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上海,再到北大,最后又回上海:这就是孙月才的文革路线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一个困扰于当「院士」还是「战士」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孙月才,在理想、崇拜、激进的情绪下投入了北京大学5‧25大字报引发的派系斗争中。次年,他又在上海以「新北大捍卫毛泽东思想战斗团」的负责人身份亲历了上海全面夺权的过程,返京后更成为「新北大公社」负责人。因为学业、串联、家庭等一系列原因,他十年中数度往返奔波于京沪之间,两度失去人身自由,也见证了北京的红卫兵运动和上海的工人运动的消长。开始的自告奋勇也好,后来的身不由己也好,他都持之以恆地记录着亲历的时代,并在八十年代开始以学术和理论思考的方式反思文革。
四十六年后,孙月才文革十年日记整理出版。这部日记以丰富的资料、忠实的态度展示了作者亲历的文革重大事件的细节,坦呈不同阶段的自我心理变化:执着与茫然、迷信与反省;既是研究共和国十年文革史的参考资料,也是了解那一代知识青年成长史的重要个案,尤其有助于今天的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当年的历史现场以及文革悲剧的思想根源:如果没有这种独立的精神,没有这种自由的思想,一个人就没有了灵魂,一个民族就会沉沦。没有这样的坚持和担当,即使是反对文革的人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轻易地把文革的幽灵重新召唤回来。这是孙月才写给后人的警示。
作者简介
孙月才(1937–)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首届本科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史专业研究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西方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作有《历史规律与普世价值》、《道.梵.逻各斯》、《西方文化精神史论》等。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不动声色的力量,它没有激烈的批判,也没有悲情地控诉,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加凸显。作者的日记,就像一块块散落在荒原上的石头,每一块都承载着故事,共同拼凑出那个时代的残缺与伤痕。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深的无奈和隐忍,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无法自主的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但同时,我也能捕捉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不灭的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记录,更是一份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人性中依然闪耀着光辉,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尊严的坚守。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朴实的文字,感受着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烙印。
评分翻开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吹进了一股久违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作者的文字,没有雕琢,没有故作姿态,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着自己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经历。那些关于集体生活、关于政治运动、关于家庭变故的记录,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温度,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我仿佛能听到广播里的声音,看到人们脸上的表情,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不安,以及偶尔闪现的希望的火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那些理论性的历史书籍难以比拟的。它让我们跳出俯视的视角,真正站在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尤其是一些对于细微之处的描绘,比如食物的味道、衣着的朴素、朋友间的对话,都极具画面感,勾勒出那个时代生活的轮廓。读着读着,不禁让人反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曾经的亲人、长辈,又经历了怎样的岁月,他们的内心又是如何波动?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它不是经过后人加工、提炼的“历史”,而是那个时代最鲜活、最生动的“记录”。作者以日记的形式,将自己最真实的思考、最直接的感受、最细微的观察倾注笔端。这种未经修饰的文字,反而具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个体都曾是那其中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困惑,都是那个时代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个体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下对周遭环境的敏感捕捉。这本书没有强加给读者任何观点,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它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导我们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当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作者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也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多面性。
评分这本日记,宛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作者的记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只有最真挚、最直接的文字。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空气中弥漫的时代气息,以及人们在其中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我仿佛看到了书中人物的眼神,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体会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例如对衣食住行的记述,对人际关系的观察,都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这本书像一位老者,在静静地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既有岁月的沧桑,也有生活的温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以及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种种表现。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将那段特殊的历史以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冲击和变迁。日记的字里行间,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个体最真实的感受和细腻的观察。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日常的点滴,从粮食的短缺到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再到对未来的迷茫与期盼,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我能够想象,在昏黄的灯光下,手握笔杆,将内心的波澜倾泻于纸上的情景。这种坦诚和赤裸,恰恰是历史最动人的力量所在。它让我们看到,在大的历史洪流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曾经历怎样的跌宕起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妥协,都构成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不是用来贩卖煽情的,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理解那个时代留下的复杂遗产。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残酷,也映照出人性的坚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