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前进,才能找到答案。
路的前方是整个世界的隐喻,
耳旁充满了未来的轰然噪响,
天空澄澈透明而适于书写,
我在记忆的车速中,感知了一切……
若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来走这趟旅行,
我会回答:不知道,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要这么做。
这答案也许无法令人满意,「不可能吧!一定有什么理由的。」他们应该会这么追问,那么我会说,出发的最大理由就是为了你们。
三十天∕六十英哩均速∕五千七百零一英哩∕十三万字∕持续上路
一条代表着探寻的道路,许多人想抓住它的存在意义。一个对自我意义感到好奇的人,想要探寻这条横跨美国大陆的道路。如果美国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这将成为一趟「寻根之旅」。
这不只是一趟公路旅行,这条路上,将拜访组成「吴定谦」这个人的许多成分:小学随父母工作来美而在当地求学、成长、结婚生子的表哥表姊、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研究所的同学、年轻时来此闯荡的姑姑姑丈与在美国生下的第二代,以及国中时来美且将诞生下一代的表姊……这些人怎么看美国?怎么看台湾?怎么看这些历史?作者将从西岸往中部的芝加哥,逆向探寻这条路的源头,继而续往东至大西洋岸的华盛顿,最后抵达纽约,完成一趟「美国梦」的旅程。
路途上,没有恐惧与不安,即使孓然一人在这空旷孤绝的环境,全身上下却被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以及被棉被紧紧捆住的安全感包覆着。作者借由自己的既有认知来认识新环境,旅行打开了感官,也启动了回忆的程序。对他来说,这不单只是一趟公路之旅,而是寻找隐藏在自己身体里的元素:家人、朋友、所生所长的土地、以及有点熟悉却不大了解的美国……这是一趟找寻自己的旅程。
本书特色
从从伊利诺州(Illinois)的芝加哥(Chicago),穿过密苏里州(Missouri)、堪萨斯州(Kansas)、奥克拉荷马州(Oklahoma)、德州(Texas)、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亚利桑那州(Arizona),最后到达西海岸加州(California)的圣塔莫妮卡(Santa Monica),全长共三千九百四十公里。 约翰史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将这条路称为「母亲之路」,成为追求自由的象征,勇气与开拓的代名词。
十九世纪末,六十六号公路还是一条只能走马车的土路。一九二七年,政府将断断续续的道路连接完成,为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二次大战后,州际公路法案通过,又宽又直的州际公路取代了沿地形而建、起伏弯曲的六十六号公路,并且逐渐沦落为地方公路,甚至遭到遗弃。美国政府于一九八五年将其自公路地图上移除,六十六号公路正式走入历史。
背负重要美国精神及历史意义的六十六号公路,近年在热心人士的奔走之下,其所经过的八个州已修复其毁损路面;而各界媒体的报导与支持,再度唤醒了美国民众对于六十六号公路的回忆。
作者简介
吴定谦WU TING-CHIEN
一九八二年生于台北,大学毕业后不务正业至今,一事无成。
因为小时候爱喝冰水、爱吃麦当劳的关系,被阿公揶揄是越战时捐躯的美军转世投胎。一直没把这样的玩笑话放在心上,却在台湾这样一个从食衣住行等民生必需,到电视、戏剧、电影娱乐,甚至国际观点皆充斥美国文化影响下的岛屿成长,才发现到这面星条旗原来一直都在同一代年轻人的生命各角落中飘扬。
「美国的东西比较好」、「长大后要去美国留学」,上一代对这国家的憧憬,成了「八○后」出生的孩子们血液里的脉动,而在接近三十岁的现在,一种无以名状的焦虑感促使自己对现有的生活及未来不断思考,也开始对组成自己的成分感到好奇。
仔细一想,才发现许多的生活态度、思考逻辑,乃至于父亲「放任」的教养方式,似乎都和美国脱不了关系,于是,决定用驾车上路这种最符合这国家「自由、拓荒精神」的旅游方式,来重新认识这块既陌生却又熟悉的土地、拜访许久未见的亲人们,以及─找寻自己。
旅行让眼界开阔,而开车则是不断前进、却又不断回忆,并且和自己的对话的一个过程;对身为独生子的他来说,公路旅行不但是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总结自己三十年生命的最好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