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篇古文觀止三十數篇,並縱觀古今,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如修身之道、齊傢之理、治國之術、觀世之法等,以期引發讀者閱讀古文的興趣,進而學習古人的智慧。
作者簡介
鄭連根
資深傳媒人,文史學者。1998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十餘年來,創作瞭大量雜文、隨筆,散見於《南風窗》《同舟共進》《書屋》《隨筆》《雜文選刊》《雜文月刊》《雜文報》等百餘傢報刊,已經齣版的著作有《中國古代小說名句賞析》、《濟南老街老巷》(與張繼平閤著)、《塵埃尚未落定》、《前事今識》(繁體字版)、《故紙眉批——一個傳媒人的讀史心得》、《新聞往事》、《昨夜西風——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等。
《讀古文,學智慧》序
傢庭和諧,從心開始--〈鄭伯剋段於鄢〉的深意
鄭莊公「小霸中原」與禮崩樂壞的春鞦時代--〈周鄭交質〉與〈鄭莊公戒飭守臣〉互參
齊桓公:政治強人的霸業與悲劇--〈齊桓公伐楚盟屈完〉與〈齊桓下拜受胙〉互參
為宋襄公正名--〈子魚論戰〉的前前後後
晉文公的稱霸之路--〈寺人披見文公〉與〈襄王不許請隧〉互參
秦穆公:稱霸西戎話功過--〈陰飴甥對秦伯〉、〈燭之武退秦師〉、〈蹇叔哭師〉互參
「官二代」實在不好教--〈石碏諫寵州籲〉與〈觸讋說趙太後〉互參
修德重於「問鼎--〈臧哀伯諫納郜鼎〉與〈王孫滿對楚子〉互參
「隻愛一點點」--〈魯共公擇言〉的深意
介之推的「四項基本原則」--〈介之推不言祿〉之前前後後
美輪美奐又如何--〈晉獻文子成室〉與〈淩虛颱記〉互參
「勞動者是最美的人」--從〈敬薑論勞逸〉說起
規定大多是被領導破壞的--從〈臧僖伯諫觀魚〉說起
不替混蛋領導背黑鍋--〈晏子不死君難〉中的智慧
顔斶的底氣和孟子的「三不為」--從〈顔斶說齊王〉起
中國古人的生態倫理--〈裏革斷罟匡君〉之解讀
聖賢多樣性--從〈伯夷列傳〉說起
「辭之懌矣,民之莫矣--春鞦時期的外交辭令
破解李陵睏局--由〈李陵答蘇武書〉引發的思考
漢代的人權宣言--值得一贊的〈尚德緩刑書〉
永遠的陶淵明,永恆的桃花源--〈桃花源記〉與陶淵明的現代意義
為什麼「憂道不憂貧」--〈叔嚮賀貧〉與〈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互參
「正濛難,法授聖,化及民--從柳宗元〈箕子碑〉談起
徐元慶復仇案引發的文化論爭--由柳宗元〈駁復仇議〉看中國古代的禮法之爭
勵誌人生之歐陽修版--〈瀧岡阡錶〉與傢庭教育
「官德」文章與中國傳統文化--〈諫太宗十思書〉、〈待漏院記〉、〈閱江樓記〉互參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範仲淹〈嚴先生祠堂記〉與隱逸文化
後記
序
黃波
我齣生於1973年,算是正宗的「長在紅旗下」瞭,有幸目睹科技日新月異般的進步,物質也豐富到瞭幾乎被經濟學傢稱為「豐裕」的程度。但這些年我常在想,若論「求知」與「進德」,與老輩人相比,我們這一代人究竟該算幸運還是不幸呢?
前段時間,我應約為一傢報紙寫瞭一篇類似「求知路上二三事」的小文,談這樣的話題原有資格門檻,編輯屬意於遠遠談不上「成就」二字的我寫此題,原因是我未入大學之門,居然還能寫幾篇短文,並僥倖齣版幾本小冊子。我在那篇文章中坦白交待:「其實未進入高等學府,我倒不認為是多麼大的遺憾。齣生於上世紀70年代者,最大而又普遍的缺陷應該是生逢一個文化幾被摧毀的時代,而就個體來說,盡管時代如此,如果殘存一點傢學,則猶有沾溉之幸。而我對這些是完全談不到的,祖上從未齣過讀書人,父母也識字無多,當年的小鄉村更是全無文化氣息。」
這樣的環境並非齣自我的誇張,謂予不信,試問同樣生長於鄉村的同齡人,哪個不是長長於斯?
我們不必被私塾老師罰跪打闆子,也不會逼著對對子瞭,這曾經被張揚為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幸福。但是在曆經人文素養缺失而導緻的許多社會痛楚之後,一個疑惑卻無法迴避:《四書》、《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全部從啓濛讀物名單中消失,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被我們從疏遠到隔膜到鄙視,我們真的就超越瞭先輩?曾經睏擾前人的問題真的就煙消雲散瞭嗎?
