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父彆離寫至心肝阿母,張輝誠再言先師毓老
在其真摯性情的散文筆下,毓老的神氣風采全都活現瞭起來
一生傳奇的毓老,將生命與經典融閤為一
是君子、文人,更是中文學界的大宗師!
他辦書院、興建滿族博物館暨滿學研究院,修繕永陵還得瞭一個世界遺産金牌!
毓老師原名愛新覺羅.金城,為禮親王代善之裔孫,有學者認為《紅樓夢》的大觀園有禮親王府後花園的影子。離開現代教育體製自辦書院的毓老師師承多人,尤以康有為啓發微言大義、經世緻用與口述講經的書院傳統,並承襲熊十力在西化浪潮中緻力中華文化復興的責任感。他鼓勵新賓的滿洲族人發展紅參事業,與德國工廠閤作開發人工鑽石,將獲利與一生教學所得,全部投注在永陵的修繕與滿族博物館暨滿學研究院的興建。隔年,永陵作為明清皇傢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産,讓毓老師笑稱自己得瞭金牌奬!
筆者第一次到奉元書院聽課,見九十八歲高齡的毓老師抱著病體猶自精神奕奕講學不輟,大受震撼,寫文追溯毓老師的身世、學問概略、來颱後的生活,用來緬懷用堅貞的生命力展現中國學術的博大寬廣的毓老師,同時寫下現代大師與書院的傳奇。
作者簡介
張輝誠
一九七三年生於雲林縣,原籍江西黎川。從小於雲林鄉間長大,虎尾高中畢業後,資賦優異保送颱灣師大國文學係,後又就讀國研所,目前為博士候選人,同時亦任教於颱北市立中山女高。作品曾獲時報文學奬、梁實鞦文學奬、全國學生文學奬等,著有散文集《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離彆賦》。
序一 敬悼毓鋆老師 蔣勛
序二 君子印記 簡媜
序三 毓老典型 龔鵬程
自序 十萬八韆裏加三韆大韆世界
輯一:潛龍勿用
毓老師與禮親王淵源
毓老師與師承
毓老師與天德黌捨、奉元書院
毓老師與洋學生
毓老師與大學之道
毓老師與書院傳統、精神
毓老師修永陵
輯二:望之儼然
毓老師晚年訓勉
毓老師講養生之道
毓老師書畫文
毓老師與義孫
輯三:不失其正
毓老真精神
大隱
泰山頹兮
毓老師與我
那你來吧
附錄 《清史稿.列傳三.諸王二》
序一
敬悼毓鋆老師
蔣勛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辭世時,我正在醫院,無法到靈前祭拜,在病床上有朋友讀相關訊息給我聽,有幾篇是輝誠先生寫的紀念文字。
我見到毓鋆老師是在文化學院,一九六五年前後,我正升大二吧。
當時張其昀先生從教育部長退下來,在陽明山華崗創立學院,用接近民初北大的精神辦學,不在意學曆資格,邀集瞭不少非體製的、不同立場、不同觀點的學者任教。大概是一九四九年以後颱灣威權政治下少有的一個相對開放而有自由學風的校園環境。
我當時讀史學係,教授中國上古史的趙鐵寒老師論述三零年代顧頡剛「古史辯」的爭議,以現代科學實證精神「疑古」,帶給學生許多觀點上的撞擊。教「目錄學」的楊傢駱老師像一尊佛,他一進課堂,端坐椅上,手上沒有書,沒有講義,微閉著眼睛,開始經、史、子、集一部一部講述每一本書的目錄題綱。學生都伸伸舌頭,覺得老師頭腦中好像裝瞭一部「四庫全書」,如此熟悉。後來閑談,老師笑著說:從小幫忙傢人曬書曬齣來的,曬書一頁一頁翻,也就順便看書,一部四庫全書曬完,又要從新開始曬,「曬久瞭,就都記住瞭。」
這些老師溫和謙遜,也從不把自己的治學說到多麼偉大。
傅樂成老師教秦漢史,隋唐史,跟學生很親,陽明山竹子湖飄雪他就停課,邀學生一路走上山去,在薄薄的覆雪的山上看學生玩雪,他也隻是站在一旁若有所思。
二十歲的學生,在戰後颱灣長大,其實是不會懂流亡到南方島嶼的傅老師的心境吧。
傅老師一直住在溫州街老舊的颱大單身宿捨,木闆床,幾隻碗,一張書桌,兩把椅子,有一次去瞭三個學生,傅老師就跟我坐在床沿。
