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篇古文观止三十数篇,并纵观古今,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修身之道、齐家之理、治国之术、观世之法等,以期引发读者阅读古文的兴趣,进而学习古人的智慧。
作者简介
郑连根
资深传媒人,文史学者。1998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杂文、随笔,散见于《南风窗》《同舟共进》《书屋》《随笔》《杂文选刊》《杂文月刊》《杂文报》等百余家报刊,已经出版的着作有《中国古代小说名句赏析》、《济南老街老巷》(与张继平合着)、《尘埃尚未落定》、《前事今识》(繁体字版)、《故纸眉批——一个传媒人的读史心得》、《新闻往事》、《昨夜西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传教士》等。
《读古文,学智慧》序
家庭和谐,从心开始--〈郑伯克段于鄢〉的深意
郑庄公「小霸中原」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周郑交质〉与〈郑庄公戒饬守臣〉互参
齐桓公:政治强人的霸业与悲剧--〈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与〈齐桓下拜受胙〉互参
为宋襄公正名--〈子鱼论战〉的前前后后
晋文公的称霸之路--〈寺人披见文公〉与〈襄王不许请隧〉互参
秦穆公:称霸西戎话功过--〈阴饴甥对秦伯〉、〈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互参
「官二代」实在不好教--〈石碏谏宠州吁〉与〈触詟说赵太后〉互参
修德重于「问鼎--〈臧哀伯谏纳郜鼎〉与〈王孙满对楚子〉互参
「只爱一点点」--〈鲁共公择言〉的深意
介之推的「四项基本原则」--〈介之推不言禄〉之前前后后
美轮美奂又如何--〈晋献文子成室〉与〈凌虚台记〉互参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从〈敬姜论劳逸〉说起
规定大多是被领导破坏的--从〈臧僖伯谏观鱼〉说起
不替混蛋领导背黑锅--〈晏子不死君难〉中的智慧
颜斶的底气和孟子的「三不为」--从〈颜斶说齐王〉起
中国古人的生态伦理--〈里革断罟匡君〉之解读
圣贤多样性--从〈伯夷列传〉说起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
破解李陵困局--由〈李陵答苏武书〉引发的思考
汉代的人权宣言--值得一赞的〈尚德缓刑书〉
永远的陶渊明,永恆的桃花源--〈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现代意义
为什么「忧道不忧贫」--〈叔向贺贫〉与〈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互参
「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从柳宗元〈箕子碑〉谈起
徐元庆复仇案引发的文化论争--由柳宗元〈驳复仇议〉看中国古代的礼法之争
励志人生之欧阳修版--〈泷冈阡表〉与家庭教育
「官德」文章与中国传统文化--〈谏太宗十思书〉、〈待漏院记〉、〈阅江楼记〉互参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与隐逸文化
后记
序
黄波
我出生于1973年,算是正宗的「长在红旗下」了,有幸目睹科技日新月异般的进步,物质也丰富到了几乎被经济学家称为「丰裕」的程度。但这些年我常在想,若论「求知」与「进德」,与老辈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究竟该算幸运还是不幸呢?
前段时间,我应约为一家报纸写了一篇类似「求知路上二三事」的小文,谈这样的话题原有资格门槛,编辑属意于远远谈不上「成就」二字的我写此题,原因是我未入大学之门,居然还能写几篇短文,并侥倖出版几本小册子。我在那篇文章中坦白交待:「其实未进入高等学府,我倒不认为是多么大的遗憾。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者,最大而又普遍的缺陷应该是生逢一个文化几被摧毁的时代,而就个体来说,尽管时代如此,如果残存一点家学,则犹有沾溉之幸。而我对这些是完全谈不到的,祖上从未出过读书人,父母也识字无多,当年的小乡村更是全无文化气息。」
这样的环境并非出自我的夸张,谓予不信,试问同样生长于乡村的同龄人,哪个不是长长于斯?
我们不必被私塾老师罚跪打板子,也不会逼着对对子了,这曾经被张扬为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福。但是在历经人文素养缺失而导致的许多社会痛楚之后,一个疑惑却无法回避:《四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全部从启蒙读物名单中消失,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我们从疏远到隔膜到鄙视,我们真的就超越了先辈?曾经困扰前人的问题真的就烟消云散了吗?
