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华历史文化的100位有名人

影响中华历史文化的100位有名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名人
  • 中华文化
  • 历史人物
  • 人物传记
  • 中国历史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化名人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个独特的智慧见解与非凡的经历,
一百位左右世间万象的权柄,
无数个有形无形、为后人所赞赏、无法评价的文化遗产。

  孔子、屈原、司马迁、张衡、陶渊明……
  秦始皇、武则天、成吉思汗、郑成功、孙中山……

  历史是永存不变的,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乱世,还是安民乐道的盛世,
  中华民族,因为有了他们独特的智慧和行动,不断写下一页页辉煌的历史篇章。

本书特色

  这些似曾相识的人名、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
  不认识的话,就太可惜了!
  精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百位历史人物及其独特的思想行为
  从思想文化的巨擘
  到泽被后世的巨匠、运筹帷幄的领袖
  甚至是抱恨终身的败寇
  用最短小精简的充实内容
  带你快速掌握深邃的历史人物!

作者简介

周月明

  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受聘于多家文化传播公司任策划及主编,一直活跃在瞬息万变的图书前线。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职业女性,她善于观察时刻变化的人生,尤其关注现代的教育与学习。已出版的作品颇多,关于亲子教育、读书学习法以及励志心理丛书皆深获好评。今应本社之邀约,为悦读历史系列撰文,与读者分享历史之博大精深,体会历史的力与美,希望读者能多多支持。

