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941年1月,中国安徽南部,处在盟友状态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军队刀兵相见,血火横飞,史称皖南事变。为什么合作抗日的两党会视若寇仇?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历史恩怨?抗战前后如何决策携手御侮?又为何矛盾渐起,龃龉丛生,冲突频发?国共为各自利益有哪些明争暗斗?中共内部围绕新四军有什么样鲜为人知的权争角力?所有这些又如何最终交织在惨烈的战场?本书为你一一揭开谜底。
作者简介
孟卫东
1966年生于中国辽宁省。企业员工。平素喜好钻研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曾在大陆和香港杂志发表文章,本书为其第一部长篇着述。
引子 「无论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都不是客观的」
第一章 合作出来的仇敌
一、「军部及皖南部队应预先有所准备,以免袭击」
二、「早产儿」
三、「有兵在手上为什么不干?」
四、「两条道路上等待我们的都是灭亡」
五、「攘外应先安内」
第二章 时势推动的和解
一、「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二、「蒋介石真诚希望与你们谈判」
三、「在讨日令的旗帜下实行讨蒋」
四、「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
五、「要我处理,我就放,因为这对国家民族有利」
第三章 难以了结的宿怨
一、「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
二、「反动派来了!」
三、「共产党始终是靠不住的」
四、「不许其踏入营门一步」
五、「赚钱则来,不赚钱不干」
第四章 明争暗斗的改编
一、「没有饭吃,不会去跳海!?」
二、「正式宣布国共合作了!」
三、「项在江西的做法上了国民党的当」
四、「究竟你对他说过些什么?」
五、「你再说与国民党合作,我就枪毙你!」
第五章 越演越烈的摩擦
一、「如果共产党在民众中发展,冲突也是不可免」
二、「我们不是亡于日本,而是会亡于共产党」
三、「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四、「张某专门向右看」
五、「反动根据地」
第六章 针锋相对的冲突
一、「国民党失地日本与共产党分地」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三、「国共不宣而战」
四、「咬一口算一口」
五、「对同盟者顾虑太多」
第七章 内部分歧的加剧
一、「部队即向皖南集中」
二、「非力争江北不可」
三、「江北部队不能南调」
四、「不受国民党限制」
五、「部队被消灭了,你负责!」
第八章 不同见解的争执
一、「集小胜为大胜」
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三、「我有不同意见」
四、「有错误应公开批评和指斥」
五、「竟这样目无中央!」
第九章 难以解决的争端
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二、「你们打了胜仗,我还有什么好讲的!」
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到处闹事」
四、「以黄桥为中心」
五、「将来由你担任战役上的统一指挥」
第十章 无可挽回的冲突
一、「小国之君」
二、「击敌和友」
三、「苏北和平无望了!」
四、「我们以为可以骑着高头大马,在老百姓夹道欢唿声中进入黄桥!」
五、「空前恶战」
第十一章 前景不明的评估
一、「军部应趁此时速速渡江」
二、「要考虑到,他们可能不遵守命令」
三、「我们应估计到最困难、最危险、最黑暗的可能性」
四、「炸弹宣言」
五、「一些中国共产党人晕头转向起来」
第十二章 权衡利弊的妥协
一、「其难无比」
二、「高宗武是个混蛋」
三、「中国不是我卖得了的」
四、「有可能闹到蒋介石与我们最后大破裂」
五、「好转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第十三章 转移路线的波折
一、「大举剿共是不可能的」
二、「明走苏南,暗走皖北」
三、「有关部队尽力予以协助」
四、「以拖为宜」
五、「我难道愿意内战吗?」
第十四章 走向悲剧的抉择
一、「新四军北撤的可能较小,南窜的可能较大」
二、「对匪区严密警戒」
三、「居士不适当一个大庙的方丈」
四、「我今天既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
五、「分批走苏南为好」
「无论国民政府还是共产党,都不是客观的」
西元一九四四年八月十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驻地延安。
这座西北小城的某处,两个美国人正跟一个中国人在一起。
两位美国人可谓一文一武。文职是驻华官员谢伟思,一个喜爱中国的年轻人,有家室的他还和一位中国女演员结为情侣 。对中共也深有好感,为此日后在美国遭受怀疑、审查,一度被捕。
五十二岁的戴维.包瑞德上校就是那位美国武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此时的职务是进驻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组长。
美军观察组是美国官方与中共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却并不表 谢伟思的中国女友 示华盛顿真想跟共产党打交道。观察组的真正使命是为美国新生 赵韫如产的B—29轰炸机做试航的准备工作。因为这种飞机将肩负携带原子弹轰炸日本的任务,为防止试航出现意外,必须蒐集轰炸机可能飞临的中国华北等地的气候情报,飞机一旦失事或被击落时,还要迅速搜救飞行员。而在这些地方的中国军队基本都是中共部队,所以必须和共产党建立联系。原子弹当时尚未研制成功,属于超级机密,一些美国高官都不清楚,中国人就更不明底 毛泽东、朱德欢迎包瑞德 细,不知道美国人想干什么。几经交涉,统治中国的国民党领袖,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才同意美军派人去延安。在中共那边,毛泽东等一直希望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偏这时候有些在华的美国人因为对国民党不满,把同情转向了共产党,自作主张地想要推动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让那里的中共军队配合作战。听闻这个消息的中共当然对观察组非常热情 。
此刻的会见便显示了延安对观察组的高规格接待。包瑞德、谢伟思面前是一位着名的战将,中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
两方见面,谈的自然是新四军的事。言语间包瑞德最关心的话题是困惑了他几年的一个疑问。
