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中国是不再有皇帝的中国。帝制结束后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没有皇帝的中国》访谈录,被访的十二位海内外学者,不是学界名宿,就是在学术专业领域卓有成就的名家。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辛亥革命,总结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道路,探寻中国的未来。其兴趣与动念不止在探求辛亥百年的历史真相,更在为处在社会大转型的新转捩点上的今日中国寻求历史方向性的道路。
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11到2011年,好几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生死以之的新中国,一个民主、宪政、富裕、文明的新中国实现了吗?百年路漫漫,从辛亥一路走来的新中国所经历的苦难和挫折,难道不值得认真总结吗?
金耀基教授看过本书后说的:「令人惊讶,也不令人惊讶,十二位受访学者对于辛亥百年的大事件(如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的解读与评价,很不一样,甚或是针锋相对,这当然不止是受访者认知层次上的岐异,也涉及到“价值观”的不同。」
《没有皇帝的中国》的文章由被访者定稿,不删不节, 彼此针锋相对,让读者透过不同名家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书中被访学者:周有光、李泽厚、余英时、许倬云、杨天石、章开沅、朱维铮、萧功秦、袁伟时、雷颐、高全喜、刘香成
作者简介
马国川
《财经》杂志主笔。1971年生,河北威县人。已出版《大碰撞》、《风雨兼程》、《共和国部长访谈录》等。《大碰撞》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
周有光 没有皇帝的中国 ix
金耀基 重思、反思辛亥百年 xi
朱维铮:中国的改造只能够通过内部的力量 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闭关自守吗?
.「如果不肯自己改革,别人就要起来颠覆你」
.清政府变成了所有人的敌人
.「中国的改造只能够通过中国内部的力量」
.「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够代替现在的生动和自由」
李泽厚:告别辛亥革命 23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
.在改革中,一定要保证政府的稳定
.辛亥革命留下的主要是思想上的意义
.要重新评价辛亥革命
.改良不是投降,而是尖锐的斗争
.如果不改革,中国会慢慢烂下去
章开沅: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 45
.「改革一经启动,就要继续往前走」
.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
.辛亥革命的遗产绝非仅仅是昙花一现的观念
.「百年锐于千载」
.民生与民权,仍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孙中山是真正的世界公民」
袁伟时:假如没有辛亥革命 67
.「慈禧执政的最后八年是辉煌的」
.既得利益集团的整体性腐败
.推翻帝制是一大功劳吗?
.是谁摧毁了民初的宪政架构?
.「以暴易暴不是清除污秽的手段」
.「我们都是在还历史旧账」
雷 颐:为什么一步步走向革命? 89
.「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弄垮」
.制度优,则国家强
.「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也」
.「立宪派也走向革命」
.「国进民退」大败笔
.与其唿吁「告别革命」,不如吁请主动改革
.如何告别革命?
周有光:纵论辛亥革命 111
.革命不革命,要看它是进步还是退步
.提高对慈禧的评价是错误的
.康有为前进了半步,孙中山跨出了一步
.三千年的历史大趋势
杨天石:辛亥革命是必要的 121
.历史学家要对历史负责
.不革命怎么办?
.慈禧这个人
.立宪派不过是附和革命
.孙中山的思想没有过时
.专制主义的大牛粪圈
萧功秦:革命的乌合之众摘了清王朝的烂桃子 143
.对日俄战争的双重历史误读
.辛亥之前清王朝进入了权力真空时期
.「革命的乌合之众摘了清王朝的烂桃子」
.袁世凯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新权威主义者
.辛亥革命推倒了第一张骨牌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许倬云:一百年的路是「正反合」的过程 165
.「中国的选择余地并不多」
.孙中山思想的两派继承者
.一百年的路是「正反合」的过程
.「中国在世界上有一个标桿作用」
.两岸要相互学习,互为警戒
.中国模式可取否?
.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高全喜:宪法出场,革命退场 191
.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是什么?
.君主立宪道路一直在走
.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支持和维护宪法精神的软弱
.宪法出场,革命退场
余英时:回首辛亥革命,重建价值观念 213
.「满洲党」不改革,就逼出一个辛亥革命来
.革命和暴力是两回事
.「中国人思想上的一个大敌」
.大陆现行体制根本谈不上「模式」
.所谓普世价值,中国古已有之
.重建价值观念
刘香成:告别悲情意识,寻找中国位置 235
.「告别口号」更重要
.「中国人受伤的感情至今仍然脆弱」
.「在中国,书写历史是既复杂又敏感的事」
.今天中国的位置在哪里?
.最后的改革其实是媒体改革
刘绪贻:辛亥百年之我见 251
后 记 267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在二十世纪初一段非常关键的时期。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我特别欣赏书中所呈现的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各种新旧思想的碰撞,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书中对那个时期一些重要社会运动的解读也相当深入,让我对这些事件的发生背景和深远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他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努力共同塑造的,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虽然名字记不太清了,但内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议题展开,探讨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转型过程。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中国在失去旧的统治秩序后,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书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述知识分子在这个变革时期的思考和行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理想,以及他们是如何试图为国家寻找新的出路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少数人的功劳或过失,而是强调了社会各阶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展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担当。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的演进有了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堆砌,更是一种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思考。
评分这本作品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我以往读过的历史著作那样,要么枯燥乏味,要么过于煽情。作者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宏大叙事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体会到个体在历史中的渺小与伟大。书中有很多关于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看到了街头巷尾的景象,听到了人们的议论,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变革气息。作者在分析一些历史事件时,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判断,这种开放式的叙述方式,让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阅读中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部分,它展现了中国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时,所经历的迷茫、挣扎与最终的融合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它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描绘了中国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的刻画所打动,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裹挟前行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脆弱,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光辉与阴暗,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揭示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伴随的阵痛与牺牲。书中对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传统的断裂与重塑,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仿佛看到了旧的封建礼教是如何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又看到了新的思想火花是如何在黑暗中闪烁,最终点燃了改变的希望。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即使是在描述最为惨烈的历史事件时,也能感受到字里行间对生命的尊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和情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书。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在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演变的分析,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旧的统治体系是如何瓦解的,以及新的政治力量是如何崛起的。书中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有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剧烈转型时期的方方面面。作者在分析历史人物时,并没有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复杂的人性和多面的动机,这使得历史人物更加鲜活、可信。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它是一次关于中国如何重塑自我的深刻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