洞悉时代脉络,领略思想风华: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与思想演进的深度剖析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大致从晚清到当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潮的剧烈转型期,而非聚焦于传统的“历史名人”评传或简单的功过评价。它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关键性社会运动、制度改革、思潮争鸣的细致梳理与交叉分析,展现一个复杂、多维且充满张力的中国转型图景。 第一部分:王朝的黄昏与新秩序的萌芽(晚清至民国初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西方冲击下,古老中华帝国如何步履维艰地试图自我更新,以及在旧秩序瓦解后,新社会结构如何艰难地塑造。 第一章:旧制度的内爆与现代性冲击的初次交锋 洋务运动的悖论: 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探讨技术引进与制度变革之间的张力。如何从器物层面追求近代化,却在思想和组织层面遭遇结构性阻力。重点剖析早期工业化尝试(如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在清政府体制内生存的困境,以及对地方权力结构的影响。 士绅阶层的分化与重组: 考察传统知识分子——士绅阶层——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反应。他们如何从维护宗法秩序转变为参与地方自治、甚至投身革命的复杂过程。分析地方绅权对中央权威削弱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的过渡角色。 早期近代化都市的形成与社会空间重塑: 以通商口岸和新式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租界和新式城区如何成为中国社会结构实验场。考察商业资本、新式教育群体与传统官僚阶层在这些空间中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分析早期城市生活中的消费文化、娱乐方式的初步“西化”现象。 第二章:革命浪潮与共和的早期试验 革命理论的本土化: 细致考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演变过程,尤其关注其在中国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度与变异。对比分析改良派(如康有为、梁启超)与革命派在国家命运路径选择上的根本分歧。 辛亥革命的社会动员基础: 摒弃单一的精英起义叙事,重点分析革命党人在新军、会党、海外华侨以及特定知识分子群体中的渗透与组织工作。揭示地方精英(士绅、乡绅)在“逼宫”和权力真空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民国初年的宪政尝试与权力真空: 深入分析《临时约法》的理想与实践的巨大落差。探讨袁世凯崛起的制度性根源——即中央政府的财政、军事和政治合法性的彻底缺失。分析政党政治在军阀政治阴影下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荡与社会底层的觉醒(新文化运动至抗战时期)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国思想界如何面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叩问,以及社会各阶层如何开始集体性地介入国家命运的探讨与实践。 第三章:从“文学革命”到社会批判的深化 白话文运动的社会效应: 探讨白话文运动超越语言学范畴的意义。它如何打破了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使得新的政治口号、科学概念得以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传播。分析白话文学对国民心智模式的潜在重塑。 科学主义与反传统思潮的张力: 剖析“打倒孔家店”口号背后的复杂心态。科学主义的兴盛是追求进步,还是对传统伦理体系崩溃后产生的道德虚无感的补偿?考察新青年一代在信仰真空中的精神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知识界的接受: 详细梳理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不同知识圈层中的传播路径(如北大、武昌的传播中心)。分析其理论框架如何有效地解释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并为后来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四章:大众的动员与政治的转型 五四运动的社会结构分析: 将五四运动视为一次由学生、市民、早期产业工人共同参与的社会运动。分析其行动策略、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商界和教育界产生的连锁反应。 国民革命与“民众”的建构: 考察国民党如何学习和运用新的政治技术(如政治训练、农民运动讲习所)来组织和动员广大的社会底层。分析国民革命如何尝试整合不同地域和阶层的利益诉求。 乡村的现代化尝试与挑战: 研究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在乡村进行的土地改革、基层政权建设(如县政建设)的尝试。分析这些自上而下的现代化努力如何遭遇地方权力、宗族势力的抵制,以及其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初步影响。 第三部分: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意识形态的塑造(抗战至建国后初期) 本部分关注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彻底重塑,以及新政权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全面性的国家控制与社会动员体系。 第五章:战争对社会肌体的深度改造 抗战大后方的社会经济变迁: 分析战争导致的劳动力和资本的内迁,如何催生了西南腹地的“畸形工业化”。考察通货膨胀、黑市经济对传统家庭经济和道德体系的冲击。 文化民族主义的强化: 探讨在民族存亡的背景下,文化认同如何被政治力量有意识地强化和统一。分析官方对民间文化的吸收、改造和利用,以服务于抗战大局。 军队与社会关系的重塑: 分析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根据地建设中,如何通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方式,建立起区别于传统军队的、与社会底层紧密结合的新型关系。 第六章:建国初期的制度移植与社会整合 国家机器的快速重建与渗透: 考察新政权如何迅速接管旧有的政府机构、银行系统和警察力量。分析城市中“人民代表会议”等基层政权形式的运作机制。 意识形态的普及与“新公民”的培养: 探讨扫盲运动、宣传机器(如人民日报、广播电台)在统一国家语言、塑造“新社会人”道德观中的作用。分析早期政治学习和群众运动如何系统地重塑个体对集体、对国家的认知。 土地改革的社会工程学: 深入分析土地改革不仅仅是财富的再分配,更是一场彻底的社会权力结构颠覆。考察其对乡绅阶层的瓦解、农民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重塑,以及地方党组织如何借此机会实现对乡村的全面掌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近现代如何从一个内向型的传统帝国,演变为一个充满内在张力、不断寻求现代化的复杂社会实体。它关注的不是特定人物的个人命运,而是驱动这些命运背后的宏大社会力量、制度选择和思想变迁的相互作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1、中华始祖黄帝
2、无私王臣周公旦
3、大器晚成姜尚
4、旷世奇才管仲
5、道德玄人老子
6、千古导师孔子
7、不凡相国晏婴
8、兵家圣祖孙武
9、忠贞烈士伍子胥
10、谋臣豪富范蠡
11、不羁名将吴起
12、变法先锋商鞅
13、仁德之士孟子
14、逍遥离仙庄子
15、舌上雄师苏秦
16、倾危之士张仪
17、浪漫伟人屈原
18、忠勇君子乐毅
19、义勇仁者信陵君
20、风流智士平原君
21、好客自喜孟尝君
22、忠贞粗放春申君
23、威勐战神白起
24、韬略慧人蔺相如
25、刚烈武将廉颇
26、谋国巨贾吕不韦
27、天下独尊秦始皇
28、小篆之祖李斯
29、奸邪宦官赵高
30、布衣皇族刘邦
31、可教孺子张良
32、智勇谋臣萧何
33、如神天将韩信
34、人杰鬼雄项羽
35、正统博才贾谊
36、负辱名家司马迁
37、显赫将军卫青
38、飞将军李广
39、军事天才霍去病
40、西域使者张骞
41、伏波将军马援
42、从戎奇将班超
43、天文世子张衡
44、乱世权臣董卓
45、外科鼻祖华佗
46、经方大师张仲景
47、乱世枭雄曹操
48、蜀汉大帝刘备
49、青年才俊周瑜
50、智勇权臣司马懿
51、卧龙异士诸葛亮
52、东吴大帝孙权
53、用兵如神陆逊
54、书中至圣王羲之
55、避世奇人陶渊明
56、一代明主李世民
57、筹谋帷幄房玄龄
58、善谏如镜魏征
59、千古女皇武则天
60、明察秋毫狄仁杰
61、居功不傲郭子仪
62、忠心丞相裴度
63、九天谪星李白
64、忧国贤士杜甫
65、文才大师韩愈
66、香山居士白居易
67、武夫帝王赵匡胤
68、史学大家司马光
69、变法先驱王安石
70、天才文豪苏轼
71、抗金名将岳飞
72、理学大师朱熹
73、马背天骄成吉思汗
74、舍生取义文天祥
75、草根皇帝朱元璋
76、威武不屈方孝孺
77、一代药王李时珍
78、宰相之杰张居正
79、抗倭英雄戚继光
80、忠义千秋史可法
81、清学之祖顾炎武
82、民族英雄郑成功
83、墨尔根王多尔衮
84、千古一帝康熙
85、守成君主雍正
86、十全老人干隆
87、抗英名臣林则徐
88、大智名臣曾国藩
89、落第总督左宗棠
90、洋务大臣李鸿章
91、两代帝师翁同龢
92、实权太后慈禧
93、建省巡抚刘铭传
94、中体西用张之洞
95、维新皇帝光绪
96、改良志士康有为
97、共和之父孙中山
98、政学两通梁启超
99、学术大师胡适
100、末代皇帝溥仪

图书序言

前言

  漫漫五千年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多少的坎坷波折?有多少身影活跃其中?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传说化成铭刻史册的文献?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乱世,还是安民乐道的盛世,还是平淡无奇的过度,每个时期,总有一个人走出来,用他独特的智慧和行动,悄然改变着历史的痕迹。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必然遭遇的春夏秋冬,冷暖寒暑!