这本书的标题《国共相争与皖南事变》,立即触动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最核心的议题之一的好奇。国共两党,两个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政治力量,他们的恩怨情仇,早已是无数人心中的一个结。而皖南事变,更是这复杂关系中一个极为惨痛的注脚。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读这“相争”的根源?是思想理念上的根本分歧,还是利益分配上的你死我活?它是否会剥开历史的迷雾,呈现出当时双方领导者们的真实考量与决策过程?至于皖南事变本身,我希望能读到对事件细节的详尽还原,对参与各方的动机分析,以及它对之后国共关系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会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立体、不偏不倚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段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岁月,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
评分《国共相争与皖南事变》这个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段跌宕起伏的叙事。我想象中,这本书会像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描绘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为了争夺中国的主导权而进行的殊死搏斗。我会特别关注它对“相争”这个词的解读,是单纯的军事对抗,还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而“皖南事变”作为书中聚焦的重点,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复述,更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复杂动机、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关系,以及事变发生前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或是引用一些新颖的研究视角,来颠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固有认知?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的脉络,理解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命运。
评分从《国共相争与皖南事变》这个标题来看,这本书无疑触及了中国近代史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议题之一。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种宏大的叙事,以及在宏大叙事之下,无数个体命运的挣扎与浮沉。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史诗,将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破裂,再到激烈对抗的漫长过程,以一种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好奇它对于“皖南事变”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国共关系中的一个转折点,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悲剧。我会期待作者能够剥离政治宣传的色彩,以冷静客观的笔触,还原事变的真相,探讨其深层原因,以及它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沉重代价。这本书是否会帮助我理解,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关头,为何会发生如此惨烈的内耗?它是否能提供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历史视角,让我对那段复杂而悲壮的岁月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国共相争与皖南事变》,光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年代的好奇心。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那复杂的爱恨纠葛,以及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无数个体命运的沉浮。皖南事变,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本就脆弱的合作。我会想,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场事变的起因,是仅仅的政治博弈,还是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冲突?它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事变发生时的具体场景,那些枪林弹雨,那些生死抉择,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士兵和将领?我期待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笔触,为我展现一个鲜活、真实的历史现场,让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血雨腥风,以及在那场巨大动荡中,那些无声的呐喊与不屈的抗争。
评分《国共相争与皖南事变》这个名字,自带一种严肃的历史考证感,让我好奇它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国共两党那段复杂而又关键的历程。我会设想,作者是否会像侦探一样,细致地梳理史料,去追寻“相争”的根源,是政治理想的差异,是利益集团的博弈,还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而“皖南事变”,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事件的发生经过,不回避其中的残酷,同时也能够深入分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因素,以及它对整个抗战大局和国共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我们鲜为人知的内幕,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我期望它能提供给我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充满动荡与转折的中国近代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