,宣佈自己是中国皇帝。他并没有按照历史上的惯例,将他的帝国命名为「吴」,虽然秦、汉、唐及其他王朝的开国者们都是这么做的,却不无突兀地使用了「大明」的国号。直到这个新帝国在近三个世纪后覆灭,人们都以「大明」称唿这一阶段的中华帝国。就此而言,明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是摩尼教自创始以来最大的辉煌,同时也是最后的余晖。
附录一:大事年表 201
附录二:明教历代教主列表 204
附录三:对话:张三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剽窃者? 206
附录四:谢逊思想传记(引自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元代卷) 215
附录五:《明史‧韦一笑传》 218
附录六:劝进表 223
附录七:倚天从考 226
一、空见真实面目考
二、武当七侠夺嫡考
三、龙门镖局灭门案真相考
四、殷野王武功考
五、小龙女身世考
后记:超越边界——朝向历史话语的转换性解释学 274
推荐序
笑点≠看点
有人说这是一本恶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书,也有人说这是一本雅搞《倚天屠龙记》和正史的书,且不管怎么搞,总之,这是一本作者期望搞得很有趣的书。
那些关于金庸着作的英文翻译,被作者再直译为中文之后,每看每欲捧腹大笑。中央的调皮儿童——老顽童、龙的小女——小龙女、漂浮在水上的钢铁手掌——铁掌水上漂、东方的异教徒——东邪、西方的毒蛇——西毒等等。文化的差异居然能够撞击出意想不到的笑点,煞有意思。还别说,「功夫」一词幸亏明智地採取了音译,还有,成龙大哥好在有英文名字。不然,还不知会搞出怎样的笑话了。索性,多贴几个译名在这里(《一位越国少女的剑》、《飞翔狐狸的青年时代》、《狐狸飞过雪山》、《秘密,如同城市》、《射雕的英雄:一部传记》、《哭泣的白马,随风而去》、《鹿鼎公爵传奇》、《微笑而骄傲的漫游者》、《书本与剑的案件》、《神圣的雕之罗曼史》、《骑士的一次旅行》《天之剑与龙之刀》、《绿色的血之剑》、《爱的匕首》),一起欢乐一下吧。
有推荐说了「他将小说和历史双重陌生化,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打破」,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彻底打破倒是容易理解了,至于那个将小说和历史双重陌生化,我搞不太懂。书中,所谓小说的部分毫无意外可言,全部出自那本《倚天屠龙记》;至于历史的部分,也没有多少波澜,把陈友谅推测成成昆的私生子除了雷还是有点雷,倒是明史中关于赵敏归宿的披露让人唏嘘不已,多么桀骜的一个女子啊,也难逃「金丝雀」的命运。还有,戏虐调侃好像也要分清物件,把朱文正戏称为「朱坚强」,像我这个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的人是笑不出来的。
一部《红楼梦》不知养活了多少人,甚至专门产生了一种现象「红学」。金庸先生也必将功德无量了,以的他的着作为契机,不仅可以产生「金学」,还可以产生各种门派的武侠史研究。话说,这个剑桥是不是就是可以算做一个门派呢?!金庸+剑桥+武侠+正史=一部旷世奇书。
看了这个推荐,不仅想笑:那新桓平的看点到底是什么呢?莫不是中间的……
以真实解读虚构
说起武侠我们只知道这是作家虚构的,可是在中国的武侠世界中,有一个人是需要特别需要注意,这个人号称是「新派武侠」的最高成就者——金庸。此君在其武侠作品中充斥着家国情怀,里面的文化诗酒与历史对应是相当密切,虽然称不上是正统的通俗历史小作家,但是其作品仍有相当的研究价值。
当然在中国当代对于是武侠小说褒贬不一,有人觉得这个是下里巴人的作品,也有人说这是文学价值极高的作品。还有人持中立态度。但是支持这些的并不是普通的人,而是一些作家、学者、科学家等在平民百姓眼中的精英分子。而面对金庸先生的作品更是说法不一。近年来随着一些武侠作品选入课本(事实上是语文读本),在整个知识界与社会上掀起一股讨论武侠作品价值的高潮。回头看来各方所持论点不一,但有一点就是说明武侠作品并非是见面就打打杀杀这样简单的事,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争论。
此书是一本奇书,作者似乎想打通整个中华历史与武侠世界的关系就像绪论中所说「本书将依据历史记载以及新发现的史料,特别是查良镛博士的研究,勾勒出元代中国武术界的内在结构和发展状况,并讨论其宗教、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联。」(本书主要研究的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作者更宣称西方史学家们已经达成一个共识是「蒙元帝国在中国统治的崩溃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是中国武术界的集体反叛」。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想到一个现象,就是当年我们看完《射雕英雄传》书或者电视的时候,总会想去进一步了解书中的人物,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这些人的后来命运如何的举动。看到老外好像与我们犯了一个同样的天真的美丽错误。这其实也反向证明金庸先生作品的成功。
