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曾經烽火連天,島上灑滿悲歡離閤的血與淚、俯拾皆是可歌可泣的故事。我的童年瀋浸在砲火下,有血也有淚、可歌亦可泣,年過半百驀然迴首,目觸硝煙下斷垣殘壁的景象,仿如神遊夢境,很心酸,卻也很溫馨;《憶往情深──砲火下的童年往事》係列文稿,記錄走過烽火歲月的足跡,祈盼藉書刊之發行,讓更多人領略「戰火無情」的意境,並為同在戰火下受苦受難的人作見證!
本書特色
金門人談金門事,詳細描述戰地金門的文化與生活。
作者簡介
林怡種
一九五五年齣生於金門,曾任金門日報社技士、編輯、編輯主任、總編輯,參與浯江夜話專欄、及社論撰稿十餘年。文藝作品散見報刊雜誌。
【不可逆轉的一頁──寫在《憶往情深》齣版之前】
曆史不能重演,幸好,人的腦海記憶影像,可以倒帶重播。
幾年前,有一次名作傢黃春明先生與李昂小姐應邀到金門,與地方藝文界就進行一場「小說裏外生活情境」的對話與交流。
席間,黃大師說:「金門曾曆經烽火連天,多少血與淚灑在這一片土地上,親情飽嘗悲歡離閤,到處都是可歌可泣的寫作題材,若不及時記錄,將隨著物換星移逐漸褪色,或因生命不斷地凋零而流失,不復記憶。」
李大師接著說:「人們走過的曆史,是不可逆轉的一頁,今天民生比以前富庶,就算有朝一日再迴到和從前一樣的貧窮,但以後的貧窮,絕對和過去的貧窮不一樣。換句話說,文學反映人生,我們這一代走過的足跡,這一頁曆史應即時記下,因為,曆史是不可逆轉的一頁!」
我是金門人,齣生在「八二三砲戰」前三年,正是「國、共」兩軍隔著金廈海峽爭戰最熾熱的時期,因此,我的童年歲月,瀋浸在砲火硝煙之中,確有許多血與淚、可歌可泣的寫作題材。
於是,我打開腦中記憶的磁帶,讓童年的影像重播。頓時,眼前似有一把時光利劍自晴空劈下,剎那間,令我迴到四十年前砲火下的金門農村。
首先,齣現在眼簾底的,是砲火下窮苦的童年。意外地捕獲一隻水獺,為瞭換取學費,我們用鐵籠將牠抬到市場叫賣;「獵獺記」是牠被捕以及原本會被人買去剝皮燉湯吃補,卻因無人齣價,無奈抬迴傢野放的情景。
戰時的金門,共軍的砲彈會炸死人,島上部隊演訓彈藥亦常傷人,我親眼見到戰鬥村演習時,子彈貫穿堂伯父的胸膛,「福伯中槍」倒地痛苦哀號及村民們閤力搶救,那是一幅血與淚的交織圖。
為瞭防止共軍進犯,金門島上無分男女全民皆兵,人人配發槍枝,每季舉行裝備檢查。有一次,我代替父親到墳場旁邊的小學值夜,看守幾百支曆經「抗日」、「古寜頭大戰」等戰役,曾殺人無數的老舊七九步槍,偏偏一隻黑貓來作亂,「難忘裝檢夜」令人餘悸猶存。
我齣生在海邊,大海藏無盡,有魚、蝦、蟹、更有各種貝類,傢中五兄弟,全靠到海邊撿拾貝類販賣賺取學費,纔能唸到金門最高學府畢業,沒有輟學去當兵;甚而,戰地沒有補習班,「海的孩子」其中有人既無補習、也沒加分,卻無礙高分考取醫學係。大海孕育我們成長、茁壯,更是我們時時感恩的「母親」!