黎東方老師的西洋史教得活潑,很法國風的教法,機趣幽默。教宋史的宋晞老師則相對特彆嚴肅,他開的「史學方法」也逼著學生不斷跑圖書館,為論文寫作準備卡片。
我當時私下愛文學,高中受陳映真老師影響,親近瞭西方現代文化,特彆是存在主義哲學,當時引介存在主義到颱灣的年輕學者陳鼓應等人也被學院網羅,在哲學係任教,我因此有大部分時間都旁聽瞭哲學係的課,陳鼓應的「莊子」,印順法師的佛學,剛從香港新亞到颱灣的錢穆先生,也在史學係哲學係閤開瞭「硃子學」。
就在那一年哲學係聘請瞭毓鋆老師,他穿著旗裝長袍,手腕上帶著古玉鐲,大拇指上套著玉搬指,儀容非凡,一時轟動瞭整個學院,課堂裏擠的滿滿的。
年輕學生好奇,來上課,未必都是為瞭學問,課堂上有學生就問起清宮裏學武術劍法的事,毓老師哈哈大笑。
我最愛聽老師大笑,聲音宏亮如鍾,沒有瑣碎雜音,乾淨渾厚,使我想到魏晉人在山裏的「嘯」,或許比魏晉人的「嘯」更沒有委屈,朗朗乾坤,這樣正色之音,可以使一座山彷彿都讓開瞭。
毓老師的初衷或許其實不隻是關心治學,他在清帝退位之後,做為前朝遺臣,心裏不會沒有亡國之痛,也不會沒有「復國」的報負與大願吧。
在颱灣體製的教育裏,史觀是受箝製的,我們或許沒有太多機會思考朝代政權的「興」與「亡」吧。
學生中有人開始耳語老師與「僞滿」的關係,在當時「僞滿」也隻是一個類似「共匪」的詞語,並沒有什麼實質的內容。
我相信學生也沒有惡意,但「僞滿」「漢奸」這樣的聲音當然對老師聽來是特彆刺耳的。
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大聲罵起來瞭──「僞滿」,什麼「僞滿」,我們本來是滿洲人,傢在滿洲,不是侵略瞭中華嗎?退迴老傢滿洲,怎地又「僞」瞭?「漢奸」?誰是你們「漢」哪?
學生都不說話,我想學生其實不容易聽懂老師的邏輯,我當時也不十分懂,但是在威權單一的正統史觀教育裏沒有任何思考可能的頭腦卻真實被撞瞭一下。
讀書治學,沒有這樣的撞擊其實是沒有思考可能的。中世紀不斷審判「異端」、處死「異類」,因此成為文化上最大的「黑暗時代」,近代中國的文革亦復如是。
在上一世紀的六零年代,颱灣還處於白色恐怖時期,老師的三言兩語是可以使閉塞的頭頂響起一聲霹靂的。
我母親的先祖是滿洲正白旗,母親在辛亥以後齣生,但是傢族的故事可能在她童年還印象深刻,母親常跟我說辛亥前後西安屠殺滿人的事,在城門口拿饅頭詢問,口音一錯就砍掉腦袋,母親說完就即刻叮囑我不可以在外麵說母親是滿人。
在颱灣戰後長大,我們的政治意識其實沒有那麼敏感,我也無法瞭解母親的緊張。
在毓老師罵人之後,有一天我忽然跟他說:「母親是滿人,正白旗。」老師很高興,開心地說:「那正是我的旗。」
好像因此我跟老師有一點親,不多久,他在傢裏開課講《論語》,就輾轉帶話要我去上課。
老師傢當時在成功新村,一間有院子的黑瓦平房。屋裏陳設素雅,牆上懸掛康有為書寫的「詠豳軒」三字,墨跡乾筆蒼勁□結,我忽然想到詩經裏的句子: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客廳正中央一張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畫像,畫像側邊是一張泛黃的光緒帝的照片。
房間裏一張大桌案,前麵十幾張椅子。學生陸續來瞭,我多不認識,後來知道多是當時颱大博士班的文史學生,總共十四人,我大概年齡最小,也選瞭後排最靠邊的位子。
我當時偏愛西方現代文學藝術,童年時傢裏逼著唸誦的四書、唐詩、《古文觀止》,在中學以後其實心裏都有點反叛,也害怕一般學者照本宣科迂腐的「解經」方式。
毓老師講論語,間雜著生活裏的俗事,其實不像一般學者的講法,常舉現實的例子,也常有自己的獨特意見,並不拘泥古書。
過年的時候,學生給老師拜年,一位師兄穿瞭長袍來,被老師當麵說瞭一頓:「年紀輕輕,穿什麼長袍,學我啊,我是在給祖宗守製。」
老師語言很直接,也與當時我接觸的一般學者的溫文儒雅不同,他好像在對自己事功殷切的盼望裏,刻意排斥一味追求「內聖」的虛僞修為。有時會嘲諷地說:「要做『聖人』啊!都「剩」下瞭吧。」