本书从「江湖」的概念谈起,从形成「江湖」谈起。然后把整个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关系与普通大众的关系进行认证,进行与书中的人物与事件对接,进行分析与推敲,对于是我们的除政治外的「武林世界」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并到每个帮、派间的形成与发展讲得明明白白。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讲,当我们非常明白武侠世界里的人物虽是置于是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虚构的想像,但是看到这样一本逻辑严密论证合理的书时,你不得不佩服别人对于学术的态度。比如讲到「峨眉派」的形成。作者甚至推断出成立时间是1283年。成立原因是郭靖与黄蓉的女儿郭襄,为了给家人复仇,而组织了一支「地下抵抗(蒙元)的力量」。因一次对于是拯救文天祥和当时的皇帝的计画失败而最终退回四川盆地,最终于成为「佛教修女」,并以此来进行「对地下抵抗运动的掩饰」。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这些人作学问的工夫真的是不一般的!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书里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事儿,就是作者作为附录的《部分参考文献》里。里面有一个查良镛作品集的外国版,让我们看到外国版的名字来猜一下,这些书中我们能对出几本:
《一位越国少女的剑》、《飞翔狐狸的青年时代》、《狐狸飞过雪山》、《秘密,如同城市》、《射雕的英雄:一部传记》、《哭泣的白马,随风而去》、《鹿鼎公爵传奇》、《微笑而骄傲的漫游者》、《书本与剑的案件》、《神圣的雕之罗曼史》、《骑士的一次旅行》《天之剑与龙之刀》、《绿色的血之剑》、《爱的匕首》。看到金庸先生的这些作品翻成这样的名字,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真是不知道这是个「神马」东东啊!
查良镛先生致Dr. Jean-Pierre Sean的一封信
亲爱的Dr. Jean-Pierre Sean:
承蒙惠赐大作《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During the Yuan 》,欣喜非常。吾兄于大作中纵论元代中国武术界发展及其与政治史之关系,笔锋雄健一如往昔,大节处纵横捭阖,细微处丝丝入扣。书中对我所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中国武侠史研究写了很多令我真正感到惭愧的话,以吾兄的学问修养和学术地位,这样的称誉实在是太过份了。或许是出于您对中国武侠史的偏爱,又或许由于我们对人世的看法有某种共同之处,但您所作的评价,无论如何是超过了我所应得的。
在拜读大作时,我心中时时浮起先生亲切而雍容的面貌,记着六年前我在剑桥准备硕士论文《初唐皇位继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时,您手持烟斗侃侃而谈学问的神态。在康桥的落日余晖中,吾兄曾提及有意对中国武侠史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进行研究,如今六年时光倏忽而过,《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During the Yuan 》已然付梓,尚望先生之《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早日完成,不胜期盼。
先生的大作,坚持剑桥一贯的严谨学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对元代武侠史上诸如张三丰的武功来源、龙门运输公司灭门案、僧侣空见的为人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这些都是我在以往的研究中所忽略的。而先生对元代武术界内部结构的宏观分析和演变考证,以及其对于蒙元末期政治变动和军事冲突的影响的分析,更是我在中国武侠历史研究道路上所匮乏的。纪传体作为中国几千年来正史的表现形式,在探讨个人行为影响历史进程的视角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奥利地学者茨威格在其着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过类似的尝试——但在历史格局的总体把握上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所以在阅读《Heaven Sword and Dragon Sabe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Kongfu During the Yuan 》之间,欣喜之情无法抑制,此作填补中国武侠史一大空白,料必为剑桥中国史研究之最为夺目之明珠。