郑连根兄的这本《读古文,学智慧》来得恰好。虽然在多种因素催生下的所谓「国学热」中,关于《古文观止》的鉴赏类读物堪称林林总总,但这本书显然非为凑热闹而来,因为写作者的抱负并不是教你简单地看懂那些文字,而是企望深入文字背后,去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古人为什么会有孝的观念?礼是不是纯属一种毫无实际意义的束缚?人作为万物灵长之价值,古人的认识中有无与现代理念若合符节的地方?……连根兄依託于这些古文名篇,运用其丰富的多学科的知识,笔锋所聚,呈现的乃是一个无限多样性的真实的古老中国。浅尝辄止者阅之,可以增加自己关于中国传统习俗和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变迁的多方面知识,好学深思者阅之,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因历史而想到今天乃至未来。作者写出一本书来,读者能够各取所需,这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细密解读向来是连根兄的长处,而〈破解李陵困局〉、〈永远的陶渊明,永恆的桃花源〉等篇则显示了他的另一大长处,即于历史「能入而又能出」。读这本书,你的强烈感觉就是,其作者不是一个只会寻章摘句的腐儒,更不是一个一头拜倒在传统之下的骸骨式迷恋者。我向来认为,说史贵在能撄现代人心,但天资所限,这条标准于我稍高了点,连根兄则庶几矣。
连根兄撰此书毕,征序于我,因其好读书、求甚解为我所熟知和敬畏,而我自己对《古文观止》也不过翻读了一两遍而已,难免忐忑。但我又真切感到这本书是一个沉甸甸的果实,本「与朋友共」之义,遂聊缀数语,读者哂之。
2012年6月26日于广州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古文离我们太遥远了,课本上那些断句、翻译就已经够头疼了,更别说去体会其中的“智慧”了。《读古文,学智慧:古文观止名篇中蕴含的智慧》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古文小白”量身打造的。它的讲解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用太多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古文。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孟子》里关于“仁政”的论述,过去只觉得是古代帝王的空头支票,但书中通过分析孟子如何从民生疾苦出发,一步步构建出“仁政”的理论框架,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对百姓的真正关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思想动机,以及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的现实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古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温度的思想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反而能为我们解决当下的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滋养心灵的书籍,而《读古文,学智慧:古文观止名篇中蕴含的智慧》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文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选择、价值判断的思考录。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离骚》的解读,屈原那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与执着,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格外震撼人心。书中并没有回避屈原的悲剧性结局,而是深入分析了他坚持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在驱动力,以及这种坚持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通过对屈原的命运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士”的精神,那种为了理想和道义,宁愿牺牲一切的勇气。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或许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坚持,才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也让我对“何以为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而在于能够指导我们生活的实践。《读古文,学智慧:古文观止名篇中蕴含的智慧》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选取的都是《古文观止》中的精华篇章,并且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道德经》的解析,老子那“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境界,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生动而富有启示。我记得其中有一段是关于“无为而治”的,过去我总是误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坐等结果。但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案例,让我明白,“无为”更像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以退为进的智慧,是一种懂得审时度势、抓住事物本质的策略。这种解读,让我对“道家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过于急躁,是否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这本书,让我真正看到了古文的“用武之地”,也让我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古老的智慧指引。
评分购买《读古文,学智慧:古文观止名篇中蕴含的智慧》,纯属是出于对《古文观止》的好奇,毕竟是人手一本的经典。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远不止是“观止”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本“智慧宝典”,把那些被时间尘封的闪光点一一挖掘出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史记》的解读,特别是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那种不动声色的褒贬,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读古文,学智慧》这本书,在分析这些篇章时,并没有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着重于挖掘人物的动机、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比如,书中对项羽的分析,没有简单地把他定义为一个失败的英雄,而是深入探讨了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勇而无谋等致命弱点,以及这些弱点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将他推向了覆灭。这种分析非常到位,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读这样的书,感觉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从中汲取经验,警醒自己,也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
评分每次拿起《读古文,学智慧:古文观止名篇中蕴含的智慧》,都像踏入一条古老的智慧长河,瞬间被那些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所吸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论语》的解读,孔子老夫子那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在作者细致的梳理下,竟然能挖掘出如此深邃的为人处世之道。就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来说,我过去只觉得是讲君子心胸开阔,小人总是忧愁。但书中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和不同解读,让我明白,这不仅仅是心态上的差异,更是人生格局与追求的不同。君子坦荡荡,源于其坚定的道德原则和对人生方向的明确把握,所以无所畏惧;而小人长戚戚,则是因为他们常常纠结于私利得失,内心充满算计与不安,自然难以获得真正的平静。这种对经典文本的“刨根问底”式的讲解,让我读来既感到震撼,又觉得无比受用。我常常会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拿起这本书翻翻,往往能从中找到启发,哪怕是一点点,都足够让我豁然开朗。这种感觉,真的难以言喻,仿佛与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