或許當時我們如此年輕,未經世事,還是很難懂得老師從政治失敗下來在一個小島上重新看待古人經典的心事吧。
他常說的話是:「煤球都不會買,做什麼聖賢。」
對於當時陶醉在文學哲學幻想裏的我應該是一警醒吧,我卻冥頑不能領悟。
論語上完,老師特彆講瞭一次《禮記》的〈儒行〉篇。
魯哀公問孔子有關「儒服」,孔子沒有堅持什麼樣的服裝。問到「儒行」,孔子一一做瞭迴答。──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老師當時對知識青年講學是在強調儒者「力行」的核心價值吧,我卻一一錯失瞭理解的機會。
儒行篇講完,我很意外老師選瞭《管子》,《管子》講完,又選瞭《商君書》,講商鞅變法,講知識者在治國改革變法上的積極投入。
我當時有自己解不開的頹廢散漫心事,不能完全跟從老師越來越偏嚮法傢政治的教學。
兩年受教,我知道老師疼愛,也有期許,一直希望我走政治一途,但我仍然選擇瞭藝術研究所。考取那天,嚮老師報告,老師闆著臉,說瞭四個字:「玩物喪誌!」
我在老師傢是最年幼的學生,也最放肆頑皮,不太像學長師兄那麼敬怕老師,也常沒有分寸跟老師說玩笑事,老師並不在意,反而開懷大笑,然而那一天老師沉默異常,我正襟危坐,好像一下子懂瞭老師失望的心境,也沉重瞭起來。
藝術研究所在故宮上瞭兩年課,課程結束,我就去瞭巴黎,此後與老師很少見麵。知道老師身體健康,教學不斷,學生越來越多,很為老師慶幸,或許一定有更齣類拔萃的優秀者讓老師晚年有所欣慰寄託吧。
我對老師未跟隨到最終,隻能記述受教於老師的那兩年多。
與老師相處,他多不談自己身世生平細節,因此反而是在他辭世後陸續在輝誠先生撰寫的文字中讀到。大病初癒後,與輝誠先生見過一麵,也得到許多關於老師更多的訊息。
老師或許沒有想到他跟一個小小島嶼的緣分如此深重,在這島嶼上將有如輝誠先生一樣,繼續有後來者撰述、整理、紀念他數十年歲月留下的治學與做人的風範吧。
我因此特彆感念輝誠先生這本書的撰寫齣版,應該是老師在天之靈最好的安慰瞭。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於淡水八裏米倉村 時近芒種
序二
君子印記─毓門求學感懷
簡媜
應該是個微寒天氣,猶記得自己三十多年前的樣子︰綁兩條辮子,穿長袖綠格子上衣,黑長褲,球鞋。跟隨一位溫文儒雅的學長,彎入溫州街的巷弄。這是雌雄未辨、我的大一模樣。巷弄裏,據說住著一位很特彆的老師,我不知道他是誰。
大一,我唸哲學係,其實醉心的是中文係。甫從一切以聯考為學習目的的高中刻闆教學掙脫齣來,貪婪地遊走於文學院各係聽課,也飢餓地參加幾個文學性社團,其中之一是國學社。有位理學院學長提到天德黌捨及毓老師,說他講四書非常精采,建議我們一定要去上課。但必須先拜見老師,看他收不收。
我聽都沒聽過這迴事,頗感不解。坊間開班授徒者,無不要求學生廣為宣傳,拉同學邀朋友,打摺優惠,以求爆滿,豈有挑學生的?三十多年前的社會雖然還算純樸,但功利的風一嚮吹拂每個時代,怎有這麼不功利的地方?我好奇。學長如何描述這位很特彆的老師,我已忘記,但他言談間所流露之恭敬景仰,令我印象深刻。我想,就去拜見拜見吧,先上看看,要是不喜歡再蹺課。大一沒彆的本事,最會蹺課。
我們在客廳等著,不尋常的安靜,嚴肅。忽然,清喉嚨的聲音從後邊兒傳來,一轉頭,好大的身影逼近眼前,一身象牙白中式衣著,長鬍須,戴黑框眼鏡。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古人!」頓時,心生時空錯置之感,不知身在何代。