中国之有侠客,由来久矣。迨至书之以流传后世,则自太史公始。太史公做《刺客列传》,书豫让、聂政、荆轲等事蹟,赞曰: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在中国人儒雅的外表下,浪漫主义的侠客精神始终在血液中流淌。正如先生在绪论中而言:要勾勒出蒙元帝国的兴衰全貌而缺乏对武术界的了解,正如要研究中世纪的历史而不知道骑士阶层一样荒谬。而要分析武术界的行为模式而不了解侠客这一特殊群体内心深处的浪漫主义情怀,就像研究骑士的历史而不知道骑士的美德和荣耀同样荒谬。
在蒙古人强大而不可一世的政权崩溃的历程中,被明教徒众视为明尊在俗世的代言人的张无忌所发挥的作用,无疑远大于蒙元政权的掘墓人韩山童、刘福通、朱元璋等人。而在研究张无忌统治的开端和终结的种种肇因,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发现,张无忌在孩童时期接受的言传身教自始至终起到了决定历史走向的作用□对他的父亲张翠山而言,行侠仗义的理念深植内心,即使在他遭遇金绒毛的狮子王谢逊并受到后者对于行侠仗义的终极目的的质问仍然没有动摇。这一点,在张翠山得知自己的妻子是导致师兄受伤残废的罪魁祸首时得到了证明——他因为无法面对内心的拷问而毅然自杀了。在卡纳加岛成长的十年里,父亲的教育无疑是佔据主导地位的,而父亲的师承——张三丰的道教徒的身份——使得在张无忌的早期教育里,另一部重要的典籍,《庄子》中顺天无为的理念同样深埋在他的内心。
在张无忌短暂的政治生涯中,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这个在原始丛林长大的孩子,身上却不存在任何丛林法则的印记。无论是从张无忌以无上的威望登顶教主宝座后对各派势力的无所作为来看,还是从张无忌并未试图严格控制明教基层的武装力量来分析,仁慈和无为都是这位年轻的政治家最为可贵的品质,这一点,即使在他距离向全天下发号施令一步之遥的时候都未曾改变。然而遗憾的是,在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里,强大的敌人并不会相信任何高洁的品质而无视任何可能存在的威胁。就像天水一朝神秘的烛影斧声疑案一样,张无忌在濠州军区视察时的遭遇也将成为永久的谜团。香港历史学家王晶先生认为在光明顶朱元璋向年轻的教主表示效忠,却遭到了张无忌的提防和训斥,1357年这一不起眼的小事导致了濠州事变,这一点由于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朱元璋在场而难以採信,也很难解释张无忌在到达濠州巡视时为何会毫无警惕。我个人倾向于接受朱元璋不会忘记「缚虎容易纵虎难」的古训,终结了这位也许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君主的年轻政治家的生命。虽然我在我的通俗历史研究着作《天之剑与龙之刀》中为他安排了一个更为理想和美妙的结局,但这更多是根源于国人对大团圆结局的喜爱,但无论如何,张无忌的生死并不重要,因为从这一刻起,他的政治生涯已经彻底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为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在附录部分,史密斯教授对于张三丰武学成就的质疑,仅仅从张是否获得了全本《九阳真经》的角度,我表示部分赞同。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在1259年第三次华山剑术研讨会中,十三岁的他所表现出的超人的武术天赋。在从未学习过格斗术的情况下——这一点毫无疑问,他不可能从唯一的老师觉远僧人处习得任何格斗技巧——经过短暂的学习,击败了蒙古着名武术家尹克西。张无忌在习得九阳神功后的种种迹象也表明,九阳神功仅仅是关于内在的武功和格斗理念的专着,如何将之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格斗技巧,则有赖于张三丰的天赋和不懈努力。更有力的证明是,张三丰在一百岁的时候尚未将其最着名的武学——太极拳——传给门下的弟子,除非我们能假定张三丰能控制自己的寿命,否则必须接受他在艰难地创立自己的武学体系这一事实。
又及:吾兄托余于大陆觅一谙熟中国武侠史之青年研究生辅助研究一事已有眉目,孔君高茅,有志于此,其学识才情均为近年所罕见者,谨向吾兄荐之,料必不至失望也。
匆颂
着安
弟查良镛拜上
原载《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学报》2010年第七期,翻译为中文时尽量保持英文原文风格,有部分删节。现经查良镛先生同意,刊登于此以飨读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