「國、共」爭戰期間,除瞭砲彈滿天飛,還有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喊話「心戰」。我傢距大陸隻有三、四韆公尺,全天候籠罩在共軍高分貝喊話噪音之中,親身領略「記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更因金門砲彈滿天飛,孩子們經常撿拾廢彈換麥芽糖或賣錢,為瞭能多掙幾塊錢,我們經常從砲彈鋼胚敲下紅銅,當時根本不懂得害怕,而今每次聽到「流浪到淡水」的歌聲,便想起敲廢彈手殘、眼盲的「金門王仔」,方嚇齣一身冷汗,不禁迴想起「要錢不要命的童年」。
抗戰勝利以前,金門島上沒有醫療設施,居民全靠採草藥自療或求神拜佛保佑健康。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之後,村落附近的衛生排,醫官對民眾求診「來者不拒」,而且完全免費,軍醫們為金門醫療事業奠基,「白袍將軍趙善燦」在金門戰火下行醫八年救人的過程,堪稱箇中典型。
「南丁格爾」自動請纓上前綫照護傷患,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金門,來自高雄左營眷村、護專畢業的楊玉芬,為瞭上前綫照護傷病官兵,寫信求助於金門縣長,前兩封分彆以「無職缺」和「非國防醫學院畢業」為由遭婉拒,但她並不死心,再寫第三封信,錶明可以不佔職缺、不領薪水,自願到戰地當照護傷患的義工,縣長終於被她感動,協助達成「戰地白衣天使」的願望。
「血絲蟲病」在金門有百年以上的流行史,平均每七人就有一人被感染,雖不是惡性傳染病,也不緻於喪命,但易使人畸形殘肢、喪失工作能力。在「國防醫學院」範秉真教授和徐鬱坡顧問的領導下,「金門血絲蟲工作小組」曆經五年的努力,終讓百年痼疾自此根絕,個人忝為小組成員之一,謹以「白色的迴憶」一文記錄全程。
金門是海島,早年醫藥不發達,且風沙為患,各村落均設有「風獅爺」當守護神,以鎮風、止煞。國軍退守金門後,為防阻共軍進犯,由司令官鬍璉將軍「開立藉據」,拆除村落廟宇或空屋,取其磚瓦石塊構築防禦工事;村子裏廟前的一尊風獅爺因而失蹤一甲子,卻讓我無意間挖掘齣土,「發現風獅爺」記述著這段充滿「神」與「奇」的曆程。
戰火下的金門,既乏兒童纔藝班,更無網路、電視,部隊官兵丟棄在垃圾坑的書刊,雖常是斷簡殘篇,卻是我鍾愛的「童年課外讀物」,箇中書刊作者,許多原在大陸辦報、編報,或是學識淵博的菁英,不乏因抗日熱血沸騰投筆從戎,他們轉戰大江南北,足跡遍及五湖三江,特彆是離鄉背井、飽嘗人間悲歡離閤,透過流暢文筆躍然紙上,無論是長篇或短文,篇篇文情並茂,令人百看不厭。再三研讀那些書刊,讓我熬齣一股熱愛文藝的衝勁,纔有機緣進入報社,寫稿與編報遂成一生的職誌,更是一傢老小的衣食來源。
軍管體製下,頒布許多單行法規,諸如農民牽牛上路排糞,要罰款三百元,相當於彼時教師月薪的半數,窮苦的農民繳不起罰款,隻好被抓去關禁閉,衍生一些「牛糞風波」。
金門先賢蔡復一,呱呱墜地即獨眼瘸腳、佝僂駝背,先天身體殘障,但自幼聰明好學,稟賦異於常人,立下「一目觀天鬥,孤腳跳龍門,龜蓋朝天子,麻麵滿天星」的宏願,曾官拜禦史總督,獲賜以「尚方寶劍」,統兵鎮守西南五省,每天案牘勞形,幾乎廢寢忘食,夫人李氏耽心夫婿餓壞身體,以麵粉製成拭餅皮,包捲飯菜供其充飢,衍生每逢元宵、清明時節,閩南地區民間有吃「拭餅」的習俗。我的童年,有一段「賣拭餅的日子」。
砲火下的童年往事,記憶非常深刻,迴想起來特彆溫馨。隻可惜個人沒有生花妙筆,未能寫齣可歌可泣的篇章,隻能將當年見聞存於腦海中的影像倒帶重播,以文字記錄而已。
《憶往情深》一書,匯集砲火下的童年往事係列文稿,正有感於黃大師的提醒,趁著記憶尚未退化及時記錄,以告慰過往,更為當年拚搏的軍民緻敬。本書是個人齣版的第八本作品,與先前的「根本真情係列」一般,祈望藉著書刊的發行,讓更多人認識戰火下的金門,並為「不可逆轉的一頁」作見證!
林怡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