學長恭恭敬敬地介紹我們,提到我,說︰「她唸哲學係,喜歡寫作。」還說些什麼,不記得瞭,我一心一意在偷偷打量老師,覺得除瞭懾人的第一印象之外,在他身上還有一股什麼。那日,老師的談興似乎不錯,沒讓我覺得他嫌我們隻不過是幾個啥都不懂的小毛頭,敷衍幾句就該進行到起立、敬禮、老師再見。他沒問我們問題,純聊天。七十多歲的他忽然有一瞬間像個爺爺,溫且厚、沉而寬的聲音,說著儒傢文化、宮中舊事,又提到師承。有幾個名字我在課本上讀過,遂非常唐突地插瞭話,問︰「某某某的年紀比您小,怎會是您的老師?」隻見他哈哈大笑一聲,說︰「傻丫頭,年紀小就不能當老師啊?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也對,韓愈〈師說〉。
辭彆而齣,往學校走的路上,學長說,沒見過老師笑得這麼開心。我沒搭腔,心想,今天真是傻夠瞭,恐怕老師不會收的。
這是我唯一一次聽毓老師聊天。此後相見,皆在課堂上,人群中。
課室在地下室,空間不算大,一百多個學生(或許更多)擠在一起。沒有桌子,隻有最剋難的圓凳子,整齊地排列著。這種配備,適閤戶外看野颱戲或聽民歌演唱,順便打香腸烤魷魚逛夜市,用來上「論孟」,極其艱辛。彆的不說,連打瞌睡都不可能─要不是跌倒在地,就是趴上前麵同學的背,再兇猛的瞌睡蟲都不可能在這種環境存活的。
入夏之後的晚上,空氣不流通的課室更是悶熱難當。隻有幾支電風扇吹著熱風,不多時即汗流浹背,寫筆記時,手腕黏著紙,前後左右同學的汗味和著自己的,形成一陣陣餿浪,刺激鼻腔,幾度欲昏厥而倒下。總希望有人受不瞭這種酷刑而蹺課,好讓我寬坐些、多吸一點空氣,沒想到人還是一樣多,貌似打死不退;本想,你們不蹺我蹺好瞭,但轉念又想,既然你們打死不退,我為什麼要沒誌氣地死在你們前麵。 孔子五十五歲還要周遊列國看人傢臉色,我中暑算什麼,不退,撐著。
於今迴想,簡陋的物質更能激勵求學之心,且足以鍛造意誌。當然,不是凳子本身的材質所緻,是毓老師,他具有神奇的力量,鎮住滿室年輕且毛躁的心,讓圓凳變成鑄劍之爐,火勢熊熊,叫我們鍛造自己。
老師講課,既無幻燈投影也無圖片、錄音機、道具之助,端坐椅上,全憑口說。他聲如洪鍾,抑揚頓挫之間喚齣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那時而高亢時而低迴的聲音裏。老師學問淵博,經史子集盡藏胸臆,信手拈來,皆有典故、齣處。是以,一部《論語》,經他詮釋、延伸、驗證,宛如中國讀書人的聖經,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我們被老師言談間的期許給打動瞭,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我們如此年輕,迴顧學校課堂的教學無不以考試為目的,鑽研辭義、支解章句,鮮有餘暇讓老師於「子曰」之中,喚齣謙謙君子的理想形象。「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正因為年輕,渴望尋找典範以有所景仰、追隨,在踏入社會前,能繼承一份精神上的祖産。「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閑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們靜肅、認真坐在圓凳上聽老師授課,非炫惑於其帝國身世,非為瞭求取功名利祿,是為瞭鑄造自己理想中的人格,一生實踐。
這是毓老師烙給我們的君子印記。這烙鐵,也烙在他身上,一生為學生做齣莊嚴的示範,什麼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迴想三十多年前這一段課緣,深感慶幸,卻也因半生庸庸碌碌已過,一事無成,辜負當年課室中之自我期許而有愧,更因未曾有機會嚮老師緻謝而抱憾。輝誠以一年多時間撰寫老師傳記,情深力專,庶幾乎以字報恩。再三捧讀,彷彿重返課室,滿座肅靜,等著木門被推開──
毓老師,重現眼前。
二○一二年六月十一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