  穿越时空的隧道,即使你不了解,也都会诞生那么一些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异人,看到他们或者成为思想文化的巨擘,或者成为运筹帷幄的领袖,或者成为左右世间万象的权柄,或者成为泽被后世的巨匠,或是遗恨终身的败寇……中国,因为有了他们,不断翻开了一页页华丽的篇章!

  本书作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一百个名人,将他们那些遥远的,深邃的,触目可及的作为一一呈现。力图使你,我最亲爱的读者,在了解这些着名人物非凡经历的基础上,看到中国历史的发展!看到人类力量的永恆!

  历史是永存不变的,但是叙写历史的笔触却是自由的,作者本着严谨的态度,将影响人们思想及改变中国民族生活方式的一个个名人,用简陋却纯真的文字恭敬书写,希望所有读者可以仔细品味祖先的文化遗产,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发展足迹。

  阅读「影响中国的100个名人」,就能了解一段过去的却永远值得珍视的历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影响中华历史文化的100位名人》真是太棒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它看完,感觉收获满满。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那些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有些零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景。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史书,也不是简单的传记汇编,而是通过选取100位在不同领域、不同时代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巧妙地将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思想流派串联起来。 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人物时,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注重挖掘他们思想的精髓,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发酵、演变,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基因。比如,书中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仁、义、礼、智、信”,而是深入分析了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教育、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又比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书中既肯定了他统一中国的功绩,也反思了他焚书坑儒带来的文化断层,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许多我之前并不熟悉但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比如那些在科技、艺术、医学等领域默默耕耘的先贤。这些人物的加入,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作者在叙述上也非常有技巧,语言生动有趣,即使是复杂的历史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能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更能体会到他们做出决策时的艰难与远见。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带着我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但又比一般的百科全书更加生动和富有故事性。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并没有简单地将100位名人列出来,然后逐一介绍。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构建一个叙事框架,让这些人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得以展现。例如,当介绍一位政治家时,书中会提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他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应对这些挑战。同时,也会追溯他所受到的前人思想的影响,以及他的行为又如何为后世所借鉴或批判。 这种“网状”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传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几位思想家的对比,比如老子和孔子,他们虽然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思想的路数却截然不同。书中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分析了道家和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种对比分析,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很多女性人物,这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历史上,很多女性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朝政,但她们在文化、家庭、甚至思想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书中对李清照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她优美的词作,还探讨了她在那个男权社会中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创作激情。这些章节的加入,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全面和立体,也让我对女性在中华历史中的贡献有了更深的敬意。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影响中华历史文化的100位名人》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读物。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故事,更是在解读历史的逻辑和文化的基因。书中选取的这100位人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画卷。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人物的评判,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也有细致的微观分析。作者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会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力求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例如,书中对魏征的评价,既肯定了他敢于直谏的精神,也分析了他所处的唐朝政治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对他的諫言可能产生的效果。这种 nuanced(微妙的)评价方式,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一些在历史进程中被忽视的人物给予了应有的关注。比如,一些杰出的工匠、医学家,或者在特定时期默默贡献的学者。他们的存在,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通过阅读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不屈不挠、不断探索的精神。这本书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也适合所有想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阅读,它能让你看到历史的厚重,也能让你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只是被它朴实的书名吸引,没想到打开后就再也放不下了。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塑造了这个文化的人。而《影响中华历史文化的100位名人》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它选择的这100位名人,涵盖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科学家、哲学家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这些名人所处时代背景的细致描绘。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孤立地看待,而是将他们放置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如何受到时代的影响,又是如何反过来改变时代的。例如,在介绍唐朝时,书中会详细描述当时的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以及这种氛围如何孕育出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这种 contextualization(情境化)的处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也让历史事件更加生动。 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争议人物的解读也十分中肯。比如,书中对曹操的评价,既肯定了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也并未回避他“奸雄”的另一面。作者通过梳理史料,力求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而非脸谱化的符号。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趣闻,也为沉重的历史增添了几分趣味性,让阅读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能唤醒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思考的书。阅读《影响中华历史文化的100位名人》,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用他们的智慧、勇气、甚至犯下的错误,共同雕刻而成。书中对于每一位名人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事实陈述,而是试图去剖析他们之所以能够产生影响的深层原因。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思想家及其思想的阐释。例如,书中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解读,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墨家学派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是如何试图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的。这种对思想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同时,书中也巧妙地将这些思想与当今社会的一些议题联系起来,引发读者进行反思。 此外,书中对一些艺术和科技领域的人物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书中对张衡的介绍,不仅仅是提及他发明的地动仪,更深入地探讨了他作为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等多重身份的融合,以及这些身份如何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创造力。这种跨领域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并非是单调的,而是多元且充满活力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谁”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何”以及“如何”产生影响,从而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