鄭連根兄的這本《讀古文,學智慧》來得恰好。雖然在多種因素催生下的所謂「國學熱」中,關於《古文觀止》的鑒賞類讀物堪稱林林總總,但這本書顯然非為湊熱鬧而來,因為寫作者的抱負並不是教你簡單地看懂那些文字,而是企望深入文字背後,去瞭解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密碼。
古人為什麼會有孝的觀念?禮是不是純屬一種毫無實際意義的束縛?人作為萬物靈長之價值,古人的認識中有無與現代理念若閤符節的地方?……連根兄依託於這些古文名篇,運用其豐富的多學科的知識,筆鋒所聚,呈現的乃是一個無限多樣性的真實的古老中國。淺嘗輒止者閱之,可以增加自己關於中國傳統習俗和政治經濟社會製度變遷的多方麵知識,好學深思者閱之,可以思接韆載視通萬裏,因曆史而想到今天乃至未來。作者寫齣一本書來,讀者能夠各取所需,這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對曆史人物和事件細密解讀嚮來是連根兄的長處,而〈破解李陵睏局〉、〈永遠的陶淵明,永恆的桃花源〉等篇則顯示瞭他的另一大長處,即於曆史「能入而又能齣」。讀這本書,你的強烈感覺就是,其作者不是一個隻會尋章摘句的腐儒,更不是一個一頭拜倒在傳統之下的骸骨式迷戀者。我嚮來認為,說史貴在能攖現代人心,但天資所限,這條標準於我稍高瞭點,連根兄則庶幾矣。
連根兄撰此書畢,徵序於我,因其好讀書、求甚解為我所熟知和敬畏,而我自己對《古文觀止》也不過翻讀瞭一兩遍而已,難免忐忑。但我又真切感到這本書是一個沉甸甸的果實,本「與朋友共」之義,遂聊綴數語,讀者哂之。
2012年6月26日於廣州
最近幾年,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滋養心靈的書籍,而《讀古文,學智慧:古文觀止名篇中蘊含的智慧》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文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選擇、價值判斷的思考錄。我尤其被打動的是書中對《離騷》的解讀,屈原那種“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忠貞與執著,在作者的筆下,顯得格外震撼人心。書中並沒有迴避屈原的悲劇性結局,而是深入分析瞭他堅持原則、不與世俗同流閤汙的內在驅動力,以及這種堅持在當時社會環境下所麵臨的巨大壓力。通過對屈原的命運的解讀,讓我深刻體會到瞭“士”的精神,那種為瞭理想和道義,寜願犧牲一切的勇氣。這種精神,在現代社會中,或許顯得有些“不閤時宜”,但正是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堅持,纔讓我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讀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堅定瞭自己內心的價值取嚮,也讓我對“何以為人”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那些華而不實的理論,而在於能夠指導我們生活的實踐。《讀古文,學智慧:古文觀止名篇中蘊含的智慧》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選取的都是《古文觀止》中的精華篇章,並且將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道德經》的解析,老子那“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境界,在作者的闡釋下,變得生動而富有啓示。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是關於“無為而治”的,過去我總是誤以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坐等結果。但書中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比喻和案例,讓我明白,“無為”更像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以退為進的智慧,是一種懂得審時度勢、抓住事物本質的策略。這種解讀,讓我對“道傢思想”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過於急躁,是否忽略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至關重要的細節。這本書,讓我真正看到瞭古文的“用武之地”,也讓我在現代生活中,找到瞭一份古老的智慧指引。
评分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古文離我們太遙遠瞭,課本上那些斷句、翻譯就已經夠頭疼瞭,更彆說去體會其中的“智慧”瞭。《讀古文,學智慧:古文觀止名篇中蘊含的智慧》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古文小白”量身打造的。它的講解方式非常接地氣,沒有用太多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解讀古文。我記得有一次讀到《孟子》裏關於“仁政”的論述,過去隻覺得是古代帝王的空頭支票,但書中通過分析孟子如何從民生疾苦齣發,一步步構建齣“仁政”的理論框架,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對百姓的真正關懷和深刻的社會洞察。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翻譯,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思想動機,以及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現實意義。讀完之後,我感覺古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溫度的思想載體。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意識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反而能為我們解決當下的問題提供寶貴的藉鑒。
评分購買《讀古文,學智慧:古文觀止名篇中蘊含的智慧》,純屬是齣於對《古文觀止》的好奇,畢竟是人手一本的經典。但讀進去之後,纔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是“觀止”那麼簡單。它更像是一本“智慧寶典”,把那些被時間塵封的閃光點一一挖掘齣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史記》的解讀,特彆是司馬遷在描述曆史人物時,那種不動聲色的褒貶,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人物的性格和命運。《讀古文,學智慧》這本書,在分析這些篇章時,並沒有簡單地復述故事,而是著重於挖掘人物的動機、行為背後的邏輯,以及這些選擇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比如,書中對項羽的分析,沒有簡單地把他定義為一個失敗的英雄,而是深入探討瞭他性格中的剛愎自用、勇而無謀等緻命弱點,以及這些弱點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將他推嚮瞭覆滅。這種分析非常到位,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更人性化的理解。讀這樣的書,感覺就像是在與曆史對話,從中汲取經驗,警醒自己,也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
评分每次拿起《讀古文,學智慧:古文觀止名篇中蘊含的智慧》,都像踏入一條古老的智慧長河,瞬間被那些韆年流傳下來的文字所吸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論語》的解讀,孔子老夫子那看似簡單的幾句話,在作者細緻的梳理下,竟然能挖掘齣如此深邃的為人處世之道。就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來說,我過去隻覺得是講君子心胸開闊,小人總是憂愁。但書中通過結閤具體的情境和不同解讀,讓我明白,這不僅僅是心態上的差異,更是人生格局與追求的不同。君子坦蕩蕩,源於其堅定的道德原則和對人生方嚮的明確把握,所以無所畏懼;而小人長戚戚,則是因為他們常常糾結於私利得失,內心充滿算計與不安,自然難以獲得真正的平靜。這種對經典文本的“刨根問底”式的講解,讓我讀來既感到震撼,又覺得無比受用。我常常會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一些睏惑,拿起這本書翻翻,往往能從中找到啓發,哪怕是一點點,都足夠讓我豁然開朗。這種感覺,真的難以言喻,仿佛與古聖先賢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